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新興書局據清乾隆乙亥年黃曉峰校刻本影印,1969.12一版)
《白蛇傳集》(台北:明文書局,1981)
《白蛇傳》(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83初版、1993.7再版)
《白蛇傳研究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90)
《義妖白蛇全傳》(遼寧:遼瀋書社,1991.6二版二刷)
A.Mucchielli著,張龍雄譯:《群體心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9初版)
Carl G. Jung著,蘇克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5初版一刷)
Carl Gustav Jung原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事業,1994.5一版二刷)
Patrick Hanan原著;王青平、曾虹譯:《中國短篇小說》(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初版)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87.4五版)
王溢嘉:《文化與心靈》(台北:野鵝出版社,1987.6初版)
王孝廉:《水與水神》(台北:三民書局,1992.9初版)
朱眉叔:《白蛇系列小說》(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9初版二刷)
段玉明:《中國市井文化與傳統曲藝》(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6初版)
馬如飛等著:《白蛇傳合編》(台北:古亭書屋,1975.4台一版)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香港:壹山出版社,1983.11初版二刷)
張庚、郭漢城編:《中國戲曲通史》(3)(台北:丹青圖書,1985台一版)
賀學君:《中國四大傳說》(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12台一版)
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12初版)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1993.1四刷)
鄭雲山、龔延明、林正秋:《杭州與西湖史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初版初刷)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1993初版)
潘江東:《白蛇故事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初版)
劉介民:《從民間文學到比較文學》(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6初版初刷)
譚嘉定《三言兩拍資料》(台北:民主出版社,1983.9初版)
二、期刊論文
王驤:〈白蛇傳故事三議〉,《民間文學論壇》1984:3=10,頁16-20。
王安祈:〈中國古典戲劇的藝術精神〉,漢寶德等著:《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南天,1989.5二版),頁29-41。
王溢嘉:〈蛇之魅惑與心之徬徨〉,《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9初版、1991.3四版),頁127-143。
王聰建:〈「雨月物語」卷四「蛇性之淫」與「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之比較〉,《文大日研學報》1,1996.12,頁87-90。文崇一:(報恩與復仇:交換行為的分析),《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1988.3初版、1993.1初版四刷),頁347-382。
白崇珠:〈白蛇傳之內在衝突與象徵〉,《古典文學》第五集(台北:學生,1983)頁187-210。呂洪年:〈白蛇傳說古今談〉,《民間文學論壇》1984:3=10,頁21-26。
李亦園:〈中國人的家庭與家的文化〉,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7一版二印)。
李豐楙:〈白蛇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1996.3),頁413-431。
李祥林:〈「尋母」情節:男權世界中的女權回憶—戲曲藝術與女性文化研究札記〉,《藝術百家》,1998:1,頁51-57。
車錫倫:〈《金山寶卷》和白蛇傳故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俗文學叢考》(台北:學海書局,1995.6初版),頁120-136。
林景蘇:〈白蛇傳的階級意識與象徵〉,《文藻學報》1996:3第10期,頁1-10。林顯源:〈傳統戲曲中「白蛇」故事之白蛇形象演變與其內容意義初探〉,《復興劇藝學刊》1998:4=23,頁59-70。段美華:〈白娘子形象的歷史嬗變〉,《國文天地》10:4,1994.9,頁37-39。洪瑞英:〈中國人虎婚姻故事類型研究〉,清大中語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五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5初版),頁1-25。秦女、凌雲:〈白蛇傳考證〉,原刊於《中法大學月刊》2卷3、4合刊,1933,頁107-124。本文引用自《白蛇傳研究資料》(台北:天一,1991.5)中之影本。
徐華龍:〈白蛇傳中的潛性意識〉,《民俗曲藝》72-73,1991.07-09,頁203-225。徐信義:〈論方氏《雷峰塔傳奇》〉,《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7.11),頁381-383。
