徵引書目
(一)史料部分(朝代後按姓名筆畫排列)
一 史籍: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六二年六月第一版,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第七次印刷)。
(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六五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九三年三月北京第六次印刷)。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七四年六月第一版,一九八四年一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八三年二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七三年八月第一版,一九八二年十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七五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湖北第四次印刷)。
(宋),方勺,《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七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湖北第二次印刷)。
(宋),王溥,《五代會要》(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臺一版)。
(宋),王應麟,《玉海》(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一九八八年三月第一版,一九九0年三月第二版)。
(宋),吳自牧,《夢梁錄》,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古亭書局發行,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八月臺一版)。
(宋),宋綬、宋敏求合編,《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宋),宋綬、宋敏求合編,《唐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再版)。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沈括,《夢溪筆談》(成都,巴蜀書社,一九九五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湖北第二次印刷)。
(宋),周密,《齊東野語》(上海,上海書店,一九九0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周煇,《清波雜志》(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九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湖北第二次印刷)。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臺北,藝文印書館,《知不足齋叢書》本,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初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四部叢刊初編》縮本,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廣文書局,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宋),張邦基,《墨庄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廣文書局,中華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初版)。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二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湖北第二次印刷)。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一九八三年)。
(宋),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臺北,廣文書局,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宋),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臺北,廣文書局,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七五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湖北第四次印刷)。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九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湖北第二次印刷)。
(宋),鄭樵,《通志》(臺灣,新興書局發行,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一九八一年二月三版)。
(宋),竇儀等撰,《宋刑統》(臺北,仁愛書局,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十月版)。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三月第一版,一九九六年二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八五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一九八三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七年十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六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中華民國六十三年一月再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0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第三次印刷)。
(清),潘永因編,《宋稗類鈔》(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三年八月第一版,一九八二年十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四版)。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0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第三次印刷)。
《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0年二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十月北京第五次印刷)。
二 醫籍: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出版)。
(西晉),王叔和,《脈經》,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一〕(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晉),皇甫謐,《甲乙經》,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一〕(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唐),王燾,《外臺秘要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三六冊,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續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續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不著撰人,《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四一冊,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宋),方導,《方氏編類家藏集要方》,收於《醫方大成論外二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台一版)。
(宋),王貺,《全生指迷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王碩,《易簡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王趜,《是齋百一選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王懷隱等編,《太平聖惠方》(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出版)。
