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2: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文彥
論文名稱:從商君學派的法治思想看秦王朝的政經形勢
指導教授:劉文起劉文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商君書秦王朝商鞅法家思想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以《從商君書的法治思想看秦王朝的政經形勢》為題,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略敘寫作緣起及各章大意,由第二章進入正文。
第二章探討的是商鞅與《商君書》的關係。首先是敘述商鞅的生平,以及為秦功成身死的經過。商鞅作為一衛公子,在祖國積弱不得志的情況下到魏國宰相門下作一舍人,原以為有一番作為,可惜魏王不識,乃棄魏入秦,得遇明主孝公,後開展抱負,使秦國驟強,並為秦國留下良好的法治基礎。再者,《商君書》中的篇章,歷來為學者證明多半不為商鞅親著,但研究者多以《商君書》代表商鞅本人的思想。本文預先就此一題目作一「正名」的工作,希望還給《商君書》一個正確的歷史地位。
第三章所討論的是商學派所面臨的歷史背景。由於本文採取以《商君書》為商學派所作的立場,認為在商鞅之後,秦國的主政者多依循商學派的主張,所以在戰國當時,能影響商學派提出法治思想的歷史環境必先作一說明,才能瞭解其主張的目的為何。本文認為,春秋戰國以來,商學派所面臨的大環境都與宗法制度及封建制度的破壞有關。由於實行已久的封建制度逐漸崩解,取代此一制度的君主專政制及郡縣制正逐漸成形中,並且是由法家學派所主導,作為法家主流的商學派,如何能在原有的政治藍圖下,瞭解到時代環境所驅,並針對秦人固有的歷史背景,及秦人文化的特點,做出最合適秦國的法治改革,是本文所需解決的課題。
第四章論《商君書》中法治思想的探討,《商君書》中的法治思想,本文分為三部分討論。一是討論法治的理論和基礎,有兩項課題討論。由於進入戰國時代,原本在政治上講求的宗法禮序已蕩然無存,只有強國之道才能生存,所以商學派認為法治的基礎在於進步的歷史觀。又由於法律的公平、客觀性,使得法家皆將「明法」作為法治的方法。二是「尊君」學說的提倡,提出「權勢與法術是君權的保障」、「國君必須善執賞罰二柄」。商學派的思想主要講求的是強國之術,將人民限定為只能認同國家利益的工具,而國家的整體利益常為國君一人所壟斷,此項訴求成為韓非「絕對尊君學說」的先聲。三是敘述《商君書》中強調的各項強國之術,「以重農為將經濟之本,經濟為軍事的屏障」,商學派秉持著商鞅重農、重力的傳統,絕對講求動員戰爭的力量,並導向秦國上下成為一個戰爭機器。
第五章論從秦王朝的政經形勢看《商君書》法治思想之成效。本文欲結合思想與歷史環境來討論,故以現有資料為證明,查驗商學派的法治思想在當時秦國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方面的成效。在政治方面,由三個議題來討論,「鞏固中央集權的官職結構」、「確立郡縣制,集權控制地方」、「嚴定考課、明覺查察」。本文認為這三個議題最能表現出商學派的思想在秦國政治上的成果。在經濟方面,從當時秦國大規模耕地的開發與取得、牛耕及鐵製農具的使用、及水利灌溉工程的進步,使得秦國的農業十分進步。但因為戰國當時手工業、及商品經濟的發達,商學派所厭惡的商業活動無法盡除,並空前發達,使的秦國人民在政府與商人的雙重剝削下,經濟上民生困苦。在軍事方面,商學派重力的主張也是秦國主要的措施,其追求武力至上,所以實施全國徵兵制,並將君權集中,使君權的地位更為提高。而在社會人民的福祉上,秦國主政者以政治、軍事、經濟方面壓迫民眾成為國家的工具,以重刑連坐統治、以徭役重稅壓榨人民,反而使秦國顯得搖搖欲墜,埋下秦王朝暴亡的主因。
第六章結語。縱論商學派從商鞅主政以來,主導秦國國政思想,到最後統一六國,但也使得帝國分崩離析的過程,討論商學派的思想在政治上及制度上對秦國的影響。希望藉此對於商學派思想的發展變化與秦國國政的結合,能進一步的釐清關係。
目錄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節 寫作緣起、、、、、、、、、、、、、、、、、、、、、、1
第二節 各章大意、、、、、、、、、、、、、、、、、、、、、、2
第二章 商鞅與商君書之關係、、、、、、、、、、、、、、、、、5
第一節 商鞅傳略、、、、、、、、、、、、、、、、、、、、、、、5
一、 離魏仕秦、、、、、、、、、、、、、、、、、、、、、、、6
二、 功成身死、、、、、、、、、、、、、、、、、、、、、、、8
第二節 對《商君書》的定位、、、、、、、、、、、、、、、、、、10
第三章 商學派所面臨的歷史背景、、、、、、、、、、、、、、、21
第一節 周代政治結構的藍圖、、、、、、、、、、、、、、、、、、22
第二節 西周封建制實行的情況、、、、、、、、、、、、、、、、、25
第三節 封建制度的崩壞、、、、、、、、、、、、、、、、、、、、30
第四節 秦文化之特點、、、、、、、、、、、、、、、、、、、、、34
一、 關於秦人概說、、、、、、、、、、、、、、、、、、、、、35
二、 商學派眼中秦人文化中的特點:宗法制度的不健全、、、、、39
第四章 商君書中法治思想之探討、、、、、、、、、、、、、、、44
第一節 商學派的法治理論和基礎、、、、、、、、、、、、、、、、45
一、 法律的基礎在於進步的歷史觀、、、、、、、、、、、、、、46
二、 「明法」以為「教」,是法治的方法、、、、、、、、、、、、50
第二節 尊君學說的提倡、、、、、、、、、、、、、、、、、、、、53
一、 權勢與法術是君權的保障、、、、、、、、、、、、、、、、54
二、 國君必須善執賞罰二柄、、、、、、、、、、、、、、、、、58
第三節 強國之術的各項方案、、、、、、、、、、、、、、、、、、63
一、 重農為經濟之本,經濟為軍事的屏障、、、、、、、、、、、63
二、「殖民」與「武裝」結合的軍事政策、、、、、、、、、、、、66
三、組織人民,認同農戰至上、、、、、、、、、、、、、、、、、72
第五章 從秦王朝的政經形勢看《商君書》法治思想之成效、、、、75
第一節 政治方面、、、、、、、、、、、、、、、、、、、、、、、76
一、 鞏固中央集權的官職結構、、、、、、、、、、、、、、、、78
二、 確立郡縣制,集權控制地方、、、、、、、、、、、、、、、81
