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功小說研究參考書目
直接引用書目
u韓少功作品集:
韓少功、甘征文,《任弼時》,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
韓少功,《月蘭》,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
韓少功,《誘惑》,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7月。
韓少功,《謀殺》,台北:遠景出版社,1989年12月。
韓少功,《爸爸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
韓少功,《聖戰與遊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韓少功,《韓少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7月。
韓少功,《鞋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8月。
韓少功,《夜行者夢語》,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8月。
韓少功,《歸去來》,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10月。
韓少功,《完美的假定》,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10月。
韓少功,《爸爸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10月。
韓少功,《馬橋詞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10月。
韓少功,《馬橋詞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3月。
韓少功,《馬橋詞典》,台北:時報出版社,1997年8月。
韓少功,《韓少功散文》,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1月。
u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專書:
王曉明,《潛流與漩渦:論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家的創作心理障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三卷,上海:東方出版社,1997年11月。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甘 陽編選,《中國當代文化意識(反叛篇)》,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1年1月。
呂正惠,〈台北人「傳奇」〉,《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汪 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吶喊》《徬徨》研究》,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10月。
《死火重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初刷。
李英明主編,《轉形期的中國:社會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8月。
周政保,《精神的出場──現實主義與今日中國小說》,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初刷。
季紅真,《眾神的肖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5月。
洪子誠,《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郜元寶,《在語言的地圖上》,上海:文匯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初刷。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
陳思和,《還原民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6月。
陳曉明,《仿真的年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程代熙主編,《新時期文藝新潮評析》,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雷 達,《文學活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8月。
劉 倩,《新時期文學探索與爭論》,李允豹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劉小萌,《中國知青史──大潮(1966-198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月。
曠新年,《現代文學與現代性》,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6 月初版初刷。
戴錦華,《鏡城地形圖》,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12月。
u其他作家作品:
王安憶,《香港的情與愛》,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初刷。
王安憶,《漂泊的語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初刷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10月。
史鐵生,《好運設計》,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年3月。
李 銳,《無風之樹》,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3月。
高曉聲,《李順大造屋》,台北:新地出版社,1989年10月。
陳思和主編,《逼近世紀末小說選1990―1993》,卷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
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9月。
張承志,《清潔的精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承志,《張承志文學作品選》,散文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初刷。
黃春明,《鑼(增訂版)》,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3月。趙樹理,《三里灣》,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年5月。
魯 迅,《集外集》,《魯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蕭 紅,《呼蘭河傳》,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
u外國文學作品及研究:
作品部分:
巴爾札克,《高老頭》,傅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初刷。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耿濟之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5月。
米洛拉德․帕維奇,《哈札爾辭典》,南山、戴聰、石枕川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12月。
斯湯達爾,《紅與黑》,聞家駟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楊絳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12月。
James Joyce, Dubliners, Signet Classic, 1991.
理論部分: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G. H. R. 帕金森,《格奧爾格˙盧卡奇》,翁紹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賀自昭(麟)、王玖興譯,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7月。
F. 詹姆遜,《政治無意識》,王逢振、陳永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Auerbach, ”The Enchanted Dulcinea,” Mimesis. Taipei: Bookman Books , LTD. , 1992.
M.M.Bakthin, “Epic and Novel,”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ed. Michael Holguist,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 66.
Hegel,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 A. V. Mil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Hutcheon, Linda Narcissistic Narrative: the Metafictional Paradox. Methuen, Inc., 1984.
Hutcheon, 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 History, Theory, Fic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88.
Lukacs, “The Ideology of Modernism,” The Lukacs Reader. Ed. Arpad Kadarkay, Blackwell, 1995.
