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1: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惠鵬
研究生(外文):Weapon Hu
論文名稱:宋代醫方之發展
指導教授:王明蓀王明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sun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7
中文關鍵詞:宋代醫方醫學疾病醫療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文題目雖名為「宋代醫方之發展」,然而此篇並非全然是以醫學史的角度,來討論此一議題。而是以醫方之發展做為主軸,探討朝廷與民間,彼此的互動。故本文較為注重呈現其發展的現象,以及其背後的成因。
對於朝廷而言,筆者關心的並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執行制度的人,皇帝對於醫方的掌握能力,為筆者首先注意的焦點。再者為朝廷推動的政策,其背後動機為何?因皇帝個人需求,或是國家發展所需,或是社會有所需求?在醫方發展的過程中,是否有其一貫的政策,或是指導的原則存在?
對於民間而言,一般醫學史著作大都以較為著名的幾部醫方書,交代一番,即稱為民間醫方之發展。筆者則盡力將台灣所能搜羅的醫方書,檢索其內容,並全部列為表格,試圖將醫方在民間的發展,做更完整以及更全面的呈現。表三是將醫方書中,有關擁方或傳方者,的身份,傳方或搜方的目的,其心態,加以摘錄,較為遺憾的是,無法再將資料細分為南北兩宋,故看不出其發展的脈絡,而且資料過於龐雜,故筆者現階段只能強調現象的表現,而無法再做細部的研究。表二之一記載所有北宋醫方書,作者、身份、等資料;表二之二記載所有南宋醫方書。至於資料的來源,筆者從多紀元胤編著,《醫籍考》, 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考》, 岡西為人編著,《續中國醫學書目》, 黑田源次編著,《中國醫學書目》, 徐岩春等編輯,《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 嚴世芸主編,《中國醫籍通考》。 中選擇較為詳實,並且有明確斷代區隔的著作,最後決定以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考》為主,其不足者,以徐岩春等編輯,《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一書補充。
醫方風行之後,勢必對藥物以及醫者產生影響,首先探討藥物的便利以及特效藥的出現。繼之探求醫方與藥物濫用的流弊,並且討論醫方盛行之後醫病關係所產生的微妙轉變。再者由醫者的角度,討論醫方風行後,產生醫方知識的普遍化,醫學知識不再由少數人所把持,但是醫者身份複雜化之後,非專業醫者的大量介入,雖有醫藥普及的便利,然而卻也無可避免的面臨,庸醫誤人的現象。
北宋朝廷對於醫方之發展,似乎有其一貫的政策。首先徵集前代醫書,詔儒臣校正之,又廣搜民間醫方,編纂為朝廷醫方書。並將所校正與編纂之醫書,用以作為國家培育,並訓練醫者的教材。其次廣徵民間成藥方,由國家成立熟藥所,負責成藥的販售工作。而國家醫方政策,乃是由「以醫方行仁政」,以及「抑巫揚醫」的理想為努力的目標。南宋雖然大抵沿襲北宋的醫方政策,然而醫方發展的重心,卻從北宋由朝廷主導;至南宋時則以民間的發展為重心。
宋代醫方之發展,就朝廷的大力提倡,與民間的充分配合之下,而逐漸風行,並且成為宋代醫學發展的特色之一。醫方成為醫學知識傳播的主要方式,打破以往藉由師徒相承,或是父子家傳的傳播方式。若能蒐集並且掌握醫方,就可以經由自學的方式而獲得醫學知識,甚至成為醫者。因此吸引許多非專業人士的投入,然而大量的非專業人員驟然進入醫學領域,必定對於醫者與醫學產生衝擊。首先對醫者而言,成為醫者的技術門檻降低,又大量非專業醫者的出現,使醫者的身份更形複雜。由未經訓練的醫者貿然執行醫療行為,則庸醫的出現似乎就不可避免。
官員與士人本身就是知識份子,對於醫方的蒐集亦較一般民眾掌握優勢,故不論是北宋或是南宋,官員與士人皆成為醫方書的主要編纂者。據謝利恆《中國醫學源流論》〈宋學之弊〉中認為:「我國古代專門授受之醫學,魏晉而後,統緒久亡,自宋以後之醫學,實由醫家以意推闡得之。其人多本治儒學,即非儒家亦不能無囿於風氣,遂移儒者治經談道之說,以施之於醫,而其紛紜不可究詰矣。」 中醫為人所詬病的陰陽五行,似乎就在此時,成為此輩解釋病機與病理的方式。士人尚醫並非全然不可行,至少許多醫書就是由士人所編纂而保存下來,士人因讀書明理,故對於醫理的闡釋,有時更能勝過專業醫者。
宋代醫方之發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朝廷的醫方政策與措施 ………………10
第一節 朝廷醫方政策形成之背景 ……………13
一 帝王與皇室對醫藥的需求 ………………13
二 國家發展與社會福利政策的需要 …………26
第二節 朝廷醫方的基本政策與措施 …………41
一 醫方的基本政策 ………………………41
二 醫方的措施 …………………………53
第三章 民間對醫方的搜集傳播與醫方書的編纂
第一節 民間對醫方的搜集與傳播 ……………65
一 宋人對醫方的態度 ……………………65
二 醫方擁有與傳播者的身份 ………………77
三 醫方擁有與傳播者的目的 ………………110
第二節 民間對醫方書的編纂 ………………118
一 北宋醫方書編纂者的身份與目的…………118
二 南宋醫方書編纂者的身份與目的…………128
第四章 醫方之風行對藥物與醫者之影響
第一節 醫方風行對藥物之影響 ………………148
一 醫方風行的便利 ………………………148
二 醫方與藥物濫用的流弊 ………………153
三 醫病關係的改變 ………………………155
第二節 醫方之風行對醫者的影響 ……………159
一 醫方知識的普遍化 ……………………159
二 醫者身份的複雜化 ……………………162
三 醫療品質的影響 ……………………166
第五章 結論 …………………………………172
一 醫方之發展對宋代醫學的影響 …………172
二 宋代疾病史的探討 ……………………175
附錄
表一 宋代朝廷所校正之醫書 …………………59
表二 朝廷所編纂之醫方書 ……………………63
表三 醫方擁有者與傳播者的身份 ……………77
表四 北宋醫方書編纂者之身分 ………………119
表五 北宋醫方書著作性質……………………125
表六 南宋醫方書編纂者之身分 ………………128
表七 南宋醫方書著作性質……………………136
表二之一 北宋民間醫方書的編纂 ……………177
表二之二 南宋民間醫方書的編纂 ……………196
徵引書目 ………………………………………219
徵引書目
(一)史料部分(朝代後按姓名筆畫排列)
一 史籍: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六二年六月第一版,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第七次印刷)。
(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六五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九三年三月北京第六次印刷)。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七四年六月第一版,一九八四年一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八三年二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七三年八月第一版,一九八二年十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七五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湖北第四次印刷)。
(宋),方勺,《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七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湖北第二次印刷)。
(宋),王溥,《五代會要》(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臺一版)。
(宋),王應麟,《玉海》(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一九八八年三月第一版,一九九0年三月第二版)。
(宋),吳自牧,《夢梁錄》,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古亭書局發行,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八月臺一版)。
(宋),宋綬、宋敏求合編,《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宋),宋綬、宋敏求合編,《唐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再版)。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沈括,《夢溪筆談》(成都,巴蜀書社,一九九五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湖北第二次印刷)。