三、 嚴定考客、明覺查察、、、、、、、、、、、、、、、、、、87
第二節 經濟方面、、、、、、、、、、、、、、、、、、、、、、、92
第三節 軍事方面、、、、、、、、、、、、、、、、、、、、、、、98
一、 軍權集中,提倡首功制、、、、、、、、、、、、、、、、、98
二、 武力至上,實行全國徵兵制、、、、、、、、、、、、、、、101
第四節 社會方面、、、、、、、、、、、、、、、、、、、、、、、104
一、 以重刑連坐統御人民、、、、、、、、、、、、、、、、、、105
二、 以徭役重稅壓榨人民、、、、、、、、、、、、、、、、、、110
第六章 結語、、、、、、、、、、、、、、、、、、、、、、、115
參考書目、、、、、、、、、、、、、、、、、、、、、、、、、、、119
參考書目(以出版年代先後為序)
一、《商君書》及商鞅相關之著作
《商君書探源》:羅根澤,《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九卷第一期,1935年1月。
《商君書考證》:容肇祖,《燕京學報》第二十一期,1937年6月。
《商君書新校正本》:嚴萬里,收於王雲五主編之萬有文庫簡編第三十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出版。
〈商君書真偽辨〉:熊公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九期,1964年5月出版。
〈商鞅的法律思想〉:劉公木,《中國國學》,1970年第8期。
《商君書解詁定本》:朱師轍,台北: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1971年出版。
〈商鞅方升與戰國量制〉:馬承源,《文物》1972年第6期。
〈商鞅農戰政策之研究〉:王志成,《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1979年第23期。
《商君書》:商鞅,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商鞅變法的文化意義〉:封思毅,《中國國學》,1982年第10期。
《商鞅評傳》:陳啟天,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出版。
《商鞅及其學派》:鄭良樹,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8月初版。
《商君書今註今譯》:賀凌虛,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出版。
《商鞅反人文關研究》:黃紹梅,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商鞅評傳》:陳啟天,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10月臺二版第一刷。
《商君書思想研究》:王家仁,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二、古籍:
《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8月再版。
《日知錄》:清‧顧炎武,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五版。
《觀堂集林》:王國維,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版。
《通典》:唐‧杜佑,台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7年1月初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七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七版。
《呂氏春秋》: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孟子》:孟子,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周易》: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國語》:左丘明,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詩經》: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管子》:管子,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墨子》: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戰國策》:劉向,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韓非子》:韓非,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容齋隨筆》:宋‧洪邁,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
《荀子新注》:北大哲學系注,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11月15日。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崔東壁遺書》:清‧崔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7月1日出版。
《春秋大事表》,清‧顧棟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年出1985版。
《後漢書志》,梁‧劉昭補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出版。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月臺一版。
《後漢書》,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出版。
