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17: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珮汝
論文名稱:東晉名教與自然思想之發展--以張湛.袁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 culture "and "natural" in East Chin dynasty, especially on Yuan-Hund and Chang-Chan.
指導教授:胡森永胡森永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東晉名教袁宏張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3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名教」泛指所有人文之制,即所有文明典章之制,以及伴隨而來的聲名。「自然」則是指不加任何人為因素的自然真性。自然與人為,或自然與名教,是人生中一個根本的對立。人類的生活應該因任自然,無所作為?還是應該改變自然,注重創造呢?一直是中國士人所關心的一個課題。
自然與名教的取徑,自始就是儒、道二家的側重之所在,故論自然與名教的關係問題,不得不由先秦儒、道二家的思想談起。到了西漢之世,董仲舒倡獨尊儒術,使儒家的名教綱常成為最高的政治指導原則,士人行為的準則。但至東漢末流,名教漸成為矯行虛飾,名教之治已產生危機,呈現疲弊之態。西晉司馬氏更是以此為篡政奪權的藉口。
面對政治權力的鬥爭,士人的出處進退受到了影響,於是開始思考仕隱的問題,也就牽涉到自然與名教的問題。故觀魏晉之世,歷經正始、竹林、元康三時期,從王弼、何晏提出自然與名教的關係問題,經嵇康、阮籍大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到裴頠、郭象力圖調和自然與名教。可見自然與名教的關係問題,在魏晉玄學史上是一重要課題。
到了東晉,自然與名教的關係可謂已獲得調節融合,此種思想的展現可由袁宏及張湛的論述中可見。故本文乃依時代之順序,先闡述前朝士人對自然與名教的看待與安排,後再詳述袁宏與張湛對自然與名教的解釋,以此明白東晉之時,自然與名教的關係。
目次
第一章 緒論─名教與自然的義涵及展現…………………………………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1
第二節 儒家的禮教與名教的關係……………………………………4
一、禮與名教……………………………………………………………4
二、孔子攝禮歸仁的思想………………………………………………6
三、荀子的隆禮與正名思想……………………………………………11
四、董仲舒的「深察名號」……………………………………………15
第三節 道家的自然思想………………………………………………23
一、老子首倡「自然」思想……………………………………………23
二、莊子的逍遙無待……………………………………………………29
三、傾向道家自然思想的《淮南子》…………………………………37
四、王充的秉氣偶生的自然思想………………………………………42
第四節 小結……………………………………………………………45
第二章 魏晉自然與名教之思想…………………………………………47
第一節 魏晉自然與名教之論產生的環境……………………………47
一、士人自我意識的覺醒………………………………………………47
二、因應政治變化的產物………………………………………………50
第二節 何晏、王弼引自然以調和名教………………………………54
一、何晏「以無為本」的思想…………………………………………54
二、王弼「名教本於自然」的思想……………………………………59
第三節 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65
一、阮籍由崇禮到毀禮的思想…………………………………………66
二、嵇康「越名任心」的思想…………………………………………71
第四節 裴頠的崇有思想………………………………………………76
一、崇尚禮教之由………………………………………………………76
二、從萬有的認識到禮教的肯定………………………………………78
第五節 向秀、郭象引自然以調和名教………………………………83
一、向秀的「自生」思想………………………………………………83
二、郭象「內聖外王」之主張…………………………………………87
第六節 小結……………………………………………………………95
第三章 袁宏調和情禮衝突與儒道思想…………………………………97
第一節 東晉的思想氣氛………………………………………………97
一、清談放誕之風猶盛…………………………………………………97
二、玄學思想的特色……………………………………………………100
第二節 袁宏其人及其著作……………………………………………104
第三節 名教義涵………………………………………………………105
一、名教之內涵─泛指整個人倫秩序…………………………………107
二、名教之依據─自然之性理…………………………………………109
三、名教的目的─保生遂性……………………………………………112
第四節 名教的展現─立君與制禮……………………………………113
一、君臣之立的必要……………………………………………………113
二、任賢用才之則………………………………………………………117
三、制立禮法之必要……………………………………………………119
四、禮法之制的原則……………………………………………………122
第五節 自然的義涵……………………………………………………126
第六節 自然與名教的融合……………………………………………128
一、解決情與禮的衝突:………………………………………………129