(宋),周密,《齊東野語》(上海,上海書店,一九九0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周煇,《清波雜志》(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九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湖北第二次印刷)。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臺北,藝文印書館,《知不足齋叢書》本,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初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四部叢刊初編》縮本,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廣文書局,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宋),張邦基,《墨庄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廣文書局,中華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初版)。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二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湖北第二次印刷)。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一九八三年)。
(宋),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臺北,廣文書局,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宋),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臺北,廣文書局,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七五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湖北第四次印刷)。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九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湖北第二次印刷)。
(宋),鄭樵,《通志》(臺灣,新興書局發行,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一九八一年二月三版)。
(宋),竇儀等撰,《宋刑統》(臺北,仁愛書局,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十月版)。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三月第一版,一九九六年二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一九八五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一九八三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七年十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六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中華民國六十三年一月再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0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第三次印刷)。
(清),潘永因編,《宋稗類鈔》(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三年八月第一版,一九八二年十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四版)。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0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第三次印刷)。
《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0年二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十月北京第五次印刷)。
二 醫籍: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出版)。
(西晉),王叔和,《脈經》,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一〕(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晉),皇甫謐,《甲乙經》,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一〕(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唐),王燾,《外臺秘要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三六冊,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續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續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不著撰人,《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四一冊,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宋),方導,《方氏編類家藏集要方》,收於《醫方大成論外二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台一版)。
(宋),王貺,《全生指迷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王碩,《易簡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王趜,《是齋百一選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王懷隱等編,《太平聖惠方》(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出版)。
(宋),朱佐,《類編朱氏集驗方》(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本,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宋),朱肱,《傷寒百問》,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七〕(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朱肱,《傷寒類證活人書》,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七〕(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吳彥夔,《傳信適用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四一冊,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宋),宋徽宗,《聖濟經》(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一九八五年北京新一版)。
(宋),宋徽宗,《聖濟總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六十七年九月初版,八十七年十一月初版二刷)。
