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小說原著
王孝廉等編,《晚清小說大系》,台北,廣雅出版社,1984年。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隹現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隹現狀》,台北,世界書局出版社,1975年。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隹現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吳趼人,《二十年自睹之怪現狀》,《中國近代小說大系》本,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吳趼人,《痛史、九命奇冤、上海遊驂錄、雲南野乘、剖心記》,《中國近代小說大系》本,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吳趼人,《恨海、劫餘灰、發財祕訣、情變、白話西廂記》,《中國近代小說大系》本,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新石頭記、糊塗世界、兩晉演義》,《中國近代小說大系》本,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吳跰人,《電術奇談》,載《新小說》第8~18號,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0年。
汪維甫輯,《我佛山人筆記四種》,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
二、近代史料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3年。
于醒民、唐繼無合著,《上海:近代化的早產兒》,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1年。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王爾敏,《中國近伏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76年。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0年。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論爭》,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徐復觀,《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6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玉法主編,《劍橋中國史:晚清篇(上、下)》(1800~1911),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錢穆,《民族與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卷下),台北,商務印書館,1963年。
三、 修辭學類
沈謙著,《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沈謙著,《修辭方法析論》,台北,宏翰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黃慶萱著,《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陳介白著,《修辭學講話》,台北,信誼書局,1978年。
徐芹庭著,《修辭學發微》,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
傅隸樸著,《修辭學》,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鄭子瑜著,《中國修辭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董季棠著,《修辭析論》,台北,益智書局,1988年。
李裕德著,《新論實用修辭》,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姚殿芳、潘兆明著,《實用漢語修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樹達著,《漢文文言修辭學》,香港,香港太平書局,1975年。
黃永武著,《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店,1990年。
沈謙著,《文心雕能與現代修辭學》,台北,益智書局,1990年。
何淑貞著,《古漢語語法與修辭研究》,台北,褔記文化,1987年。
黃維樑著,《清通與多姿》,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6年。
蔡謀芳著,《表達的藝術(修辭二十五講)》,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王希杰,《修辭學新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
林興仁著,《紅樓夢的修辭藝術》,福建,褔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
路燈照、成九田著,《古詩文修辭例話》,台北,台灣商務,。
周中明著,《紅樓夢的言語藝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黎運漢、張維耿著,《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社,1991年。
唐松波著,《語體、修辭、風格》,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
宗廷虎、袁暉主編,《漢語修辭學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王得春、陳晨編著,《現代修辭學》,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鄭子瑜著,《中國修辭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張春榮著,《修辭散步》,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
(美)W.C.布斯著,華明等人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黎運漢主編,《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全國外語系語法與修辭編寫組,《語法與修辭》,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周振甫著,《中國修辭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年。
中國華東修辭學會編,《修辭學研究》,語文出版社,1990年。
楊照漢、彭啟廷主編,《修辭知識例話》,武漢測繪科學大學,1990年。
倪寶元著,《大學修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武占坤主編,《常用辭格通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張嚴撰,《修辭論說與方法》,台北,臺灣商務,1975年。
胡曙中,《漢英修辭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年。
駱小所,《現代修辭學》,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亞理斯多德著,羅念生譯,《修辭學》,香港,香港三聯書局,1991年。
吳禮權,《中國現代修辭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河北省修辭學彙編,《修辭學論文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蔡宗陽著,《修辭學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四、 文學評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研究組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概論卷》(1949~197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王立興,《中國近代文學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佛克馬、蟻布思合著,袁鶴翔等合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台北,書林出版社,1991年。
特里、伊格爾頓著,鍾慕文譯,《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南方書局,1991年。
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華倫(Warren,Austin)、韋克(Wellek,Rene)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11月。
Wif.fred L. Guehn, Eaele C. Labor Lee Morga, John R. Willigngha而編,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
五、 文學史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史料編輯組,《近代文學史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1988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4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上海,中華書局,1942年。
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楊世驥,《文苑談往》,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
輝卜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詳。
魏紹昌編,《吳趼人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吳組緗著,《中國小說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六、 小說理論及批評