Mochulsky, “Author’s Preface,” Dostoevsky: His life and Works. Trans. Michael A. Minih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u期刊論文:
〈共同探討文學新課題〉,《上海文學》,1985年,第2期。
〈《馬橋詞典》爭議雙方正面交鋒〉,《羊城晚報》,1997年1月13日。
丁帆、徐兆淮,〈新時期鄉土小說的遞嬗演進〉,1986年,第10期。
王西彥,〈沒有弓,鳥才不驚〉,《上海文學》,1985年,第3期。
朱向前,〈我讀《馬橋詞典》〉,《小說選刊》,1996年,第11期。
汪政、曉華,〈神話、夢幻、楚文化──韓少功創作斷想〉,《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4期。
宋如珊,〈論韓少功的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5期,1999年9月。李東晨、祁述裕,〈繆斯的失落與我們的尋找──兼評《爸爸爸》和《棋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10期。
李杭育,〈小說自白〉,《上海文學》,1985年,第5期。
李杭育,〈理一理我們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
李杭育,〈「文化」的尷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4期。
李潔非,〈小說文體意識的前覺醒期(1979-1982)〉,《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第1期。
李慶西,〈說《爸爸爸》〉,1986年,第4期。
李慶西,〈他在尋找什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3期。
李慶西,〈尋根:回到事物自身〉,《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8期。
吳義勤,〈史詩的尷尬與技術的無奈──當前長篇小說質量問題的反思〉,《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1999年,第9期。
安妮˙克琳,〈詰問和想像在韓少功小說中〉,蕭曉宇譯,《上海文學》,1991年,第4期。
季紅真,〈精神被放逐者的內心獨白〉,《上海文學》,1988年,第3期。
周政保,〈《馬橋詞典》的意義〉,《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1期。
邵建、樊波,〈「尋根」論〉,《批評家》,1986年,第2卷,第6期。
孟繁華,〈自由與危機──九十年代的精神處境與作家心態〉,《廣州文藝》,1996年,第2期。
孟繁華,〈啟蒙角色再定位──重讀「尋根文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5期。
胡宗健,〈韓少功近作三思〉,《文學評論》,1987年,第2期。
胡啟立,〈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上海文學》,1985年,第2期。附註說明:本祝詞發表於1984年12月29日。
柳建偉,〈關於《馬橋詞典》的若干詞條〉,《小說評論》,1997年,第1期。
南 帆,〈歷史的警覺──讀韓少功1985年之後作品〉,《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2期。
南 帆,〈《馬橋詞典》:敞開和囚禁〉,《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2期。
郭小東,〈以革命的名義〉,《海南師院學報》,1994年,第1期。
高行健,〈文學的理由〉,《聯合報》,2000年12月8日。郜元寶,〈超越修辭學──我看《馬橋詞典》〉,《小說評論》,1997年,第1期。
陳 樂,〈《馬橋詞典》和個人詞典〉,《當代文壇》,2000年,第4期。
陳思和,〈《馬橋詞典》: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5期。
陳劍暉,〈記憶:重建世界的一種方法──《馬橋詞典》解讀〉,《文藝評論》,1997年,第3期。
陳曉明,〈「歷史終結」之後:九十年代文學虛構的危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1期。
張 法,〈傷痕文學:興起、演進、解構及其意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
張新穎,〈《馬橋詞典》隨筆〉,《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
萌 萌,〈語言的尋根〉,《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
寒 梅,〈《馬橋詞典》風波〉,《作品與爭鳴》,1997年,第4期。
陶東風、金元浦,〈人文精神與世俗化關於九十年代文化討論的對話〉,《文藝理論》,1996年,第8期。
曾鎮南,〈韓少功論〉,《芙蓉》,1986年,第5期。
蔣子丹,〈韓少功印象〉,《小說界》,1996年,第2期。
劉 泓,〈1985年:尋根現象及其內在動因〉,《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0期。
魯樞元、王春煜,〈韓少功小說的精神性存在〉,《文學評論》,1994年,第6期。
墨哲蘭,〈《馬橋詞典》的語言世界同語言學旨趣的偏離〉,《當代作家評論》,1996 年,第5期。
錢谷融,〈維護創作自由,必須堅決反「左」〉,《上海文學》,1985年,第3期。
駱曉戈,〈韓少功印象〉,《芙蓉》,1986年,第5期。
蕭 鷹,〈慾望中的歷史──90年代中國小說的歷史化敘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3期。
嚴 鋒,〈〈叔叔的故事〉與新時期主體性的問題〉,《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1998年6月27日。
參考(未直接引用)書目
u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專書:
丁 帆,《中國鄉土小說史論》,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年初版初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新時期文學六年(1976.10)―(1982.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2刷。
王 緋,《女性與閱讀期待》,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2版初刷。
《畫在沙灘上的面孔──九十年代―世紀末文學的報告》,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初刷。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一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年10月初版初刷。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二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初版初刷。
《批評空間的開創》,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初版初刷。
白 燁,《文學新潮與文學新人》,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初刷。
《文學爭論二十年》,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初刷。
包忠文,《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史》,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初刷。
李慶西,《文學的當代性》,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初刷。
何鎮邦,《小說藝術流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初刷。
金 漢,《中國當代小說史》,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2版2刷。
周英雄,《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出版社,1994年2月。
周政保,《泥濘的坦途》,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2版初刷。
《精神的出場》,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初刷。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3刷。
施 淑,《理想主義者的剪影》,台北:新地出版社,1990年4月初版。
