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資 料
一、 英文書目
�� Anthony Kubek, "How the Far East War Lost: America Policy and Creation of Communist China, 1941--1949", (Chicago Regnery Co., 1963).
�� Bruce Russett and H. Starr, "World Politics: The Menu for Choice",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89).
�� David Easton,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Y.: John Wiley & Sons, 1965).
�� Doak A. Barnett, "Chian and Major Power in East Asia",(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1977).
�� Doak A. Barnett and Edwin O. Reishau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 the Next Decade"(New York : Praeger Publishers, 1970).
�� George H. Sabine,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3rd Edition(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m, 1061).
�� George H. Kerr, "Formosa Betrayed", (Boston, Massachusetts: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65).
�� Green H. Hackworth, "Digest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0).
�� Hans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5th e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73).
�� Henry A. Kissinger , "White House Years",(Boston, 1979)
�� Helmut Steinberger , "Sovereignty , in Encyclopeida of International Law" , Instalment 10 (Netherlands, Elsevier Scinece Publisher, 1987).
�� Ivo D. Duchacek, "Nations and Nen: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er, Inc. 1971).
�� James N. Rosenau ,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London: Frances Pinshr , 1980).
�� James H. Mann,"About Face--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轉向),林添貴譯,台北:先覺,1999年。
�� Jean Bodin, "On Sovereignty: Four Chapters from The Six Books of a Commonwealth", trans. Julian H. Frankl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 Jean-Jacque Rousseau, "Social Contract", trans. By Donald A. Cress,(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7).
�� John D. Harbron, "Canada Recognises China" ( Toronto: Canad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74).
�� J. G. Stark,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Butterworths (London, 1989).
�� John T. Rourk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 4th edition,(Guilford, Connecticut: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3).
�� John Locke, "Two Treaties of Government",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0).
�� Julie Mostov, "Power, Process, and Popular Sovereignt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 L. Oppenheim, "International Law", Vol 1, 8th ed., (London: Longmans, Green, 1955, p.304).
�� Mark V. Kauppi and Paul R. Viotti , "The Global Philosophers : World Politics in Western Thought ", (New York : Lexington Books , 1992) .
�� Paul Kennedy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New York : Random House , 1987).
�� President Clinton ,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White House at Work, June 11, 1998. Available from http://www.whitehouse.gov/WH/Work/061198.htm
�� Restatement of Law, "Restatement of Foreign Relations Law of the States",(Minn: St., Paul, American Lae Institute, 3ed., 1987).
�� Richard Nixon, " Victory without War",(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8).
�� Robert H. Jackson, "Quasi-State: Sovereignt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Third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Robert E. Riggs, "U.S./U.N.--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 Meredith, 1971).
�� Robert L. Bledsoe & Boleslaw A. Boczek, "The International Law Dictionary", ABC-CLIO Press (Oxford, England 1987).
�� Thomas Hobbes, "Leviathan",(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58),
�� T. J. Lawrence ,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 (Boston: D. C. Health & Co. ,1915).
�� Thomas W. Robinson, "The Sino-Soviet Border Dispute : 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March, 1969 Clashes", RM-6171-PR(Santa Monica, Ca : Rand Corporation, August 1970).
�� Walter S. Jones, "The Logic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85).
二、 英文期刊
�� Andrew J. Nathan, "What's wrong with American Taiwan policy : Fundamental U.S. Interests in the Face of Chang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2000, 23:2, p.93--106.
�� D. P. O'Connell, "The Status of Formosa and the Chinese Recognition Problem", American Journal International Law, Vol. 50, April 1956.
�� E. Lauterpacht,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Law survey and Comment Ⅶ"(July 1-December 31,1958),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 8, 1959.
�� Jacques Delisle, "The Chinese Puzzle Of Taiwan's Status", The China Journal, Winter 2000, p35--62.
�� James A Baker,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 vol.70, no.5, (Winter 1992--1992), p.1--17.
�� Richard M. Nixon, "Asia After Vietnam", Foreign Affairs, Oct. 1967.
