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書籍 方修。《馬華文藝史料》。新加坡:四海書局,1962年。 方修編。《馬華新文學大系 (五) : 戲劇集》。新加坡:世界書局, 1971年。 方修編。《馬華新文學大系 (八) : 劇運特刊一集》。新加坡:世界書 局,1972年。 方修編。《馬華新文學大系 (九) : 劇運特刊二集》。新加坡:世界書 局,1971年。 方修。《馬華新文學史稿》。再版。新加坡:世界書局,1971年。 方修。《馬華新文學簡史》。新加坡:萬里書局,1974年。 方修。《新馬文學史論集》。香港:三聯書店和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 出版,1986年。 王墨林。《都市劇場與身體》。再版。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1年。 布羅凱特 (Oscar G . Brockett ) 。《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胡耀恆 譯 。再版。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朱緒。《新馬話劇活動四十五年》。新加坡:文學書屋,1985年。 朱緒。《我與戲劇》。新加坡:勝友書局,1987年。 朱振明。《當代馬來西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朱靜美。《意象劇場 : 非常亞陶》。台北:揚智文化,1999年。 吳全成。《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 ~ 1995台灣小劇場》。台 北 : 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85年。 李錦宗。《馬華文學縱談》。吉隆坡:雪隆潮州會館,1994年。 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 友會聯合總會,1984年。 林水檺等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三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 華大會堂總會,1998年。 苗秀等合編《新馬華文文學大系 : 第一集─理論》。新加坡:教育出版 社,1971年。 孫春美。《系子的劇場剪貼簿》。吉隆坡:劇場教學委員會,1996年。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台北:書林,民國82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民國81年。 章翰。《文藝學習與文藝評論》。新加坡:萬里書局,1973年。 楊松年。《新馬華文文學論集》。新加坡:南洋商報,1982年。 黃美序。《戲劇欣賞: 讀戲、看戲、談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 年。 舒茲(Duane Schultz and Sydney Ellen Schultz),《人格理論》 (Theories of Personality)。陳正文等譯。台北:揚智文化, 1997年。 童秀瓊。《培生智慧資訊地圖冊》。萬宜(雪蘭莪):Pearson , 2001 年。 詹道玉。《戰後初期的新加坡華文戲劇(1945-1959)》。新加坡:國立 大學中文系和八方文化企業公司聯合出版 , 2001年。 慧音。《馬華劇運的話題》。新加坡:萬里書局 , 1974年。 賴伯疆。《東南亞華文戲劇概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 1993年。 戴小華和柯金德合編。《馬華文學七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吉隆坡:馬 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1991年。 二、劇本 方修編。《馬華文學作品選: 2 . 戲劇 (戰前) 1919─1942 》。吉隆 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88年。 方修編。《馬華文學作品選:8 . 戲劇 (戰後) 1945─1956 》。吉隆 坡 :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91年。 田流。《田流劇作集》。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9年。 李星可。《亂世春秋》。新加坡:青年書局,1959年。 林晨。《浮沉之間》。新加坡:世界書局,1960年。 林晨。《陋巷裡》。新加坡:世界書局,1959年。 林晨。《建屋工地上》。香港:南洋文藝出版社,1961年。 姚拓。《姚拓戲劇集》。吉隆坡:蕉風月刊,1993年。 葉苔痕改編。《孔雀東南飛 ( 三幕劇 )》。檳城:康華印務,1958年。 葉苔痕。《第二街》收李廷輝主編《新馬戲劇叢書》。新加坡:青年書 局,1962年。 趙戎、苗秀和鍾祺合編。《新馬華文文學大系 : 第七集─劇本》。 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1年。 韓勞達。《勞達劇作 : 戲劇創作及隨筆》。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文教 委員會出版組,1986年。 林明洲。《短劇․相聲創作比賽優勝作品專輯》。吉隆坡:雪蘭莪瓊州會 館青年部,1984年。 三、文獻 亞陶(Antonin Artaud)。〈殘酷劇場─戲劇及其重影〉。周靜家譯。文 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周靜家教授手稿,2000年。 果陀夫斯基(Jerzy Grotowski)。〈質樸劇場〉。周靜家譯。文化大學 藝術研究所周靜家教授手稿,2000年。 孫春美。〈世紀交替 , 戲劇堅毅 ─ 雪隆華語劇場12年 (1988─2000 ) 發展面貌素描〉。《憑舞台季刊》。改革五號。2001年1月。 陳鵬翔。〈優遊於編輯出版與文學之間的姚拓〉,1999年12月17-19日於 「歷史與人物:馬來西亞華人歷史研究」研討會上宣讀。吉隆坡:綠 野仙蹤旅館會議廳。 四、論文 王雪倫。《90年代新加坡華語劇場研究》。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 士論文,1999年。 林順福。《戰後五年新馬文學理論研究 (1945─1949 )》。新加坡國立大 學中文系,學士論文, 1982年。 柯思仁。《戰前新馬的戲劇副刊與戲劇評論 (1924─1941 )》新加坡國立 大學中文系,學士論文,1994年。 郭榮貴。《戰前五年的新馬戲劇》。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士論文, 1982年。 Seng Yan Chuan孫彥莊。Modern Chinese Drama in Malaysia (1919─ 1969) : Its development and representative playwrights 。吉 隆坡 :University of Malaya thesis (Department of Chinese) , 1993年。 五、 期刊 《戲劇研究》創刊號。新加坡:南洋大學戲劇會,1961年10月。 《戲劇研究》第二期。新加坡:南洋大學戲劇會,1961年12月。 《戲劇研究》第三期。新加坡:南洋大學戲劇會,1962年7月。 《戲劇研究》第四期。新加坡:南洋大學戲劇會,1962年9月。 《憑舞台季刊》2000年創刊號。吉隆坡:憑舞台咨詢與服務,2000年3 月。 《憑舞台季刊》創刊二號。吉隆坡:憑舞台咨詢與服務,2000年6月。 《憑舞台季刊》改革五號。吉隆坡:憑舞台咨詢與服務,2000年1月。 《憑舞台季刊》 改革六號。吉隆坡:憑舞台咨詢與服務,2000年4月。 六、節目冊、紀念特刊等 《全家福》。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65年。 《漢麗寶》。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71年。 《原野》。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79年。 《春暉普照》。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82年。 《雷雨》。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84年。 《困獸》。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89年。 《第一屆 戲劇節》。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77年。 《第三屆 戲劇節》。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79年。 《91國慶 戲劇節》。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91年。 《92國慶 戲劇節》。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92年。 《劇藝研究會會所落成紀念手冊》。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80年。 《劇藝研究會30會慶 (1963-1993)》。吉隆坡:劇藝研究會,1993年。 《馬來西亞藝術學院簡介手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藝術學院,1991年。 《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吉隆坡: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戲劇系, 1991 年。 《第八屆亞細亞單人劇祭》。吉隆坡:國家文化藝術旅遊部,1998年。 《萬金和尚》。檳城:馬來西亞佛青總會,1990年。 《千手千眼舞劇》。吉隆坡:觀音基金會,1999年。 《釋迦牟尼佛傳》。吉隆坡:馬來西亞佛光文教中心,1999年。 K。吉隆坡:西西弗斯劇團,1999年。 Aku Ⅱ:ang tau mui。吉隆坡:單單表演工程,2001年。 Istana Budaya. Kuala Lumpur:Lembaga Penggalakan Pelacongan Malaysia , 2000 . 孫春美。〈訪問有關創作手法與理念〉。吉隆坡:綠野仙蹤購物中心餐 廳。2000年7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