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3 09: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耀宗
研究生(外文):Lu,Yao-Tsung
論文名稱:臺灣柔道史(1952-1970)
論文名稱(外文):JUDO HISTORY IN TAIWAN (1952-1970)
指導教授:陳定雄陳定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Ding-Shy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5
中文關鍵詞:柔術柔道日據時期昭和時期國術
外文關鍵詞:JujitsuJudoJapanese occupationShowa PeriodChinese Marial Ar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17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柔道運動在日據時期已進入臺灣本土發展,國內無論是社會體育或是學校體育皆有眾多柔道運動的從事者,甚至在警界和軍中也都有安排柔道運動為訓練課程之一,因此不難瞭解柔道運動在臺灣本土已是廣為人知的技擊運動。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柔道運動在臺灣本土發展之相關歷史面貌,本論文將採用文獻分析法搜集相關史料、文獻,加以整理,並訪問柔道耆宿及事件相關人物等,加以考證之。
根據筆者研究,獲致幾點結論如下:
一、柔術為柔道之母體,文獻中有歷史古蹟可考證的柔術最早流派為西元1532年由竹內久盛所創的竹內流,就年代考證中國武術家陳元贇所創流派是在1638年,陳氏對於日本柔術的演進有重要的影響及貢獻。
二、日據時期的柔道發展,對於臺灣本土柔道運動的發展,有決定性的重要貢獻,因臺灣本土第一代柔道名人,皆孕育於昭和時期(1925年之後),進而造就了柔道運動在臺灣本土流傳至今。
三、柔道自從國民政府來臺時,因臺灣面臨特殊的政治情節,因此在日據時期已有發展的柔道運動,終止了好幾年的時間,直到民國41(1952)年第七屆省運(名稱以國術表演)和民國42(1953)年第八屆省運(名稱以柔道表演)後,終於將柔道運動推展成省運正式比賽項目。
四、在民國53(1964)年之前臺灣柔道比賽,以段級區分比賽級別,民國46(1957)年開始舉辦中學學生組,民國48(1959)年開始舉辦大專院校學生組,民國54(1965)年之後臺灣柔道比賽以體重分比賽級別,並以段級分甲組(有段組)與乙組(段外組),民國58(1969)年臺灣省柔道錦標賽開始舉辦女子組柔道競賽項目。
關鍵字:柔術、柔道、日據時期、昭和時期、國術。
Judo sport was been well developed in Taiwan during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ere are many Judo amateur activities not only in schools but also in society. It’s also taken as training courses even in police departments and The army; therefore, it is easily understood why Judo sport has become a well-known technical fighting skill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how judo sport has developed in Taiwan; the thesis adapts The “record analytical method” by collecting relate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s collation.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study, some conclusions drawn are as follows:
1. “Jujitsu” is the origin of Judo, It can be verified in historical records.
The earliest division of “Jujitsu” was called “Takeuchi Party”, which was created by Mr. “Takeuchi Kyo Yai” in 1532. Another division was introduced by a Chinese Martial artist, Mr. Chen Yuan-Yun. Chen was a very important person who affected and contributed to the progress of Japanese martial arts.
2. On the whole, the development of judo during Japanese’s occupation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is sport’s later progress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aiwan’s celebrity was born after 1952 (Showa period),Since then Judo has been molded locally.
3. Because of special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resulting from the government being returned to Taiwan. Judo was terminated for a few years. Until the seventh (called Martial Performance) and eighth (called “Judo Performance”) province’s sports meet, Judo sport finally became an official event in the province’s sports activities.
4. Judo events were separated by different levels before 1964, and started to have competitions for junior high schools in 1957. From 1959, The college group was listed into Judo event.So After 1965, Judo events were graded by each competitor’s body weight as Level A (black belt) and Level B (white belt). In 1969, the province’s Judo Championships started to include women in the competitions.
