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4 20: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念如
研究生(外文):Nien-Ju Chang
論文名稱:大學校園發展管理規劃架構之研究-以台灣大學校總區之新發展地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Planning Framework for Development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ampusA Case Study of New Development District in Main Campu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指導教授:蔡厚男蔡厚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u-Nan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園藝學研究所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園藝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大學校園校園規劃發展管理架構設計審議規範
外文關鍵詞:University CampusCampus PlanningDevelopment ManagementFrameworkDesign ReviewCriteri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5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 要
今日由於都市地區擴張與發展腳步快速,座落於都市內之台灣大學身為知識探求與建立之重要學習場所,其發展將與所處之都市環境變遷密不可分。面臨都市快速成長所帶來的區位土地功能及角色改變之情形,假若維持原校地重新整建之原則,其隨著校園規劃調適腳步的跟進,校區內之實質環境發展管理檢討,是未來校園整體環境持續建設之首要工作。
台大現行校園主要計畫與營建管理作業在體制上常產生脫節,原先的主要計畫擬定後,以至實質環境建造完成後之結果,常與初始之規劃及設計不符,導致環境之局部建設與成長無法完全掌握。良好的校園實質空間在於初始營造階段,就需周全考量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協調,此過程在台大雖有持續地進行與思考,然而仍舊缺少一套完整銜接的校園實質環境「發展管理架構」之建立與「發展管理內容」之擬定,以作為承接校園主要計畫與營建管理作業之間裂縫的主要方式。
因此實施「發展管理及控制」以解決台大校園實質環境的構成問題,並且銜接校園空間關係,為目前塑造良好校園空間品質的方式。「發展管理架構」也是一種校園實質環境成長控制的方法,應面對台大的情境,以產生適合台大區域性風格塑造的思考模式、內容型態及操作方式等,才能落實並達到成效。
本研究旨在建立「台大校園實質環境發展管理之規劃架構」,藉由文獻回顧及相關資料整理,分析現行校園實質環境為基礎,探討其發展與特性,分析校園歷史紋理面、規劃發展面、執行機制面、及推動程序面之問題與改善構想,提出彈性的管理規劃架構,作為台大未來發展管理方式的實施參考,並依此運用「規範」與「設計審議制度」,作為落實台大校園彈性管理執行之工具。
台大校園實質環境發展管理之建構,應包括全校性、區域性及特定基地層級的規劃發展,校方決策、各院系開發者及使用者監督的執行機制與推動程序分析,建立完整銜接校園主要計畫與營建管理作業的體制,並提出彈性管理規範擬定目的、功能、程序及手法,並藉由此歸納出各層級的管理項目、內容意義以及就彈性管理方式提出說明。此外,並以校總區東北方之新發展區域為例,依所建立之實質環境發展管理架構,提出其環境發展管理之操作方式與內容,作為校園其他區域發展之管理參考依據。
建議在後續的研究中,進一步擬定台大校園設計綱要計畫,並提出全校性、區域性、及各特定基地之詳細規範訂定內容及審議方式,以落實台大校園實施發展彈性管理之理想。
關鍵詞:大學校園、校園規劃、發展管理、架構、設計審議、規範
ABSTRACT
Today, due to the expansion and quick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distric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Taipei c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space of learning, its development will be very close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changes. If we maintain the principles of reconstructing, by proceeding with campus planning, the self-criticism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ampus will be the first work of campus building.
The master plan and construct management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ten become disconnected. When ordinary master plan was drafted and construction was done, its result was usually not conform to planning and design. Therefor, we can not take construction and growth of campus environment in hand. Good campus environment should be concerned with coordin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s. Although the process is proceeding in NTU, it still is lack of a framework and contents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to be used as the primary way to connect campus construction completely .
Therefore, carrying ou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o solve problems of NTU campus, and connec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spaces are the excellent methods of creating better quality of living. "Framework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lso is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We should inspect the situation of NTU campus. Then the thinking, connotation, and operating methods of creating districts style can be work.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planning framework for development management of NTU campus". By reviewing the documents and putting the related data in order,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campus environment as the base, I will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Thereby the topics and solutions of aspects of history,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action can be analyzed. So the mechanism can be fulfilled. Moreover, I could making use of "criteria" and "design review guidelines" as the tools of making elastic development management of NTU to be carried out.
