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14: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家瑩
論文名稱:大學女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
指導教授:黃玉黃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公民訓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6
中文關鍵詞:大學女生心理社會發展社團領導經驗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9
  • 點閱點閱:7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論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女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以Chickering、Jossel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為主,Gilligan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及女性領導的相關實証研究為輔,作為探究問題的理論基礎,採質的研究,邀請六位來自不同地區、學校、科系背景以及社團並曾擔任社長的大學四年級女生共同參與研究,運用訪談法蒐集資料,並以開放性編碼方式分析所得的資料。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社團領導經驗歷程
1. 尋求安全依附替代期:女社長在社團中找到了情感的依歸,對社團的認同與歸屬感是她們留在社團的原因。
2. 能力獲肯定、猶豫是否競選社長期:大部分女社長在這一階段都積極的參與社團的活動,有些則與社團間保持著若即若離的曖昧關係。不過六位女社長在此時認真負責的態度,能力受到學長姐的肯定,是其日後當上社長的主要原因。
3. 壓力、衝突、適應與學習期:擔任社長後不斷經歷的循環過程,也是影響女社長心理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
4. 回饋反思期:女社長感受自己的改變與成長,有的女社長在此一時期,自我沈澱,讓自己經歷一次的蛻變,因而更加的獨立與自主。
(二)心理社會發展改變歷程
1. 能力感持續的增加:自我效能與人際關係能力不斷提昇。
2. 情緒管理:由依賴他人走向自我控制。
3. 自主性發展:從依賴他人走向與他人互賴。
4. 日趨成熟的人際關係:
(1)容忍與尊重不同的能力的增加─對事情的看法由二元走向相對;
(2)平衡互賴的親密關係─由依賴身邊親密的人走向與他們相互依賴。
5. 自我認定的建立:由他主定向走向自尊、自信的自我認定。
6. 由尋求外界的肯定走向內在的自我肯定。
7. 目標發展:走向自我承諾。
(三)女社長的領導風格
1. 充分授權:謹守「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原則,充分的授權。
2. 關懷取向的領導方式:溫柔中有堅持,堅持中不失溫柔。
3. 社團優先:把社團的一切看的比自己更重要。
4. 和伙伴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彼此相互依賴。
5. 重視伙伴之間的情誼:六位女社長很用心的去經營自己與伙伴之間的關係,願意與他們彼此分享心情與看法,重視彼此的情誼。
6. 善用女性特質:女社長認為女孩子私底下溫柔體貼、懂得為別人設想的關懷特質,更是讓事情運作的更順利的潤滑劑。
(四)影響女社長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的因素
1. 重要他人扮演的角色:對六位女社長而言,她們身邊重要他人對她們社團顉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不但是她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更對於她們從依賴走向自主定向有所幫助。
2. 女社長所處社團的男女成員比例:社團中女生較多,或是男女比例較均勻的女社長其領導風格差異不大,開會時氣氛也較為和諧;但當社團成員以男生為多的話,女社長開會時會採較強硬的作風,和男生互相抗衡。
3. 女社長就讀的科系類別:女社長就讀的科系背景若是跟心理學或諮商、輔導有關的課程,亦會影響其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的發展。
4. 學校的屬性:學校的人文關懷課程,以及宗教氣氛,影響女社長的情緒管理及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
(五)女性角色的影響
1.積極性的影響
(1)較容易得到外力的協助:六位女社長在須要別人幫助時,只要自己肯開口,運用一點女性的特質,只要要求不過份,大家通常會願意幫忙。
(2)社團氣氛校和諧、溫馨:女社長表示女生當社長的好處是社團氣氛比較和諧、好溝通,對社上伙伴表達關懷時,也會比男社長來的自然些。
(3)重視人際關係:女社長較重視社團中的人際關係,她們願意花時間、花心思,去經營社團內的人際溝通,不論是對學長姐、幹部或是學弟妹,女社長們都會盡量做到讓他們有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也願意與他們談心、瞭解他們的想法。
2.消極性的影響
(1)欠缺魄力、決斷力:女社長因為好溝通,常讓人家覺得沒有魄力,做決定時決斷力不夠,考慮的太多。
(2)女性聲音常隱沒在男性中:本研究的女社長表示,在團體中只要有男生出現,女生的意見就常常被隱沒在團體之中;開會時女生比較容易瞭解女社長的想法,但很可惜的是,女生卻很少在會議上表達自己的意見。
(3)傳統性別刻板印象施加在女社長身上的束縛:從本研究女社長經驗中透露出:不論男女,似乎仍然無法完全擺脫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在女性身上所加的束縛。
最後,研究者將研究結果與相關理論分析與討論,發現女社長在社團領導的過程中,有三個重要的發現,分別為:
(一) 從關係中尋找自我認定
(二) 重視「關係」的領導風格
(三) 女性角色會影響女社長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
本研究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大學學生社團事務輔導員參考,以及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
關鍵字:大學女生、心理社會發展、社團領導經驗。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問題的重要性……………………………………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8
第二節 社團與大學女生發展之相關實証研究………………22
第三節 女性領導相關理論實証研究探討……………………24
第四節 女性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取向…………………………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30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31
第三節 研究程序………………………………………………34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36
第五節 資料分析的信度與效度………………………………38
第四章 資料分析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A的分析過程例舉………………………41
第二節 其餘研究參與者的資料分析………………………...104
第三節 六位研究參與者的綜合分析………………………...180