Key words ; Jujitsu , Judo , Japanese occupation , Showa period ,
Chinese Martial Arts。
臺灣柔道史(1952-1970)
目 錄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i
致謝詞………………………………………………………….… v
目錄……………………………………………………………… vi
附錄……………………………………………………………… vi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 2
第三節 研究意義與課題…..………………………………….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6
第五節 章節安排 ………………………………………….… 27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28
第七節 名詞解釋與用語規定………………….…………… 28
第一章 註 釋 …………………………………….………… 30
第二章 柔道運動起源與發展 …………………..….………… 34
第一節 日本柔術的起源 ………………………….……….. 34
第二節 日本柔道運動的傳承與轉化 ……………….……… 36
第三節 本章結語 ……………………………………….... 46
第二章 註 釋 ………………………………………….…. 47
第三章 日據時期臺灣柔道運動起源與發展 ……….……… 50
第一節 柔道運動傳入臺灣之經緯 ………………….…. 50
第二節 柔道發展與實施的情形 ……………………….. 51
第三節 本章結語 ……………………………………….... 58
第三章 註 釋 …………………………………………….. 60
第四章 國民政府來臺後柔道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 62
第一節 柔道運動在民間的起源與發展 ………………… 63
第二節 柔道運動在官方的起源與發展 ………………… 72
第三節 柔道運動在學校的起源與發展 ………………… 75
第四節 柔道協會組織與行政推展 ……………………… 79
第五節 對於臺灣柔道運動發展貢獻人物 ……………… 86
第六節 本章結語 ………………………………………… 90
第四章 註 釋 …………………………………………….. 90
第五章 臺灣柔道運動比賽與國際柔道交流之淵源 ………. 93
第一節 國內比賽淵源 ………………………………….. 93
第二節 我國柔道與國際柔道運動交流之淵源 ……….. 137
第三節 本章結語 ………………………………………… 155
第五章 註 釋 ………………………………………………. 156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課題 ………………………………… 163
第一節 結 論 ………………………………………………. 163
第二節 未來研究課題 ……………………………………... 168
參 考 引 用 文 獻 ……………………………………………. 169
附 錄
附錄一:臺灣柔道運動發展大事年表(民國40年-民國59年)...173
附錄二:柔道比賽規則(民國43年)………………………... 176
附錄三:筆者與受訪者合影 …………………………………... 183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 ………………………………………………. 26
圖2-1 日本戰國時期柔術對抗形態 ……………………………. 35
圖2-2 嘉納治五郎習天神真楊流柔術之道服 ……………….… 38
圖2-3 嘉納治五郎習起倒流柔術之道服 …………….………… 38
圖2-4 嘉納治五郎於永昌寺設道場取名「講道館」 …………. 38
圖2-5 嘉納治五郎創柔道之四大門生 …………………………. 41
圖2-6 嘉納治五郎所立之柔道名言 ……………………………. 41
圖2-7 嘉納治五郎於海外解說柔道技術……………………….. 43
圖2-8 嘉納治五郎爭取柔道運動進入奧林匹克運動會 ………. 43
圖2-9 嘉納治五郎病逝於太平洋水川丸號 ……………………. 45
圖3-1 臺灣第一代柔道先進於第一屆南北柔道對抗賽留影 …. 55
圖4-1 第七屆柔道選手參加者所獲得之獎狀 …………………. 63
圖4-2 臺北柔道館場訓練師生留影紀念 ………………………. 64
圖4-3 臺中市最初之柔道館年終師生訓練留影 ………………. 65
圖4-4 臺中市柔道館落成留影紀念 ……………………………. 66
圖4-5 臺中市南臺中柔道館成立留影 …………………………. 66
圖4-6 臺中縣省運柔道選手於后里柔道館訓練留影 …………. 67
圖4-7 臺中縣豐原鎮柔道館於武德殿練習情形 ………………. 68
圖4-8 彰化柔道館創立三週年師生合影留影 ………..….….… 69
圖4-9 嘉義柔道館師生於道館前留影 ………………..……..… 70
