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3.235.108.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1/02/26 18:5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詳目顯示
:::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呂綺修
研究生(外文):
Gabriel C.S. Lu
論文名稱:
政治選舉媒體訊息管道之研究-以2000年總統大選高雄市選民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Research for Media Information Resource of Political Election-Take Kaohsiung Citizens in 2000 Taiwan President Electio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黃俊英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學門:
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
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政治傳播
、
總統大選
、
候選人形象
、
媒體訊息管道。
外文關鍵詞:
presidential election
、
candidate image
、
politica
相關次數:
被引用:
3
點閱:283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4
隨著臺灣民主化所帶來的媒體競爭,讓臺灣人民身處可以輕易獲取政治訊息的環境,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之選舉前後民調結果出現相當大的差異等外在環境的變遷,皆引起吾人進行研究這次總統選舉的動機。因此根據這些研究問題,吾人乃針對年滿二十歲且設籍高雄市的選民進行研究。
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除了在政治上標誌台灣民主進程的歷史意義,也提供研究者以全國單一大選區探討政治傳播理論的利基。本研究嘗試在我國總統大選期間,從媒體、候選人與選民所構成的「選舉金三角」角力機制中,檢測媒體的形象設定效果。
本論文旨在觀察選舉期間重大事件(或議題)的發生對候選人形象的影響及變化。研究是以「形象理論」中「認知決定論」的觀點切入,用以了解到選民的人口學變項、選舉涉入及媒介行為是否會影響到候選人形象,甚至影響選民最後的投票意向。
本研究是利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透過三波的縱貫研究調查中,去分析觀察三位候選人形象特質及整體形象變化的情形,並了解選民的人口學變項(如性別、政黨傾向、籍貫、年齡以及認同等)是否影響選民對三位候選人之整體形象;另外選民選舉涉入程度,媒介使用頻率、最常收看的電視及閱讀的報紙、媒介報導內容對候選人形象之影響。進一步去探討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意向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一)選民心目中理想之候選人構面大致可以分為「與政治有關的個人特質」及「與政治無關的個人特質」,而選民較重視的為前者;(二)選民愈肯定某位候選人的形象特質,則愈能影響選民對其政策推動能力之判斷;(三)不管任何波段,選民的人學變項會影響選民對特定候選人的形象,而選民的政黨傾向為影響最大之重要因素;(四)研究結果顯示在選舉期間,若發生與某位候選人切身相關之重大事件,則足以影響選民在候選人形象上評估。(五)選民的媒介行為及選舉涉入與候選人形象間有其影響性存在,而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形象間又有其關係存在,如此更印證本研究之問題及架構。
With the media competition coming with Taiwan democracy, it is easy for Taiwanese to search for relevant political information, and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Taiwan Election In 2000─these are all the motivations deriving me to do the research. Here I want to discuss some phenomena from three dimensions with survey.
This discourse tries to observe the candidate’s image changes when a crowner was happened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Taiwan Election In 2000. Based on theory of “ perceiver - determined principle ” to analyze relationship among voters’ emographic variables, media behavior and candidate’s image in voters ’mind. Then the study tries to find how the voters’ candidates image how to affect voting decision.
In this study, I got the data with trend study. With three times survey data, the study finds that: First, the candidate’s image which in voter mind that can divide into two dimensions: one is “political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 another is “political ir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Second, candidate’s image in voters’ mind will affect they judge candidate issue. Third, voters’ demographic variables have relationship with candidate’s image, especially in party. Forth, the candidate’s image in voter mind will change when a when a crowner was happened in election. Final, voters’media behavior and election involvement will affect candidate image in their mind. Besides that, it also finds that voters who have good image on a candidate that they will vote to him. So there is a relation between voting and voters’ candidate imag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非營利行銷 4
第二節溝通模式 7
第三節涉入程度 11
第四節 媒介使用變項與選舉投票行為研究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4
第二節 研究步驟 1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9
第四章 研究分析 20
第一節 不同群體對非營利行銷之媒體接觸程度 20
第二節 不同群體對非營利行銷之媒體信賴程度 52
第三節 有效的非營利行銷媒體訊息管道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81
