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1.博碩士論文:
吳坤銘(1979):旅客行為之觀察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莉莉(1998):都市郊山之人與環境研究: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以臺北市象山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惠傑(2000):臺北市都市郊山休閒空間的形塑與發展-圓山風景區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雯玲(1989):湖濱觀光遊憩地理研究-以日月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紀淑和(1990):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園綠化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君臨(1988):臺灣東部漁民漁場空間認知與漁撈活動研究,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嘉君(1998):登山活動參與者行為意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傳棋(1996):都市邊緣地區小區域歷史地理重建--臺北市加仔蚋庄的形成與轉化,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秀蜜(1990):臺中潭子加工出口區女作業員生活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娟鳴(1994):以使用者活動行為的觀點探討地區性鐵路車站前開放空間之設計,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肅容(1998):七股潟湖區漁業生態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瑜薇(1977):森林景緻偏好之調查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瑞芬(1992):陽明山百拉卡路段登山步道設計,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鄒政勇(1991):臺北市民對開放空間的休閒遊憩行為與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淑為(1998):影響登山步道環境屬性偏好因子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雅琳(1997):潛在植被應用於景觀設計之探討--以臺北市四獸山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武承(1991):保護區遊憩衝擊與實質生態承載量之研究-以臺北市四獸山植群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鄭一良(1998):大學校園與地區環境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生生活活動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學系碩士論文。劉國寶(1994):忠勇山登山步道景觀資源遊憩效益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盧淑妃(1986):遊憩區旅客行為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定芳(1996):都市公園綠地之環境識覺研究--以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謝平芳(1987):臺灣地區民眾參與都市公園規畫之研究--以花蓮市美崙山公園規畫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群超(1998):大坑登山步道遊憩環境與選擇行為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登旭(1999):都市永續發展之空間策略研究─以臺灣地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戴彩霞(1986):烏來地區觀光遊憩地理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期刊與專書:
王福義(1999):香港郊野公園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邁向廿一世紀的中國: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第319-334頁,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王銘琪、王兆基編輯(1996):財團法人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業務彙報,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第17-29頁、95頁。
王瑞珠(1993):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規畫,臺北:淑馨,420頁。
日本環境企畫調整局企畫調整課編、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言學系譯(1997.3):日本環境基本法之解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600頁。
井手久登編(1993.10):綠地保全的生態學,臺北市:淑馨,第60-62頁。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編(1996):臺灣地區戶外遊憩政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第30-31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輯(1992):資源保育常用詞彙,再版,臺北市:淑馨。
光復書局編輯部(1991),大美百科全書21,北市:光復書局,第267頁。
李威儀(1994.6):日本的公園系統─東京篇,空間,第59期,第94-103頁。李麗雪、洪德娟、顏家芝等譯(1996),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銘輝編著(1990):觀光地理,北市:揚智文化,第6-18頁。
Gunn ,Clare A.著,李英弘、李昌勳譯(1999):觀光規劃─基本原理、概念及案例,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初版。
李素馨、黃章展、楊勝博(1999):隔週休二日對國內旅遊參與型態影響之研究-以九族文化村、劍湖山世界遊樂區遊客為例,遊憩需求與效益研究,北市:田園城市文化,第
79-98頁。
林文鎮、林重佑(1999.9):森林遊樂的文化前景,現代育林,第15卷1期,第27-32頁。
林文鎮(1997.3),森林文化體現實例--美國篇,現代育林,12卷2期,第37-44頁。林進益(1981):公園計劃與設計,北市:正中書局,182-200頁。
林建元(2000.12):永續性都市發展與方向,公訓報導,第85期,第4-9頁。
洪茗馨(2000.5.21):公園規劃,從動植物角度出發,中國時報,第19版。
