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5: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茹菁
論文名稱:掙扎輿圖---女性/旅行/書寫
指導教授:卯靜儒卯靜儒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多元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旅行文學掙扎輿圖保持式記憶迸出式記憶
外文關鍵詞:travel literaturecartography of strugglevoluntary memoryinvoluntary mem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7
  • 點閱點閱:32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0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旅行文學在當代台灣出版現況當中成呈現出蓬勃的景象,而女性作家則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相對於過去女性行動的受限,從旅行文學的出版狀況可以看出女性旅行在當代的台灣顯現出其特殊的位置。因此本研究試圖從女性旅行的文本當中檢驗女性旅行的處境,借用後殖民女性主義學者莫汗娣(Chandra Talpade Mohanty)「掙扎輿圖」(cartography of struggle)的概念,本文鋪陳了女性從上路、旅行直至歸途當中種種的掙扎情境,透過這些女性作家的記憶回溯,本文試圖揭露的是反映在女性的旅行書寫文本中,出發旅行之前她們是如何地與整個社會與文化對話,而旅行當中所牽涉到的權力關係為何,歸來之後她們呈現了何種不同於出發前的差異。
Travel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publication presents a prosperous landscape, and works of female writer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ravel literature. Versus to the restraint for agency of women in the past, the travel literature has shown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female travel in Taiwan.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female travel context through the literary texts of female travel, the researcher has appropriated the concept of “cartography of struggle” from Chandra Talpade Mohanty, the postcolonial feminis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numerous struggling contexts, including the set-off, the journey, and the struggle for returning home. Retracing the memories of these writers in the texts of female travel writing, the researcher intends to expose how they create their dialogues with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e whole culture before their leaving home, what kind of power relation which tourism gets evolved, and how different they have became comparing with themselves before their set-off.
【論文目錄】
第一章 旅行的故事
第一節 從那裡開始?--------------------------------------1
一、存在的焦慮
二、生活總在「他方」
第二節女性的掙扎輿圖-------------------------------------4
一、掙扎輿圖
二、多向記憶的對話
第三節旅行論述-------------------------------------------7
一、女性旅行在台灣的現象
二、台灣旅行文學的位置
三、文本---論述分析
第二章 上 路
第一節 召喚---------------------------------------------18
一、跳動的記憶
二、想像的漫遊
三、療傷與逃離
第二節 旅行的行囊---------------------------------------30
一、欲望的框限
二、揹著資訊去旅行
第三章 旅 途
第一節 感官之旅-----------------------------------------37
一、舟車之旅
懷舊氛圍
象徵意義
人生風景
二、味覺之旅
揹著家去旅行
女人與廚房
用「味」記錄旅行
文化的味
第二節 他者(自我)之旅----------------------------------53
一、鏡像他者
二、他者的眼睛
三、他者的凝視
第三節 漫遊之旅----------------------------------------62
一、空間錯置
二、旅途中的未知
三、遊走之姿
第四節 困頓之旅----------------------------------------68
一、離與返之間的擺盪
定居與流浪
家的呼喚
心靈的家
二、遲到的焦慮
三、旅行的倦怠與孤寂
四、性別焦慮
性別的想像
父權空間
第四章 歸 途
第一節 記憶書寫-----------------------------------------86
一、協商的焦慮
經驗的匱乏的協商
我是誰?