�� Willem van Kemenade, "Taiwan, Vote for Troubl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2000, 23:2, p.135--151.
�� Willie J. Breytenbach, "The Dilemma of Chinese Recognition : Nelson Mandela Could Lead the Way", Issues & Studies , 31, no. 10 ,Oct. 1995.
三、 中文書目
�� 「三中全會以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 中華民國外交部,「近年來中共在國際間謀我事例」,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新聞文化司,民國84年3月。
�� 中華民國外交部,「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第26屆大會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國際組織司,民國60年。
��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3年7月。
�� 中華民國行政院蒙藏委員會,「外蒙古『獨立』之經過」,台北: 中華民國行政院蒙藏委員會編印,民國80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編,「台灣問題文獻資料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 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報告書編輯委員會(編輯),「外交報告書:對外關係與外交行政」,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民國81年12月。
�� 中華民國外交部國際司,「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26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民國61年4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頁134。
�� 「中華民國年鑑(中華民國八十年)」,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0年。
�� 中台辦與國台辦,「《中國臺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
�� 王鐵崖主楄,「國際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2月。
�� 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 蘇起,「中蘇共關係正常化」,台北:三民,1990年
��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民國87年10月。
�� 丘宏達編輯,「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台北:三民,1996年10月。
�� 史明「台灣人百年史」,台北:自由時代翻印,民國69年9月。
�� 朱奇武,「中國國際法的理論與實務」,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編印,「兩岸關係大事記----民國80年」,民國81年4月。
�� 呂亞力,「政治學」,三修初版,台北:三民,民國84年8月。
��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敦煌,1997年。
�� 李念祖、石之瑜著,「規範兩岸關係」,台北:五南,1992年。
�� 何德功、浦衛忠、金勇,「傾聽中國:新冷戰與未來戰略」,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
�� 周鄭福,「我退出聯合國後外交作為」,中國國民黨與國際關係,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4年。
�� 林文程,「外在環境發展對台灣國家定位之影響」,收錄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2000年。
�� 林錫堯,「統治行為論」,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民國66年。
�� 侯暢主編,「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6年。
�� 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
��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台北:五南,民國83年。
��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 - 1992)」台北:五南,民國83年。
�� 宮力,「跨越鴻溝」,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 馬英九,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頁162。
�� 許慶雄、李明峻合著,「現代國際法入門」,台北:月旦出版社,1993年。
�� 許宗力,「憲改後兩岸關係的法律定位」,收錄於耶魯兩岸學會編,「邁向21世紀的兩岸關係」,台北:時報文化,1885年。
�� 傅建中編著,「季辛吉秘錄」,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撰者出版,民國46年。
�� 琴喜淵,「美國與中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 喬寶泰,「中華民國憲法與五五憲草之比較研究(上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67年。
�� 粱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民國72年。
�� 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業強,1992年。
��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1996年。
��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2000年3月。
�� 張麟徵,「從國際法中主權原則與實踐情況看兩岸官係之發展」,收錄於「主權問題與兩岸關係論文集」,中國大陸研究協會編,民國84年5月。
��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 「鄧小平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論述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頁306,1992年。
��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 蔡政文,「當代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風雲論壇,1989年。
�� 蔡政文、林嘉誠,「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12月。
�� 熊志勇,「中國與美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 15劉達第編,「中美關係重要文獻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2版。
�� 謝益顯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 謝益顯,「折衝與共處--新中國對外關係40年」,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頁232。
�� 酆邰,「台灣法律地位問題的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公司,民國74年4月。
��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6月。
�� 「黨的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頁156。
四、 中文期刊與專論
�� 丁學良,「美中對抗中的四種主義」,明報月刊,2000年元月號。
�� 王銘義,「九二年精神 另類文字遊戲?」,中國時報,2000年8月日,版13。
�� 王銘義,「兩國論從只說不做到只做不說」,中國時報,2000年7月9日。
�� 尹慶耀,「關於柯江會談」,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7期,民國87年7月。�� 尹慶耀,「中(共)美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9期,民87年9月。
�� 石齊平,「從九二年共識到九二年精神」,中國時報,2000年8月3日,版15。
�� 丘宏達,「評述一個中國白皮書」,刊登於聯合報,2000年2月3日,版14。
�� 李榮秋,「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政治學報,第9期,民國70年。�� 李子文,「國際法上之承認與中華民國」,東吳法律學報,第7卷第1期,民國80年2月,頁1-42。�� 宋鎮照,「解析中共對台談判策略和台灣因應之道」,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7期,民國87年7月。�� 居仁,「美國對華政策----艾奇遜之自白(16)」,東方雜誌,復刊卷4,第12期,民國60年6月。
�� 芮正皋,「中華民國務實外交的回顧與展望」 ,問題與研究 ,第32卷第4期, 民國82年4月。�� 芮正皋,「務實外交的理論基礎」,理論與政策,第6卷第1期,民國80年10月31日。�� 邵宗海,「美國外交承認中華民國始末」,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4卷第1期,民國84年6月,頁77-88。�� 邵宗海,「兩岸談判中一個中國原則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8期,民國88年6月,頁505-531。�� 邵宗海,「一個中國政策的發展評估」,中山社會科學期刊,第2卷第1期,民國82年2月,頁53-75。�� 邵宗海,「外交政策推行與一個中國原則的運用」,中山社會科學 ,第7卷第3期,民國81年9月,頁61-67。
�� 吳新興,「評中共「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本文刊登於台灣綜合研究院第四所網站: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papers/2000-03/CSR0003001.htm
�� 施子中,「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立伙伴關係之研究」,登於台灣綜合研究院第四所網站::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papers/
�� 姜皇池,「論台灣之國家屬性」,台大法學論叢,第25卷第4期。
�� 柳金財,「中共對辜汪會晤的策略、意圖與我方因應之道」,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2期,1988年12月。�� 俞劍鴻,「外交承認與外交關係--國際法的觀點」,亞洲與世界月刊 ,第18卷第2期,民國82年4月,頁28-30。�� 高朗,「評析近十年來兩岸外交競賽(1988-1997) 」,理論與政策 第12卷第3期,民國87年9月,頁23-47。�� 陳荔彤,「特殊兩國論的國際法理基礎(上)」,司法周刊,第940期,民國88年8月。�� 陳荔彤,「台灣領土主權的國際法定位」,中興法學,第36期, 民國82年9月,頁95-117。�� 陳荔彤,「國際法的承認與現時我國的法人人格」,法學叢刊,第38卷第3期,民國82年7月,頁63-76。�� 陳志弘,「由『奧會模式』至貴賓卡風波談海峽兩岸體育政治之爭」,臺灣體育, 第98期,民87年8月,頁33--35。�� 陳博賢,「中(共)、美、俄、日四國互動關係探析」,中共研究,第31卷第12期,1997年12月。
