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6: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建國
論文名稱:國小實習教師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周全周全引用關係李俊湖李俊湖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學科教學知識國語實習教師個案研究
外文關鍵詞: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Chinese Languagestudent teachercase stud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3
  • 點閱點閱:8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旨在分析一位國小實習教師的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內涵、建構來源及其教學推理過程,希冀將研究發現提供給師資培育學程及教師作為參考。研究採用質的研究法,研究者進入研究情境,以本身為主要的研究工具,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對象係以一位現任國小國語科實習教師,運用教室觀察、正式與非正式訪談、教學研究、以及研究者的札記,進而整理,分析、歸納,以深入了解教學的真相與整體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龍老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包括有:課程架構知識、學科內容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學生知識、個人信念知識,以及教學情境知識。影響龍老師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發展的因素,可分為過去經驗與當前經驗的影響。龍老師的教學推理過程,分為教學前的備課階段、教學中的表徵方式、以及教學後的評量與反省。
本研究針對師資培育機構、教師教學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數點啟思。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udent 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of Chinese Language in elementary school, its structure, its sources, and its reasoning and action. Utiliz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er, who regards himself as the main research tool, entered into the teaching site to collect and to analyze data during the period about one year. The sources of data included formal and informal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 teaching material and researcher’s notes as well.
Teacher Long’s PCK included six components:(1)knowledge of curriculum structure;(2)knowledge of subject matter;(3)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4)knowledge of students;(5)knowledge of teaching belief;(6)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mation of Teacher Long’s PCK was influenced by the past experiences and the current experiences. In addition, the model of pedagogical reasoning and action has three stages:preactive, interactive, and postactive stag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 implications about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future studies are suggested.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師知識之概念分析 7
一、教師知識的定義 7
二、教師知識的內涵 8
第二節 學科教學知識的概念分析 12
一、學科內容知識(Subject Matter Knowledge,簡稱SMK)的要義 12
二、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的定義 13
三、學科教學知識的特質與內涵 15
四、學科教學知識的建構來源 23
五、教學推理模式(Model of Pedagogical reasoning) 27
第三節 實習教師特質及學科教學知識成長分析 31
一、實習教師的特質 31
二、實習教師與學科教學知識的專業成長模式 32
第四節 國內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相關研究 35
第五節 國語科教學之探究39
一、國語科教學目標39
二、國語科學科基礎/專門知識42
三、國語科教師基本學科教學能力43
四、國語科教學法44
五、國語科教學表徵46
第參章研究方法與實施歷程48
第一節 研究歷程48
第二節 研究方法49
第三節 研究情境50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54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詮釋58
第六節 研究品質的建立59
第七節 『我』的省思61
第肆章研究發現與討論分析62
第一節 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分析 62
一、課程架構知識62
二、學科內容知識64
三、一般教學知識67
四、學生相關知識69
五、教師個人信念知識 71
六、教育情境知識75
第二節 學科教學知識的形成來源79
一、過去經驗的影響79
二、當前經驗的影響85
第三節 國語科教學推理過程模式分析91
一、教學前的備課階段92
二、教學中的教學表徵階段96
三、教學後的評量反省與新理解階段10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111
第二節 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的形成來源114
第三節 國語科教學推理過程117
第四節 研究的建議119
後記:回首來時路122
參考資料123
一、中文部分123
二、外文部分126
圖 目 次
圖 2-1:教師教學應了解的四個領域8
圖 2-2:教師知識模型架構10
圖 2-3 :教師知識-情境中的發展18
圖 2-4:學科教學知解發展模式19
圖 2-5:教學推理能力和行為模式27
圖 2-6:學科知識的轉化29
圖 2-7:學科知識轉換為教學內容知識30
圖 3-1:研究歷程48
圖 3-2:資料分析的互動模式58
圖 4-1:龍老師的國語科教學推理過程模式91
表 目 次
表 2-1:國內外學者教師知識成份的主張9
表 2-2:國內外學者界定學科教學知識的成分15
表 2-3 :教師特定學科內容的教學知識17
表 2-4:VAN DRIEL, VERLOOP AND WOBBE(1988)學科教學知識成分20
表 2-5:實習教師的專業成長模式32
表 2-6:九年一貫本國語文課程目標41
表 2-7:國小國語科教師基本學科教學能力43
表 2-8:國語科教法一覽表44
表 3-1:研究進度表49
表 3-2:教室觀察時間記錄整理表55
表 3-3:教師訪談時間紀錄表57
表 3-4:學生訪談紀錄表57
表 3-5:科學典範與自然典範有關信賴問題的解答59
表 3-6:自然典範提高信賴度的技術60
附 錄 目 次
附錄 一:國內外學科教學知識之相關研究 129
附錄 二:研究對象背景之訪談大綱 135
附錄 三:教室觀察紀錄舉隅 136
附錄 四:訪談札記舉隅137
附錄 五:龍老師給家長的話138
附錄 六:龍老師批改的作業139
附錄 七:小組獎勵統計表140
附錄 八:學生剪報寫心得141
附錄 九:學生於網路搜尋的補充資料142
附錄 十:學生於聯絡簿習寫比喻句143
附錄 十一:龍老師看圖作文補充圖片144
附錄 十二:課文內容討論學習單145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民86)。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民89)。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3)。高雄:麗文。
王萬清(民86)。國語科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師大書苑。
王蒞文(民84)。小學語文教學。載於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61-674。