二、旅途的迂迴
成長之旅
姐妹情誼
第二節 影像的書寫--------------------------------------102
一、未竟之藍
二、女人的身影
第五章 未曾結束的故事
一、再走一遭-------------------------------------------------110
二、記憶拼貼旅行版圖
三、嬉遊輿圖
四、女性旅行書寫的邊緣力量
五、沒有終點的故事
參考書目-----------------------------------------------119
附錄一 小磨坊調味料廣告---------------------------- 124
附錄二 旅遊廣告------------------------------------- 125
附錄三 女性旅行文本當中「藍色」影像-----------------139
附錄四 女性旅行文本當中「女性」影像-----------------142
【參考書目】
中 文 書 籍
王志弘譯(1993)《看不見的城市》。(Italo Calvino原著)。台北:時報文化。
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合譯(1997)《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Leslie Kanes Weisman原著)。台北:巨流。
王志弘(1999)《文化研究》。自印。
王志弘等譯(1999)《東方主義》。(Edward W. Said原著)。台北:立緒文化。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王志弘(2001)《空間與社會》。自印。
王志弘(2000)〈家、住宅、性別與性〉。自印。
王應棠(2000)〈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研究》,8期:149-169。
方群(1997)〈三毛等作家的旅行寫作〉,《幼獅文藝》,84(5):47-50。
丘引(1997)《愛走就走》。台北:女書文化。
成虹飛(1999)〈報告書寫的困境與可能性---寫給愛好質化研究的朋友〉,《新竹師院學報》,12期:27-42。
李永熾(2000)〈他者‧身體與倫理---列維納斯的存在論〉,《當代》,31期:10-23。
李宛澍(1996)〈袋鼠媽媽:一個婦運的過程而非類型---側寫陳來紅的運動觀〉,《騷動》,2期:16-19。
李欣頻(2000)《旅行黑盒子---西班牙的出走現場》。台北:商智文化。
利格拉樂‧阿女烏,1997年1月14日,〈摯愛〉,台灣日報,「台灣副刊」。
汪民安(1999)《西方思想家研究---羅蘭‧巴特》。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杜蘊慈著,黃惠玲攝影(2000)《地圖上的藍眼睛》。台北:大塊文化出版。
季虹(1998)《上了旅行的癮》。台北:培根文化。
林怡君(1999)〈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中外文學》,27(12):79-96。
林姬瑩、江秋萍(2000)《單車飛起來》。台北:大田出版。
周義隆(1993)《國人出國自助旅行目的地選擇行為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胡晴舫(2000)《旅人》。台北:新新聞文化。
胡錦媛(1996)〈繞著地球跑(上)---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11):24-28。
胡錦媛(1996)〈繞著地球跑(下)---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12):51-59。
胡錦媛(1997)〈回歸點與出發點在旅行文學中的重要性〉,《幼獅文藝》,84(5):43-46。
胡錦媛(1999)〈遠離非洲,遠離女性:《黑暗之心》中的旅行敘事〉,《中外文學》,27(12):97-115。
祝揚、郭崇興、白松譯(1999)《女性自在遊》。(Thalia Zepatos原著)。台北:大地地理。
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詮釋學的基本特徵》。(Hans-Georg Gadamer原著)。台北:時報文化。
高宣揚(1990)《李克爾的解釋學》。台北:遠流。
孫秀惠(1998)《跌倒在旅行地圖上》。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徐世怡(1998)《流浪者的廚房》。台北:大塊文化出版。
師瓊瑜(1995)《離家出走》。台北:皇冠出版。
徐偉傑譯(2000)《全球化》。(Malcolm Waters原著)。台北:弘智文化。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新聞學研究》,54期:141-166。
許麗香(2001)《德基里科之早期形上學藝術研究(1909~1919)》。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Roland Barthes原著)。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陳香玫(1999)《女性自傳中的婚姻與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如(1995)《新女遊主張》。台北:探索文化。
陳長房(1998)〈疆域越界:論後現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27(5):6-39。
陳長房(1997)〈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26(4):4-28。
陳學聖(1997)〈從羅蘭巴特看攝影的本質及藝術性〉,《世新大學學報》,7期:153-163。
梁一萍(1998)〈女性 / 地圖 / 帝國:聶華苓、綢仔絲、玳咪圖文跨界〉,《中外文學》,27(5):63-98。
曹莉(1999)《史碧娃克》。台北:生智。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
黃芳田(1997)《辭職去旅行》。台北:方智出版。
黃寶蓮(2001)《未竟之藍》。台北:圓神出版。
黃怡璋(2000)《建築空間本質的探討---從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出發》。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振富(1996)《自助旅行者的真實建構---以台灣旅歐女性自助旅行者為例》。東海代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坤鋒(2000)〈二馬赫生命V.S另類旅行〉,《聯合文學》,187期:40-45。
黃筱茵譯(1999)〈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Janet Wolff著),《中外文學》,27(12):29-49。
張惠菁(1998)《流浪在海綿城市》。台北:新新聞文化。
張惠慈譯(1999),〈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Sara Mills原著),《中外文學》,27(12):6-28。
張喬婷(2000)《異質空間vs.全視空間:台灣校園女同志的記憶、認同與主體性浮現》。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榮邦(2000)《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渰雯(1997)《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惠貞譯(2000)《誰在詮釋誰---記錄片的政治學》。(Paula Rabinowitz原著)。台北:遠流。