方正耀,《晚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研究組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卷》(1949∼197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中野美代子著,北雪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米列娜(Milena Dolezeloya Velingeiova)編,伍曉明譯,《從傳統到現代──19至20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阿英,《小說閒談》,上海,上海古篝出版,1985年。
阿英,《小說三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5年。
政大呻文系編,《漢學論文集:晚清小說專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4年。
珀.盧伯克(Percy Lubbock),方土人、羅婉華譯,《小說技巧》,收入《小說美學經典三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
袁健,《吳趼人的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時萌,《晚清小說》,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3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年。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魏紹昌,《晚清四大小說家》,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佛斯特,(E. M. Forsto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
方祖榮著,《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
黃永林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饒芃子等著,《中西小說比較》,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劉上生著,《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傅騰霄著,《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年。
魏飴著,《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1999年。
吳村編,《中西通俗小說述要》,台北,漢欣文化出版社,1990年。
顧廷亮著,《晚清小說理論》,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陳洪著,《中國小說理論史》,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劉炳澤、王春桂著,《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9年。
七、博碩士論文
Lau, Miefiael-Wai-Mai(劉唯邁), “Wu Wo-Yao: A writer of fiction of late Ching Period” Harvard UNIV 1969年。
林瑞明,《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陳幸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研究》,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77年。鍾越娜,《晚清譴責小說中的官吏造型》,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77年。
吳淳邦,《晚清諷刺小說的人物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邱茂生,《晚清小說理論發展試論》,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7年。王華昌,《晚清小說與晚清政治(1985 - 191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1987年。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林明德,《梁啟超與晚清文學》,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林慧君,《晚清小說中反映的中國商業》,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黃錦珠,《晚清小說觀念之轉變》,台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2年。陳玲芬,《晚清小說中的買辦形象研究》,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2年。李梁淑,《吳趼人三部小說的主人公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八、 單篇論文
王俊年,<政治、生活、藝術修養與創作──試論晚清小說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北京,《文學遺產》,1981-1,頁l18~130,1981年3月。
王俊年,<讀恨海隨想>,北京,《明清小說研究》,第2輯,頁367~372,1985年12月。
王廷齡,<吳趼人作品中的愛國和重科學的思想>,北京,《讀書》,1779-9,頁64~67,1979年12月。
王祖獻,<論譴責小說的發生及其發展>,合肥,《江淮論壇》,1988-5,1988年。
王偉康、吳平,<評吳趼人的新石頭記>,北京,《明清小說研究》,1989-1,頁228~37,1989年1月。
王德威,<譴責以外的喧囂──試探晚清小說的鬧劇意義>,《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頁65~76,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0年。
王德威,<賈寶玉坐潛水艇──晚清科幻小說新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頁137~159,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中島利郎,<吳趼人研究資料目錄>,奈良,《清末小說研究》,第3期,頁114~133,1977年8月。
李育中,<吳趼人生平及其著作>,廣州,《嶺南文史》,1984-1,頁120~128,1984年5月。
吳小如,<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古典小說漫稿》,頁149~16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吳淳邦,<中國諷剌小說的諷剌技巧特點>,台北,《中外文學》,16:6,頁144~164,1987年11月。金耀基,<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角色>,《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頁53~72,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3年,
林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掌故──和作者吳趼人有關人物>,香港.,《大成》,23,1975年10月。茲韋坦,托多羅夫(Tzvttan Todorov)著,朱毅譯,<敘事作為話語>,上海,《外國文學報導》,1984-7,頁32~37。
夏志清,<中國小說、美國評論家(上、下)上一有關結構、傳統和諷刺小說的聯想>,香港,《明報》,18: 8、9,頁40~47、80~91,1983年8,9月。
夏志清,<文人小說家與中國文化>,《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
夏志清,<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時萌,<吳跰人思想、創作縱橫談>,《中國近代文學論稿》,頁165~19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荊石,<社會政治批判與審美化的兩極偏離──略論晚清譴責小說的人物塑造>,福州,《福建論壇》,1988-6,頁12~17,1988年12月。
郝延平,<買辦商人──晚清通商口岸-新興階層>,台北,《故宮文獻》,2:1,頁35~42,1970年。陳平原,<論新小說主題模式>,北京,《文藝研究》,1989-2,頁55~68,1989年3月。
張純,<親見吳趼人政治維新要言及其它>,北京,《文獻》,第41期,頁126~131,1989年7月。
張宏庸,<中國諷刺小說的特質與類型>,台北,《中外文學》,5:7,頁22~36,1976年12月。楊懋春,<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頁127~17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l974年。
楊聯陞著,段昌國譯,<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段昌國、張永堂、劉紉尼同諱,《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頁349~372,1979年。
裴效維,<封建社會的喪鐘──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漫話明清小說》,頁200~209,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熱‧熱奈特(G. Genette)著,粟浩、顧憶林譯,<敘事語式>,上海,《外國文學報導》,1995-5,頁20~33。
謝偉民,<因果報應──中國傳統小說的一種內結構模式>,瀋陽,《社會科學輯刊》,1988-5,1988年9月。
劉上生,<上海遊驂繹文本解讀──它的主題結構和反諷藝術>,北京,《明清小說研究》,1991-3,頁206~217,1991年7月。
盧叔度,<我佛山人作品考略:長篇小說部分>,廣州,《中山大學學報》,1980-3,1980年3月。
蕭宿榮,<淮寧馨兒沁透的現代氣息──吳趼人小說人物群像的文化底蘊》,北京,《明清小說研究》,1991-4,頁215~224,199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