洪得娟(1997.1-4):都市景觀構成與綠地建設之理念,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35-36期,第14-18頁。保繼剛、楚義芳、彭華(1993):旅遊地理學,河北省:高等教育出版社,94頁。
胡兆量、謝啟瀾(1996.12):新世紀的中國城市,初版,臺北市:唐山,pp.27-29。
夏宗玕(1994.6):中國大陸城市化演變及展望,空間,第59期,第68-77頁。高燦榮(1994):巴黎街道招牌藝術,藝術家出版社執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第80頁。
莊永明(1991):臺北老街,臺北市:時報文化。
曹正、李瑞瓊(1989):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交通部觀光局。
曹正、朱念慈(1990):國家公園設施規劃設計準則及案例彙編,內政部營建署。
郭城孟等(1999):臺北市綠政實施方案之研擬,臺北市:北市都市發展局委託,第5-18〜5-20頁。
郭大微等譯(1996):巴黎,臺北市:遠流,二版,第219-227頁。
郭瓊瑩(1994):綠地計劃之研擬與落實─都會生態資源永續策略,區域環境保護策略研討會。
郭瓊瑩、王秀娟
1994:臺北市都市開放空間系統之建立暨規劃原則之研究,臺北市研考會。
1996:我們的公園綠地,內政部營建署。
郭瓊瑩、蔡麗秋、王秀娟(1997):都市公園綠地系統示範地區規劃,內政部營建署。
許正一、陳尊賢(1995.12):濕地土壤的定義、化育作用與分類,科學農業,43卷11/12期,第299頁許斐莉、張沛文等(2000):香港週休二日主題之旅,北市:聯經,第18頁。
許鐘榮編(1982.11):南歐洲之旅(放眼世界),臺北:錦繡,第66-78頁。
許鐘榮編(1982.12):西歐洲之旅(放眼世界),臺北:錦繡,第38-41頁。
Eliel Saarinen原著、碩護源譯(1986),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財團法人日本交通公司原著、陳水源譯(1981):觀光地區評價方法,北市:九章文化。
陳昭明
1981:臺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與分析,臺灣省林務局。
1983:陽明山國家公園遊憩資源及步徑系統之調查分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
處。
1991:四獸山及拇指山一帶開發森林遊樂區可行性調查規劃,臺大森林研究所
執行,臺北市政府建設局委託,170頁。
包可華主講,陳昭明譯(1981.12):德國林業機構在「自然保護」及「森林遊樂」上從事的工作,臺灣林業,1卷8期,第30-32頁。
陳憲明(1989):臺灣東部漁撈活動的時間地理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5期,p91。
黃書禮(1996):臺北市都市永續發展指標與策略研擬之研究,臺北市: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黃美純(1999.4):都市綠地系統之建立,人與地,184期,第26-35頁。黃永桀(1996):如何界定公園綠地目標與政策,全國公園綠地研討會,第1頁。
夏宗玕(1994.6):中國大陸城市化演變及展望,空間,第59期,第68-77頁。開創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編(2000),臺北市山坡地住宅區(保變住除外)通盤檢討計劃期末報告書,臺北市: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委託,第5-87頁。
葉淑丹、楊平世(1998.5):虎山溪黃緣螢野放試驗棲地之經營管理,44頁。
楊一鳴(1994):快樂自助遊香港,臺北市:培根文化。
楊懿如(1998.5),夜訪象山─我們看蛙去,四獸山自然解說指導員筆記彙整,第57-62頁。
葉智魁(1995.6):工作與休閒─提昇生活素質的反省,戶外遊憩研究,第8卷2期,第31-46頁。臺北市信義區耆老座談會記錄(2000.3):北文獻131期,第1-37頁。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1983):臺北市志(七)中國方志叢書(65集) (臺1版),臺北市:成文出版社,第2563-2702頁。
鄭明倫(1998.5):虎山昆蟲觀察,四獸山自然解說指導員筆記彙整,第24-30頁。
蔡厚南(1997.6):綠帶在都市景觀生態網落規畫策略上之潛力與應用,中國園藝,43卷2期,第92-102頁。
蔡惠美(1999):京都,北市:生活情報文化,第99-177頁。
鄭勝華
1978:淺談生物地理學與生態學,地理教育,4期,第66-72頁。
1979:生物地理學的內容,地理教育,5期,第39-43頁。
1980:新生物地理學及其自然地理學中的地位,地理教育,6期,第36-39頁。
1993:Marginal Land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國立臺灣師大學地理研究報告,
第19期,第149-164頁。
1995a:生物及自然保育,出版「台灣地理概論」第五章,臺北:中華書局,
第85-113頁。
1995b:臺灣野生動植及保育,地理科補充教材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第225-258頁。
1998:臺灣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會,
166頁。
1999:棲地生物景觀在地理教育上的價值,臺北:第三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
國科會研究獎助獲獎論文,2000年人文組第1期甲種,25頁。
2000:校園綠地在生物多樣性及環境保育教學上的價值,臺北:東門國小舉辦
教師研習會講稿,第一~六講,180頁。
2001:校園安全問題--生物篇,教師天地,第111期,臺北:陽明山臺北市教師
研習中心,第51-57頁。
鄭勝華、郭秋美(1986):琉球嶼和和臺灣島生活供需關係的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4期,第59-80頁。劉可強等(1997):臺北市四獸山市民森林參與式規劃研究-象山計劃。臺北市: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劉易士•孟福原著(1961),宋峻嶺、倪文彥譯(1993):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和展望,北市:建築與文化出版社,初版,536頁。
劉威成(1996):四獸山市民森林計劃單元分析報告,台北市建設局,6頁。
劉毓妮、林晏州(1993):遊客對激流泛舟環境屬性之偏好,戶外遊憩研究,第6卷第3期,第53-75頁。賴哲三(1998.6):談景觀資源的永續利用─基本理念和實例,造園,第27期,第12-17頁。
簡培發(1998.9):香港開心遊,香港:河畔文化事業公司,一版,第1-4、127-136頁
顏家芝(1993):旅遊空間演化模式之回顧,戶外遊憩研究,第6卷1/2,第31-53頁。邊緯文(1999):東京,臺北市:生活情報文化,初版,第24-116頁。
蕭淑美、邱淑娟主編(1999):維也納,北縣新店市:錦繡,第91-96頁。
蕭淑美、邱淑娟主編(1999):法國,北縣新店市:錦繡,第40-42頁。
蕭淑美、邱淑娟主編(2000):德國,北縣新店市:錦繡,第192頁。
環藝工程顧問公司(1999):臺北市親山計畫:南港山系實質規畫案,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3.報紙與網路資訊:
張嘉倫(1996.11.25):蝶影翩翩,驚豔虎山行,民生報,戶外焦點。
許永傳(1996.8.28):茶路思古,歷史從幽徑走來,民生報,第5版,地方快訊。
陳盈珊(1997.4.7):老樹陪伴信義區成長,中國時報,第15版,臺北萬象。