(宋),李駉,《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施發,《察病指南》,收於《三三醫書》第二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施發,《續易簡方論》(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藏善本叢書,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洪文安,《洪氏集驗方》卷第四,收錄於《宋人醫方三種》(臺北,五洲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出版)。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本草》,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三〕(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孫炬卿,《備急灸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臺一版。)。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二〕(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宋),張杲,《醫說》,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十二〕(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張銳,《雞峰普濟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一九八七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許叔微,《本事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許叔微,《類證普濟本事方續集》,收於《三三醫書》第一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陳自明,《外科精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台一版),頁11─14。
(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收於《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四二冊,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八月第一版一九八三年四月第三次印刷)。
(宋),陳師文等編,《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臺北,藝文印書館,《學津討源》本,中華民國五十四年)。
(宋),程迥,《醫經正本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六月臺一版)。
(宋),楊士瀛,《仁齋直指》(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四月)。
(宋),葉大廉,《葉氏錄驗方》(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台一版)。
(宋),董汲,《勉氣治法總要》,收於《三三醫書》第二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董汲,《旅舍備要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三八冊,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宋),劉昉,《幼幼新書》(北京,人民衛生,一九八七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劉信甫,《活人事證方後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台一版)。
(宋),滕伯祥,《走馬急疳真方》,收於《三三醫書》第二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龐安時,《傷寒總病論》,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七〕(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蘇軾、沈括,《蘇沈良方》,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四〕(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元),王履,《醫經溯洄集》,收於《中國醫學大成續編》〔五〕(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元),朱丹溪,《格致餘論》,收於《中國醫學大成續編》〔五〕(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元),朱震亨,《局方發揮》,收於《中國醫學大成續編》〔五〕(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元),許國楨,《御藥院方》(北京,人民衛生,一九九二年四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十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
(明),王肯堂,《肯堂醫論》,收於《中國醫學大成》〔六〕(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明),俞弁,《續醫說》,收於《中國醫學大成三編》〔十二〕(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毛祥麟,《對山醫話》,收於《中國醫學大成》〔六〕(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清),徐大樁,《醫學源流論》,收於《中國醫學大成》〔六〕(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0年十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三次印刷)。
(二)專書部分(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方豪,《宋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十月新一版)。
王孝先,《絲綢之路醫藥學交流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新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王家編著,《中醫常用術語集註》(臺南,王家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王樹岐、李經緯、鄭金生合著《古老的中國醫學》(臺北,緯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中華民國七十九年)。
史仲序,《中國醫學史》(臺北,正中書局,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三月臺初版第四次印刷)。
史蘭華,《中國傳統醫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武威漢代醫簡》(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十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朱克文、高恩顯、龔純主編,《中國軍事醫學史》(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辭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徐岩春等編輯,《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桃源居士,《宋人說粹》(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九0年十二月)。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五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張延昌、朱建平編著,《武威漢代醫簡研究》(北京,原子能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張織玾,《中醫古籍文獻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二次印刷)。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臺一版第七次印刷)。
陳慶元、陳貽庭,《古典文學與中醫學》(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馮漢鏞,《唐宋文獻散見醫方證治集》(北京,人民衛生,一九九四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葉發正,《傷寒學術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七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葉鴻灑,《北宋科技發展之研究》(臺北,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四月初版)。
