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期刊
(1)陳金銘,「喇叭的基本常識」,第三波(Easy版),第201期,1999,P.56-60。(2)李國崑,「喇叭篇-學問大的喇叭選擇」,微電腦傳真雜誌,第17卷,第12期,1998,P.266-270。(3)尹Sound,「喇叭知多少」,多媒體專刊,第57期,1997,P.32-36(4)文雄,「漫談喇叭的動作與特性-喇叭箱的認識(最終回)(4)」,無線電界月刊,第71卷,第2期,1994,P.205-214。(5)文雄,「漫談喇叭的動作與特性-多音路喇叭系統(3)」,無線電界月刊,第71卷,第1期,1994,P.185-192。(6)文雄,「漫談喇叭的動作與特性-喇叭的構造與動作(2)」,無線電界月刊,第70卷,第6期,1994,P.171-184。(7)文雄,「漫談喇叭的動作與特性-喇叭的性能(1)」,無線電界月刊,第70卷,第5期,1994,P.171-180。(8)黃柏榮,「藝術化-音響設計新趨勢」,音樂與音響,第262期,1996,P.116-119。(9)黃進華,「臺灣揚聲器產業市場現況分析」,材料產業透析,C211,1995,P.1-32。(10)劉秀琴譯,「揚聲器(上),材料與社會」,第83期,1993,P.116-120。
(11)劉秀琴譯,「揚聲器(下),材料與社會」,第84期,1993,P.126-132。
(12)楊智銘,「楊聲器技術與發展」,工業材料,第144期,1998,P.126-133。(13)張繼文,「從認知心理學觀點探討記號設計」,屏東師院學報,第8期,1995,P.471-502。(14)鍾宜興,「視覺傳達設計的認知心理學基礎」,國教天地,第102期,1994,P.33-39。
(15)鍾宜興,「認知心理學上的個別差異」,研習資訊,第9卷,第4期,1992,P.33-35。(16)張悟非,「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探討視覺資訊設計的方向」,工業設計,第76期,P.2-11。
(17)林崇宏,「立體造形的形式研究」,工業設計,第26卷,第3期,1997,P.120-125。(18)陳潔瑩,「產品造形喻意之研究」,和春學報,第4期,1997,P.171-182。(19)楊清田,「造形的意義、內涵及其形成之研究」,藝術學報,第55期,1994,P.115-136。(20)賴瓊琦,「A Study on Shape Images」,台北工專學報,第26卷,第1期,1993,P.311-327。
(21)楊清田,「造形心理學-視覺情報的處理(上)」,藝術學報,第49期,1991,P.64-89。
(22)張寶明,「產品造形活動的外表與實質」,工業設計,第20卷,第一期,1991。
(23)胡祖武,「如何拉進設計者與使用者對產品認知的差距-人類認知模式中共通性因子抽出之試論」,1993年工業設計技術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
2.書籍
(1)周紹儒,揚聲器的認識與製造,徐氏基金會,台北,1983。
(2)賴耿陽,揚聲器之設計與製作,啟學出版社,台北,1979。
(3)蘇奕肇,音頻用儀器與量測技術,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9。
(4)鄭群星,音響工程,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5)黃貴周著,音響器材,三民書局,台北,1993。
(6)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台北市立美術舘,1991。
(7)呂清夫,造形原理,雄獅出版社,台北,1984。
(8)丘永福,造形原理,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87。
(9)小林重順,造形構成心理,藝風堂出版社,1991。
(10)林品章,基本設計,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85。
(11)朝倉直已,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北星圖書公司,台北,1985。
(12)官政能,產品物徑,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5。
(13)林崇宏,視覺藝術與造形,美工圖書社,台北,1996。
(14)張長傑,立體造形基本設計,東大圖書公司,台北,1981。
(15)賴瓊琦,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意象與色彩文化,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1997。
(16)Johannes Itten著,王秀雄譯,造形藝術的基礎,大陸書店,1987。
(17)林振陽,黃世輝,設計材料,六合出版社,台北,1990。
(18)陳俊宏,簡明心理學辭典,1989。
(19)大美百科全書,第十四冊,光復書局,1990。
(20)黃希庭譯,認知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1993。
(21)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書局,台北,1992。
(22)鄭昭明,認知心理學,桂冠圖書公司,台北,1993。
(23)鄭昭明,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桂冠圖書,台北,1993。
(24)鄭麗玉,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五南圖書,台北,1993。
(25)黃俊英著,多變量分析,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台北,2000。
3.論文
(1)劉正中,產品造形與質感對產品意象的影響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2)洪淑惠,袋包織物質感與感覺意象對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3)柯超茗,材料視覺與觸覺質感意象的研究,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4)蔡曉明,形成產品族群意象認知之造形因素研究-以機車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5)程慧瑛,產品造形語彙與造形要素轉換之研究-以椅子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陳俞均,學齡前兒童形態認知與造形表現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7)馬永川,產品意象語彙與造形呈現對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8)蘇靜秀,由生活