王金國(民87)。國小五年級國語科小組討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勤(民89)。扮演遊戲-國語課的另一扇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尤正成(民84)。關於函數數學的數學知識-以國中數學實習教師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左榕(民89)。一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省思之探究-以國語科教學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玉婷(民84)。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宜玲(民82)。初任生物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之詮釋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啟禎(民84)。當前國民小學書法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純萍(民87)。實習教師教學內容知識之內涵及其建構歷程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憶惠(民85)。國小音樂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億真(民87)。國中生物實習教師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民89)。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
林曉雯(民83)。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的詮釋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俊宏(民85)。國中生物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民86)。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
林泰源(民86)。實習理化教師教學情境與教學表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宜靜(民88)。高職經濟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探究-專家教師與實習教師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華(民88)。國中生物教師教學實務知識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惠(民88)。一位國小教師國語科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段曉林(民84)。化學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科學教育,6,頁113-133。
高強華(民80)。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91-308)。台北:師大書苑。
高榮成(民83)。化學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弘昌(民80)。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陳弘昌(民84)。國語科混合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載於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85-799。
陳伯璋(民87)。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貞臻(民88)。我國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分析(1902-199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麗娟(民84)。職前化學教師在微試教學中的學科教學知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尤君(民85)。臺灣地區國小作文教學觀念演變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永和(民85)。國小實習教師數學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貞(民85)。教學內容知識之人種誌研究-以一位高三國文老師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桂妮(民86)。國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之分析-關於文字符號的使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民8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教育部(民64)。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義章(民86)。國中初任理化教師思考與呈現其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芬芬(民77)。實習教師社會化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1,頁351-384。未出版。
張惠昭(民85)。高中英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美紅(民86)。國小國語科教科書中人際關係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雁婷(民87)。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家芳(民89)。教師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認識台灣」課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鴻苓主編(1993)。語文教育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單文經(民79)。教育專業知識的性質初探。載於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頁21-47。台北:師大書苑。
彭皓彩(民86)。國中學生對初任理化教師學科教學知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景泉(民88)。影響生物實習教師使用發問類比之學科教學知識成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美容(民83)。教師的信念與教學實務-一位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化學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鏡中(民89a)。教材「編製」與「研究」之探討。載於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頁3-11。台北縣:教育部台灣省國民教育研習會。
趙鏡中(民89b)。以語文能力為中心的教與學。載於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頁12-20。台北縣:教育部台灣省國民教育研習會。
劉鴻博(民82)。職前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怡亭(民89)。國中歷史科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盈君(民89)。國小二年級國語科實施全語取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紅珠(民81)。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析。高雄:復文。
簡紅珠(民82)。師範生學科與學科教學的知識基礎。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八十二年年會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15-29。
鍾添騰(民89)。國小國語科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騰雲班閱讀指導教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速農(民84)。國小專家教師與初任教師的數學學科知識之分析與比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明華(民85)。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實務知識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秋昭(民88)。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三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羅秋昭(民89)。九年一貫課程語文科教材的趨勢。載於語文學習領域-本國語文研習手冊,頁9-19。台南:南一書局。
二、外文部分
Adams, P.E. & Frock over, G.H.(1997). Beginning science teacher cognition and its origins in the preserves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 progra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4(6),pp.633-653
Carter, K.(1990). Teachers’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 In W.R. Houston and J.Sikula(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pp.291-310 New York:MacMillan.
