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1: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靜萩
研究生(外文):Huang Ching Chiu
論文名稱:童心話童年---國小低年級兒童詩歌教學歷程之研究
指導教授:張湘君張湘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7
中文關鍵詞:兒童詩歌兒童詩語言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children''s poetrylanguage of children''s poetry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5
  • 點閱點閱:13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摘要
中華民族是個愛詩的民族,「詩歌」豐富了我們的人生,也在文化上增添了許多瑰麗的色彩。詩歌之於兒童,能促進愉悅感,培養文字鑑賞力,幫助兒童了解世界。但是,「詩」用最精鍊的文字來表達人們的思想和感情,是物象和心象的結合,在所有的文學體式中,較為難懂、難學,且又不宜對兒童教授太多的理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進行兒童詩歌的創作教學,其教學的歷程究竟為何?
本研究嘗試透過協同行動研究的模式,規劃課程、發展教材來了解低年級兒童在詩歌創作的教學歷程所遭遇到問題、解決策略、結果以及協同教師在研究歷程中的成長與轉變。本研究資料的來源有文獻探討、現場觀察、訪談、小組會議、協同教師的教學札記、研究者札記、學生的學習前後問卷、學習單以及作品等等。資料經過檢核、整理、分析之後得到以下結果:1.本研究所設計之兒童詩歌教學方案以國語科教材做延伸和統整,符合兒童學習的舊經驗,能引起學習興趣,並能符應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與課程目標。2.每日一詩的欣賞、想像、思考練習與靈感的激發、醞釀等策略的運用有助於兒童對詩的鑑賞、批判與創作。3.成人對兒童的創作與發表應該給予正面鼓勵,並協助兒童使用書面語言進行發表,教師在此歷程中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學習鷹架」的角色。4.兒童詩歌教學的過程意義重於結果,評量應重視整體的學習表現。5.兒童多元表達與創作的形式,如口語、書面、圖示都應該被肯定與鼓勵。6. 大多數的低年級兒童經由適當的教學引導有創作兒童詩的能力,在詩歌及語文上的學習態度、興趣和主動性有明顯的提升。7.從事兒童詩歌教學的教師,須加強統整課程設計與協同教學的能力。8.教師經由協同行動研究可以充分體會「理想和實踐」結合的樂趣,解決了在兒童詩歌教學上的困境,增進教師專業的成長。
本研究實施之後作成的建議如下:一、在課程與教學上:教師應致力建構教師成長團體的進修地圖,增進教師自編教材的能力,並活用體驗課程與創造思考教學活動,豐富並活絡語文科教材教法。2.本研究之低年級兒童詩歌教學方案可作為九年一貫課程中彈性課程實施之參考。二、在教育行政上的建議:1.建請師資培育機構重視兒童文學課程2.以行動研究來取代傳統的「教師進修」模式,更有助於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3.重視兒童閱讀,建立低年級兒童讀物的檔案。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1.延伸教學活動與觀察研究的時間。2.多元智慧理論運用於兒童詩歌教學的可行性3.改變研究設計作縱斷式或橫斷式的研究。
關鍵字︰兒童詩歌、兒童詩語言、行動研究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one who loves poems. “Poems” have enriched our life and colored our culture. Poems can bring children pleasure and cultivate their appreciatory competency for words and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world. However, “poems” use the most refined words to express human thought and feeling, which are the combination of image and mind, so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besides, it is not suitable to teach children too much theory. Hence, in literature instruction, how shall the teacher teach children poetry, and what is the process?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se the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model to plan curriculums, develop teaching material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of the lower-grade children in learning poem creation and instruction, solution strategies, results, the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achers during research procedure. The source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site observation, interview, team meeting, teaching notes of collaborative teachers, reading notes of researchers, students’ questionary before and after learning, learning forms and works, etc. After examining, arrang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1. The teaching plan of children’s poetry designed by this research is the extens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Chinese subject; it matches children’s past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easily attract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it also complies with the spirit and object of 9-year consistent curriculum. 2. Appreciation, imagination, thinking practice and excitation and gestation of inspiration of “one poem a day” and the like strategic application contributes to children’s appreciation, criticism and creation for poetry. 3. Adults should encourage children to create and publish poetry, and assist children to use written language to publish. Teac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the “learning scaffold” in such procedure. 4. For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hildren’s poetry, the mean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sult; the assessment shall focus on the integral learning performance. 5. Children’s multiple performance and creation forms such as oral, written or illustrative forms should all be accepted and encouraged. 6. Through proper instruction, most lower-grade children have the competence to create children’s poetry, and their learning attitude, interest and initiative to poetry and literature have significantly been improved. 7. The teachers engaged in children’s poetry instruc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competence in integral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llaborative instruction. 8. Through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the teachers can completely comprehend the interest of combining “ideal and practice”, solve the difficulty of children’s poetry i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ir expertise.
