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古籍
(漢)司馬遷撰《史記》(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會合三家注版)。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2月)。
(宋)王銍撰《默記》、(宋)張端義撰《貴耳集》、(宋)王 撰《燕翼詒謀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南宋)孟元老撰、(民國)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台北:世界書局,1999年)。
(明)湯顯祖撰《牡丹亭》(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清)孔尚任撰《桃花扇》(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清)紀昀編修《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楊家駱主編、劉雅農總校《唐人傳奇小說集》(二卷)(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
李華卿編、朱沛蓮校訂《宋人小說》(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8年3月)。
江畬經編:《歷代小說筆記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中華書局編:《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二、專著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10月)。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2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上、下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2月)。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2月)。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1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新訂本)(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吳■編纂《中國通俗小說述要》(台北:漢欣文化圖書公司,1990年9月)。
齊裕焜《中國歷史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齊裕焜《明清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胡適《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1月)。
西諦《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9月)。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0年6月)。
靜宜文理學院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11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6月)。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月)。
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12月)。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出版公司,1993年5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
楊義主筆,中井政喜、張中良合著《楊義文存第三卷-中國新文學圖志》(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4月)。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11月)。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10月)。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月)。
吳志達《唐人傳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12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出版社,1983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2月)。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8月)。
唐富齡《明清文學史》(清代卷)(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6年11月)。
阿英《說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林明德《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3月)。
時萌《晚清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月)。
顏廷亮《晚清小說理論》(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魏紹昌《晚清四大小說家》(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7月)。
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6月)。
張贛生《民國通俗小說論稿》(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5月)。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12月)。