Establishing the planning framework elements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of NTU campus include global, local, and specif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executive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the school and students organization, completely functions, procedures, and methods of management. In the mean time, by the various relationship of global, local, and specific base, I could find out the connota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
Finally, I tr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of new development district in main campu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 hope we could motivate campus design by an exampl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case study. Furthermore, we could get more perfect living environment by means of creating localized style and supervising system, embedding the management into campus design and letting school participate in the campus design.
Moreover, I suggest that we could do a further study on the NTU design master plan, and make criteria and review methods of global, local, and specific districts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framework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etter campus quality.
Key word: University Campus. Campus Planning. Development Management. Framework. Design Review. Criteria.
目 錄
第壹章、緒論1-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1
第二節、研究對象1-2
第三節、研究內容與範圍界定1-3
第四節、關鍵詞之定義1-3
第貳章、文獻回顧2-1
第一節、成長管理之意涵與範疇2-2
一、成長管理的意涵2-2
二、成長管理的工具與技術2-3
第二節、有機成長之概念2-5
一、城非一樹2-5
二、奧立崗實驗2-7
三、奧立崗實驗十年經驗2-11
四、新的都市設計理論2-15
第三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與都市設計2-17
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精神2-17
二、都市設計理念2-18
三、設計審議制度2-20
第四節、開發許可制度2-24
一、土地開發許可制之實施理念2-24
二、土地開發許可制之計畫與組織體系2-24
三、英國土地開發許可制之運作模式2-25
四、英國土地開發許可制之特色2-25
第五節、規劃中的設計向度2-26
第六節、小結2-27
第參章、研究設計3-1
第一節、研究設計構想3-1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流程3-1
第三節、研究工具3-3
第肆章、台灣大學校園環境發展管理之課題分析4-1
第一節、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的意義與範疇4-1
第二節、台大校園規劃發展歷程4-2
一、戰前階段(西元1945年前)4-2
二、戰後初期階段(西元1945∼1969年)4-4
三、戰後中期階段(西元1970∼1977年)4-5
四、戰後近期階段(西元1978∼1998年)4-6
五、現階段(西元1999∼迄今)4-9
第三節、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就『發展規劃面』之課題分析4-10
一、整體校園規劃發展之願景4-10
二、校園計畫發展之彈性4-11
三、規劃發展管理及區域性考量之建立4-12
四、興建流程之規劃4-13
五、建築規劃與設計階段之銜續4-16
六、區域性校園風格之塑造4-18
第四節、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就『執行機制面』之課題分析4-19
一、法令層面之整合4-19
二、決策組織與模式之建立4-20
三、理性共識建立之過程4-23
四、公共利益公平性之考量4-23
五、財源籌措4-24
第五節、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就『推動程序面』之課題分析4-25
一、審議制度之健全建立4-25
二、興建作業程序之執行4-26
三、使用者之參與及認同4-30
第六節、改善對策4-32
第伍章、台灣大學校園環境發展管理規劃架構之建立5-1
第一節、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之定義5-1
一、環境發展管理之意義及實施目的5-1
二、環境發展管理之實施功能5-3
三、環境發展管理之實施探討5-7
第二節、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之架構5-8