After the research has been implemented, the suggestion is as follows: 1.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 teachers should devote themselves to establish the studying map for teacher-growing group to improve the ability for self-editing teaching material, and make use of experience curriculum and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activity to enrich and activat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literature subjects; (b) the teaching plan for low-grade children’s poetry in this research may be used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flexible curriculum of the 9-year consistent curriculum. 2. The suggestion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suggest that the teacher-cultivating institut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rriculum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b)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teacher-studying” model with the action research, so as to improve teachers’ expertise; (c) concern children’s reading requirement; establish the archives of low-grade children’s books. 3. Suggestion for future study: (a) exten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ime for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b) the feasibility for applying diversified intelligent theories to children’s poetry instruction; (c) alter research design to perform the vertical or horizontal research.
Keywords: children’s poetry, language of children’s poetry, action research.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名詞界定---------------------------------------------4
第二章文獻探討---------------------------------------------6
第一節兒童詩歌的意義與發展---------------------------------7
第二節兒童詩歌在教育上的價值------------------------------15
第三節兒童認知、語言發展與兒童詩語言----------------------18
第四節兒童詩的教學----------------------------------------26
第五節相關研究分析----------------------------------------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研究方法--------------------------------------------39
第二節研究歷程--------------------------------------------43
第三節資料的蒐集與分析------------------------------------45
第四節研究脈絡--------------------------------------------48
第四章課程的設計與實施------------------------------------54
第一節課程的醞釀------------------------------------------54
第二節課程的發展------------------------------------------62
第三節課程的實施------------------------------------------66
第四節綜合討論-------------------------------------------134
第五節省思與成長-----------------------------------------143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56
第一節結論-----------------------------------------------156
第二節建議-----------------------------------------------162
參考書目----------------------------------------------------168
圖次
圖2-1兒童文學的類別-----------------------------------------------------------------6
圖3-1行動探究的流程----------------------------------------------------------------42
圖3-2本研究流程圖-------------------------------------------------------------------44
表次
表2-1兒童詩的定義-------------------------------------------------------------------10
表2-2兒童歌謠與兒童詩之區別----------------------------------------------------12
表2-3兒童詩的分類-------------------------------------------------------------------13
表2-4課程標準中韻文佔國語科總課數的比例----------------------------------16
表2-5詩歌韻文在各年級國語科課文中的比重----------------------------------16
表2-6國內相關研究分析-------------------------------------------------------------32
表2-7國外相關研究分析-------------------------------------------------------------34
