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3: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重光
論文名稱:以自組織特徵映射建立國語聲調電腦評量模式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桂霞陳桂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測驗評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8
中文關鍵詞:聲調自組織特徵映射電腦評量
外文關鍵詞:evaluationtoneself-organizing mapcomputerized evalu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中文摘要
語言是上天賦予人類最自然的溝通方式,也是人與人之間最快速且便利的溝通工具。學會使用國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意,更是每個國民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國語是一種聲調語言,也就是聲調在國語中具有重要的辨義作用。所以聲調對於要學好國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的教學最後一定要有評量,評量一方面可以提供學習的人適當的回饋,另一方面可以供教學者當成下一次教學的參考。國語聲調的評量一直都是以人工評量為主,本論文則嘗試發展一套以電腦來評量學生唸讀單音國字聲調的評量模式。
本研究針對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唸讀二十四個國字音,經人工評量及電腦評量學生的聲調後,再比較兩種評量結果的一致性。研究者在既有的相關理論上成功的應用語音處理技術來建立聲調的電腦評量模式,本論文主要的成果如下:
在國音學聲調方面,使用「國語單字音聲調評鑑表」,做為人工評量的量表,並且肯定了人工評量的可靠性及一致性。
在擷取聲調的演算法上,研究者以自相關函數法為基礎,考慮開放空間的情形下,成功的將動態的起終點偵測(endpoint detection)及聲調平滑演算法應用在聲調的評量上。
評量模式的建立上,以自組織特徵映射加上聲調特徵建立起單一模式四個聲調的電腦評量,聲調評量回饋模式則為本評量模式的另一特色。而在電腦評量與人工評量的一致性上,第一聲約為0.92、第二聲約為0.86、第三聲約為0.82、第四聲約為0.95,整體的一致性則可達到0.89。
關鍵字:聲調、自組織特徵映射、電腦評量
Abstract
Language is a unique way of communication in humans.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To utilize language, for example Chinese, to expressive our inner thoughts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our people. Chinese is tonal languages which states the idea that tone in Chinese convey semantic meaning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to use the tone in our language precisely.
Any types of teaching must involve evaluation. Evaluation provides learners a sufficient amount of feedback.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teachers a concrete criterion for setting teaching goals for the next teaching session. Chinese tonal evaluation used to be done by humans. This research developed a computerized evaluation to evaluate learners’ tone in Chines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he third grade in local elementary school. Each student read 24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processing each was evaluated by the traditional way and the computerized evaluation. The researcher for their consistency compared both evaluations. This speech signal process was used to establish computerized evaluation model in evaluating tones in Chinese and was based on the related field of studie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as as follows:
In Mandarin phonetics tones, the “Evaluation sheet of Mandarin tones” was used in the human’s evaluation. The result confirmed the reliability and consistency of human’s evaluation.
Researchers use the method of autocorrelation for extracting the features of tones based on the autocorrelation. In an open space, successfully applied endpoint detection and tone smooth computerization in tone evaluation.
In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model, a signal computerized mode for each tones was created by using 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 Tone evaluation feedback model is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this research. In the consistency of computerized evaluation and human evaluation, first tone has the point of 0.92, second tone was 0.86, third tone was 0.82, the fourth tone was 0.95. The overall consistency rate was 0.89.
Key word: evaluation.tone, self-organizing process, computerized
目錄
第1章 緒論1-1
1.1 前言1-1
1.2 研究目的1-3
1.3 研究方法與架構1-4
1.4 論文簡介1-5
1.5 主要成果1-7
第2章 相關理論2-1
2.1 國音學理論2-1
2.1.1 發音語音學2-1
2.1.2 聲學語音學2-3
2.1.3 聲調理論2-3
2.2 語音信號處理理論2-6
2.2.1 語音信號的處理2-6
2.2.2 擷取聲調的方法2-10
2.3 類神經網路理論2-10
2.3.1 類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2-12
2.3.2 類神經網路的分類2-13
2.3.3 自組織特徵映射網路2-13
2.4 測驗評量理論2-17
2.4.1 評量的種類2-17
2.4.2 評定量表2-18
2.4.3 聲調的評量方法2-19
2.4.4 評分者的一致性考驗2-19
第3章 語音處理和人工聲調評量3-1
3.1 前置作業3-2
3.1.1 錄音的設備和方法3-2
3.1.2 語料及評量表3-2
3.2 人工評量的部份3-4
3.2.1 評量人員的訓練3-4
3.2.2 人工評量的一致性檢定3-4
3.3 電腦聲調處理3-5
3.3.1 擷取聲調的方法3-5
第4章 聲調評量模式的建立4-1
4.1 選取語音及抓取語音的特徵4-1
4.2 自組織映射的學習模式4-2
4.3 自組織映射的回想模式4-5
4.4 評量模式的建立4-6
4.5 回饋模式的建立4-7
第5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5-1
5.1 人工評量的結果5-1
5.2 語料的特徵5-3
5.3 電腦評量與人工評量的比較5-5
第6章 結論及建議6-1
6.1 人工評量部份6-1
6.2 聲調擷取部份6-1
6.3 電腦評量部份6-2
6.4 未來的展望6-2
參考文獻IV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民國86,教育部。
[2] 鄭傑麟,“國語聲調音位的探究”,民國84年,屏東師院學報第八期。
[3] 趙克立,“用自組織特徵映對類神經網路作國語單音辨認”,民國81年,中原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4] 范明朝,“以自組織特徵映射應用於中文語音辨識上的研究”,民國81年,大同工學院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梅永人,“國語聲調電腦評量模式之研究”,民國89年,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陳雅菁,“類神經網路在兒童構音異常診斷上之應用”,民國84年,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Wolfgang Hess, Pitch Determination of Speech Signals, 1983, Springer-Verlag.