《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初刷。
施叔青,《對談錄:面對當代大陸文學心靈》,台北:時報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初刷。
胡 濱,《築居在南方》,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初刷。
徐 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7月初版初刷。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倪文尖,《慾望的辯證法》,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初刷。
郭志剛等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9刷。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筆走蛇龍》,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許子東,《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五十篇文革小說》,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4月初版初刷。
張 炯,《新時期文學格局》,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2版初刷。
張 韌,《新時期文學現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初刷。
張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學地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初刷。
張德祥,《現實主義當代流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初刷。
《悖論與代價》,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2版初刷。
張頤武,《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初刷。
張學軍,《中國當代小說流派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第2版2刷。
黃卓越,《過渡時期的文化選擇》,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初刷。
葉南客,《邊際人──大過渡時代的轉型人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2刷。
湯學智,《新時期文學熱門話題》,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2版初刷。
賀桂梅,《批評的增長與危機》,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初刷。
劉再復,《放逐諸神》,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劉洪濤,《湖南鄉土文學與湘楚文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初刷。
劉錫慶主編,《那盞梨子、那盞櫻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初刷。
熊自健,《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理論: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初刷。
鄧時忠,《新時期小說與西方文學思潮》,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初刷。
鄧曉芒,《靈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學的生存境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初刷。
樊 星,《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初刷。
黎 風,《新時期爭鳴小說縱橫談》,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初刷。
錢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學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初刷。
謝冕、洪子誠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1949-197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初刷。
戴錦華,《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初刷。
u外國文學理論部分:
羅蘭˙巴特,《寫作的零度》,李幼蒸譯,台北:桂冠,1991年7月初版初刷。
羅蘭˙巴特,《批評與真實》,溫晉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初刷。
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現代主義》,胡家巒等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3刷。
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北京:三聯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5刷。
雷蒙˙威廉斯,《文化與社會:1780年至1950年英國文化觀念之發展》,彭淮棟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12月。
Benjamin, Walter Illumination. Trans.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9.
Bergson, Henri Matter and Memory. Trans. N. P. Paul and W. S. Palmer,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88.
Freedman, Ralph The Lyrical Novel: Studies in Hermann Hess, Andre Gide, and Viginia Woolf.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Calinescu, Matei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Gadamer, Hans-Georg Hegel’s Dialectic: Five Hermeneutical Studies. Trans. P. Christopher Smith,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Habermas, Jurgen “Modernity ─An Incomplete Project,” The Anti-aesthetic. Ed. Hal Foster, Seattle Washington: Bay Press, 1995.
Hutcheon, Linda 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eledge, 1989.
Jameson, Fredric The Prison House Of Language: A Critical Account of Structuralism and Russian Formal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2.
Lukcas, Soul and Form. Tran. Anna Bostock, London: Merlin Press Ltd., 1971.
Lukacs, Writer and Critic. Trans. Arthur Kahn, London: Merlin Press Ltd., 1971. Lukacs, The Historical Novel. Trans. Hannah and Stanley Mitchell, N. J.:
Humanities Press, 1974.
Lukacs, The Theory of the Novel. Trans. Anna Bostock,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78.
Lukacs, Essays on Realism. Trans. David Fernbac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81.
