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一、英文書目: Balibar, Etienne 1991 Race, Nation, Classe, Lodon;New York:Verso Benedict Anderson 2000 "Western Nationalism and eastern Nationalism: Is there a difference that matters", 國策研究院、行政院文建會主辦「新世紀世界文化體系的變遷與挑戰國際研討會」論文 Breuilly, John 1994 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llner, 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q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nthony 1985 The Nation-states and Violence Vo1.2 of 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mbridge:Polity Pres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ellas, James G. 1998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St. Martin''s Press Shafer,Boyd C 1972 Faces of Nationalism:New Realities and old myths,A Harvest Book Smith, Anthony D 1991 Na tional Identitty , Reno: University of Neveda Press 1996 Nationalist Movemenr,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1998 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Published by Routledge 二、中文書目: 丁崑建 1970年5月 〈統一與獨立〉,《黃河》第十期:51-52 《中央月刊》四卷二期社論 1971年12月 〈青年的熱血在沸騰》,《中央月刊》第四卷二期:210-211 王人傑 1980年6月〈從國際法觀點看高雄暴力案的相關問題〉,《黃河》第十一期:48 王成勉 1980年5月 〈「台獨」是自欺欺人的說法》,《黃河》第十期 王甫昌 1998年12月 〈光復後台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 1996〈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 王曾才 1981年8月 〈三民主義與當今世界問題〉,《黃河》二五期:28 1983年6月 〈創造不虞匱乏的社會〉,《中央月刊》十五卷八期 王振寰 1989 〈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卷一期 友青 1970年3月 〈愛鄉土與反暴力〉,《黃河》第二卷二期:31 方孝謙 1994 〈殖民地民族主義與1920年代的日治台灣-以治警事件及土語運動為例〉,《東吳社會學報》3 艾鄧 1977年1月 〈孤兒的歷史和歷史的孤兒-讀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夏潮》第十期(2:1):59 《台灣政論》第四期社論 1975年10月〈敬告福特總統〉,《台灣政論》第四期 《台灣潮流》十六期刊頭 1984年12月23日〈珍惜自己的母語〉,《台灣潮流》十六期 田弘茂著,程鷹摘譯 1985年4月26日〈台灣與香港的未來〉,《台灣年代》第三期:11 包澹寧(Daniel K. Berman )著,李連江譯 1995.3 《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時報出版 北屋 1977年10月〈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夏潮》第十九期(3:4):19 朱雲珍 1997 《台灣民族主義;起源與內涵之分析》,東吳政研所碩士論文 朱全斌 1998 《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遠流 池煥德 1997 《「台灣」:一個符號鬥爭的場域--以台灣結/中國結論戰為例》,東海社會所碩士論文 江迅 1983年7月16日〈『台灣民族主義』的弔詭〉,《前進》十六期:60-61 江宜樺 1998 〈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的理論類型〉,《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呂秀蓮 1979年8月,〈談法統〉,《美麗島》第一期:21 李筱峰 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李亦園 1972年2月〈中華民族的構成〉,《中央月刊》第四卷四期:39 李旺台 1993 《台灣的反對勢力》,五千年出版社 Ernest Renan著,李紀舍譯 1995 〈何謂國家?〉,《中外文學》24:6 宋冬陽 1984 〈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施敏輝編,1990,《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 邱垂亮 1975年〈兩種心向〉,《台灣政論》第四期:34 邱義仁 1983年9月25日〈『自決』原則的勝利〉,《生根》十七期,:9 松永正義 1988 〈「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 」〉,若林正丈編,廖兆陽譯,《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 林文德 1979年9月〈生命獨立-頌連體嬰分割成功〉,《美麗島》第二期:87 林濁水 1979年9月〈綠卡攻防戰〉,《美麗島》第二期:13 1984年3月 〈「夏潮論壇」反「台灣人意識論的崩解」》,引自施敏輝編,ibid 林福 1975年9月〈與青年學生一夕談〉,《台灣政論》第三期:62 林載爵 1977年9月〈黑色的太陽-張深切的里程〉,《夏潮》第十八期(3:3):70 林問耕 1978年3月〈中國國民革命與台灣民眾運動〉,《夏潮》第二四期(4:3):55 1978年〈歷史的篝火-序「楊逵畫像」〉,《夏潮》第二九期(5:2):60 林世民 1983年6月18日 〈龍沒有穿衣服〉,《前進》週刊十二期 林佳龍 1989 〈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2:1 孟養 1980年2月〈歷史豈容抹煞、誣滅與捏造-駁斥所謂「一千八百萬人的台灣史」〉,《疾風》七期:54 杭之 1990 《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台北市:唐山 周中新 1978年〈帝國主義與台灣的割讓〉,《夏潮》第二八期(5:1):11 吳南星 1976年12月〈父親的生平軼事〉,《夏潮》第九期(1:9):61 吳乃德 1995 〈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 吳瓊恩 1982年1月 〈從未來觀點看三民主義〉,《中央月刊》第十四卷第三期 吳叡人 1995 