賈得道,《中國醫學史略》(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三年四月山西修訂二版第十二次印刷)。
廖育群,《岐黃醫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六月第三次印刷)。
廖育群、傅芳、鄭金生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八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甄志亞,《中國醫學史》(臺北,知音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劉伯驥,《中國醫學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初版)。
劉時覺編著,《永嘉醫派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二000年五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劉國柱主編,《中國醫學史話》(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鄭曼青、林品石編著,《中華醫藥學史》(臺北,臺灣商務,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初版)。
鄭雲特,《中國救荒史》(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三年七月河北第一次印刷)。
戴新民發行,《中國醫學史略》(臺北,啟業書局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再版)。
薛公忱,《論醫中儒道佛》(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第一次印刷)。
薛公忱主編,《中醫文化溯源》(南京,南京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謝利恆,《中國醫學源流論》(臺北,進學書局,中華民國五十九年八月初版)。
魏子孝、聶莉方《中醫中藥史》(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嚴世芸主編,《中國醫籍通考》(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第一版,一九九二年七月第二次印刷)。
嚴世芸主編,《宋代醫家學術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顧保群,《中醫文獻源流論》(臺北,啟業書局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四月初版)。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日),多紀元胤編著,《醫籍考》,收於《皇漢醫學叢書》(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
(日),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考》(臺北,進學書局,中華民國五十八年十月一日初版)。
(日),岡西為人編著,《續中國醫學書目》(臺北,文海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初版)。
(日),黑田源次編著,《中國醫學書目》(臺北,文海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部分(按姓名筆畫排列)
任育才,〈唐代的醫療組織與醫學教育〉,收於《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灣,臺北,中華民國七十年十月)。
全繼業,〈淺論宋代醫學發達的動力學機制〉,收於《湖南中醫學院學報》(長沙,一九九八年第十八卷第四期,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版)。
朱文鋒,〈中醫意療方法述要〉,收於《北京中醫學院學報》(北京,北京中醫學院學報編輯部出版,一九八六年第九卷第三期)。
吳伯平,〈醫事考績初探〉,收於《浙江中醫學院學報》(浙江中醫學院,一九八二年第四期)。
李良松,〈鄭樵《通志‧藝文略》中的醫書目錄探析〉,收於《福建中醫藥》(福州,福建中醫藥雜誌社出版,一九八八年第十九卷第六期)。
李經緯,〈北宋皇帝與醫學〉,收於《中國科技史料》(一九八九年第三期,一九八九年九月出版)。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收於《新史學》(臺北,新史學第六卷第一期)。
周一謀,〈唐代的醫事制度與醫學教育〉,收於《醫古文知識》(上海,一九九一年第一期,一九九一年二月十五日出版)。
東人達,〈“巫醫結合”的進步與反動〉,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一年第十一卷第三期)。
邱仁宗,〈醫學巫源說和醫學起源問題〉,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一年第十一卷第一期)。
徐燕,〈中醫文獻目錄的發展特點和作用〉,收於《湖南中醫學院學報》(長沙,湖南中醫學院學報出版,一九九六年第十六卷第一期)。
高光震,〈《隋書‧經籍志‧醫方》識〉,收於《吉林中醫藥》(長春,長春中醫學院,一九九0年第六期)。
張志斌,〈古代疫病流行的諸種因素初探〉,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九0年第二十卷第一期)。
張宗棟,〈孫氏父子考〉,收於《雲南中醫學院學報》(昆明,第十九卷第四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出版)。
張瑞賢,〈試論北宋政府與醫學的關係〉,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八年第十八卷第四期)。
張瑞賢,〈關於宋代「熟藥所」〉,收於《新中醫》(廣州市,一九九一年第十期,一九九一年十月十日出版)。
梁峻,〈中國古代醫政特點及其對當今醫政之啟示〉,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九四年一月第二十四卷第一期)。
梁峻,〈北宋中醫政策對學科發展的影響〉,收於《中醫教育》(北京,一九九五年第十四卷第五期)。
盛增秀、姜靜嫻,〈略論宋元時期的方劑學〉,收於《陝西中醫》(西安,一九八八年第九卷第八期,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日出版)。
符友豐,〈「醫」字新釋─兼考巫、醫先後〉,收於《醫古文知識》(上海,一九九七年第二期,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五日出版)。
陳君愷,〈北宋前期的醫政〉,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四組,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月會,一九九五年六月十四日)。
陳岩波,〈中國古代醫書目錄發展過程及文化分析〉,收於《醫學與哲學》(大連,醫學與哲學雜誌社出版,一九九八年三月第十九卷第三期)。
陳應伯,〈醫者意也釋〉,收於《浙江中醫學院學報》(一九八五年第九卷第六期)。
彭衛,〈秦漢時期醫制述論〉,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八年第十八卷第二期)。
華祝考,〈宋代醫學編輯蘇頌〉,收於《福建中醫藥》(福州,福建中醫藥雜誌社,一九九三年第二十四卷第一期)。
楊倩描,〈宋朝禁巫述論〉,收於《中國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趙國平〈試論宋代《傷寒論》研究的主要成就〉,收於《中華醫史雜誌》(一九八八年第十八卷第一期)。
劉時覺,〈《易簡》系列著作考〉,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九七年七月,第二十七卷第三期)。
劉時覺等著,〈王碩《易簡方》的特色和版本研究〉,收於《浙江中醫雜誌》(杭州,浙江中醫雜誌社,第三十四卷第五期,一九九五年五月)。
蔣信昌〈有關巫醫的幾點看法〉,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四年第十四卷第一期)。
蔡捷恩,〈宋朝禁巫興醫述略〉,收於《醫古文知識》(上海,一九九七年第三期,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五日出版)。
蔡景峰、胡乃長,〈《圖經本草》的科學成就及其輯復〉,收於《中醫雜誌》(北京,中醫雜誌社,一九九0年第三十一卷第四期)。
鄭金生,〈宋代政府對醫藥發展所起的作用〉,收於《中華醫史雜誌》(一九八八年第十八卷第四期)。
薛鳳奎,〈論巫對醫的控制〉,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八四年第十四卷第一期)。
龔純,〈宋代的軍事醫學〉,收於《中華醫史雜誌》(北京,一九九四年十月第二十四卷第四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