鄭如意(1999.7.25):逛虎山、象山享受自然,中國時報,第17版,臺北焦點。
曾志賢(2000.6.1):搭捷運,暢遊南港懷舊之旅,中國時報,第19版,臺北萬象。
鄭如意(2000.12.10):虎山造林保水土,中國時報,第17版,臺北焦點
詹三源(2001.3.8):四獸山 垃圾新樂園?,聯合報,第15版,地方新聞。
市北師鄉土教育中心 www.tmtc.edu.tw/-local /cenc1-17-6.htm
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http://www.dortp.gov.tw/p1-2htm,890501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http://naturet.ngo.org.tw/
漁農自然護理署暨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 http://www.cmi.hku.hk/teaching/teaching.html
二、日文部分
小池洋一(1962、1963):白濱溫泉觀光地之近代開發(1)(2),和歌山大學學藝學部紀要(人文科學),12期及13期,第113-128頁、第121-137頁。
岩田孝三編(1968):觀光地理研究,明玄書房。
山村順次(1969):伊香保、鬼怒川溫泉觀光聚落形成的意義─聚落的社會經濟構造,地理評價,第l42期,第489-505頁。
淺香幸雄編(1970):觀光未開發地域及觀光開發調查(東日本編),日本觀光協會。
淺香幸雄、山村順次(1974):觀光地理學,大明堂,第4頁。
松井健、武內和彥、田村俊和編(1991):丘陵地的自然環境─它的特性及保全,初版2刷,東京都:古今書院。
三、英文部分
Anne Spin(1984),The Granite Garden:Urban Nature and Human Design.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Ballinf ,John D.,AND Falj John H.(1982):Development of Visual Preference for Natural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Vol.14,No.1,pp.5-28。
Brightbill,C.K.(1960):The Challenge of Leisure,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Bell,S.(1997):Design for Outdoor Recreation.Hong Kong:Dah Hua Co.Ltd。
Chang,J.C.(1994):Studies on artificial rearing of aruatic firefly.Luciola ovalis Hope, in
Taiwan .Master thesis ,Dept.Entomology of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48pp.
Christaller,W.(1955):Beitrahe Zu einer Geographie des Fremdenverkehrs.Erdkunde,9,pp.1-19。
Ferutag,R.D.(1970):Naherholungsraum und Naherholungsverkehr-Beispiel Paris.Munchner
Studien Zur Sozial —und Wirtsdraftsgeographie, Brand 6,pp.79-88.
Flink & Searms(1993):Greenways:A Guide to Planning. Gesign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A.C. Island Press.
Godbey,G.(1990):Leisure in your Life,State College:Venture Publishing.
Hägerstrand(1970):What about People in Regional Science?. 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4:7-21.
Hägerstrand(1974):Commentary .In Value in Geography. ed. A.Buttimer,pp.50-4,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Hull,B.R.& Steawart,W.P.(1995):The Landscape encountered and experienced while Hiking.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7(3),pp.404-426。
John Lyle(1985):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Landscape.Land Use and Natural Resources,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Jan L. McHarg(1992):Design with Nature. 2nd Rdition, 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
Little(1990): Greenwaysfor America.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efebvre,H.(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
Patrick Lavery(1974):Recreational Geography. Newton Abbot : David & Charles.
Michael Hough(1995):City and Nature Process.Lodon &New York :Routledge.
Ruppert,K.&J.Maier(1970):Naherholungsraum und Naherholungsverkehr--Geographische
Aspekte eines speziellen Freizeitverhaltens. Münchner Studien zur Sozial-und
Wirtschaftsgeographphie , Brand 6 , pp.55-77.
R.J.Johnston,Derek Gregory and David M. Smith(1995):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3th,Oxford:Blackwell,724p。
Wolfe,R.I.(1951):Summer Cottagers in Ontario.Econ.Geogr.,Vol.27,pp.10-32.
Stephen Williams(1995):Outdoor Recreation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243p.
Zube. Ervin H.,Pitt,David G.,and Anderson ,Thomas W.(1975):Landscape Assessment:Value,Perception and Resources. Stroudsburg, Pa., Dowden, Hutchinson & Ross; distributed by Halsted Press (New York), 36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