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20: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齊宗豫
研究生(外文):CHI TSONG-YUH
論文名稱:男性身份、自我探索與教育實踐--一位國小準校長的成長之路
論文名稱(外文):Masculinity, Self-Inquiry and Education Practice : A Prospective School Principal''s Learning Journey
指導教授:成虹飛成虹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0
中文關鍵詞:生命史自傳男性研究
外文關鍵詞:Life storyAutobiographyMen''s stud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5
  • 點閱點閱:9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0
本研究是一篇關於作者生命史的自傳式研究。作者目前是一位通過國小校長甄試、儲訓的男性準校長,藉由生命經驗的自述,呈現一位男性國小教育工作者成長與學習的經驗,並且對於作者所處的位置與身份,進行自我反省與批判。希望通過這種面對自我的覺察歷程,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
研究的起點,是作者對於國小男性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認同迷失。師專雖然是國小師資的培育機構,但是五年的師專生活,卻讓作者感受到國小老師不是男性應該從事的工作。擔任國小老師後,和周遭男性伙伴的相處,更看不到國小男老師的生涯發展方向。逃離國小這個圈子,一直是作者心中的念頭,看似順其自然的走上考主任、校長及研究所的路,其實正是實際的逃離行動。
檢視成長的歷程,發現身份的認同迷失,是受到了男性價值觀的影響。國小老師這個以照顧孩子為重的工作,一向不是社會對於男性工作成就的期待,於是,老師→主任→校長這條路,便成了國小男老師尋求自我價值感的方式。透過這樣的認識與教師集體的行動,作者嘗試在現有的位置上,進行以發掘教師實踐智慧及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教育實踐之路。另外,作者在「男性」與「國小教育工作者」雙重身份的反省上,破除工作成就的迷失、體認家庭對男性的價值,以及努力在教育工作上創新與學習、享受教育工作的樂趣,是對未來的展望。
呈現經驗的另一項意義,在於提供認識男性國小教育工作者的第一手資料,並且希望能夠成為男性對話的一個媒介。這個研究只是男性面對自我的起點,關於突破固有男性價值,以及男性生涯發展的議題,還需要後續更多的探索與討論。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man who is an elementary teacher and is going to be a principal. As a male elementary-school educator, the author writes his autobiography to explicate his learning journey and inquire into his subject position and identities. Through such a self—examination process, the author wants to empower himself and to open new possibiliti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story starts with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a confused self—identity. While studying at the teachers’ college, he felt tha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was not a proper role for man. He could not see good chance of development in his career as a 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He always wanted to escape the elementary school, by taking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from the director to the principal. Attending the graduate program is another action of escape he took.
Reflecting upon his process of growth, the author discovered that his value was effected by male values in the mainstream socie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s perceived as a work that simply looks after children, a work that has always been assigned to women. Taking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and entering graduate school became ways that this 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pursued hi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such self-reflection, the author began to develop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nd practice in an attempt to foster genuine personal growth and help children learn. Besides, he becam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value to him. The author expects to provide first-hand data that contribute to research on male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and wants to invite further dialogues among males.
內容目次 頁次
序 言 老齊和他的論文 Ⅰ
第一章 開場白 1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自傳式研究 5
第三節 關於男性研究 10
第四節 論文的意義與主題 14
一、我心目中的論文形象 14
二、寫給誰看 15
三、寫作的考量 16
第二章 成長的痕跡 20
第一節 成長的背景 21
一、族群交錯的生長環境 21
二、我是長子 23
第二節 玩樂多於學習的國小生活 26
一、表現男性氣概的遊戲 26
二、面對學校教育的生存方式 28
第三節 面對壓力下依舊自由的國中生活 32
一、必須應付各種考試的日子 32
二、受處罰中的自由 34
三、老師是一種可以處罰學生的人 35
第四節 師專生活 37
一、師專的生活教育 37
二、學習的生活 41
三、社團經驗 45
四、師專男生的告白 47
五、面對權威的交換機制 49
第五節 成長背景中的女性印象 52
一、女性扮演了〝家〞的角色 52
二、男、女的聚散分合 54
三、孤鳥協會 58
四、和阿珠的相遇 59
第三章 學習當老師 62
第一節 換個高度看世界 62
第二節 有人,才有事? 65
第三節 教書匠 66
第四節 「嚴父」的老師形象 68
第五節 「為學生好」的老師 73
第四章 我和我的兄弟們 76
第一節 男性教師的優勢地位 76
第二節 教學之外的男性教師 81
第三節 在權與錢中打轉的男教師 85
第四節 另類的資深男教師 87
第五章 踏上行政之路 89
第一節 對行政工作的印象 90
一、一位老師的警語 90
二、無心插柳 91
三、軍事化的主任儲訓 92
第二節 忙與盲的主任 95
一、複雜而疏離的校園 95
二、無能的訓導主任 97
三、辦理活動的高手 99
四、學校的高級技術人員 101
第三節 角色未明的國小主任 102
一、找事情做?等事情做? 102
二、行政V.S教學 104
第六章 美麗的相遇 107
第一節 研究所教育帶來的轉化 107
一、學歷崇拜症 107
二、被動的學習者成為學習的主體 110
三、理論與實際的交流 113
四、發現美麗新世界 116
第二節意外的旅程 117
一、封閉的經驗所帶來的偏見 118
二、從做朋友開始 119