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瑞峰(1999)《從後頭厝(娘家)到阮家(婆家)---澎湖望安阿媽的生活空間》。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
劉維公(1991)《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雯(2001)〈電視廣告「效果」再論:語言遊戲的觀點〉,《新聞學研究》,66期:97-125。
鄭正清(1997)〈從羅蘭巴特攝影圖像的二元觀點解讀人像攝影之主觀者主體意識〉,《商業設計學報》,1期:241-259。
賴明珠譯(2000)《遠方的鼓聲》。(村上春樹原著)。台北:時報文化。
賴維菁(1998)〈帝國與遊記---以三部維多利亞時期作品為例〉,《中外文學》,26(4):70-82。
賴維菁(1998)〈不列顛之外的粉紅世界---試讀安東尼‧崔璐普的《澳洲行》〉,《中外文學》,27(5):136-159。
鍾怡雯(1999)《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扶育(1995)《出去走走:從她的相機看「少數‧多民族」》。台北:探索文化。
簡慧鍾(1997)《解讀性別化的身體空間---以國際美容事業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
蕭嫣嫣(1996)〈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24(11):56-68。
網 路 資 料
黃涵榆(2001.06.03)〈和班雅民(Walter Benjamin)再看一眼紅柿子:影像、記憶、與懷舊電影〉,http://www.cc.ntu.edu.tw/~cliao/pers/huang/index.html
詹宏志,2000,〈旅行文學的兩個時代〉,遠流博識網,http://www.ylib.com.tw/travel/notes/oneview000725.htm
趙啟麟(2001.06.20)〈作家專訪:鍾文音〉,http://www.ha-life.com/ism/1a/1a_20000522.htm
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00.08.08)〈八十八年國人出國旅遊消費及動向調查〉,http://www.tbroc.gov.tw/admn_info/user/mp5.htm
第九屆國際書展圖書出版統計(2001.02.04),http://www.tibe.com/cINDEX.htm
自行車博物館館藏影像區http://www.biknet.com.tw/c-m-home.htm
英 文 書 籍
Benjamin, Walter.(1968)Illuminations. Ed. Hannah Arendt. Trans. Harry Z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Benjamin, Walter.(1978)Reflection: Essays, Aphorism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Trans. Edmund Jephoot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Benjamin, Walter.(1979)"A Berlin Chronicle," One Way Street and Other Essays. Trans. Edmund Jephcott and Kingsley Shorter. London: Verso.
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85)The Concept of Dwelling:On the Way to Figurative architecture. Electa; New York: Rizzoli.
Cohen, E.(1989)"Primitive and Remote: Hill Tribe Trekking in Thaila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16:30-61.
Herbst, Robin(1999)"Uncommon Directions" Humanities , :1-7
Lefebvre, Henri.(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Lutz, Catherine A. & Collins, Jane L.(1993)Reading National Geographi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Cole, John.(1993)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ntimonies of Tradition. Ithaca: Cornell, UP.
McQuire, Scott.(1998)Versions of Modernity: Representation, Memory, Time and Space in the Age of the Camera. London: Sage.
Mohanty , Chandra Talpade (1991)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Said, Edward W. (1991)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London: Vintage.
Urry, John. (1990)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蕭嫣嫣(1996)〈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24(11):56-68。
2. 胡錦媛(1997)〈回歸點與出發點在旅行文學中的重要性〉,《幼獅文藝》,84(5):43-46。
3. 黃坤鋒(2000)〈二馬赫生命V.S另類旅行〉,《聯合文學》,187期:40-45。
4. 梁一萍(1998)〈女性 / 地圖 / 帝國:聶華苓、綢仔絲、玳咪圖文跨界〉,《中外文學》,27(5):63-98。
5. 陳學聖(1997)〈從羅蘭巴特看攝影的本質及藝術性〉,《世新大學學報》,7期:153-163。
6. 賴維菁(1998)〈不列顛之外的粉紅世界---試讀安東尼‧崔璐普的《澳洲行》〉,《中外文學》,27(5):136-159。
7. 賴維菁(1998)〈帝國與遊記---以三部維多利亞時期作品為例〉,《中外文學》,26(4):70-82。
8. 鄭正清(1997)〈從羅蘭巴特攝影圖像的二元觀點解讀人像攝影之主觀者主體意識〉,《商業設計學報》,1期:241-259。
9. 劉慧雯(2001)〈電視廣告「效果」再論:語言遊戲的觀點〉,《新聞學研究》,66期:97-125。
10. 陳長房(1997)〈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26(4):4-28。
11. 陳長房(1998)〈疆域越界:論後現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27(5):6-39。
12. 胡錦媛(1999)〈遠離非洲,遠離女性:《黑暗之心》中的旅行敘事〉,《中外文學》,27(12):97-115。
13. 胡錦媛(1996)〈繞著地球跑(下)---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12):51-59。
14. 胡錦媛(1996)〈繞著地球跑(上)---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11):24-28。
15. 林怡君(1999)〈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中外文學》,27(12):7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