型態角度探討產品意象語彙差異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9)李文淵,有色立體幾何形態之意象研究,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10)黃文能,家用分離式冷氣意象與形態構成要素關係之研究,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11)陳慧霞,視覺識別中影響標誌與吉祥物之造形意象、題材選定和表現形式之要素分析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2)蘇家正,數位相機產品造形意象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13)胡惠君,視覺符號認知研究-以美容塑身電視廣告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14)王蕙雯,設計過程中觀看的認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15)張國賢,圖像意義傳達之研究-情緒圖標應用在網際網路之探討,國立雲林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6)高清漢,當前台灣產形象的地位探討,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7)蔡子瑋,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性意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18)施韋名,眼鏡造形與感覺意象對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19)謝明燁,視覺對環境音感知之心理影響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998。(20)林大偉,造形與聲音聯想認知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21)梁禺川,聯合分析法在筆記型電腦最佳化之設計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英文文獻
1.陳國祥,Form Generation and Style Association,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5。
2.Bowman, William G, Graphic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Facts on File, Inc, 1990。
3.Dondis, A, A Primer of Visual Literacy, Cambridge, Ma : the Mit Press, 1973。
4.R. Faulkner, E, Ziegfeld: Art Today, New York, London, 1969。
5.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Inc., U.S.A., 1986。
6.Simpson, J.A. and Weiner, E. S. C., edited,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ume VII,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7.Mayer, Ralph, edited,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Art Terms and Techniques, 2nd edit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U.S.A., 1991。
8.Harris, Cyril M, edited,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2nd edition, R. Donnelley & Sons Company, U.S.A., 1993。
9.Stephen M. Kosslyn, Mental imagery. In Daniel N. Osherson, & Stephen M. Kosslyn (editors). An Invita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Visual Cognition. USA.: Palatino. , 1995
10.R. L. Gregory. Eye and Brain, The Psychology of Seeing (4th ed.)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 Press, Chapter 1, 1990。
11.Posner, M.I., & Keele, S.W.,“On The Genesis of Abstract Idea”, Journal of Experiment Psychology, 77, P.353-363 ,1968。
12.P. E. Green, “Journal Analysis in Consumer Research: Issue and Outlook”,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5, P.103, 1978。
13.Clark Hu, “CONJOINT ANALYSIS PAGE”, http://www.nevade.edu/~huc/html/doca.html。
14.R. M. Johnson, “Trade-off Analysis of Consumer Valu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1, P.121-127 , 1974。
15.P. E. Green, “On the Design of Choice Experiments Involving Multifactor Alternativ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1, P.61-64, 1974。
16.P. E. Green, “On the Design of Choice Experiments Involving Multifactor Alternativ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1, P.64-66, 1974。
17.SPSS Categories 6.1 User Guide, SPSS Inc., P.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