Cochran, K. F., DeRuiter, J. A, & King, R. A.(1993).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4(4),pp.263-272
Duffee, L. & Aikenhead, G.(1992). Curriculum change, student evaluation, and teacher practical knowledge. Science Education,76(5),pp.493-506
Ebert, C. L.(1993). An assessment of perspective secondary 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bout functions and graph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366 580)
Elbaz, F.(1983). Teacher 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New York:Nichols.
Fennema, E., & Franke, M. L.(1992). Teachers’ knowledge and its impact. In Grouws, D.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147-164). New York:Macmillan.
Geddis, A. N., Onslow, B., Beynon, C.,& Oesch, J.(1993).Transforming content knowledge:Learning to teach about isotopes. Science Education,77(6),pp.575-591
Glick, J. G. and others(1992). Sources used by student teachers in lesson plan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350 289)
Goldman, E. & Barron, L.(1990). Using Hypermedia to improve the preparation of elementary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1(3).pp.21-31
Grant, G.E.(1992). The sources of structural metaphors in teacher knowledge: Three cases. Teacher & Teacher Education,8(5),pp.433-440
Grossman, P.L. & Richert, A.E.(198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 Teacher Education,4(1),pp.53-62
Grossman, P. L.(1989). A study in contrast: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0(5),pp.24-31
Grossman, P. L., Wilson, S. M., & Shulman, L.S.(1989). Teachers of substance: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for teaching. In M.C. Reynolds(Ed.)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Oxford:Pergamon.
Grossman, P.L.(1991). The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content for secondary English: Sources for teachers'' knowledge. English Education,23(1),pp.39-53.
Grossman, P. L.(1991). Mapping the terrain: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In H.C. Waxman & H.J. Walberg(Eds.), Effective teaching:Current research(pp.203-215).CA:McCutchan.
Grossman, P.L.(1992). Why models matter:An alternate view on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eaching.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62(2),pp.171-179
Grossman, P. L.(1994). Teacher’ knowledge. In Husen & Postlethwaitw(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pp.6117-6122).Oxford:Pergamon Press.
Gudmundsdottir, S., & Shulman, L(1987). Pedagog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social studi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31),pp.59-70
Jorgenson, D. L.(民88):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 譯)。台北市:弘智文化(原著發行於1989年)。
Kangan, D.M.(1992). Professional growth among preservice and beginning teachers.Reviewof Education Research,62(2)pp.129-169
Leinhardt, G., & Smith, D. A.(1985). Expertise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7(3),pp.247-271
Marks, R.(1990).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From a mathematical case to a modified concep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1(3),pp.3-11
Miles, M. B., & Huberman, A. M.(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n expanded sourcebook(2nd ed.). california:SAGE.
Patton, M. Q.(民88):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 譯)。新店:桂冠圖書公司(原著發行於1990年)。
Reynolds, A.(1992). What is competent beginning teach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2(1),pp.1-35
Schempp, Paul G.(1995). Learning on the job:an analysis of the acquisition of a teacher’s knowled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28(4),pp.237-244
Shulman, L.S.(1986). Paradigms and research programs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In M. C.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pp.3-36) New York:Macmillan.
Shulman, L.S.(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ing: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15(1),pp.4-14
Shulman, L. 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57(1),pp.1-22
Smith, D. C., & Neale, D. C.(1989). The contruction of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in primary science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5(1),pp.1-20
Stake, R.E.(1981). Case study methodology:An Epistemological advocacy. In W. W. Welsh(ed.)Case study methodology in Education Evalu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81 Minnesota Evaluation Conference. Minneapolis:Minnesota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enter.(ERIC Document NO.ED249 285)
Sternberg, R. J. & Horvath, J. A.(1995). A prototype view of expert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24(6),pp.9-17
Tamir, P.(1988). Subject matter and related pedagogical knowledge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4(2),pp.99-110
Tamir, P.(1990). Teachers knowledge. In Husen & Postlewait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1st ed.),pp.652-656 Oxford:Pergamon Press.
Tamir, P.(1991).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7(3),pp.263-268
Valli, L. & Tom, A.(1988). How adequate are the knowledge base frameworks in teacher education?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9(5),pp.5-12
Van Driel, Verloop and Wobbe(1998). Developing science 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5(6),pp.673-695
Wilson, S. M., Shulman, L. S. & Richert, A. E.(1987)150 different ways’ of knowledge:Representations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J.Calderhead(ED.),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pp.104-124). London: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
Yin, R. K.(1984).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Beverly Hills,CA: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