第四節 理論及相關實証研究的討論………………………...1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207
第二節 建議…………………………………………………...214
第三節 研究者的反思………………………………………...21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221
英文部分………………………………………………………….223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引導…….………………………………………228
附錄二 自擬問卷………………………………………….…230
附錄三 推薦函…………………………………………….…232
附錄四 邀請函……………………………………………….234
附錄五 訪談同意書………………………………………….236
附錄六 研究參與者A的訪談逐字稿全文…………………237
一、 中文參考文獻
王大維、郭麗安(民85)。家庭系統分化與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之關係
研究。中華輔導學報,4期,173-202頁。
王秀文(民74)。台北地區民營企業女性主管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吳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井敏珠(民71)。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雅琪(民89)。國中女教師之認識論及其教育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文彬、林美珍(民88)。大學生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
展:自我揭露與自主性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1
卷,1期,37-62頁。
周甘逢(民73)。不同制握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行為適應之分析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男(民79)。大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習型態與學習成果的關係。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3期,107-129頁。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桂冠。
胡幼慧(民85)。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
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26
頁。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
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7頁。台北:巨流。
紀憲燕(民83)。大學生生涯決定類型與生涯決定信念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世維(民86)。大學生的分離-個體化與相關家庭因素。國科會研究報
告,計畫編號NSC 85-2413-H-005A-001。
夏林清(民85)。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
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99-119頁。台北:巨流。
張青惠(民88)。八位離婚女性離婚歷程之分析研究─由依賴婚姻走向獨
立生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郁雯(民75)。我國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雪梅(民85)。學生發展:學生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張老師
文化。
張雪梅(民88)。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
果之實證研究。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銀富(民74)。大專學生社會服務活動調查研究。高雄:復文。
郭瑾瑜(民85)。台灣女性主管管理風格、人際關係、決策型態與領導
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天中(民84)。生涯規劃概論:生涯與生活篇。台北:桂冠。
黃 玉(民88)。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
研究。中國訓育學會八十八年度年會論文。台北:中興法商學院。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麗蓉(民84)。組織中的女性領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
論文。
畢恆達(民85)。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
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頁。台北:巨流。
楊淑娥(民85)。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敏傑、唐仙梅(民77)。文化大學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動機之研究。訓育
研究,27,3,58-64頁。
曾慧敏(民74)。自我統整、性別角色與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關係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佩芬(民89)。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揚智。
謝海平、黃世錚、趙居蓮、鄭秋瑾(民8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大學學
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羅月鳳(民77)。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鑑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祥鸞(民87)。女性主義的倫理與政治。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
北:三民。
二、英文參考文獻
Astin, A. W. (1977). Four critical years: Effects of college
on beliefs,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 297-308.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Baxter Magolda, M.(1988). Measur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 comparison of assessment
method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9, 528-
537.