二、儒為用,道為本的思想……………………………………………131
第七節 小結……………………………………………………………133
第四章 張湛融合自然與名教的思想 …………………………………135
第一節 張湛及其《列子》注…………………………………………135
第二節 自然的義涵……………………………………………………136
一、偶然之自然…………………………………………………………136
二、天人之所為皆為自然………………………………………………136
三、自為(無心)的自然………………………………………………137
四、任性之自然…………………………………………………………138
五、必然之自然(命)…………………………………………………138
第三節 自然的宇宙觀…………………………………………………139
一、元氣說………………………………………………………………139
二、貴無說………………………………………………………………143
三、自生說………………………………………………………………145
第四節 自然的人生觀…………………………………………………149
一、命定論………………………………………………………………149
二、隨順適性……………………………………………………………152
三、肆情論………………………………………………………………154
第五節 名教的義涵……………………………………………………156
一、「名教」的義涵……………………………………………………156
二、「教」的義涵………………………………………………………157
三、「名」的義涵………………………………………………………157
第六節 自然與名教融合………………………………………………159
一、實名與偽名…………………………………………………………159
二、存名與廢名…………………………………………………………161
第七節小結 …………………………………………………………163
第五章 結論……………………………………………………………166
參考文獻……………………………………………………………………169
參考文獻
一、古籍部分
四書集註 藝文印書館 1993
春秋左傳注 楊伯俊撰 洪葉文化 1993
史記會注考證 瀧川龜太郎 文史哲 1993
漢書 班固 鼎文書局 1979
後漢書 范瞱 鼎文書局 1979
三國志 陳壽 鼎文書局 1979
後漢紀 袁宏 藝文印書館 1972
晉書 房玄齡等 鼎文書局 1979
宋書 沈約 鼎文書局 1979
原抄本日知錄 黃侃、張繼校勘 文史哲出版社 1979
廿二史劄記 趙翼 世界書局 1971
荀子集釋 李滌生 學生書局 1991
老子今註今譯 陳鼓應註譯 臺灣商務 1974
莊子集釋 郭慶藩 萬卷樓出版社 1993
淮南鴻烈集解 劉文典撰 文史哲 1992
三曹集 張溥輯評 岳麓書院 1995
列子集解 楊伯峻 華正 1999
論衡集解 楊家駱主編 世界書局 1975 第三版
人物志今註今譯 陳喬楚注譯 臺灣商務 1996
王弼集校釋 樓宇烈校釋 華正書局 1992
新譯抱朴子 李中華注譯 三民書局 1986
新譯嵇中散集 崔富章注譯 三民書局 1998
阮嗣宗集 阮籍著 華正書局 1979
世說新語箋疏 徐震堮著 文史哲出版社 1989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嚴可均主編 世界書局 1982
二、近人著作
方立天 《中國哲學研究》 新文豐出版社 民81
王金凌 《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 華正書局 民77
王葆玹 《玄學通論》 五南圖書 民85
王國維 《觀堂集林》 河洛圖書出版社 民64
王壽南總編 《中國歷代思想家》第二冊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66
孔 繁 《魏晉玄談》 洪葉文化 民82
田文裳 《魏晉三大思潮論稿》 陜西人民出版社 民77
丘為君 《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 木鐸出版社 民70
任繼愈 《中國哲學史》 人民出版社 民79
任繼愈 《中國哲學發展史》 人民出版社 民87
任繼愈 《天人之際》上海文藝出版社 民87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 學生書局 民80 第四次印刷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 學生書局 民82 修定八版
牟宗三等著 《中國哲學思想論叢─兩漢魏晉隋唐篇》 牧童出版社 民65
何啟民 《魏晉思想與談風》 學生書局 民79
辛 旗 《中國歷代思想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卷》文津出版 民82
余英時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聯經出版社 民73
李 增 《淮南子》 東大圖書 民81
李賢中 《先秦名實名家思想探析》 文史哲出版社 民81
林麗真 《王弼》 東大圖書公司 民77
林登順 《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 文津出版社 民85
林聰舜 《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 大安出版社 民80
林聰舜 《向郭莊學之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民77
吳 怡 《中國哲學發展史》 三民書局 民73
吳茹寒 《荀子學說淺論》 文津出版社 民78
吳 康 《老莊哲學》 正中 民52-56