一、發展規劃面5-8
二、執行機制面5-13
三、推動程序面5-15
四、建議規劃架構5-22
第三節、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規範之擬定5-24
一、規範擬定目的與理念5-25
二、規範擬定原則5-27
三、規範擬定建議5-28
第四節、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規範項目與內容5-29
一、全校性主要規範項目及內容5-30
二、區域性主要規範項目及內容5-39
三、特定基地主要規範項目及內容5-45
第五節、台大校園設計審議制度5-47
一、校園設計機制5-47
二、校園設計之工具5-48
三、校園設計審議組織及流程5-50
四、設計審議之內容5-54
第陸章、個案研究-
校總區東北方之新發展區域發展管理模式探討6-1
第一節、區域成長背景6-1
第二節、區域發展管理架構及流程6-3
第三節、區域發展歷程6-4
第四節、發展規劃面之發展管理6-6
一、規劃作業流程6-6
二、校園主要計畫之回顧6-7
三、環境現況調查6-8
四、規劃發展願景與目標6-16
五、區域風格及意象塑造6-16
六、空間使用需求分析6-19
七、發展課題探討與對策研擬6-27
八、規劃發展構想6-30
第五節、執行機制面之發展管理6-33
一、開發主體6-33
二、決策組織與模式6-33
三、使用者參與之過程6-33
四、區域性整體環境之考量6-36
第六節、推動程序面之發展管理6-36
一、彈性之發展管理規範及審核制度6-36
二、各學院開發主體與時程管控6-37
三、規範擬定及審核內容6-37
第柒章、結論與建議7-1
第一節、結論7-1
第二節、後續研究建議7-2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1
附錄附錄-1
附錄一、訪談紀錄附錄-1
附錄二、宿舍同仁對法律學院遷回校總區新址之
環境影響問卷設計附錄-23
附錄三、問卷調查結果附錄-26
附錄四、法律學院遷院第一次規劃公聽會會議紀錄附錄-31
附錄五、黑森林保護條款附錄-49
表 目 錄
表4-1、台灣大學校園環境發展管理之範疇與項目表4-2
表4-2、校內營建工程各階段參與者之分工表4-14
表4-3、台大興建作業流程內容表4-15
表4-4、校園計畫及營建決策相關之單位與組織工作職掌內容表4-21
表4-5、台灣大學新建工程作業依『採購法』進行之依據表4-28
表4-6、台大新建工程計畫及進度表4-30
表4-7、台灣大學校園環境發展管理之課題與改善對策表4-32
表5-1、都市設計發展背景表5-3
表5-2、台大環境發展管理行政單位組織機制表5-14
表5-3、各院系開發者執行組織機制表5-14
表5-4、使用者的執行組織機制表5-15
表5-5、台大校方決策單位推動程序建議表5-16
表5-6、校園設計管制的實施內容及各單位之整合表5-17
表5-7、使用者參與台大校園營建規劃之模式表5-21
表5-8、校園管制規範種類表5-27
表5-9、設計審議內容表5-54
表6-1、台大法律學院遷院規劃發展歷程表6-4
表6-2、法律、社科、電資學院空間需求檢核表6-22
表6-3、各學院建築空間現況表6-23
表6-4、本區開發主體及發展進度說明表6-33
表6-5、各學院新建大樓發展進程表6-37
表6-6、規範擬定及審核內容建議表6-37
圖 目 錄
圖2-1、大學校園環境發展管理與品質控制概念構成圖2-1
圖2-2、奧立崗實驗之概念圖2-10
圖2-3、奧立崗實驗十年經驗研究流程圖2-11
圖2-4、奧立崗大學校園規劃流程圖2-12
圖3-1、研究流程圖3-2
圖4-1、民國17年台北帝國大學平面圖4-3
圖4-2、民國21年台北帝國大學平面圖4-3
圖4-3、民國32年台北帝國大學計畫平面圖4-3
圖4-4、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就『發展規劃面』之課題探討示意圖4-18
圖4-5、台大校園興建決策組織關係圖4-20
圖4-6、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就『執行機制面』之課題探討示意圖4-24
圖4-7、新建工程規劃與設計審議流程圖4-25
圖4-8、教育部部屬學校及館所營建工程管理流程圖4-27
圖4-9、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就『推動程序面』之課題探討示意圖4-31
圖5-1、台大「環境發展管理規劃架構」銜接主要計畫與營建管理整合關係圖5-2
圖5-2、台大校園環境發展管理構成概念圖5-8
圖5-3、台灣大學校園發展管理架構層級分析圖5-9
圖5-4、台灣大學校園環境發展管理建議架構圖5-23
圖5-5、台大校園管制規範建構圖5-24
圖5-6、校園管制規範擬定程序及流程圖5-28
圖5-7、台大校園主要計畫、設計及環境發展管理項目關係圖5-30
圖5-8、全校性規範項目圖5-31
圖5-9、小型興建工程設計審議流程圖5-52
圖5-10、大型興建工程設計審議流程圖5-53
圖6-1、本區位置圖6-2
圖6-2、本區發展管理架構及流程圖6-3
圖6-3、規劃流程圖6-6
圖6-4、本區照片視點位置圖6-8
圖6-5、本區交通現況圖6-13
圖6-6、未來「辛亥路╱基隆路」周邊校園內部動線計畫圖6-13
圖6-7、黑森林地區植栽現況圖6-14
圖6-8、本區開發強度示意圖6-25
圖6-9、平面構想示意圖6-30
圖6-10、本區整體配置示意圖6-32
參考文獻
1、王小璘,(1994),大學校園動態規劃─言教、身教與環教,造園季刊:1994,春。
2、王小璘、翁秀貞,(1996),使用者參與大學校園整建規劃之理論與應用,建築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3、王國讚,(1998),國立大學校園建設運用BOT模式之初步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學生宿舍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6),專題:都市成長管理,研考雙月刊,20(5):6-48。
5、呂欽文,(1996),國立高雄工商專科學校燕巢校區整體規劃報告書,台北:衍生工程顧問公司。
6、林森田,(1993),土地開發許可制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7、夏鑄九,(1983),台灣大學校園規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