圖4-10 臺南市柔道館師生於孔廟前留影 ………………….…… 71
圖4-11 臺灣省警察柔道比賽大會盛況 ………….……………… 73
圖4-12 警察常年柔道訓練接受督導情形 ……….……………….74
圖4-13 臺北柔道館場練習後師生留影紀念 ….………………… 76
圖4-14 中央警官學校學生練習後於武術館前留影 ………….… 77
圖4-15 省立體專柔道隊參加比賽時師生留影紀念 ……………..78
圖4-16 中華民國技擊委員會柔道部組織與委員組成圖 ………. 82
圖4-17 臺灣省柔道協會會員證 ………….……………………….84
圖4-18 臺灣省柔道協會有段者審查名冊 ….…………………….84
圖4-19 臺灣省體育會辦理全國裁判講習北區講習會 ….……… 85
圖4-20 臺灣省體育會辦理全國裁判講習南區講習會 ….……….85
圖4-21 臺灣第一代柔道先進於台中武德館留影 ….…………….89
圖5-1 臺北市冠軍隊賽後於陽明山留影紀念 ….……………… 95
圖5-2 第十屆臺灣省運會比賽場地使用拳擊臺情形 .………… 96
圖5-3 第十屆臺灣省運會比賽場地使用拳擊臺比賽 .………….97
圖5-4 第十屆臺灣省運冠軍隊臺北市隊成員留影紀念 ….…….97
圖5-5 嘉義柔道隊成績優異於比賽後留影紀念..………….….110
圖5-6 第七屆臺灣省柔道錦標賽在宜蘭羅東鎮蘭陽戲院舉行..122
圖5-7 臺灣省柔道錦標賽社會甲組競技情形(不分體重)…..127
圖5-8 在臺灣省參加柔道運動之外國女子柔道選手 ……..….128
圖5-9 柔道比賽過程中常安排柔道表演項目………..….…… 129
圖5-10 我國選手在第三屆亞洲運動會中表演賽所獲得之獎牌…139
圖5-11 我國選手在第三屆亞洲運動會中表演賽情形 …………139
圖5-12 我國參加第一屆亞洲柔道錦標賽成員留影紀念 …..… 141
圖5-13 第一屆亞洲柔道錦標賽各國得獎選手留影紀念 …..… 141
圖5-14 我國選手在第六屆世界柔道錦標賽成員出國前留影 .. 142
圖5-15 日本天理大學柔道隊來臺訪問留影紀念 …………..… 144
圖5-16 日本天理大學柔道隊來臺訪問比賽秩序單 ………..… 145
圖5-17 日本講道館柔道指導員抵臺訪問於機場留影紀念 …….147
圖5-18 日本同志社大學柔道隊來臺訪問留影紀念 ………..… 148
圖5-19 國際柔道聯盟會長來臺訪問留影 …………………..… 149
圖5-20 國際柔道聯盟會長蒞南訪問留影 …………………..… 149
圖5-21 我國派遣柔道先進至日本爭取亞洲柔道錦標賽主辦權…151
圖5-20 國際柔道聯盟會長親自接待 ………………………..… 151
圖5-22 我國主辦第二屆亞洲柔道錦標賽之大會手冊 ……..… 152
表 目 錄
表1-1 日文柔術與柔道創立之相關文獻.………….…………….. 3
表1-2 中文柔術與柔道創立之相關文獻………….……………... 6
表1-3 訪談柔道相關人物內容摘要表 …………………………… 18
表2-1 日本柔道重要事蹟年表 …………………………………… 44
表3-1 日據時期代表臺灣至日本內地柔道比賽人員名冊 ……… 52
表3-2 1936年柔道正式課程「中等學校柔道教材配當表」…… 58
參考文獻
壹、柔道相關史料:(按年代編排)
本西憲勝 『運動趣味』 臺北 臺灣體育獎勵會 1916年-1918年。
篠原哲次郎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 臺北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內臺灣 警察協會 1928年-1942年。
潘渙昆 『中央日報』 臺北 中央日報社 1952年-1970年。
王必成 『聯合報』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52年-1970年。
中國新聞出版公司 『中華年報』「全部共四編」 臺北
中國新聞出版公司印刷廠 1952年。
臺灣體育會主辦 『臺灣省南北部柔道比賽大會秩序冊』 地點
臺中市市水源地籃球場 1954年。
工藤雷介 『柔道新聞』 日本東京 五月書房 1952年-1970年。
松本芳三 『柔道』 日本東京 講道館出版 1959年-1969年。
劉元文『偉華體育旬刊』 75期-155期 臺北 協進印刷書館 1960年。
赫更生 『國民體育季刊』 「復刊號第一卷第一期」 臺北 國民體
育季刊社 1969年。
江陵燕 『世界體育文摘』 23期至29期 臺北 世界體育文摘雜誌社
出版 1969年。
中華民國柔道委員會主辦 『第二屆亞洲柔道錦標賽大會手冊』 地點
臺灣高雄 1970年。
鄭伯芬 「柔道運動之傳種者與耕耘者-陳戊寅先生其人其事」
『嘉義市文獻』第十六期 嘉義 嘉義縣政府2000年。
貳、柔道相關專書、論著:
一、中文參考文獻部份:
蔡豐茂譯 『圖解柔道大全』 臺南 大東書局 1963年。
黃滄浪 「柔道」 『國民體育叢書』 第五輯(二) 臺北 臺灣商務
印書館 1963年。
林春生 『柔道之系統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教育學會