金春峰 《漢代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民86修定版
周紹賢 《列子要義》 文景 民64
周紹賢 《中國哲學史》 三民書局 民75
周紹賢 《魏晉清談論述》 臺灣商務 民75
周紹賢、劉貴傑 《魏晉哲學》 五南圖書 民85
胡 適 《先秦名學史》 大陸;學林出版社 民85
胡 適 《中國哲學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民78
馬 融 《先秦學術思想史》 新中出版社 民63
馬良懷 《張湛評傳─兼容三教 建立二元》 廣西教育出版社 民86
高柏園 《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 文津出版社 民81
高晨陽 《阮籍評傳》 南京大學出版社 民86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 新亞研究所 民69四版
唐長孺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北京三聯書店 民44
唐長孺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武漢大學出版社 民85
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一卷 北京大學出版社 民83
袁 峰 《魏晉六朝文學與玄學思想》 西安三秦出版社 民84
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台灣商務書局 民83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卷二)》 台灣學生書局 民73-74
容肇祖 《魏晉的自然主義》 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88
唐翼明 《魏晉清談》 東大圖書出版 民81
莊耀郎 《郭象玄學》 里仁書局 民87
張蓓蓓 《中國學術論略》 大安出版社 民80
張岱年 《中國哲學大綱》 中國社會學出版社 民86第四次印刷
郭梨華 《王弼之自然與名教》 文津出版社 民84
許抗生 《魏晉思想史》 桂冠圖書 民81
許抗生 《魏晉玄學史》 陜西師範大學 民78
陳 來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北京;三聯書店 民85
陳鼓應 《老莊新論》 五南圖書 民82
陳品卿 《莊學新探》 文史哲 民80再版二刷
陳寅恪 《陳寅恪先生全集》(下) 里仁書局 民68
鄒昌林 《中國古禮研究》 文津出版社 民81
勞 幹 《魏晉南北朝史》 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民69
曾春海 《嵇康》 輔仁大學出版社 民83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臺灣商務  民83
黃朴民 《董仲舒與新儒學》 文津出版社 民81
黃雲生 《王充評稐》 三信出版社 民64
湯一介 《郭象與魏晉玄學》 谷風出版社 民76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 里仁 民84
湯用彤 《理學、佛學、玄學》淑馨出版社 民81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二) 三民書局 民70
萬繩楠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昭明出版社 民88
楊向奎 《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 大陸人民出版社 民86
楊慧傑 《天人關係論》 水牛圖書出版社 民78再版
楊儒賓 《莊周風貌》黎明文化 民80
趙書廉 《魏晉玄學探微》 河南人民出版社 民81
鄭力為 《儒家的方向與人的尊嚴》 文津出版社 民76
劉笑敢 《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 正中書局 民83
劉振東 《中國儒學史》 廣東教育出版社 民87
賴慶鴻 《董仲舒思想之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民70
錢 穆 《莊老通辨》東大圖書公司 民80
錢 穆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東大圖書公司 民65-69
錢 穆 《國史大綱》臺灣商務 民60
蔡振豐 《魏晉名士和玄學清談》 黎明文化 民86
盧建榮 《魏晉的自然思想》 聯鳴文化 民70
蕭登福 《列子古註今譯》 文津出版社 民89
蕭登福 《列子探微》 文津出版社 民89
羅 光 《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 學生書局 民74、11再版
羅宏曾 《中國魏晉南北朝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民83、4
蘇紹興 《兩晉南朝的士族》 聯經出版社 民82初版二刷
嚴北溟 《列子譯注》文津出版社 民76
嚴北溟 《中國佛教哲學簡史》木鐸出版社 民77
嚴靈峰 《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 文史哲 民83
三、期刊論文
林明德 (阮籍的生命態度) 《輔仁國文學報》第一期 民74、6 頁123-139
江建俊 (裴頠「崇有論」探微)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廿一卷第一期
民77、01 頁64-71
