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8 23: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歐毅
研究生(外文):yi ou
論文名稱:晚清浙江地區知識份子的思想特質--以宋恕,陳,陳黻宸為主要探討對象
指導教授:王汎森王汎森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0
中文關鍵詞:宋恕陳陳黻宸地域意識地方事業下層民眾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時,大多會將重點放在對思潮的剖析或對此思潮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作論述。從洋務論、變法論到革命論,其間的內容已多為前人所述,而主張這些改革論調或對此不表認同的人物的思想或著作也已為人所長期討論。但是其研究取向,大多是從一些主要人物著手,將注意力放在對這些人物的文獻解析和思想的探討上。這樣做當然對認識當時的思想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時代思潮的構成很少是單線發展,對少數幾個知名人士思想的研究,很難完整反映出整個時代的脈動。而在晚清傾向改革或反改革的光譜中,並不是只有兩個極端而缺乏中間色帶。因此,我們並不能很簡單地將某些人整然的劃入某些陣營中,說他是某種思潮的體現。
  因為晚清的大變局在1890年代後所影響到的層面是全國性的,而且不只是士大夫階層甚至連平民都同樣感受到這種時代變局的壓力。如此,倘若我們仍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上層的士大夫階層,或者某些活動舞台在京師,其所關心的以及影響力所在是在社會上層的知識份子,這樣對晚清思想的研究是否不夠全面?不可否認的,和康梁譚章等人相比,這些地方知識份子的思想確實不及他們有系統,而且廣度和深度亦稍嫌不足。不過若我們可以從各種地區性的知識份子如何回應面對此時代變局著手研究,將是另一個考察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切入點。
  因此,本文試圖以三位名聲不太響亮,又長期以地方事務為活動舞台的下層知識份子作為探討的對象,希望藉著對其思想及行事的分析,能夠顯現出浙江地區知識份子的思想特質 。
  在研讀這三人著作的過程中,發現了某些特質是這三人共同擁有的,而又因這三人和其他浙江藉士人間形成了一種鬆散的知識社群,更使得他們的某些觀念和想法能夠為其他人了解或接收。本文就試圖從思想淵源,其所表現出來的地域意識以及他們的改革取向三個方面作為研究的主軸,以此來討論晚清浙江地區知識份子的思想特質。
  首先,我們發現這三人的思想淵源有很多的共同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對陸王心學以及浙東學術的重視。葉適、陳亮、王陽明、黃宗羲、章學誠等人的思想及言論,一再地被宋恕、陳、陳黻宸所提及,而且對其推崇備至。這種尊重一方面可以把它看成是晚清的改革派知識份子普遍重視心學,強調心的功能以及重視經世之學等共同的思想傾向。但從另一方面看,也表示這三人對鄉先輩的尊崇。事實上,宋和二陳在其著作中常常有意識地以「浙學」相標榜,認為自己就是「浙學」的一份子,背負著發揚光大此學派的責任。當然,若只是曾經閱讀過這些人物的著作並不能代表宋恕、陳、陳黻宸的思想中就有陸王心學或浙東學術的因素在內,但是從他們的著作和言論中檢視其思想,則不難發現浙東學術和陸王心學的影響。這些思想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是本文所要討論的第一個主題。
  長期在溫州一帶活動的宋恕、陳、陳黻宸,地方事務是他們主要的舞台。除了經世的理想外,強烈的鄉邦意識,是驅使他們將心力放在地方事務上的主因,這是本文要討論的第二個主題。
  宋恕、陳、陳黻宸三人作為晚清改革思潮的一員,當然有其對時局的回應。這些改革經世的做法,對他們來說並不只是治理國家的藍圖而已,而是試圖將其落實下來,但是他們本身並不在政治的高位,沒有實際掌控政治的權力。因而,他們的改革是以漸進的方式,從小的、根本的地方著手。所以,最佳的場所就是其居住地附近,因此地方事業就成為他們實現改革理想的地方。而這些活動大多數是以當地居民為對象而設的,所以平民的生活和地方上的習俗對他們而言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在他們的改革的做法中,經常以平民和社會習俗的改良作為其思考的方向。所以,他們常展現出和在中央活動的或可稱為全國性的知識份子有不同的做法。這些具有地區性的改革取向,則是本文要討論的第三個主題。
透過這三個主題及前文提到的宋恕、陳、陳黻宸的生平和思想概述,希望能經由對此三人的研究,而勾勒出晚清時期浙江地區知識份子的思想特質。但筆者因才力所限,只能以此三人作為主要的討論對象,難免不夠全面。不過,希望能藉著對此三人的討論,可以提供一個觀察晚清思想的新角度,即是考察一些知名度不太高的,活動範圍又有限的知識份子的想法,看看他們對時代的回應是什麼?這也許可以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一些補充。

第一章前言……………………………………3
第一節研究取向……………………………3
第二節前人研究回顧………………………6
第二章宋恕、陳、陳黻宸的生平概述及相互關係……………………………………11
第三章思想淵源及特色………………………54
第一節浙東思想……………………………55
第二節陸王心學……………………………66
第三節對西學的態度………………………73
第四章地域意識………………………………81
第一節強烈的鄉邦意識……………………82
第二節地方的團體…………………………86
第五章改革取向………………………………97
第一節注重漸進的改革……………………98
第二節注重地方事業…………………… 105
第三節注重中下層平民生活及社會習俗的改革…………………………………114
第六章 結論……………………………… 132
參考書目…………………………………… 136

(一)史料
宋恕 《宋恕集》胡珠生編,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陳 《陳集》胡珠生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陳黻宸 《陳黻宸集》陳德溥編,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
符璋、劉紹寬等纂修 《平陽縣志》,全三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康有為 《南海康先生口說》,全二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中庸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康有為政論集》湯志鈞編,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