附錄 83
表目次
表2-1 非營利行銷的類別 5
表2-2 非營利和營利導向行銷的基本差異 5
表2-3 涉入及產品知識對消費者問題解決流程的影響 12
表 4-1 不同的出生年份者,接觸與未接觸電子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20
表 4-2 不同的出生年份者,接觸與未接觸平面與展示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21
表 4-3 不同的性別,接觸與未接觸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22
表 4-4 不同的教育程度,接觸與未接觸廣電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23
表 4-5 不同的教育程度,接觸與未接觸網路與展示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24
表 4-6 不同的收入者,接觸與未接觸廣電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25
表 4-7 不同的收入者,接觸與未接觸網路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26
表 4-8 不同的收入者,接觸與未接觸平面與展示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27
表 4-9 不同的職業,接觸與未接觸平面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28
表 4-10 不同的職業,接觸與未接觸電視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29
表 4-11 不同的職業,接觸與未接觸廣播及網路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30
表 4-12 不同的職業,接觸與未接觸展示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31
表 4-13 不同的工作階層者,接觸與未接觸電子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32
表 4-14 不同的工作階層,接觸與未接觸平面與展示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33
表 4-15 不同的婚姻狀況,接觸與未接觸電子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34
表 4-16 不同的婚姻狀況,接觸與未接觸平面及展示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35
表 4-17 不同的族群,接觸與未接觸廣電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36
表 4-18 不同的族群,接觸與未接觸網路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37
表 4-19 不同的族群,接觸與未接觸平面與展示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38
表 4-20 不同的語言習慣者,接觸與未接觸電子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39
表 4-21 不同的語言習慣者,接觸與未接觸平面與展示者所佔之比例 40
表 4-22 不同的居住地,接觸與未接觸平面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41
表 4-23 不同的居住地,接觸與未接觸廣電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42
表 4-24 不同的居住地,接觸與未接觸網路與其他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43
表 4-25 不同的居住地,接觸與未接觸展示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44
表 4-26 不同的戶籍地者,接觸與未接觸廣電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45
表 4-27 不同的戶籍地,接觸與未接觸網路及其他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46
表 4-28 不同的戶籍地,接觸與未接觸平面與展示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47
表 4-29 不同的政黨認同者,接觸與未接觸平面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48
表 4-30 不同的政黨認同者,接觸與未接觸廣電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49
表 4-31 不同的政黨認同者,接觸與未接觸展示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50
表 4-32 不同的政黨認同者,接觸與未接觸網路媒體者所佔之比例 51
表 4-33 不同的出生年份對電視媒體信賴度之影響 52
表 4-34 不同的職業對電視媒體信賴度之影響 53
表 4-35 不同的出生年份對廣播媒體信賴度之影響 54
表 4-36 不同的性別對廣播媒體信賴度之影響 55
表 4-37 不同的教育程度對廣播媒體信賴度之影響 56
表 4-38 不同的收入程度對廣播媒體信賴度之影響 57
表 4-39 不同的工作內容對廣播媒體信賴度之影響 58
表 4-40 不同的出生年份對電視媒體信賴度之影響 59
表 4-41 不同的出生年份對網路媒體信賴度之影響 60
表 4-42 不同的收入程度對網路媒體信賴度之影響 61
表 4-43 不同的政黨認同對網路媒體信賴度之影響 62
表 4-44 媒體訊息管道之效果 63
表 4-45 平面媒體訊息管道之效果 63
表 4-46 電視媒體訊息管道之效果 64
表 4-47 廣播媒體訊息管道之效果 64
表 4-48 展示媒體訊息管道之效果 65
表 4-49 網路媒體訊息管道之效果 65
表 4-50 其他媒體訊息管道之效果 65
表 4-51 不同的出生年份有效接觸之電子媒體 66
表 4-52 不同的教育程度有效接觸之媒體 67
表 4-53 不同的收入程度有效接觸之媒體 68
表 4-54 不同的職業有效接觸之媒體 69
表 4-55 不同的工作內容有效接觸之媒體 70
表 4-56 不同的婚姻狀況有效接觸之媒體 71
表 4-57 不同的族群有效接觸之媒體 72
表 4-58 不同的語言有效接觸之媒體 73
表 4-59 不同的居住地有效接觸之媒體 74
表 4-60 不同的戶籍地有效接觸之媒體 75
表 4-61 不同的政黨傾向有效接觸之媒體 76
圖目次
圖2-1 傳統溝通模式:來源-訊息-媒介-收訊者 7
圖2-2 傳統大眾傳播的兩階段溝通模式 8
圖2-3 現代溝通流程:多元方向流動 8
圖2-4 大眾媒體模式 9
圖2-5 人際與電腦中介傳播模式 9
圖2-6 超媒體電腦網路媒體模式 10
圖3-1 研究架構 16
圖3-2 本研究步驟 17