表3-1協同教師資料表----------------------------------------------------------------50
表4-1教學單元一覽表----------------------------------------------------------------66
表5-1兒童詩歌學後問卷分析-----------------------------------------------------146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王文科(民72)。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台北:五南。
王秀芝(民80)。中國兒童文學。台北:台灣書店。
王萬清(民88)。多元智能創造思考教學─國語篇。高雄:復文。
John Naisbitt with Nana Naisbitt and Douglas Philips原著/尹萍譯 (民88)。高科技.高思維。台北:時報。
方麗娟(民84)。中國五四時期之兒童文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介凡(民67)。中國兒歌。台北:純文學。
宋筱蕙(民78)。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
杜淑貞(民85)。兒童詩探究。台北:五南。
杜榮琛(民76)。拜訪童詩花園。台北:蘭亭。
杜榮琛(民88)。寫給兒童的好童詩。台北:小魯。
村言(民86)。童詩兒歌和小詩。台灣詩學季刊,21,頁171-173。
L . E. Berk & A .Winslorm原著/谷瑞勉繹(民88)。鷹架兒童的學習。台北:心理。
李欣蓉(民86)。解析歌曲教學。敦煌英語研究雜誌,16,頁16-21。
李詠吟(民87)。維考斯基(Levs.Vygotsky)的認知學說在教學的應用。教師天地,93,頁17-22。
李漢偉(民84)。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究。高雄:麗文。
李慕如,羅雪瑤(民89)。兒童文學。高雄:復文。
李慕如(民86)。兒歌教學的理論與實作研究。載於兒童文學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0-77。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編輯。
余翠如(民79)。楊喚其人其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宜婷(民82)。台灣當代兒歌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聲淼(民88)。周伯楊與兒童文學。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寶主編(民80)。認識兒歌。輯於兒童文學研究叢刊。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林文寶(民80)。兒童詩歌研究。高雄:復文。
林文寶(民84)。兒童詩歌論集。高雄:復文。
林文寶(民83)。楊喚與兒童文學。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民85)。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林文寶,林政華(民86)。兒語三百則與理論研究。台北:駱駝。
林加春(民79)。玩出樂趣來─我的兒童詩教學。輯於東師語文學刊,4,頁314-336。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
林本源(民80)。創意童詩教室。台北:小暢書房。
林淑芬(民88)。林良的兒童文學作品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慧(民72)。國小兒童年齡認知發展及語言能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娟(民84)。童詩語言研究─語義學角度的探討。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煥彰(民70)。兒童詩選讀。台北:爾雅。
林榮淑(民88)。寫詩情,畫詩意──一個教室的童詩教學與創作初探。輯於台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81-109。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編輯。
邱佩文(民87)。葉聖陶童話研究-從《稻草人》到《古代英雄的石像》。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廷奎(民69)。兒童詩的閱讀興趣調查。布穀鳥兒童詩學季刊,3。
周梅雀(民88)。兒童詩歌教學之行動研究──東汴國小一年級的經驗分享。載於台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57-73。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編輯。
周慶華(民87)。兒童文學新論。台北:生智。
東師(民80)。東師語文教育學,4。台東。
胡夢鯨、張世平(民77)。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的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洪中周(民76)。兒童詩欣賞與創作。台北:大中國。
洪志明(民74)。童詩指導之我見。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4),頁11。
洪志明(民88)。兒童文學評論集。台中:中市文化。
洪志明(民88): 用新觀念學童詩(共兩冊)。板橋:螢火蟲。
徐守濤等著(民79)。認識兒童詩。載於兒童文學研究叢刊。台北:中華兒童文學學會。
徐守濤(民88)。童詩教學與兒童語文學習的探討。載於台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徐守濤(民86)。童詩的教學理論與實際。師友,363,頁74-77。
徐新逸(民88)。情境教學中教師教學歷程之俗民誌研究。輯於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4),頁420-425。
Altrichter , Posch & Somekh原著/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芬芬(民90)。研究者必須客觀中立嗎:行動研究的知識論與幾個關鍵問題。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1-32。台北:揚智。
張芳慈(民88)。紅色漩渦─張芳慈詩集。台北:女書文化。
張春興(民8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清榮(民79)。兒童詩歌的形式。輯於東師語文學刊,4,頁31-55。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
張清榮(民80a)。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
張清榮(民80b)。兒歌的音樂性初探。輯於兒童文學叢刊--認識兒歌,頁88-92。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張湘君(民89)。英語童謠創意教學。台北:東西。