(宋),朱佐,《類編朱氏集驗方》(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本,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宋),朱肱,《傷寒百問》,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七〕(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朱肱,《傷寒類證活人書》,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七〕(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吳彥夔,《傳信適用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四一冊,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宋),宋徽宗,《聖濟經》(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一九八五年北京新一版)。
(宋),宋徽宗,《聖濟總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六十七年九月初版,八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二刷)。
(宋),李駉,《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施發,《察病指南》,收於《三三醫書》第二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施發,《續易簡方論》(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藏善本叢書,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洪文安,《洪氏集驗方》卷第四,收錄於《宋人醫方三種》(臺北,五洲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出版)。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本草》,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三〕(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孫炬卿,《備急灸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臺一版。)。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二〕(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宋),張杲,《醫說》,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十二〕(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張銳,《雞峰普濟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一九八七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許叔微,《本事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許叔微,《類證普濟本事方續集》,收於《三三醫書》第一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陳自明,《外科精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台一版),頁11─14。
(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收於《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四二冊,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八月第一版一九八三年四月第三次印刷)。
(宋),陳師文等編,《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臺北,藝文印書館,《學津討源》本,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宋),程迥,《醫經正本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六月臺一版)。
(宋),楊士瀛,《仁齋直指》(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四月)。
(宋),葉大廉,《葉氏錄驗方》(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台一版)。
(宋),董汲,《勉氣治法總要》,收於《三三醫書》第二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董汲,《旅舍備要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三八冊,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宋),劉昉,《幼幼新書》(北京,人民衛生,一九八七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劉信甫,《活人事證方後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台一版)。
(宋),滕伯祥,《走馬急疳真方》,收於《三三醫書》第二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龐安時,《傷寒總病論》,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七〕(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蘇軾、沈括,《蘇沈良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元),王履,《醫經溯洄集》,收於《中國醫學大成續編》〔五〕(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元),朱丹溪,《格致餘論》,收於《中國醫學大成續編》〔五〕(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元),朱震亨,《局方發揮》,收於《中國醫學大成續編》〔五〕(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元),許國楨,《御藥院方》(北京,人民衛生,一九九二年四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十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
(明),王肯堂,《肯堂醫論》,收於《中國醫學大成》〔六〕(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明),俞弁,《續醫說》,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十二〕(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毛祥麟,《對山醫話》,收於《中國醫學大成》〔六〕(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清),徐大樁,《醫學源流論》,收於《中國醫學大成》〔六〕(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二)專書部分(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方豪,《宋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十月新一版)。
王孝先,《絲綢之路醫藥學交流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新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王家編著,《中醫常用術語集註》(臺南,王家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王樹岐、李經緯、鄭金生合著《古老的中國醫學》(臺北,緯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中華民國七十九年)。
史仲序,《中國醫學史》(臺北,正中書局,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三月臺初版第四次印刷)。
史蘭華,《中國傳統醫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武威漢代醫簡》(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十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朱克文、高恩顯、龔純主編,《中國軍事醫學史》(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辭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徐岩春等編輯,《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桃源居士,《宋人說粹》(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九0年十二月)。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五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張延昌、朱建平編著,《武威漢代醫簡研究》(北京,原子能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張織玾,《中醫古籍文獻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二次印刷)。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陳邦賢,《中國醫學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臺一版第七次印刷)。