1967年。
徐卓呆 『柔道術初步』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69年。
黃滄浪、李佐治 『柔道學』 高雄 立文出版社 1969年。
沈榮柳 『柔道運動之研究』臺北 學海出版社 1973年。
吳文忠 『中國體育史圖鑑及文獻』 臺北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
會 1975年。
翁啟修 『中國摔角基本技術與柔道摔倒法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5年。
李平合 『柔道與摔角』 臺南 綜合出版社 1977年。
黃武雄 『柔道之學理研究』臺北 健行文化出版公司 1978年。
吳青華 『柔道聯絡與反擊(投技篇)』 臺北 綠天出版社 1979年。
金光熙 『圖解柔道護身術』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79年。
吳文忠 『中國體育發展史』 臺北 國立教育資料館 1981年。
吳文忠 『比較體育』 臺北 正中書局 1986年。
武恩連「柔道的產生和發展」『體育文史』第六期 北京 體育文史雜誌社 1987年。 
武恩蓮 「中國古代體育在日本的傳播」『體育史論文集(四)』
北京 中國體育史學會 1988年 。
洪書生譯 『圖解速成柔道』 臺南 西北出版社 1990年。
鄭吉祥『柔道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臺北中華民國柔道協會1992年。
吳正明、紀俊安 『柔道手冊』 臺北 全國柔道協會 1999年。
二、外文參考文獻部份:
松本芳三 『學校柔道指導』 東京 杏林書院株式會社 1953年。
三船久藏 「道術」『柔道真髓』東京 誠文堂新光社 1965年。
老松信一 『柔道百年』 東京 時事通信社株式會社 1966年。
醍醐敏郎 『-V-柔道教室』 東京 大修館書店株式會
社 1970年。
岸野雄三、多和健雄 『-技術史』 東京 大修館書店株式
會社 1973年。
竹內善德 『圖解柔道教室』 東京 不昧堂出版株式會社 1973年。
藤原豐三郎 『柔道』 東京 泰流社 1974年。
松本芳三『柔道- 』東京 大修館書店株式會社 1975年。
木村吉次 『日本近代體育思想形成』 東京 杏林書院株式會社
1975 年。
塔尾武夫等『、柔道、劍道』東京 社株式會社1975年。
村山輝志 「柔道管理學」 『新體育學講座』 第65卷(第Ⅲ期),
東京 逍遙書院 1975年。
竹內善德 『柔道』 東京 不昧堂出版株式會社 1979年。
小谷澄之 『柔道五教』 東京 成美堂出版 1980年。
大龍忠夫 論說『柔道』 東京 不昧堂出版株式會社 1984年。
佐藤宣踐、柏崎克彥『柔道見本』東京 同文書院1984年。
岸野雄三 『體育史講義』 東京 大修館書店 1984年。
真柄浩 『目見柔道教室』 東京 永岡書店株式會社 1986年。
和村公男、松川哲男『柔道』東京 株式會社1987年。
柳澤久、山口香 『基本女子柔道』 東京 大修館書店株式
會社 1993年。
柏崎克彥 『柔道練習』 東京 成美堂出版 1994年。
Howard Reid&Michael Croucher THE WAY OF THE WARRIOR-
The Paradox Of The Martial Arts London Leopard Books 1995。
參、史學、思想方法類(依出版順序排列)
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22年。
錢穆 『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 三民書局 1969年。
陳定雄 『體育思想(上)』 臺中 書恒出版社 1978年。
李國祈 『歷史研究法』幼獅出版社 1980年。
岸野雄三「保健體育指導選書」『體育史』東京 大修館書院1980年。
黃俊傑 『史家方法論叢集(增訂再版)』臺北 臺灣學生書店 1981年。
杜維運 『史學方法論』臺北 三民書局 1991年。
許光麃 『中國近代洋圖土體育論文之形成與發展(1915-1937)』國
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993年。
胡文雄、蔡崇濱 『排球運動史話』 臺南 供學出版社 1997年。
Donald A.Ritchie 、王芝芝譯 『大家來做口述歷史』臺北 遠流出版 社 1997 年。
黃瑞琴 『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 心理出版社 1999年 再版五刷。
葉霽翔 『跆拳道運動在臺灣發展過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
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2000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