《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出版。
《史記會注考證》:(日)瀧川龜太郎。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8月初版。
《漢書補注》:王先謙,大陸:中華書局,1993年11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增定韓非子校釋》:陳啟天,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11月初版。
三、專著:
《中國度量衡史》:吳承洛,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古史辨》:羅根澤,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3月臺初版。
《漢書藝文志講疏》:顧實,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11月初版。
《先秦諸子繫年》:錢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6月增定三版。
《韓非子哲學》:王邦雄,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出版。
《諸子通考》:蔣伯潛,台北:正中書局,1978年出版。
《韓非子評論》:熊十力,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出版。
《秦會要訂補》:徐復先,台北:鼎文書局,1978出版。
《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日)池田溫,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
《中國法制之社會史的考察》:陶希聖,台北:食貨出版公司,1979年12月。
《經學歷史》:皮錫瑞,台北:鳴宇出版社,1980年出版。
《西周春秋時代卿大夫氏族內部的宗法制度》,載《歷史論叢》第二輯,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簡》戊午年本,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1月版。
《先秦兩漢經濟史稿》:李劍農,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
《雲夢秦簡初探》:高敏,大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歷史地理》:石璋如等著,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
《續偽書通考》:鄭良樹,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出版。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出版。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余英時,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4年2月再版。
《秦律通論》:栗勁,大陸: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次印刷。
《中國法家概論》:陳啟天,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9月四版。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出版。
《戰國史》:楊寬,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
《秦集史》:馬非百,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秦漢史》: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出版。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版。
《中國文化史》:柳詒徵,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出版。
《中國人性論史》:徐復觀,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史學與傳統》:余英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漢代的流民問題》,羅彤華,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出版。
《兩漢思想史》:徐復觀,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版。
《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中國哲學史新編》:馮友蘭,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出版。
《先秦法家史論》:王曉波,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出版。
《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呂文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編戶齊民》:杜正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5月第二次印行。
《古代社會與國家》:杜正勝,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2年。
《中國哲學史》:勞思光,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9月。