三、興奮、感動到挫折、逃離 121
四、我是一個「外人」 123
五、教師協同教學的迷失 126
六、繼續行動的力量 128
第七章 教育實踐之路 132
第一節 繼續向「上」爬 133
第二節 召開同學會 136
一、對國小教師「女性工作」特質的認同 136
二、國小教師尋求自主成長的困難 138
第三節 角色的割裂與衝突 144
一、「主任,謝謝你!」 144
二、涼主任 147
三、每天都要寫作業的爸爸 149
第八章 結語 153
第一節 回首來時路 153
第二節 展望未來 156
一、男性價值的定位 156
二、不斷學習與成長之路 15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62
二、英文部分 165
附錄一、老師,要走出自己的路 166
附錄二、開一種不一樣的同學會的構想 170
附錄三、課程工作坊:教師自發性成長團體研習計畫17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社(民87)。天下雜誌社1998教育特刊,海闊天空Ⅱ,87。
王明珂(民85)。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7-184。
王浩威(民87)。台灣查甫人。台北,聯經。
王雅各(民85)。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6。
王麗雲(民89)。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65-306頁)。高雄,麗文文化。
王震武、林文瑛(民87)。傳統與現代華人的「士大夫觀念」-階級社會的素樸心理學分析。本土心裡學研究,10,119∼164。
成虹飛(民85)。以行動研究作為師資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省:一群師院生的例子(報告編號:NSC85-2745-H-134-001 F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朱崇儀(民86)。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26(4),133-149。
李文英(民89)。身體的包袱:一位國小老師主體探究與身體教育實踐的故事。輔仁大學應心所碩士論文。
李自成(民79)。論自傳(上)。當代,55,20-28。
李自成(民79)。論自傳(下)。當代,56,20-28。
李敏龍、楊國樞(民87)。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0,3-68。
余德慧(民79)。中國男人的生涯觀。台北,張老師。
杜瑞樂(Thoraval, J.)(民80):自傳體文學與人類經驗:試論盧梭之《懺悔錄》與沈復的《浮生六記》。當代,67,88-105。
林鬱(主編)(民78)。尼采語錄。台北,智慧大學出版社。
洪鐮德、梁文傑(民84)。馬克斯的唯物史觀與道德立場:特別涉及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及分配正義的問題。思與言,33(3),199-235。
孫康宜(民83)。男性自我認同危機新看。當代,95,88-95。
陳美玉(民88)。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民8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志順(民89)。教師身份認同的追尋:一個國小教師/博士生的自傳式研究。多元文化、身份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廖卓成(民83)。論傳記文的雙重文本:故事中的言談舉隅。《中外文學》,23(2),95-109
蔡敏玲(民85)。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2),21-30。
蔡篤堅(民89)。由文化變遷的觀點談男性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16-19。
簡成熙(民89)。男性研究在性/別研究及教育上的價值。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0-24。
Allen, M. & Robinson, J.(民83)。如何瞭解身旁男人的內心世界(孫柯譯)。台北,遠流。(原作出版於西元1993年)
Ayers, W.(民88)。幼教典範:六個傑出的幼教老師(江麗美譯)。台北,桂冠。(原作出版於西元1989年)
Bruner, J.(民90)。教育的文化(宋文里譯),台北,遠流。(原作出版於西元1996)
Denzin, N. K.(民88)。解釋性互動論(張君玫譯)。台北,弘智文化。(原作出版於西元1990年)
Farrell, W.(民77)。男性解放(鄭至慧等人譯)。台北,婦女新知。
Freedman, J. & Combs, G.(民89)。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易之新譯)。台北,張老師出版社。(原作出版於西元1999年)
Huberman, M.(民88):〈獨立教書匠在教職中的模式〉。載於Little, J. W.及Mclaughlin, M. W.編:教師工作(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3-59頁)。台北,桂冠。(原作出版於西元1993)
Jung, C. G.(民86)。榮格自傳(劉國彬、楊德友合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作出版於西元1961年)
Metz, M. H.(民88)。教師對其學生的最終依賴。載於Little, J. W.及Mclaughlin, M. W.編:教師工作(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129-179頁)。台北,桂冠。(原作出版於西元1993)
Naifeh, S & Smith, G. W.(民78)。男人為什麼不開放:打開男性拒絕親密關係的心結(林秋蘭譯)。台北,遠流。
Neuman, W. L.(民89)。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原作出版於西元1997年)
White, M. & Epston, D.(民90)。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吳熙娟譯)。台北,心靈工坊。(原作出版於西元1990年)
二、英文部分:
Butt, R . L & Raymond, D.(1987).Argument for using qualitative approaches in understanding teacher thinking: The case for biography. 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7(1),62-93.
Neumann, A & Peterson, P. L.(1997).Researching Live: Women, Scholarship, and Autobiography in Education. In Neumann, A & Peterson, P. L.(Ed.). Learning from our live: women , Research , and autobiography in education(pp.1-17).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Pinar, W. F.(1988). Autobiography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self . 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 8(1), 7-33.
Smith, L. M.(1996). Biographical Method.In Denzin , N. K. and Lincoln, Y. S.(Ed.).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pp.286-305).London: Sage.
Smith, K. S.(2000). Sensitive Issues in Life Story Research. In Moch, S. D. & Gates, F. M.(Ed.).The Researcher Experi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pp.3-21). London:Sage.
Paul, S.(2001). Real Men or Real Teachers ? : Contradictions in the Lives of M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 Harriman:Men’s Studies Press .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