William Rowe and Vivian Schelling, Memory and Modernity: Popular Culture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Verso, 1991.
Solomon, Robert “Self-Consciousness: Desire, Dependency, and Freedom.” In the Spirit of Hege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Von Humboltdt, Wilhelm On Language. Trans. Peter Hea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Williams, Raymond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Williams, Raymond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 Against the New Conformists. New York: Verso, 1989.
Williams, Raymond L. The Postmodern Novel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St. Matin’s Press, 1995.
u期刊論文:
丁 帆,〈鄉土小說:多元化之下的危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2期。
丁 帆,〈知青小說新走向〉,《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8期。
丁帆、王世城、賀仲明,〈個人化寫作:可能與極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5期。
丁帆、何言宏,〈論二十年來小說潮流的演進〉,《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
王 瑋,〈反規範的小說實驗〉,《上海文學》,1989年,第5期。
王斌、趙小鳴,〈當代小說中的價值判斷〉,《上海文學》,1987年,第3期。
王達敏,〈新時期小說的非現實性描寫〉,《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11期。
方克強,〈尋根者:原始傾向與半原始主義〉,《上海文學》,1989年,第3期。
伍世昭,〈九十年代鄉土小說文化價值取想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10期。
吳秉杰,〈文化的人類學追求與文化的社會學追求──評近年小說中的「文化熱」〉,《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2期。
李運摶,〈新時期小說的變形藝術〉,《文學評論》,1996年,第4期。
〈什麼不是「個人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6期。
〈中篇小說20年〉,《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7期。
李潔非,〈物的擠壓──我們的文學現實〉,《上海文學》,1993年,第11期。
〈新生代小說(1994─)〉,《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1期。
李潔非、張陵,〈憂患意識與人的熱情〉,《上海文學》,1986年,第9期。
何鎮邦,〈90年代長篇小說創作的幾個問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
束學山,〈認同與抉擇:民間化語的價值取向〉,《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
4期。
林偉平,〈新時期文學一席談〉,《上海文學》,1986年,第10期。
林為進,〈長篇小說:80年代到90年代的變化和發展〉,《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
胡宗健,〈湖南小說家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3期。
孫 郁,〈當代文學與魯迅傳統〉,《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
高遠東,〈未完成的現代性〉,《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10期。
袁文杰,〈論「尋根文學」的審美特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10期。
凌 宇,〈重建楚文化的神話系統〉,《上海文學》,1986年,第6期。
陳士豪,〈試論知青文學的悲劇風格及其演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2期。
陳伯海,〈論民族新文化主體意識的探求〉,《上海文學》,1988年,第2期。
陳思和,〈當代文學中的文化尋根意識〉,《文學評論》,1986年,第6期。
陳思和、李平、劉志榮,〈重建當代歷史的敘事──談當代文學史上的歷史題材寫作〉,《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0期。
陳思和、劉志榮、王光東,〈民族風土的精神昇華──文學中的鄉土、市井與西部精神〉,《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
陳曉明,〈守望與越位──一九九三年長篇小說概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1期。
〈先鋒派之後:九十年代的文學流向及其危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
研究》,1997年,第8期。
〈無法整合的現實──對90年代一種文化推論實踐的歷史描述〉,《廣州文藝》,1996年,第1期。
陳慧娟,〈論後新時期小說敘述者的凸現〉,《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5期。
張 韌,〈’96現實主義小說的回思〉,《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6期。
張永清,〈真實的碎片──90年代小說真實觀透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2期。
曹元勇,〈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的基本特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期。
郭小東,〈論知青作家的群體意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5期。
常智奇、閻建濱,〈對一種藝術自然觀的掃描──關於中國新時期文學的一個層面分析〉,《小說評論》,1988年,第1期。
楊 義,〈當今小說的風度與發展前景〉,《文學評論》,1986年,第5期。
劉 納,〈在逆現象中進行的新時期文學〉,《文學評論》,1986年,第5期。
劉思謙,〈崇高沒有泯滅──新時期小說的審美價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2期。
劉保昌,〈小說文體:在1985年及其以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
嚴 鋒,〈穿行在真實與虛幻之間:新時期文學中的真實問題〉,《文藝理論》,199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