徐信義:〈論黃圖珌的《雷峰塔》傳奇〉,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編審委員會主編:《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三輯》(高雄:復文,2000初版),頁247-264。
趙景深:〈白蛇傳考證〉,原收於《彈詞考證》(上海,1938)。本文參考《彈詞考證》(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台一版);另王秋桂收編於《中國民間傳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4初版二印)頁159-189。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頁1-29。
陳勤建:〈五四以來《白蛇傳》研究概述〉,《民間文學論壇》1984:3=10,頁39-43。
陳泳超:〈《白蛇傳》故事的形成過程〉,《藝術百家》1997:2,頁99-101。
陳炳良:〈母子衝突—《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心理分析〉,《形式 心理 反應 中國文學新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1初版初刷),頁158-172。
郭立誠:〈白蛇傳演進研究〉,《中國藝文與民俗》(台北:漢光文化,1984二版),頁59-74。
黃敬欽:〈白蛇故事的迷思結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中國學術年刊》二十期,1999.3,頁485-504。曾永義:〈潘江東的「白蛇故事之研究」-俗文學研究的一個例子〉,原載於68.3.24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本文參考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4.12初版二印)頁153-157。
程薔:〈一個閃爍著近代民主思想光華的婦女形象-白娘子形象論析〉,《民間文學論壇》1984:3=10,頁27-34。
張清發:〈由〈白蛇故事〉的結構發展看其主題流變〉,《雲漢學刊》,1999.6,頁35-57。葉慶炳:〈蛇妖〉,《談小說妖》(台北:洪範出版社,1980. 2二版),頁76-86。
葉慶炳:〈短篇話本的常用佈局〉,《古典小說論評》(台北:幼獅文化,1985.5初版),頁179-190。
楊牧:〈許仙和他的問題〉,《主題學研究論文集》(此文原作於1975,轉載於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原刊於1924年11月17日《語絲》週刊第一期,又收入《魯迅雜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3,初版四刷)頁123-125。
劉崇稜:〈雨月物語與明代白話小說〉,《日本文學欣賞-古典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原作於1979,1985初版三印),頁247-252。
劉守華:〈蛇郎故事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論壇》1987:2=25,頁59-68。
劉寧波、李琦:〈獸性與人性:人與異類婚配型故事之人類學建構〉,《民間文學論壇》1995:2=69,頁8-12。
鄧長風:〈康熙殘鈔本《稱心緣》傳奇的發現與《雷峰塔》版本、情節演變之推考〉,《國立編譯館館刊》26:1,1997.06,頁73-94。
鄭志明:〈第一章 緒論—中國神明的信仰尋根〉,《神明的由來 中國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10初版),頁1-15。
潘少瑜:〈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白蛇形象演變試析〉,《中國文學研究》第十四期,2000.5,頁179-200。錢靜方:〈白蛇傳彈詞考〉,《小說叢考》(台北:河洛出版社,1979.10台影印初版)頁195-197。
盧健英、成章瑜採訪:〈一樣的白蛇傳,不一樣的演出〉,《自由青年》662=72:4,1984.10,頁54-57。
穆欣欣:〈從妖到人—論中國戲曲中白娘子藝術形象的轉變〉,《戲曲藝術》季刊,1997:3=72,頁101。
賴芳伶:〈啊!塵世裡的那種幸福—小談白蛇與許宣之戀〉,《聯合文學》15:4=172,1999.2,頁48-49。賴芳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析論〉,《興大中文學報》12期,1999.6,頁44-58。薛寶琨:〈白蛇傳和市民意識的影響〉,《民間文學論壇》1984:3=10,頁35-39。
顏元叔:〈「白蛇傳」與「蕾米亞」-一個比較文學的課題〉,原刊於《幼獅文藝》32:1,1970.1,頁86-93。本文參考顏元叔:《文學經驗》(台北:志文,1977再版)頁26-36。羅光:〈論人〉,《中國人格的創造者》(台北:先知出版社,1974.1台一版),頁61-64
羅永麟:〈白蛇傳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民間文學論壇》1984:3=10,頁7-15。
譚正璧、譚尋編:〈義妖傳〉,《彈詞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初版初刷),頁44-47。
譚正璧、譚尋蒐輯:〈義妖傳八則〉,《評彈通考》(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7初版初刷),頁131-136。
嚴紹璗、中西進主編:〈《蛇性之淫》的創作與《白蛇傳》的蛻變〉,《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文學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初版初刷),頁31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