夏志清原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8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12月)。
徐迺翔主編《台灣新文學辭典》(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1印)。
黃重添《台灣長篇小說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4月)。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5月)。
張寶琴《高陽小說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7月)。
林青《高陽的歷史風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8年2月)。
江澄格《歷史小說巨擘高陽》(台北:三思堂文化公司,1995年6月)。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8月)。
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3月)。
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談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胡應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蒲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4月)。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Steven Cohan、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9月)。
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6月)。
盧卡奇(Georg Luk’acs)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7月)。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孟湄譯《小說的藝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世劍《小說概論》(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11月)。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2月)。李洁非《小說學引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
張大春《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傅騰宵《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0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意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11月)。
歐崇敬《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9年4月)。
麥克唐納(Diane Macdonell)著、陳墇津譯《言說的理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12月)。
斯坦利.費什(Stanley Fish)著、文楚安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出版公司,2000年1月)。
應錦襄、林鐵民、朱水涌《世界文學格局中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7年1月)。
徐德明《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4月)。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出版公司,1998年10月)。
陳界華主編《新歷史主義專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92年5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台北:雅典圖書公司,1994年8月)。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德威《從劉鴞到王禎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1月)。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9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10月)。
龔鵬程《歷史中的一盞燈》(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3年1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1月)。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周英雄主編《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喬默主編《中國二十世紀文學研究論著提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