譚嗣同 《譚嗣同全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汪康年 《汪康年師友書札》(一)、(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孫寶瑄 《忘山廬日記》,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顏元 《四存編》,台北:世界書局,1984。
王守仁 葉紹鈞點注,《傳習錄》,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陳熾 《庸書》,光緒戊戌年(1898)慎記書莊。
章炳麟 《章太炎全集》(三)(四)(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1985。
    《章太炎政論選集》湯志鈞編,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
1977。
    《太炎先生自訂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89。
    《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康南海傳》,收錄於康有為《中庸注》,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7。
唐才常 《唐才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黃宗羲 《黃宗羲全集》(一)(七)(八),台北:里仁書局,1987。
章學誠 《文史通義校注》,葉瑛校注,全二冊,台北:里仁書局,
1984。
中國史學會主編 《戊戌變法》全四冊,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
鄭振鐸編 《晚清文選》,上海:上海書店,1987。
(二)近人論著
王汎森 《章太炎的思想─兼論其對儒學的衝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
    《古史辯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台北:允晨文
     化出版社,1987。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兼論思想的本質與思想的
     功能>,載於《學人》第十二輯,1997年10月 江蘇:
     江蘇文藝出版社。
王爾敏 《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小野川秀美 《晚清政治思想研究》林明德,黃福慶合譯,台北:時
       報文化出版社,1985。
余英時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香港:龍
     門書店,1976。
李澤厚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1990。
李孝悌 《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67),1998。
汪榮祖 《康章合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周予同 《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朱維錚編,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6。
湯志鈞 《戊戌變法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戊戌時期的學會和報刊》,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
    《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
倪海曙 《清末漢語拼音運動編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張灝 《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
    社,1988。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張仲禮 《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
     李榮昌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
劉廣京 《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全二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蕭公權 《中國政治思想史》,全二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康有為思想研究》汪榮祖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牟宗三 《政道與治道》,台北:廣文書局,1979。
蘇淵雷 《宋平子評傳》,上海:正中書局,1947。
    《缽水齋文史叢稿》,北京:團結出版社,1990。
桑兵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三聯書局,1995。
熊月之 《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左鴻熙 《宋恕的變法思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9。
鮑家麟 <宋恕的變法論>,載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二期
     1975年6月。
沈海波 <宋恕與因明學>,載於《海潮音》第77卷4期,1996年4月。
王曉秋主編 《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戊戌維新一百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三)英文相關論著
Zhang, Hao,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search for order and meaning(1890─1911)(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 ,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1890─1907.(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Rankin, Mary Backus, Elite Action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Schoppa, R.Keith,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