�� 陳隆志,「台灣的國際法地位」 ,全國律師 ,第3卷第12期,民國88年12月, 頁6-14。�� 陳毓鈞,「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 (上) 」,美國月刊,第9卷第2期民國83年2月,頁50-65。�� 陳毓鈞,「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 (下) 」,美國月刊,第9卷第3期民國83年3月,頁62-77。�� 陳文賢,「臺灣問題和美國與中共的高峰會談」美歐月刊,第11卷第2期,民國85年2月,頁20-32。�� 馮燿曾,「外交實務經驗談雙重承認」,外交部通訊,第20卷第5期,民國83年5月,頁47-50。�� 陳毓鈞,「兩岸復談,北京有備而來」,中國時報,1997年11月15日,版15。
�� 陳少廷,「從國際條約談台灣主權歸屬--日本未把台灣主權交給任何國家」,民眾日報,1995年4月8日;
�� 黃昭堂,「李登輝『兩個中國論』的內涵探討」,見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網站:http://www.wufi.org.tw/news/r072099.htm
�� 許慶雄,「由國際法觀點談馬關條約的意義」,台灣時報,1995年4月16日。
�� 張顯超,「從『兩國論』析主權爭執及兩岸前景」,遠景季刊,第一卷第一期,2000年1月。�� 張顯威,「簡論馬關條約與開羅宣言」,中正學刊 ,第22期,民國87年11月, 頁156-157。�� 張五岳,「柯江會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1期。�� 張英哲,「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主權國家」,原登於自立早報,1996年7月29日,另可見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網站:http://www.wufi.org.tw/sovernty.htm
�� 游其昌,「有人表態有人迴避,新形勢誰得利」,聯合報,1999年7月16日。
�� 楊力宇,「從『一國兩隊』到『一國兩席』」,九十年代,1985年1月,頁66--67。
�� 楊永明,「民主主權:主權理論新取向與台灣之實踐」,理論與政策,民國85年春季號。�� 裘兆琳,「柯林頓政府對華新政策之決策過程探討」,美歐月刊,第9卷,第12期,民國83年2月。�� 葉明德,「中共對外交暨對承認中華民國之立場及其演變」,東亞季刊,第24卷第3期,民國82年1月,頁54-69。�� 趙國材,「從國際法觀點論一國兩府與雙重承認問題」,實踐,第813期,民國80年3月。�� 劉進枰、蔡禎雄,「促成『奧會模式』的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以1981年前後為中心)」,體育學報 (體育學會),第18期,民國83年12月,頁47--56。
�� 劉墨、肖之光,「為歷史留下公正的注腳---1992年11月兩會共識始末」,海峽兩岸,第27期,1999年9月,頁3。
�� 謝昌生,「中共對我『三光』外交圍堵政策之研析」,中華戰略學刊 ,第89卷:春,民國89年4月。�� 謝敏捷,「主權國家與內政問題國際法層面之臺灣安全問題」,政策月刊,第50期,民國88年9月,頁13-16。�� 鄺錦倫,「『一國兩制』與『一國兩府』之語意分析 」,中國文化月刊, 第182期,民國83年12月。�� 蕭全政,「政治民主化與臺灣的對外政策--一個中國原則的鬆解」,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民國85年6月,頁287-304。�� 龍飛,「設置一個中國障礙窒息兩岸關係發展 」,中共研究,第30卷第5期,民國85年5月,頁12-22。�� 魏鏞,「『國與國』與總統選情--連戰最是尷尬」,聯合報,1999年7月123日。
�� 魏鏞,「一份涵蓋政治性與戰略性的文件」,中國時報,2000年2月25日,版15。
�� 18顏萬進,「陳水扁總統就職演說後的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刊登於台灣綜合研究院第四所網站: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papers/2000-05/CSP0005001.htm
�� 19羅致政,「美國方面各種過渡性協議主張之內容比較」,國策專刊(11),1999年7月15日,頁20。
五、 報紙
�� 中央日報
�� 中國時報
�� 聯合報
�� 自由時報
�� 工商日報
�� 台灣日報
�� 自立晚報
�� 人民日報
�� 大公報
�� 文匯報
�� New York Times
�� Washington Post
六、 資源網站
��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http://www.oop.gov.tw
��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
�� 中華民國行政院外交部網站:http://www.mofa.gov.tw/
�� 中華民國海峽兩岸交流基會網站:http://www.sef.org.tw
�� 台灣綜合研究院第四所網站: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
�� 遠景基金會「未來中國」研究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網站:http://www.wufi.org.tw/sovernty.htm
�� 台灣教授協會網站:http://taup.yam.org.tw/body.html
�� 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網站:http://www.gati.org.tw/
�� 新國會政策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frontier.org.tw/l
�� White House World Wild Web: http://www.whitehouse.gov/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ial Web Site: http://www.state.gov/
�� US State Department - Bureau of East Asia and Pacific Affairs Web Site http://www.state.gov/www/regions/eap/index.html
�� The Avalon Project at the Yale Law School , Documents in Law, History and Diplomacy(耶魯大學法律與外交歷史文件網站:http://www.yale.edu/lawweb/aval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