趙岡、陳鍾毅《紅樓夢研究新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9月)。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6月)。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1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4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9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8月)。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11月)。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10月)。
陳恭祿《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7年)。
楊聯陞《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3月)。
李公明《歷史是什麼》(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8年7月)。
吳光明《歷史與思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3月)。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11月)。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5月)。
許冠三《大(活)史學答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年1月)。
張廣智、陳新《年鑑學派》(台北:揚智出版公司,1999年1月)。
姚蒙《法國當代史學主流-從年鑑學派到新史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12月)。
布洛克等著、梁其姿編譯《年鑑史學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古偉瀛、王晴佳《後現代與歷史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4月)。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8年10月)。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1年2月)。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1月)。
黃仁宇《新時代的歷史觀》(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1月)。
莊練《歷史廣角鏡》(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三、期刊論文
林青《論高陽的歷史小說》(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高若蘭《高陽歷史小說─胡雪巖三部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趙星美《鴛鴦蝴蝶派文學見解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胡衍南《「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月)。林慧君《晚清小說中所反映的中國商業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以下所列為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資料庫與高陽相關之資料,分〈傳記詳目式〉及〈評論詳目式〉二類查詢方式:
(一)傳記類
桂文亞〈歷史與小說─高陽先生訪問記〉《聯合報》(1977年12月20日)。
丘彥明〈孤鶴寒潭照影■〉《聯合報》(1986年11月)。
蕭錦錦〈家家井水說高陽〉《出版與讀書》(1986年11月10日)。
張國立〈高陽的歷史、小說與電腦〉《中央日報》(1987年1月28日)。
李嘉〈一幅楹聯雨首詩─歷史小說作家高陽初訪日本〉《聯合文學》(1987年5月)。
竇時超〈訪台灣著名小說家高陽〉《文學報》(1989年4月6日)。
楊培林〈妙語聯珠,筆下生花:訪台灣著名作家高陽先生〉《人民日報(海外版)》(1989年5月15日)。
■■■〈創造胡雪巖的人:高陽〉《聯合文學》(1990年3月)。
白舒榮〈喚起同胞對歷史的溫情─台灣著名作家高陽〉《人物》(1990年7月)。
龔鵬程〈飲半尋思誰可語─讀高陽七律感其人〉《中國時報》(1992年5月29日)。
舒國治〈奇人奇書高陽〉《中國時報》(1992年5月30日)。
許以祺〈遙念高陽叔,他是個為朋友掏心的人〉《民生報》(1992年5月30日)。
魏子雲〈千金散盡還復來─高陽的豪放性行〉《中央日報》(1992年6月2日)。
龔鵬程〈看遍了歷史的興衰,迷惘且失落〉《民生報》(1992年6月7日)。
徐開塵〈■弦追憶高陽道不盡不勝唏噓〉《民生報》(1992年6月7日)。
蘇偉貞〈記高陽最後半月〉《聯合報》(1992年6月7日)。
龔鵬程〈喪哉!高陽舊酒徒〉《中國時報》(1992年6月7日)。
邱婷〈享譽身前;著作過身〉《民生報》(1992年6月7日)。
林博文〈詩腸酒膽歷史行〉《中國時報》(1992年6月7日)。
周策縱〈他還有二件事未完成〉《中國時報》(1992年6月7日)。
李瑞騰〈高陽傳略〉《聯合報》(1992年6月7日)。許議今〈女兒的呼喚─寫給父親〉《聯合報》(1992年6月7日)。
陳捷先〈敬悼高陽先生〉《民生報》(1992年6月7日)。
李瑞騰〈考證文史寫人無數,誰能寫他〉《民生報》(1992年6月7日)。
李玉玲〈高陽逆風孤雁悄悄走了〉《聯合晚報》(1992年6月7日)。
宋瑞〈文債未還完高陽竟撒手而去!〉《中央日報》(1992年6月7日)。
何懷碩〈悼高陽〉《中國時報》(1992年6月7日)。
何偉康〈飲半尋思誰可語,神荼鬱壘兩門神〉《中國時報》(1992年6月7日)。
朱恩伶〈洞明世事達人情,留得生前身後名〉《中國時報》(1992年6月7日)。
平鑫濤、劉紹唐、蔡文甫〈老編談老友,既欽佩又生氣〉《民生報》(1992年6月7日)。
王震邦〈高陽寧為專業望重歷史家〉《聯合報》(1992年6月7日)。
■■■〈紅樓夢繼故雪巖泣,大師高陽走入歷史〉《中國時報》(1992年6月7日)。
張甄芳〈高陽昨日病逝榮總〉《台灣新生報》(1992年6月7日)。
梁品載〈高陽著作等身、酒徒善飲聞名〉《台灣時報》(1992年6月7日)。
葉麗華〈高陽菸酒與書不離手〉《中央日報》(1992年6月7日)。
趙岡〈悼念高陽先生〉《中國時報》(1992年6月7日)。