陳慶元、陳貽庭,《古典文學與中醫學》(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馮漢鏞,《唐宋文獻散見醫方證治集》(北京,人民衛生,一九九四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葉發正,《傷寒學術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葉鴻灑,《北宋科技發展之研究》(臺北,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四月初版)。
賈得道,《中國醫學史略》(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三年四月山西修訂二版第十二次印刷)。
廖育群,《岐黃醫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六月第三次印刷)。
廖育群、傅芳、鄭金生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八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甄志亞,《中國醫學史》(臺北,知音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劉伯驥,《中國醫學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初版)。
劉時覺編著,《永嘉醫派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二000年五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劉國柱主編,《中國醫學史話》(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鄭曼青、林品石編著,《中華醫藥學史》(臺北,臺灣商務,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初版)。
鄭雲特,《中國救荒史》(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三年七月河北第一次印刷)。
戴新民發行,《中國醫學史略》(臺北,啟業書局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再版)。
薛公忱,《論醫中儒道佛》(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第一次印刷)。
薛公忱主編,《中醫文化溯源》(南京,南京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謝利恆,《中國醫學源流論》(臺北,進學書局,中華民國五十九年八月初版)。
魏子孝、聶莉方《中醫中藥史》(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嚴世芸主編,《中國醫籍通考》(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第一版,一九九二年七月第二次印刷)。
嚴世芸主編,《宋代醫家學術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顧保群,《中醫文獻源流論》(臺北,啟業書局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四月初版)。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日),多紀元胤編著,《醫籍考》,收於《皇漢醫學叢書》(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
(日),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考》(臺北,進學書局,中華民國五十八年十月一日初版)。
(日),岡西為人編著,《續中國醫學書目》(臺北,文海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初版)。
(日),黑田源次編著,《中國醫學書目》(臺北,文海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部分(按姓名筆畫排列)
任育才,〈唐代的醫療組織與醫學教育〉,收於《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灣,臺北,中華民國七十年十月)。
全繼業,〈淺論宋代醫學發達的動力學機制〉,收於《湖南中醫學院學報》(長沙,一九九八年第十八卷第四期,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版)。
朱文鋒,〈中醫意療方法述要〉,收於《北京中醫學院學報》(北京,北京中醫學院學報編輯部出版,一九八六年第九卷第三期)。
吳伯平,〈醫事考績初探〉,收於《浙江中醫學院學報》(浙江中醫學院,一九八二年第四期)。
李良松,〈鄭樵《通志‧藝文略》中的醫書目錄探析〉,收於《福建中醫藥》(福州,福建中醫藥雜誌社出版,一九八八年第十九卷第六期)。
李經緯,〈北宋皇帝與醫學〉,收於《中國科技史料》(一九八九年第三期,一九八九年九月出版)。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收於《新史學》(臺北,新史學第六卷第一期)。周一謀,〈唐代的醫事制度與醫學教育〉,收於《醫古文知識》(上海,一九九一年第一期,一九九一年二月十五日出版)。
東人達,〈“巫醫結合”的進步與反動〉,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一年第十一卷第三期)。
邱仁宗,〈醫學巫源說和醫學起源問題〉,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一年第十一卷第一期)。
徐燕,〈中醫文獻目錄的發展特點和作用〉,收於《湖南中醫學院學報》(長沙,湖南中醫學院學報出版,一九九六年第十六卷第一期)。
高光震,〈《隋書‧經籍志‧醫方》識〉,收於《吉林中醫藥》(長春,長春中醫學院,一九九0年第六期)。
張志斌,〈古代疫病流行的諸種因素初探〉,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九0年第二十卷第一期)。
張宗棟,〈孫氏父子考〉,收於《雲南中醫學院學報》(昆明,第十九卷第四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出版)。
張瑞賢,〈試論北宋政府與醫學的關係〉,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八年第十八卷第四期)。
張瑞賢,〈關於宋代「熟藥所」〉,收於《新中醫》(廣州市,一九九一年第十期,一九九一年十月十日出版)。
梁峻,〈中國古代醫政特點及其對當今醫政之啟示〉,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九四年一月第二十四卷第一期)。
梁峻,〈北宋中醫政策對學科發展的影響〉,收於《中醫教育》(北京,一九九五年第十四卷第五期)。
盛增秀、姜靜嫻,〈略論宋元時期的方劑學〉,收於《陝西中醫》(西安,一九八八年第九卷第八期,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日出版)。
符友豐,〈「醫」字新釋─兼考巫、醫先後〉,收於《醫古文知識》(上海,一九九七年第二期,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五日出版)。
陳君愷,〈北宋前期的醫政〉,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四組,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月會,一九九五年六月十四日)。
陳岩波,〈中國古代醫書目錄發展過程及文化分析〉,收於《醫學與哲學》(大連,醫學與哲學雜誌社出版,一九九八年三月第十九卷第三期)。
陳應伯,〈醫者意也釋〉,收於《浙江中醫學院學報》(一九八五年第九卷第六期)。
彭衛,〈秦漢時期醫制述論〉,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八年第十八卷第二期)。
華祝考,〈宋代醫學編輯蘇頌〉,收於《福建中醫藥》(福州,福建中醫藥雜誌社,一九九三年第二十四卷第一期)。
楊倩描,〈宋朝禁巫述論〉,收於《中國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趙國平〈試論宋代《傷寒論》研究的主要成就〉,收於《中華醫史雜誌》(一九八八年第十八卷第一期)。
劉時覺,〈《易簡》系列著作考〉,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九七年七月,第二十七卷第三期)。
劉時覺等著,〈王碩《易簡方》的特色和版本研究〉,收於《浙江中醫雜誌》(杭州,浙江中醫雜誌社,第三十四卷第五期,一九九五年五月)。
蔣信昌〈有關巫醫的幾點看法〉,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四年第十四卷第一期)。
蔡捷恩,〈宋朝禁巫興醫述略〉,收於《醫古文知識》(上海,一九九七年第三期,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五日出版)。
蔡景峰、胡乃長,〈《圖經本草》的科學成就及其輯復〉,收於《中醫雜誌》(北京,中醫雜誌社,一九九0年第三十一卷第四期)。
鄭金生,〈宋代政府對醫藥發展所起的作用〉,收於《中華醫史雜誌》(一九八八年第十八卷第四期)。
薛鳳奎,〈論巫對醫的控制〉,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四年第十四卷第一期)。
龔純,〈宋代的軍事醫學〉,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九四年十月第二十四卷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