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8: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有志
論文名稱:後現代藝術教育本質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瓊花陳瓊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0
中文關鍵詞:後現代藝術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小敘述開放系統多元連結讀者中心多元能力宇宙本質
外文關鍵詞:post modern art educationmulticultural educationlittle narrativeopen systemsmultiple linkagereader-orientedmultiple intelligencesUniveral ess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0
  • 點閱點閱:6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運用理論分析法、理論綜合法、歷史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等四種方法來探求後現代藝術教育本質的理論基礎與後現代藝術教育的本質。
本研究分析相關文獻,獲致以下結論:
一、後現代理論解構現代主義依科學理性所建構的宇宙本質,主張多元敘述並置、開放系統的連結與多元能力發展之基本論述。
二、後現代藝術教育反對現代藝術教育之自然發展階段模式與專家-生手模式,主張藝術教育的本質是:1開放系統;2.將藝術置於社會文化背景中與小敘述之多元解讀;3.多元的連結;4.循環的探究程序與讀者中心;5.決策的民主化與多元化;6.多元能力的發展。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提供藝術教育實踐與運用的參考:
一、宜加強各種因素之刺激。
二、宜推動各種小敘述的交流。
三、宜推動實證教學。
四、宜統整各學科知識。
五、宜採用循環的探究程序。
六、宜建構一個民主化的決策模式。
七、宜採用多元的評量與測驗工具。
八、宜善用電腦化的教學。
論文摘要
目 錄 i
表 目 次 iii
圖 目 次 iv
第一章 研究問題的背景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的重要性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相關的研究 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與研究範圍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4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性質 14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17
第四章 後現代藝術教育的理論基礎 20
第一節 後現代的哲學理論 20
第二節 後現代的社會學理論 34
第三節 後現代的文化學理論 38
第四節 後現代的藝術心理學理論 51
第五章 後現代的藝術教育本質 98
第一節 後現代藝術 98
第二節 後現代的多元文化藝術教育 120
第三節 現代的藝術教育模式與評述 141
第四節 後現代的藝術教育本質 16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79
第一節 結論 179
第二節 建議 183
中文書目
王文科(1987):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雅傑理論之研究。台北:五南。
王岳川(1998):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
王秀雄(1998):鑑賞、認知、解釋與評價。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庭玫(1998):敦煌佛影。台北:藝術家。
台灣日報(2000):教小孩向釀酒不能老打開來看。載於台灣日報2000年四月五日第六版。
朱元鴻等(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與質疑(S. Best & D. Kellner原著)。台北:巨流。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師苑。
何翠萍(1980):原始藝術的研究。載於李亦園編著:文化人類學選讀(pp.320-321)。台北:食貨。
李衣雲等(譯)(1997):後現代性(B. Smart原著)。台北:巨流。
李長俊(1980):西洋美術史綱。台北:雄獅。
李長俊(譯)(1976):藝術與視覺心理學(R. Arnheim原著)。台北:雄獅。
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
李茂興等(譯)(1997):文化人類學(M. C. Howard原著)。台北:弘智。
林玉山(1993):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與認知發展之探究。論文發表於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明助(1998):美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學生繪畫風格鑑賞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平(2000):國立台灣美術館「行動美術館」課程設計與執行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國淳(1997):戰後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雨云(譯)(1997):藝術的故事(E. H. Gombrich原著)。台北:聯經。
洪靜慧(1996):羅芠菲爾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宣揚(2000):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許明賢等(譯)(1990):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S. T. Hawking原著)。台北:藝文。
國立編譯館(1993):世界文化史上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郭禎祥(譯)(1988):藝術之必要性(R. Read原著)。美術系刊,26-28。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311-324。
郭禎祥(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E. W. Eisner原著)。台北:文景。
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台北:文景。
郭禎祥(1998,5月):我國藝術教育之現況與改進之道。論文發表於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苑。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邁向課程新紀元上冊(pp.10-18)。台北:教研學會。
陳育淳(2000):大眾文化對兒童繪畫發展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有志(1999):日本教改給我國的啟示。載於中央日報88年5月31日。
黃炳煌(1997):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
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7):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苑。
黃訓慶(譯)(1999):後現代主義(R. Appignanesi原著)。台北:立緒。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張國清(2000):後現代情境。台北:楊智。
張景智(譯)(1996):索緒爾(J. Culler原著)。台北:桂冠。
張鍠焜(1999):傅柯及哈柏瑪斯啟蒙觀點及其教育蘊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生智。
楊深坑(1993):教育的哲學基礎。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要(pp.213-242)。台北:師苑。
楊洲松(1998):里歐塔後現代知識論述及其教育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洲松(2000):後現代知識論與教育。台北:師苑。
詹棟樑(1993):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的探討。載於多元文化教育(pp.21-46)。台北:台灣書店。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師苑。
歐崇敬(1998):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台北:楊智。
鄭伯壎等(譯)(1991):心理學(R. L. Atkinson等原著)。台北:桂冠。
鄭祥福(2000):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
蔡敏玲等(譯)(1997):社會中的心智(L. S. Vygotsky原著)。台北:心理。
劉文潭(1986):現代美學。台北:商務。
劉綱紀(民75):藝術哲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劉豐榮(1984):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豐榮(1992):艾斯納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謝攸青(1995):藝術教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鴻均(1998)。後現代藝術欣賞之道。論文發表於二十一世紀視覺藝術新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羅青(1997):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學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