〈命運共同體的想像:自救宣言與戰後的台灣公民民主義〉,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台灣自由主義的傳統與傳承》,台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吳介民 1990 《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一九八0年代》,台大政研所碩士論文 若林正丈 1993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姜南揚 1994 《台灣大轉型--四十年政改之謎》,克寧出版社 紀斷弦 1983年7月〈斷裂的巨龍-評被扭曲的民族主義〉,《夏潮論壇》1:6:69-70 袁宏昇 1977年4月〈從蔣渭水談起〉,《夏潮》第十三期(2:1):32 《夏潮》二週年社論 1978年3月〈我們的宗旨與主張〉,《夏潮》第二四期(4:3):3 秦琦 1984年3月〈台灣的歷史意識問題〉,《台灣年代》,施敏輝編,1990,《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 高伊哥 1983年5月10日〈後藤新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生根》第八期,1984年3月〈台灣的歷史意識問題〉,《台灣年代》,施敏輝編,ibid: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 1999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 《疾風》第六期社論 1980年1月《疾風》第六期:6 陳映真 1984年6月〈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原載於《前進》十二期,施敏輝編,ibid:37 陳元 1984年6月〈從移民的台灣史試解「中國結」和「台灣結」〉,原載於《前進》週刊第十三期,施敏輝編,ibid;67 陳雪雲 1991 《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政大新聞所博士論文 陳孟元 1996《台灣1980年代黨外運動之研究》,中央歷史所碩士論文 陳致平 1973年9月〈什麼是「中國人」〉,《中央月刊》第五卷十一期:31,34-35 陳國祥,祝萍 民76 《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陳樹鴻 1983年7月〈台灣意識-黨外民主運動的基石〉,《生根》雜誌,施敏輝編,ibid 郭紀舟 1999 《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海峽學術出版社 郭正亮 1988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8)》,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深耕》十九期社論 1982年10月10日〈雙十獻辭:同胞仍須努力〉,《深耕》十九期 葉芸芸整理 1984年3月 〈戴國煇、陳映真對談「台灣人意識」「台灣民族」的虛相與真相〉,原載於1984年3月《夏潮》,引自施敏輝編,ibid 張紹勳 2000 〈研究方法》,滄海 張亞澐 1972年5月 〈發揚民族精神〉,《中央月刊》第四卷七期:26 張茂桂 1993 〈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張景涵 1975年10月〈我們的方向與現代化〉,《台灣政論》第四期:3 張潤書 1980年5月 〈國家目標不許扭曲,台獨意識必須清除〉,《黃河》二卷四期:28 1981年3月 〈論國家現代化與中國之統一〉,《中央月刊》十三卷五期:18 黃昭堂 1994 〈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台灣民族主義》,前衛 黃煌雄 1976年9月1日 〈蔣渭水先生的特質〉,《夏潮》第六期(1:6) 黃嘉樹 1994 《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台北市:大秦出版 程福星等編 1983 《美麗島後的黨外》,台北:程福星 曾文溪 1984年10月1日〈台灣前途誰決定?〉,《台灣潮流》第七期:15 曾虛白 1979年12月 〈中國永遠反共到底〉,《黃河》5期:24 曾薰慧 2000 《台灣五0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東海社會所碩士論文 項田 1984年10月22日〈台灣自決問答錄〉,《台灣潮流》第十期:41 葉石濤 1977年5月〈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第十四期(2:5):68-72 葉阿明 1983年8月25日〈意識與存在-再論台灣意識〉,《生根》十五期:28 彭懷恩 1987 〈四十多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當代》第九期 梁景峰 1984年6月 〈我的中國是台灣〉,《前進》週刊十三期,引自施敏輝編,ibid。 馮建三 1983 《政論雜誌讀者型態的比較分析》,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疾風》第六期社論, 1980年1月 〈沈痛的呼籲〉,《疾風》第六期:6 群宗 1979年10月 〈正義之劍出鞘-「九、八愛國運動記實」》,《疾風》第三期 楚風 1976年12月〈被冷落的民族英雄-讀黃煌雄著「台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有感〉,《夏潮》第九期(1:9):8 楚懷虞 1984年10月1日〈唯有台灣自決才有談判的基礎〉,《台灣潮流》第七期:19 楊青矗主講,江成記錄 1984年2月19日 〈美麗島事件對台灣文學的影響〉,《台灣年代》第三期 楊旭聲 1983 〈台灣黨外運動三大波〉,風雲論壇委員會編,《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 楊聰榮 1992 《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大社人所碩士論文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畫 1999 《沒有黨名的黨 - 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市:時報文化 趙定一 1984年3月:14-18〈「追究台灣一千八百萬人」論〉,《夏潮論壇》十二期:14-18 趙光漢 1977年8月〈鄉土文學就是國民文學〉,《夏潮》第十七期(3:2):22 潘立夫 1984年12月10日〈台灣意識的挑戰與成長〉,《台灣潮流》十七期:26-27 1984年8月10日〈台灣人‧台灣路〉,《台灣廣場》第九期 管碧玲 1994 《民族主義與台灣政黨政治》,台大政研所博士論文 蔣一安 1980年5月〈駁斥萬年國會謬說〉,《黃河》十期:18 蔣廉儒 1980年〈中國國民黨顯示了智者、仁者、勇者的新形象〉,《中央月刊》十三卷一期 蔡義敏 1984年6月〈試論陳映真的中國結-「父祖之國」如何奔流於新生血液中〉,《前進》週刊第十三期,施敏輝編,ibid:49 蔡文傑 1969年8月 〈飲馬長城窟〉,《黃河》一期:82 蔡篤堅 1996 〈對1980年代台灣民族認同的文化分析〉,張炎憲等編(1996)《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鄭漢民 1977年4月〈生日的祝福-寫在「夏潮雜誌」誕生週年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