Baxter Magolda, M.(1989).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f cognitive complexity and
learning styl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0, 213-220.
Baxter Magolda, M.(1992). Knowing and reasoning in college:
Gender-related patterns in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Belenky, M. F., Clinchy, B. M., Goldberger, N. R.,& Tarule, J.
M.(1986). Women’s of kn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voice and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Chickering, A. W. (1969).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Chodorow, N. (1978).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y of gender.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oper, D. L., Healy, M. A. & Simpson, J. (1994).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98-102.
Douvan, B., & Adelson, J. (1966). The adolescent experience.
New York: Wiley.
Enns, C. Z. (1992). Self-esteem groups: A synthesis of
consciousness-raising and assertiveness train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1,7-13.
Erikson, B.(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Norton.
Evans, N. J., Forney, D. S.& Guido-Dibrito, F.(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Gilligan, C.(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eelley, A. T., & Tinsley, H.(1988). Autonomy and intimacy
development in college students: Sex differences and
predictor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9,512-
520.
Herbet, D. A. (1990). Involvement in the collegiate experience
as a predictor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nrolled in sm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outhwes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thens, GA:
University of Georgia.
Jordan, J., Kaplan, A. G., & Miller, J, B., Stiver, I. P.,
Surrey, J.(1991). Women’s growth in connectio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Josselson, R.(1987). Finding herself: pathways to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women.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King, P. M.(1990). Assessing development from 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D. G. Creamer(Ed.),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1990s
(pp.81-98).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King, P. M.,& Kitchener, K. S.(1994).Developing reflective
judgment: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intellectual growth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adolescentsand adult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Komives, S. R., Woodard, Jr.,& Associates.(1998).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3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Leonard, M. M.,& Sigall, B. A.(1989). Empowering women student
leaders: A leadership developmentmodel. In C. L. Shavlik,&
J. G. Touchton(Ed.), Educating the majority: Women
challenge trad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pp.230-249). New
York: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Macmillan.
Lyons, N. P.(1983). Two perspectives: On self, relationships,
and moral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3(2),125-145.
Lyons, N. P.(1990). Visions and competencies: An educational
agenda for exploring the ethical and intellectual
dimensions of decision-making and conflict negotiation. In
Antler, J.& Biklen, S. K.(Eds.), Changing education: women
as radicals and conservation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arcia, J.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
551-559.
Marcia, J.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Adelson, J.,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McBride, M. C.(1990). Autonomy and the struggle for female
identity: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wo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9,22-26.
Miller, J, B. (1976). 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 Boston:
Beacon Press.
Miller, J, B. (1984).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sense of
self. In Work in Progress. Wellesley, Mass: Stone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Services and Studies.
Myers, I. B.(1980). Gifts differing. Palo Alto: consultory
psycholoyist press.
Pollard, K. D., Benton, S. B., & Hinz, K.(1983). The
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al tasks of students in remedial
and regular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4,20-23.
Rodgers, R. F.(1990). Rece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underlying
student development. In D. G. Creamer(Ed.),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1990s(pp.27-80).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Schaef, A.W. (1981). Women’s reality. Minneapolis, Minnesota:
Winston Press.
Smith, J. S. (199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olvement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the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f Clemson university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Straub, C. A., & Rodgers, R. F.(1986). An exploration of
Chickering’s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7, 216-224.
Straub, C. A. (1987). Women’s development of autonomy and
Chickering’s theory.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8, 198-204.
Tomlinson-Clarke, S.(1994). Predicting social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college women with and without
precollege leadership.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120-124.
Witt, E. J.(1994).” I can be anything: I can be a leadership
in three women’s colleg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198-207.
Williams, M., & Winstin,R.B.Jr(1985).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tudent activities and work: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task achievement of traditional aged college students.
NASPA Journal, 23(3), 52-5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