中文部分黃俊英(民86),行銷學,華泰書局,台北。黃嘉斌,非營利事業行銷─以高雄天主教為例初探,民82許士軍,管理學,東華書局,民79張帆、鐘皓、錢華編譯(民85),行銷策略,五南書局,台北。柳婷(民88),廣告與行銷,五南書局,台北。謝文雀(民87),行銷管理-亞洲實例,華泰書局,台北。0與1科技雜誌編輯(民87),前瞻資訊講座:二十篇最具影響力的趨勢分析,第三波,台北。司徒達賢等著(民86),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洪建全基金會,台北。余佩姍編譯(民83),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遠流,台北。翁秀琪、孫秀蕙(民82),「選民媒介使用及其政治知識、政黨偏好與投票行為之關聯」,選舉行為與臺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探討。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翁秀琪、孫秀蕙(民84),「選民媒介使用及其政治知識、政黨偏好與投票行為之間的關聯─兼論臺灣媒體的壟斷性對政治認知與行為之影響」,選舉研究,一卷二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孫秀蕙(民84),「比較臺灣省選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83年臺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二卷一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黃男瑋(民87),台北市市長選舉預測模型之比較,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旭(民87),《選舉研究中媒介行為測量方式初探》,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游盈隆(民86),台灣選民議題取向投票之研究: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之實證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金溥聰(民86),「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五十五集,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英文部分Clarke, Keith & Belk, Russell(1978), “The efects of product involvement and task definition on anticipated consumer effort”, in William L. Wilkie(ed.),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ch, loc. Cit.Hoffman & Novak(1996),“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60, pp.50-68Hupfer, Nacy & Gardner, David(1971), “Differential Involvement with Products and Issues:Research”, in David M. Gardner(ed.), MD: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Proceedings: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pp. 262-269J. Paul Peter, Jerry C. Olson(1999),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Strategy”, 5th Edition, Singapore:McGraw-Hill.James A. F. Stoner, R. Edward Freeman, Daniel R. Gilbert, Jr.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1995,Myung-Soo Lee & Banwari Mittal(1989), “A Casual Model of Consum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0, pp. 363-389Perse, Elizabeth M.(1990),“Media involvement and local news effect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34.17-37Peter F. Drucker,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余佩姍譯(中文書名: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Richard P. Bagozzi, Jose Antonio Rosa, Kirti Sawhney Celly, Francisco Coronel(1988), “Marketing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Thomas Wolf(1999),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ireside Edition, New York:Simon & Schuster.Zaichkowsky, Judith Lynne(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2, pp. 341-352Zaichkowsky, Judith Lynne(1986),“Conceptualiz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15:2, pp. 4-15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非營利事業行銷-以高雄市天主教為例初探
2.
候選人文宣策略之制定、執行與評估-策略管理的觀點
3.
媒體組織的危機處理以TVBS主播形象危機為例
4.
候選人形象定位策略之研究---以2005年台北縣縣長選舉為例
5.
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
6.
誰主導選舉新聞─媒介議題設定的觀點: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
7.
網站介面設計之評估指標研究-以二○○四年總統大選候選人競選網站為例
8.
政治選舉媒體訊息管道之研究-以2000年總統大選高雄市選民為例
1.
[ 9] 陳雅萍,「資本適足率之國際規範與我國修正案」,金融研訓季刊,1999年4月15日。
2.
[ 2] 李進生、盧陽正,「風險值:觀念與估算方法」,證券金融季刊,第63期, 1999年10月,頁39-58。
3.
[10] 陳文華、王佳真、吳壽山,「風險值體系運用之探討」,交大管理學報,第18卷,第2期,1998年12月。
4.
[12] 鄭明慧、范以端,「各國金融機構財務業務資訊公開揭露現況」,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2卷,第3期,1999年3月31日,頁144-148。
1.
政治選舉媒體訊息管道之研究-以2000年總統大選高雄市選民為例
2.
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
3.
政治人物形象與媒體框架研究-以報紙報導謝長廷為例
4.
誰主導選舉新聞─媒介議題設定的觀點: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
5.
媒體與政治的糾結:2000年俄羅斯總統大選媒體角色之分析
6.
微網誌上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與策略:以蘇貞昌為例
7.
候選人競選策略研究-以2008年總統大選馬英九「愛鄉向前行」(LongStay)為例
8.
媒介建構政治人物形象-以2006年12月9日台北市長選舉為例
9.
國民黨黨主席候選人之媒體形象分析-以2005年王金平與馬英九選舉為例
10.
政治人物表演行為的媒體再現:以立法委員的電視新聞報導為例
11.
電視競選廣告塑造政黨形象之研究∼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廣告為例
12.
網站介面設計之評估指標研究-以二○○四年總統大選候選人競選網站為例
13.
臺灣總統大選候選人新聞發布之研究---以2004年連宋全國競選總部為例
14.
台灣民主化歷程中政治菁英、選舉機制及媒體的角色探討-以笫一屆立法委員的退職歷程為個案
15.
200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競選活動分析----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為研究對象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