劉芬宏〈「紅樓夢」未斷高陽撒手人寰〉《中華日報》(1992年6月8日)。
許以祺〈文化人憶往跨海悼高陽〉《民生報》(1992年6月8日)。
莊練〈我與高陽在空軍官校的日子〉《中央日報》(1992年6月8日)。
梅新〈高陽故事寫不完〉《中央日報》(1992年6月8日)。
林佩芬〈尊敬與遺憾〉《中國時報》(1992年6月8日)。
林英■〈作家永別了〉《民生報》(1992年6月8日)。
尹章義〈說故事的人〉《中國時報》(1992年6月8日)。
高陽〈家書兩封〉《聯合報》(1992年6月8日)。
蘇偉貞〈走進高陽書房〉《聯合報》(1992年6月11日)。
陳義芝〈高陽是不是「舊式文人」〉《中時晚報》(1992年6月12日)。
莊練〈高陽全集何時出版?追憶天才型的歷史小說作家〉《中華日報》(1992年6月12日)。
夏元瑜〈草草致一揖僅足記姓氏〉《中華日報》(1992年6月20日)。
菊人〈奇才、庸才!悼好友高陽兄逝〉《中央日報》(1992年6月19日)。
南郭〈天才與不羈─高陽和我的同與異之間〉《中華日報》(1992年6月20日)。
童世璋〈高陽來台的故事〉《聯合報》(1992年6月20日)。
應未遲〈讀書種子又弱一個〉《中華日報》(1992年6月20日)。
宋瑞〈在現實生活中寂寞的高陽〉《中華日報》(1992年6月20日)。
謝海濤〈高陽與中華日報〉《中華日報》(1992年6月27日)。
陳來奇〈傷逝;懷念高陽〉《聯合報》(1992年6月27日)。
楚崧秋〈與高陽辣手著文的八年歲月〉《中華日報、亦收於中外雜誌》(1992年8月)。
彭歌〈憶高陽〉《聯合報》(1992年7月14日)。
夏鐵肩〈高陽枉自負高名〉《中央日報》(1992年7月19日)。
郭嗣汾〈君子之交─兼懷棄子先生〉《中華日報》(1992年7月20日)。
彭欣予〈憶高陽‧談往事〉《中華日報》(1992年7月20日)。
琦君〈星辰寥落念高陽〉《中央日報》(1992年7月20日)。
胡正群〈後無來者話高陽─幾件無法彌補的憾事〉《中央日報》(1992年7月20日)。
思果〈悼高陽〉《中華日報》(1992年7月20日)。
馬各〈鍾情享受的高陽〉《中央日報》(1992年7月20日)。
張佛千〈懷念高陽〉《聯合報》(1992年7月20日)。
張作錦〈從大玉兒想到高陽〉《聯合報》(1992年7月20日)。
張大春〈搖落深知宋玉悲─悼高陽兼其人其書其幽憤〉《聯合文學》(1992年7月)。
林清玄〈高陽身後事〉《青年日報》(1992年7月29日)。
王鼎鈞〈敬悼高陽先生〉《中華日報》(1992年8月15日)。
王曉陽〈寫體現歷史感的民族作品─訪台灣著名小說家高陽〉《風雲人物訪談實錄》(1992年)。
姚宜瑛〈熊掌和灑金箋:記唐魯孫先生和高陽〉《聯合報》(1993年3月31日)。朱介凡〈高陽心願未了〉《文訊》(1993年10月)。
張大春〈謫書百卷匿仙蹤─說說高陽在聯副的日子〉《聯合報》(1996年12月5日)。
許儒傑〈千峰鎮翠孕風雨:記高陽三次大陸行〉《聯合報》(1993年6月3日)。
薛家柱〈高陽回杭州〉《中央日報》(1993年8月20日)。
游常山〈歷史小說走進人間後院─高陽〉《天下雜誌》(1993年)。
路易〈高陽名不求而自來〉《民眾日報》(1995年7月20日)。
陳文芬〈高陽身後著作權判歸「聯經」〉《中國時報》(1997年5月23日)。
(二)評論類
柳岑〈推荐「猛虎與薔薇」〉《自由青年》(1953年5月)。
瑞林〈「凌宵曲」〉《中央日報》(1962年6月9日)。
高陽〈歷史‧小說‧歷史小說─寫在「李娃及其他前面」〉《聯合報》(1964年4月28日)。
魏子雲〈李娃傳〉《自由青年》(1964年8月)。
莊練〈「玉座珠簾」讀後〉《聯合報》(1971年11月3日)。
易安〈愛巢〉《省政文藝評介選輯》(1972年6月)。
謝英〈評高陽著明代的皇帝〉《大華晚報》(1973年10月29日)。
莊練〈「胡雪巖」讀後〉《經濟日報》(1974年4月17日)。
高陽〈我寫「紅樓夢斷」〉《聯合報》(1977年6月25日)。
彭歌〈社會史的切片〉《聯合報》(1978年7月1日)。
吳智和〈明末四公子〉《明史研究專刊》(1978年)。
陳清玉〈出神入化融古今─歷史小說家高陽的創作世界〉《中華日報》(1978年10月12日)。
龔鵬程〈從歷史中擎出一盞燈〉《台灣時報》(1980年4月29日)。
李瑟〈清朝商業奇才─胡雪巖〉《天下》(1982年8月)。
舒訊〈簡介高陽著《紅樓一家言》〉《紅樓夢學刊》(1984年)。
丘彥明〈不可思議的清宮艷祕訪高陽先生談「再生香」〉《聯合文學》(1985年11月)。
古永聰〈小說化的紅學研究─談高陽先生著「三春爭及初春景」《香港時報》(1984年5月7日)。
林佩芬〈吹葉嚼蕊─試論高陽的「紅樓夢斷」〉《文訊月刊》(1985年12月)。劉季倫〈高陽著「箋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商榷〉《史原》(1986年4月)。京南〈高陽的歷史小說〉《出版與讀書》(1986年11月10日)。
金美秀〈歷史小說裡的中國商人─讀高陽的「紅頂商人」〉《文藝月刊》(1987年2月)。■■■〈李商隱豔情誣恨索解;關於高陽最新連載「鳳尾香羅」〉《聯合報》(1987年3月23日)。
曾永莉〈說部巨擘數高陽(上、下)〉《中央日報》(1987年5月20日)。
劉廣定〈再談董鄂妃及有關問題─敬答高陽先生(上)〉《中央日報》(1988年3月16日)。
劉廣定〈再談董鄂妃及有關問題─敬答高陽先生(下)〉《中央日報》(1988年3月17日)。
劉潔〈格調高雅細膩入微〉《聯合報》(1988年4月3日)。
王震邦〈出入於歷史與小說間〉《聯合報》(1988年4月3日)。
曉言〈失敗的成功者─評高陽筆下胡雪巖的形象〉《博覽群書》(1988年)。
王湜華〈勸君一讀〈胡雪巖〉〉《博覽群書》(1988年)。
■■■〈粉墨春秋〉《文化貴族》(1988年6月)。
澹台惠敏〈以情說史苦求真─談台灣作家高陽的《胡雪巖》傳奇系列小說〉《華聲報》(1988年6月21日)。
吉士雲〈高陽的歷史小說〉《文教資料》(1988年)。
吉士雲〈高陽紅學主要觀點概述〉《文教資料》(1988年)。
許建生〈評高陽的《慈禧全傳》〉《台灣研究集刊》(1988年)。
古繼堂〈高陽歷史小說之路〉《台灣小說發展史》(1989年11月)。
林青〈論高陽的歷史小說〉《復旦大學中文系》(1990年5月)。
林青〈論高陽的歷史小說〉《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0年5月)。
林青〈〈論高陽的歷史小說〉導論〉《台灣文學觀察雜誌》(1990年9月)。
顧如梅〈歷史小說創作如何水到渠成─台灣小說作家高陽談創作〉(1987年3月26日)。
林青〈高陽‧曹雪芹‧〈紅樓夢〉〉《台灣研究集刊》(1991年1月)。
張大春〈水龍吟〉《中國時報》(1991年3月1日)。
黃重添、徐學、朱雙一〈高陽與慈禧全傳〉《台灣新文學概觀》(1991年6月)。