莫渝(民88)。神奇的窗戶─中國兒童詩歌賞析。台北:富春。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初版。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木城(民81)。童詩開門(一)敲門篇。台北:國語日報。
陳千武(民82)。童詩的樂趣。豐原:中縣文化。
陳正治(民84)。兒童詩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陳正乾(民84)。從維高斯基(Vogotsky)的理論來討論其對幼兒教育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4,頁14-19。
陳美如(民85)。躍登教育研究的舞台---教育課程行動研究初探。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7(1),頁177-188。
陳淑敏(民87)。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及其對幼教之啟示。幼教天地,15,頁167-179。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民88)。行行重行行---師院語文科教材教法中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探究《成果報告》。台北:教育部顧問室。
陳聖謨(民88)。教師及研究者---談教師的行動研究。國教之友,51(3),頁29-36。
郭子妃(民89)。《布穀鳥兒童詩學季刊》與「兒童詩教育」。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童詩童話比較研究論文特刊(民83)。載於兩岸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
曾水妹(民87)。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寫兒童詩──兒童詩欣賞教學與共同創作的探討與應用。竹縣文教,17,66─75。
彭桂香(民88)。國小低年級兒童文學教育實務工作。載於台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9-39。台東: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舒蘭(民71)。從兒童心理設計教案。布穀鳥詩學季刊,10。台北:布穀鳥。
黃秀文(民86)。小學一年級學童書寫形式與概念之研究。嘉師國教所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頁142-145。
黃雲生(民88)。兒童文學概論。台北:文津。
黃基博(民82)。小學中高年級兒童詩教學流程。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4(1),頁149-155。
喻麗清(民67)。兒歌百首。台北:爾雅。
楊茂秀(民88)。英語繪本與英語的教與學。載於台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27。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楊淑華(民84)。從兒語到兒童詩---對「兒語」應有的認識與態度。幼兒教育年刊,8,頁151-174。
甄曉蘭(民84)。合作行動研究(cooperative Active Inquiry)---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頁297-318。
甄曉蘭(民89)。教師與教學研究。載於洪志成主編,教學原理。高雄:麗文。
雷僑雲(民79)。中國兒童文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趙天儀(民88)。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台北:富春。
趙天儀(民81)。兒童詩初探。台北:富春。
趙天儀(民80)。兒童詩歌的未來與發展。東師語文學刊,4,頁87-98。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
廖瓊雯(民89)。探討四位一年級教師在協同行動研究取向的成長團體之下的數學信念。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頁259-286。
蔡尚志(民88)。探索兒童文學。嘉義市:嘉市文化。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勝德(民80)。童詩和兒歌之區別。教師之友,32(2),頁5-11。
蔡蕙如(民89)。學習外一章。運用兒童讀物實施全語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一個課輔班為利。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明進主編(民79)。認識兒童詩。載於兒童文學研究叢刊。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鄭昭明(民8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桂冠。
鄭博真(民89)。國小教師實施統整課程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4),頁92-113。
鄭瑞菁(民88)。幼兒文學。台北:心理。
劉崇善(民78)。兒童詩初步。台北:千華。
潘麗珠(民86)。現代詩教學課程設計及實踐。中國學術年刊,18,頁345-366。
歐用生(民83)。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頁4。
歐用生(民87)。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民88)。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頁2-12。
鍾添騰(民89)。國小國語科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騰雲班閱讀指導教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家鷹(民86)。歌曲韻文的教學魅力。敦煌英語教學雜誌,19,頁10-14。
饒見維(民80)。人文研究派點在教育上的應用。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習系學報,1,頁49-66。
西文部份
方德隆(1994):A study of pedagogical processes and interaction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高雄:復文。
Amann, Theresa (1986): Teaching poetry in elementary Grades:A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 ERIC NO:ED276032