[8] 徐錫東,“國語字音四聲之辨認”,民國74年,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國音學,民國71年,正中書局。
[10] 吳金娥、姚榮松、張孝裕、黃家定、廖吉郎、季旭昇、高秋鳳、張美煜、楊如雪、劉瑞箏、林國樑、張正男、張素貞、葉德明、潘麗珠,國音及語言運用,民國82年,三民書局。
[11] 陳新雄、竺家寧、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語言學辭典,民國78年,三民書局。
[12] Sadaoki Furui, Digital Speech Processing, Synthesis and Recognition, 1989, Marcel Dekker.
[13] 林宸生,數位信號─影像與語音處理,民國86年,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4] John G. Proakis and Dimitris G. Manolaki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Principles,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1996,Prentice Hall Inc..
[15] Alan V. Oppenheim and Ronald W. Schafer, Discrete-time Signal Processing, 1989, Prentice Hall Inc..
[16] Wolfgang Hess, Pitch Determination of Speech Signals, 1983, Springer-Verlag
[17] 簡茂發,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民國78年再版,心理出版社。
[18]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民國85年,精華書局。
[19] 林清山,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民國81年,東華書局。
[20] Toshinori Munakata, Fundamentals of the Ne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yond Traditional paradigms,1998, Springer-Verlag.
[21] 葉怡成,類神經網路模式應用與實作,民國84年,儒林書局。
[22] Robert Hecht-Nielsen. Neurocomputing. , 1989, Addison-Wesley Inc..
[23] Patrick K. Simpson. Artificial Neural Systems. 1990, Pergamon Inc..
[24] 洪正雄,“基於基頻週期之語音分析與辨識”,民國82年,中央大學資訊及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高文祥,“中文語音特徵抓取與辨識”,民國82年,中央大學資訊及電子工程砰究所碩士論文。
[26] L.R. Rabiner and R.W. Schafer, Digital Processing of Speech Signals, 1978 , Prentice 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永和(民86):教學表徵--教師的教學法寶。國教世紀,第178期,頁17-24。
2. 黃永和(民85a)。認知科學的哲學批判。高市鐸聲,第7卷1期,頁37-39。
3. 黃乃熒(1999)。隱喻的意義及其在學校行政問題解決的應用。教育研究集刊,第42輯,頁171-202。
4. 馮朝霖(民83)。自我創化與教育--自我組織理論之教育學義涵初探。教育與心理研究,第17期,頁263-282。
5. 游淑燕(民81)。教師在行政決定模式中的潛在角色形象。載於嘉義師院學報,第六期,頁445-468。
6. 陳美玉(民85):專業自主教師的角色意涵。教師天地,第81期,63-69頁。
7. 邱錦榮(民82)。混沌理論與文學研究。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十二期,頁51-66。
8. 林玉華(民69)。科學管理先驅者管理理論之研究。法商學報,第十五期,頁35-51。
9. 但昭偉、邱世明(民87)。今日教育改革的基本性質--典範的轉移。教育資料集刊,第23卷,頁1-12。
10. 黃永和(民87a)。遷移理論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九卷二期,頁165-178。
11. 黃永和(民87b):「課程實施」的三種觀點及其對課程改革之啟示。教師之友,第39卷1期,頁14-21。
12. 黃永和(民88a):課程統整的理論與方式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第十二期,頁231-260。
13. 黃富順(2000)。新世紀的學習革命。成人教育,第54期,頁28-34。
14. 鍾維光(1991)。混沌學與當代社會哲學:傳統社會哲學面臨的一次新挑戰。當代,第六十六期,頁82-89。
15. 蘇永明(民86):都是教科書惹的禍。國教世紀,178期,8-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