8、黃世孟,(1993),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遷回校總區興建工程建築計畫暨徵圖作品資料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校園規劃工作小組。
9、黃世孟,(1993),國立台灣大學凝態科學館建築設計公開徵圖章程暨條件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凝態科學館工作規劃小組。
10、黃世孟,(1995),國立台灣大學校園規劃報告書1995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校園規劃小組。
11、黃世孟,(2000),學校建築研究─黃世孟學校建築論文集,台北: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12、黃定國,(1993),專科學校建築計畫準則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13、黃定國,(1999),都市計畫審議有關計畫內容及都市設計審議準則架構之研定-課題分析及對策研擬,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4、黃瑞茂譯,(Christopher Alexander著),(1994),新的都市設計理論(A Theory of Urban Design),台北:六合出版社。
15、黃聖吉,(1996),高雄市都市設計地區建築管理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6、陳明竺,(1992),都市設計,台北: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17、陳亮全,(1997),舟山路回收及周邊地區規劃案報告書,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8、陳皓偉,(1998),都市紋理的建構:從紋理的觀點建構都市空間設計的原則性規範-以台南市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陳錦賜,(1999),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中細部計畫之都市設計作業內容與準則之建立-以新莊、泰山(塭仔圳地區)為例,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
20、淡江大學建築學會譯,(Christopher Alexander著),(1984),模式語彙之再現(A Pattern Language),台北:尚林出版社。
21、蔡厚男、張淑菱,(2000),台灣大學校園規劃實踐分析。
22、蔡保田,(1988),台北市當前學校建築四大課題-管理、設計、造形、校園環境,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23、蔣振文譯,(Christopher Alexander著),(1975),奧立崗實驗(The Oregon Experiment),台中:境與象出版社。
24、趙家麟,(1998),校園規劃的時空觀,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25、薛方杰,(1996),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與設計流程銜續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26、盧芬芬,(1997),實施都市設計地區都市開放空間原則性規範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7、蕭朝明,(1999),電腦視覺模擬輔助都市設計審議之可行性研究-以台南車站特定區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8、戴東雄、黃世孟,(1991),台灣大學法學院遷院建築研究計畫書,台北:台灣大學法學院遷院建築研究計畫小組。
29、關華山譯,(John Zeisel著),(1990),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的研究(Inquiry by Design : 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台北:漢偉出版社。
30、Berkeley University,(1982), Urban Design Studies for the Berkeley Campus, 台北:唐山出版社。
31、Leu Chin-Wen(呂欽文),(1985), Ten Years'' Experience With The Oregon Experiment : An Analysis And Critique Of A Campus Planning Process, 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Master of Architecture.
32、Dober, Richard P.,(1992), Campus Design, New York:John Willy & Sons. Inc.
33、Nasar Jack L. and Grannis Peg.,(1999), Design Review Reviewed : Administrative versus Discretionary Methods, APA Journal,65(4):424-433.
34、Punter John and Carmona Matthew,(1997),The design dimension of planning : theory, content and best practice for design policies, London:New York E & FN Spon.
35、Hinshaw Mark L.,(1995), Design Review, APA Planning Associat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