Bass-Nelson, Erlene (1991): Enriching and Increasing Kindergarteners’ Knowledge, Ability to Recite,Write, andAppreciate poetry Integrated across a standardizedcurriculum.Ed.D. practicum, Nova University. ERICNO:ED337784
Bianchi, L. Lenz(1999):Finding a voice:poetry and performance with first grades.(AAT9926010)
Burney, Susan(1981 ): Prime Time Rhyme Time: A Guide for Developing Primary Reading, Spelling and Speaking Vocabularies through Poetry. Supplement to the Curriculum Plans for Bulletin Boards. ERIC NO:ED226345
Comeaux, P. Anne(1980):Children performing poetry:A way of Learning. PQDD AAT8120678
Demetrales,Pamela(1986):Effects of a musical poems teaching approach on fifth grad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poetry. PQDD AAT8616158
Ford, Michael (1992): Poetric links to literacy.ERIC NO:ED345218
Ford, Michael P. (1990): Making connection to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poetry.ERIC NO:ED324682
Haugen ; Nancy S. Ed. ; And Others (1981): A guide to teaching creative writing:poetry.Wisconsin Univ. Madiso. Dep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RIC NO:ED220864
Hess,Happy(1993):Multimedia supported instruction of poetry for ESL classes. PQDD AAT MM82172
Jeanne M. Machao(1990):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language Arts(4th edition─emerging literary).pp.196-209
MccLure ,Amy Anderson(1985):Children’s responses to poetry in a Supportive literary context(respones). PQDD AAT8526218
McClain, Anita (1989): Keep a poem in your pocket. ERIC NO:ED310406
McKernan, J. (1991): Action inqui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ills, B. Solow (1980): Teaching poetry in elementary school. ERIC NO:ED198544.
Oja, S.N. & Smulyan , L (1989).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A development approach.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Schellenberger,Kirsti Louise(1996):From Mother Goose to the modern world :Contextual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oetry. PQDD AAT MM17095
Schon,D.A.(1987).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chwab,J.(1969).The practical: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School Review,77 , pp.1-13
Stenhouse,L.(1975).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趙天儀(民80)。兒童詩歌的未來與發展。東師語文學刊,4,頁87-98。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
2. 蔡勝德(民80)。童詩和兒歌之區別。教師之友,32(2),頁5-11。
3. 甄曉蘭(民84)。合作行動研究(cooperative Active Inquiry)---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頁297-318。
4. 廖瓊雯(民89)。探討四位一年級教師在協同行動研究取向的成長團體之下的數學信念。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頁259-286。
5. 楊淑華(民84)。從兒語到兒童詩---對「兒語」應有的認識與態度。幼兒教育年刊,8,頁151-174。
6. 黃秀文(民86)。小學一年級學童書寫形式與概念之研究。嘉師國教所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頁142-145。
7. 曾水妹(民87)。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寫兒童詩──兒童詩欣賞教學與共同創作的探討與應用。竹縣文教,17,66─75。
8. 陳聖謨(民88)。教師及研究者---談教師的行動研究。國教之友,51(3),頁29-36。
9. 陳淑敏(民87)。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及其對幼教之啟示。幼教天地,15,頁167-179。
10. 陳正乾(民84)。從維高斯基(Vogotsky)的理論來討論其對幼兒教育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4,頁14-19。
11. 張清榮(民79)。兒童詩歌的形式。輯於東師語文學刊,4,頁31-55。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
12. 徐新逸(民88)。情境教學中教師教學歷程之俗民誌研究。輯於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4),頁420-425。
13. 洪志明(民74)。童詩指導之我見。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4),頁11。
14. 鄭博真(民89)。國小教師實施統整課程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4),頁92-113。
15. 潘麗珠(民86)。現代詩教學課程設計及實踐。中國學術年刊,18,頁34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