曾春海 (王弼聖人有情無情論初探)《哲學與文化》第十六卷第九期 民78、9 頁32-39
詹雅能 (《崇有論》疏解) 《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4集 民79、06
景蜀慧 〈西晉名教之治與放達之風〉 《中國文化月刊》第142期 民80、08頁16-28
周大興 (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釋私論》的道德超越論)《鵝湖月刊》第175 卷第五期 民80、11 頁29-35
楊國榮 〈董仲舒與儒學的衍化〉《孔孟學報》第64期 民81、09 頁157-186
岑溢成 (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文學)《鵝湖學誌》第九期 民81、12 頁27-54
陳啟雲 〈論語正名與孔子真理觀和語言哲學〉 《漢學研究》第10卷2期
民81、12 頁27-51
戴璉璋 (阮籍的自然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 民82、3 頁05-334
戴璉璋 (嵇康思想中的名理與玄理)《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四期 民83、03 頁225-262
賴慧玲 (裴頠與孔、孟之名教觀比較) 《興大中文學報第七期》 民83、01頁247-253
周大興 (樂廣「名教中自有樂地」的玄學意義)《哲學與文化》 廿一卷第七期 民83、07 頁635-647
林翠芬 〈孔子正名思想之探源(上)〉 《孔孟月刊》第33卷3期 民83、11 頁1-11
林翠芬 〈孔子正名思想之探源(下)〉 《孔孟月刊》第33卷4期 民83、12 頁2-7
江淑君 (論王弼注老之思維方式) 《鵝湖月刊》第20卷第7 期 民84、01 頁31-38
錢耕森 李季林 (論列子「貴虛」的人生哲學)第33卷第七期 民84、03 頁40-46
吳智雄 (論王弼「貴無」思想及其發展)《中山中文學刊》第一期 民84、06 頁49-64
胡森永 (郭象論自然與名教)《靜宜人文學報》第六期 民84、06 頁11-21
封思毅 (列子張湛注篡要) 《中國國學》23期 民84、11 頁41-49
錢耕森 〈道法自然新論─道家與廿一世紀〉 《孔孟月刊》第39卷4期
民85、05 頁37-43
詹哲裕 〈漢末魏晉時期老莊學說對儒家禮法思想的衝擊〉 《復興岡學報》第57期 民85、06 頁107-140
封思毅 (道家思想對應君主政治之遞變─復古說、虛君說、無君說)《中國國學》25期 民86、10 頁39-44
邱宜文 (《崇有論》解析) 《鵝湖月刊》第24卷3期 民87、09 頁37-44
鄭曉江 (論《列子》的人生哲學與特質) 《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一期 民88、1 頁35-46+81
四、學位論文
顏崑陽 《莊子自然主義研究》 師大碩論 民64
江建俊 《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 文化博論 民76
李玲珠 《魏晉「自生」概念研究》 師大碩論 民81
金鎮永 《竹林七賢及其自然與名教之研究》 政大碩論 民83
羅安琪 《魏晉「有、無」思想之研究》 師大碩論 民84
林惠英 《魏晉「無君」思想初探》 師大碩論 民85
林宴寬 《阮籍「自然與名教」思想論析》 師大碩論 民86
鄭宜青 《張湛《列子注》與《列子》思想關係之研究》 政大碩論 民8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周大興 (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釋私論》的道德超越論)《鵝湖月刊》第175 卷第五期 民80、11 頁29-35
2. 景蜀慧 〈西晉名教之治與放達之風〉 《中國文化月刊》第142期 民80、08頁16-28
3. 曾春海 (王弼聖人有情無情論初探)《哲學與文化》第十六卷第九期 民78、9 頁32-39
4. 江建俊 (裴頠「崇有論」探微)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廿一卷第一期
5. 林明德 (阮籍的生命態度) 《輔仁國文學報》第一期 民74、6 頁123-139
6. 楊國榮 〈董仲舒與儒學的衍化〉《孔孟學報》第64期 民81、09 頁157-186
7. 岑溢成 (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文學)《鵝湖學誌》第九期 民81、12 頁27-54
8. 陳啟雲 〈論語正名與孔子真理觀和語言哲學〉 《漢學研究》第10卷2期
9. 戴璉璋 (阮籍的自然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 民82、3 頁05-334
10. 戴璉璋 (嵇康思想中的名理與玄理)《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四期 民83、03 頁225-262
11. 賴慧玲 (裴頠與孔、孟之名教觀比較) 《興大中文學報第七期》 民83、01頁247-253
12. 周大興 (樂廣「名教中自有樂地」的玄學意義)《哲學與文化》 廿一卷第七期 民83、07 頁635-647
13. 林翠芬 〈孔子正名思想之探源(上)〉 《孔孟月刊》第33卷3期 民83、11 頁1-11
14. 林翠芬 〈孔子正名思想之探源(下)〉 《孔孟月刊》第33卷4期 民83、12 頁2-7
15. 江淑君 (論王弼注老之思維方式) 《鵝湖月刊》第20卷第7 期 民84、01 頁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