楊明〈秦漢明月今世情─高陽和他的歷史小說〉《文訊》(1991年10月)。劉登翰等編〈高陽及其他作家的歷史小說〉《台灣文學史(一)》(1993年)。
李瑞騰〈全景觀照歷史〉《中國時報》(1992年5月29日)。
吳齊仁〈歷史小說與歷史敘述〉《中國時報》(1992年6月8日)。
應鳳凰〈高陽籌第一本書─〈猛處與薔薇〉〉《中國時報》(1992年6月9日)。
張大春〈江山江花登終極─論高陽歷史小說的敘述密旨〉《中國時報》(1992年6月12日)。
王震亞〈喚起對歷史的溫情─高陽與《慈禧前傳》〉《台灣小說二十家》(1993年)。
王道還〈小說與經世,讀胡雪巖〉《中國時報》(1992年6月17日)。
王先霈、於可訊〈高陽的歷史小說〉《八十年代中國通俗文學》(1995年)。
也行〈高陽小說中的天地〉《聯合報》(1992年6月12日)。
天穹〈漢宮春曉〉《台港小說鑑賞辭典》(1994年)。
王之樵〈融歷史於小說家筆端〉《中國時報》(1995年2月1日)。
楊照〈以小說治史,以小說經世〉《中國時報》(1997年12月2日)。
李瑞騰〈高陽的歷史風雲〉《聯人報》(1998年7月27日)。
張夢瑞〈高陽、黃春明作品舊書換新裝爭取讀者群〉《民生報》(1999年9月7日)。
吳晶晶〈話高陽的文采與才情〉《中央日報》(1999年2月2日)。
張殿〈誰來寫歷史小說〉《聯合報》(1999年5月24日)。
(三)其他
高陽〈老舍之死〉《聯合報》(1979年3月24日)。
高陽〈赤色「北京人」曹禺〉《聯合報》(1979年3月5日)。
高陽〈最後的宮廷-溥儀自傳讀後感〉《自由時報》(1988年4月21日)。
高陽〈張作霖之死與楊宇霆之死〉《傳記文學》第42卷第1期(1983年1月),頁101~109。
高陽〈神往神田-兼談日本的酒〉《聯合文學》第3卷第7期(1987年5月),頁187~191。。
高陽〈討論如何正確地看待知識?-評宣仲弘的「鮭」〉《聯合文學》第3卷第11期(1987年9月),頁215~216。高陽〈清朝的會試〉《故宮文物月刊》(1990年7月),頁48~51。夏志清著、歐陽子譯〈玉梨魂新論〉《聯合文學》第1卷第12期-愛情文學專號(1985年11月),頁8~35。賴芳伶〈論晚清商界小說的實質意義與價值〉《幼獅學誌》第19卷第2期(1986月10日),頁148〜171。康逸藍〈詠不盡興亡調-談「長生殿」、「桃花扇」所透顯出的文化觀〉《聯合文學》第7卷第8期(1991年6月),頁84~91。編輯室〈歷史、小說、戲劇─從「一代女皇」與「慈禧外傳」談起〉,《聯合文學》第2卷第4期(1986年2月),頁23~28。
文訊編輯〈專題企劃:通俗文學的省思〉《文訊》第26期(1986年10月)。
江澄格〈高陽生平行事紀要〉《國文天地》第9卷第12期(1994年5月1日),頁49~60。
趙淑敏〈歷史.與小說〉《明道文藝》第213期(1993年12月),頁59~63。鍾淑貞〈訪林佩芬談歷史小說〉《明道文藝》第213期(1993年12月),頁64~136。
鍾淑貞整理〈「歷史與歷史小說」座談會〉《明道文藝》第234期(1995年9月),頁13~26。
李喬〈文學與歷史的兩難〉《臺灣文藝》第100期(1986年5月),頁16~27。莊練〈歷史小說乎?演義小說乎?〉《新地》第2卷第3期(1991年8月5日)。
龔鵬程〈歷史小說的歷史與身分〉《古典文學》第十三集(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9月),頁41~72。孫文憲〈高陽歷史小說的語境〉《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3期高陽研究特輯(1995年8月),頁4~8。
江少川〈高陽歷史小說品格三議〉《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3期高陽研究特輯(1995年8月),頁9~13。
王耀輝〈高陽的可讀性〉《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3期高陽研究特輯(1995年8月),頁14~18。
劉安海〈歷史人物.通俗小說.當代作家:「胡雪巖全傳」解讀之一〉《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3期高陽研究特輯(1995年8月),頁19~24。
阮忠〈「紅樓夢斷」的創作定位〉《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3期高陽研究特輯(1995年8月),頁25~29。
周光慶〈「八大胡同」-北洋政壇的窗口〉《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3期高陽研究特輯(1995年8月),頁30~34。
李中華〈試論胡雪巖形象的文化蘊涵〉《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3期高陽研究特輯(1995年8月),頁35~39。
譚邦和〈大廈將傾時的鐵腕女性-論螺獅太太的藝術魅力和文化蘊涵〉《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3期(1995年8月),頁40~44。
陳子平〈歷史-小說視界內的歷史小說-中國近現代通俗歷史小說史導論〉《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3期(1995年8月),頁45~61。
謝永旺〈寫出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文學評論》1995年第6期歷史小說創作筆談,頁40~42。
唐浩明〈歷史人物的文學形象塑造〉《文學評論》1995年第6期歷史小說創作
筆談,頁42~43。
劉斯奮〈一孔之見〉《文學評論》1995年第6期歷史小說創作筆談,頁44~45。
南帆〈故事與歷史〉《文學評論》1995年第6期歷史小說創作筆談,頁45~47。
穆陶〈傾聽歷史的回聲〉《文學評論》1995年第6期歷史小說創作筆談,頁47~49。
譚邦和〈決戰豈止在戰場-讀「大將曹彬」〉《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4期(1995年11月),頁83~89。
程翔章〈人生的悲哀,歷史的必然-「狀元娘子」賞析〉《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4期(1995年11月),頁90~96。
江少川〈清宮疑案,人間真情-「乾隆韻事」賞析〉《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4期(1995年11月),頁97~102。
孟德民〈簡析胡雪巖的義氣〉《通俗文學評論》1995年第4期(1995年11月),頁103~105。