《秦史》:林劍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1月初版一刷。
《秦漢法律史》:孔慶明,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睡虎地秦簡研究》:徐富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5月。
《周代國野關係研究》:趙世超,台北:文津出版社,1003年10月初版。
《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12月初版。
《中國古代哲學史》:胡適,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初版七刷。
《中國哲學史》:馮友蘭,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增定臺一版,第二刷。
《睡虎地秦簡論考》:吳福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中國文化史》:杜正勝,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出版。
《戰國史》:楊寬,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增定版,1998年10月初版五刷。
《睡虎地秦簡初探》:高敏,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
四、期刊論文
〈封建、郡縣之論爭與演進〉:馬先醒,《簡牘學報》1975年第一卷合訂本。
〈簡牘本秦律之律名、條數及其簡數〉:馬先醒,《簡牘學報》1976年第一卷合訂本。
〈睡虎地秦簡釋文〉,雲夢秦墓竹簡整理小組,《文物》1976年第6、7、8期。
〈韓非法學中的君德論〉:王靜芝,《東吳法律學報》第二卷第一期,1977年11月出版。
〈秦漢的上計與上計吏〉:葛劍雄,收入《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二輯。
〈從李斯廷議看周代封建制的解體〉:管東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3年12月。
〈探討商鞅反對人文教化之原因〉:劉文起,《孔孟月刊》1984年第22卷第9期。
〈從爵制論商鞅變法所形成的社會〉:杜正勝,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三分,1985年9月初版。
〈論戰國重本抑末政策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與影響〉:黃顯功,《先秦、秦漢史》,1985年第10期。
〈從秦人價值觀看秦文化的特點〉:林劍鳴,台北:《歷史研究》第3期,1987年。
〈秦律的形成與發展〉:金善珠,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由雲夢秦簡看商鞅的智慧〉:余宗發,《國立僑大先修班學報》,第1期,1993年7月。
〈論秦穆公的人才思想〉《周秦研究專號》:張潤堂,台北:《文博雙月刊》,1993年,第六期。
〈嬴秦資料研究二題〉:余宗發,《國立僑大先修班學報》第二期,1994年7月。
〈從五口之家的新社會基礎論商鞅韓非支配格局的建立〉:林啟屏,台灣大學中文學報,第11期,1995年5月。
〈「封建社會」概念的由來〉:柯懷宏,香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29期,1995年6月號。
〈秦文化淵源與秦人起源新探〉:牛世山,《考古》1996年第3期。
《秦簡律法研究》:傅榮珂,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6月。
《秦法家思想研究》:朱心怡,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韓非尊君學說與兩漢政經形勢》:黃紹梅,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10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商鞅變法的文化意義〉:封思毅,《中國國學》,1982年第10期。
2. 〈商鞅的法律思想〉:劉公木,《中國國學》,1970年第8期。
3. 〈商君書真偽辨〉:熊公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九期,1964年5月出版。
4. 〈封建、郡縣之論爭與演進〉:馬先醒,《簡牘學報》1975年第一卷合訂本。
5. 〈簡牘本秦律之律名、條數及其簡數〉:馬先醒,《簡牘學報》1976年第一卷合訂本。
6. 〈韓非法學中的君德論〉:王靜芝,《東吳法律學報》第二卷第一期,1977年11月出版。
7. 〈從李斯廷議看周代封建制的解體〉:管東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3年12月。
8. 〈探討商鞅反對人文教化之原因〉:劉文起,《孔孟月刊》1984年第22卷第9期。
9. 李瑞金(民85)。高齡者社會參與需求─以台北市為例。社會建設季刊,95,7-19。
10. 林勝義(民82)。退休後休閒和社會參與的規劃。成人教育,16,24-27。
11. 林寶山(民84)。國小退休教師心理需求與社會適應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頁35-53。
12. 楊錦登(民88)。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2),45-55。
13. 萬育維(民82)。老年人的再教育與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64,91-93。
14. 蕭新煌(民84)。新人類的社會意識與社會參與。勞工之友,535,6-9。
15. 謝高橋(民83)。老人需求與老人福利措施,社區發展季刊,67,18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