吳秀明、陳擇鋼〈高陽歷史小說論〉《文學評論》1996年第4期,頁92~101。
孫文憲〈現代新儒家演繹的歷史-再說高陽歷史小說的語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1997年1月),頁46~50。
馬敏〈另一種歷史-高陽.「胡雪巖全傳」讀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1997年1月),頁51~58。
江少川〈高陽歷史小說的悲劇意識〉《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1997年1月),頁59~65。
曉帆〈首屆“全國高陽學術研討會”綜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1997年1月),頁66~68。
党鴻樞〈再論高陽的歷史小說創作〉《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1997年5月),頁18~23。
張書恒〈評二月河“清代帝王系列”小說〉《文學評論》1999年第2期,頁95~103。
張惠菁〈當小說成了清明上河圖-歷史學家黃仁宇與小說家李尉昂(上、中、下)〉「與大歷史對話-黃仁宇研討會」《中國時報》(2001年1月6日~8日)。
江政寬〈歷史、虛構與敘事論述-論黃仁宇的「萬曆十五」〉「與大歷史對話-黃仁宇研討會」論文全記錄《中時電子報》(2001年1月)。
李欣倫記錄整理〈真實與虛構之間-史傳傳統與歷史小說座談會(上、下)〉《中國時報》(2001年4月28日~29日)。
楊曉憶記錄〈歷史就是活生生的人生〉「追尋現代中國」座談會《中國時報》(2001年7月22日)。
〈附錄一:高陽著作繫年〉
(資料來源:江澄格整理高陽著作繫年)
《猛虎與薔薇》(高雄:百成書局,1953年)。
《霏霏》(高雄:百成書局,1953年)。
《落花生》(高雄:百成書局,1956年)。
《紅葉之戀》(高雄:百成書局,1959年)。
《凌宵曲》(高雄:大業書局,1961年)(台北:堯舜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花落花開》(高雄:大業書局,1962年)(台北:堯舜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避情港》(高雄:大業書局,1963年)(台北:聯經書局,1992年)。
《紅塵》(高雄:長城出版社,1964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0年)。
《桐花鳳》(台北:聯經書局,1992年)。
《驚蟄》(台北:幼獅書店,1965年)(台北:幼獅書店,1985年)。
《李娃》(台北:皇冠出版社,1965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92年)。
《愛巢》(台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65年)。
《風塵三俠》(台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台北:聯經書局,1992年)。
《少年遊》(台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
《金色的夢》(台北:聯合圖書公司,1967年)。
《淡江紅》(台北:小說創作社,1967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荊軻》(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年)。
《紅燭》(台北:清流出版社,1968年)。
《文史覓趣》(台北:驚聲文物供應社,1969年)。
《緹縈》(台北:清流出版社,1969年)(台北:堯舜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清官冊》(台北:立志出版社,1971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71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0年)。
《慈禧前傳》(台北:皇冠出版社,1971年)。
《玉座珠簾》(台北:皇冠出版社,1971年)。
《清宮外史》(台北:皇冠出版社,1972年)。
《紫玉釵》(台北:皇冠出版社,1972年)。
《大將曹彬》(台北:新亞出版社,1973年)(台北:堯舜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母子君臣》(台北:皇冠出版社,1973年)。
《百花洲》(台北:皇冠出版社,1973年)。
《明朝的皇帝》(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
《胡雪巖》(台北:經濟日報社,1973年)。
《鴛鴦譜》(台北:新亞出版社,1975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胭脂井》(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
《狀元娘子》(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77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金縷鞋》(台北:聯合報社,1977年)。
《紅頂商人》(台北:經濟日報社,1977年)。
《鐵面御史》(台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
《紅樓一家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瀛臺落日》(台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
《小白菜》(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年) 。
《漢宮春曉》(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78年)(後更名為《王昭君》)。
《小鳳仙》(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78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乾隆韻事》(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
《秣陵春》(台北:聯合報社,1978年)。
《烏龍院》(台北:求精出版社,1978年)(與《野豬林》合編成一書)。
《琵琶怨》(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78年)。
《翠屏山》(台北:求精出版社,1978年)(與《林沖夜奔》合編成一書)。
《正德外記》(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79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花魁》(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印心石》(台北:民生報社,1979年)。
《茂陵秋》(台北:聯合報社,1979年)。
《劉三秀》(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79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徐老虎與白寡婦》(台中:慧龍文化公司,1979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五陵遊》(台北:聯合報社,1980年)。
《楊門忠烈傳》(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年)。
《清末四公子》(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80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同光大老》(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80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柏臺故事》(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金色曇花》(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
《粉墨春秋》(台北:堯舜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古今味》(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年)。
《清幫》(台北:堯舜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陳光甫外傳》(台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年)。
《延陵劍》(台北:聯合報社,1981年)。
《草莽英雄》(台北:堯舜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石破天驚》(台北:堯舜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高陽出擊》(台北:堯舜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曹雪芹別傳》(台北:聯合報社,1982年)。
《高陽說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高陽說曹雪芹》(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血紅頂》(台北:堯舜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明末四公子》(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三春爭及初春景》(台北:聯合報社,1983年~1985年)。
《古今食事》(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宮闈蒐秘》(台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
《野豬林》(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魚的喜劇》(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梅丘生死摩耶夢》(台北:民生報社,1984年)。
《林沖夜奔》(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林覺民》(台北:金蘭出版社,1985年)。
《燈火樓臺》(台北:經濟日報,1985年~1987年)。
《大野龍蛇》(台北:聯合報社,1985年~1987年)。
《翁同龢傳》(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丁香花》(台北:皇冠出版社,1986年)。
《李鴻章》(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恩怨江湖》(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假官真做》(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再生香》(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王昭君》(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八大胡同》(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鳳尾香羅》(台北:聯合報社,1988年)。
《玉壘浮雲》(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高陽雜文》(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醉蓬萊》(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清朝的皇帝》(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安樂堂》(台北:聯合報社,1989年)。
《水龍吟》(台北:聯合報社,1991年)。
《蘇州格格》(台北:聯合報社,1992年)。
《高陽雜文》(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