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文獻
一、古籍及近人校注
經部
1. 不著撰人:《周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8,初版。
2. 舊題孔丘:《尚書》,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8,初版。
3. 舊題孔丘門人:《論語》,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8,初版。
4. 舊題左丘明:《左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8,初版。
5. 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5出版。
6.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12,第一版。
7. 舊題孟軻:《孟子》,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8,初版。
8. 戴聖編:《禮記》,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8,初版。
9.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7,十一版。
10.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6.3,三版。
11. 劉熙:《釋名》,台北,國民出版社,民國48.10,出版。
史部
1. 舊題左秋明:《國語》,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4.10,台四版。
2. 劉向編:《戰國策》,新校本,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9.9影行。
3. 司馬遷:《史記》,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2.11,第二版。
4. 梁玉繩:《史記志疑》,光緒十三年廣雅書局刊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59.7景印。
5. 班固:《漢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2.6,第一版。
6. 司馬光等著,李宗侗註:《資治通鑑今註》,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民國45.11印行。
7.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台北縣,藝文印書館,民國63.10,四版。
8.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9.4,初版。
子部(據四庫全書分類法)
儒家
1.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8.2,初版。
道家
1. 舊題李耳:《老子》,二十二子本,台北,先知出版社,民國65.10,景印初版。
2. 呂喦:《道德經釋義》,掃葉山房重鐫明空青洞天珍藏本,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編:《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民國66印行。
3. 蘇轍:《道德經註》,明吳興零氏刊朱墨套印本,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編:《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民國66印行。
4. 林希逸:《道德真經註》,明萬曆丙戊年商陽程兆莘刊本,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編:《道德經名注選輯》,台北,民國66印行。
5. 楊增新:《補過齋讀老子日記》,收入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1印行。
6. 朱謙之:《老子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75.1,初版。
7.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10,第一版。
8.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7,第一版。
9. 王叔岷:《莊子校證》,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7.3出版。
法家
1. 尹知章注:《管子》,二十二子本,台北,先知出版社,民國65.10,景印初版。
2. 郭沫若:《管子集校》,收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第一版。
3.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7,第一版。
雜家
1. 舊題慎到:《慎子》,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55.3,台一版。
2. 舊題尹文:《尹文子》,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55.3,台一版。
3. 陸佃注:《鶡冠子》,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55.3,台一版。
4.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7.8,初版。
5. 劉殿爵:《呂氏春秋逐字索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11,初版。
6.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10,第一版。
7. 劉盼遂:《論衡集解》,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4.3,第三版。
8. 張純一:《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1.2,再版。
小說家
1. 郭璞注:《山海經》,二十二子本,台北,先知出版社,民國65.10,景印初版。
類書
1. 李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影宋本,民國48印行。
2. 阮廷卓:《先秦諸子考佚》,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9.3,初版。
二、出土文獻及相關研究
1.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3,第一版。
2.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0,第一版。
3.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9,第一版。
4.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9,第一版。
5. 魏啟鵬:《楚簡老子柬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8.8,初版。
6. 丁原植:《文子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8.10,初版。
7. 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第一版。
三、近人著作
哲學類
中國哲學總論
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民國52.4出版。
2. 張起鈞、吳怡:《中國哲學史話》,台北,新天地書局,民國62.9,五版。
3.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5.5,初版。
4.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台北,源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5.7,初版。
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12,初版。
6.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2.3,第一版。
7.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羅光全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5.8,初版。
先秦哲學
1.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6,三版。
2.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 第一版。
3.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7,台一版。
4.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1.5,初版。
5. 嚴靈峰:《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10,初版。
6. 郭湛波:《先秦辯學史》,北平,中華書局,民國21印行。
7. 李賢中:《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1.8,初版。
8. 陳孟麟:《先秦名家與先秦名學》,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87.10,初版。
9. 賀凌虛:《呂氏春秋的政治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9.5,初版。
10. 牟鍾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9,第一版。
11. 劉元彥:《雜家帝王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6,第一版。
12. 傅武光:《呂氏春秋與諸子之關係》,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82.2,初版。13. 王范之:《呂氏春秋研究》,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10,第一版。
14. 洪家義:《呂不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9,第一版。
論理學
1. 胡適:《先秦名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0,第一版。
心理學
1. 佛洛伊德著,楊庸一、李克民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70.11,再版。
宗教類
1. 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黃帝的傳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77.2,初版。
2. 詹.喬.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1,第一版。
社會科學類
1.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43.9,再版。
2.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3.6印行。
3. 杜正勝:《古代國家與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民國81.10出版。
4. 王建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6,初版。
史地類
1. 岑仲勉:《兩周文史論叢》,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4,初版。
2.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12,初版。
3. 裘錫圭:《文史叢稿》,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10,第一版。
4.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12,第一版。
5. 楊寬:《戰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3,第一版。
6. 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9,第一版。
7. 張光直:《考古人類學隨筆》,北京,三聯書店,1999.7,第一版。
語文類
1.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收入戴靜山遺著編輯委員會編《戴靜山先生全集》,台北,戴顧志鵷,民國69.9,初版。
2. 王叔岷:《暮廬雜著》,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77.3,初版。
3. 郭沫若:《十批判書》,收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第一版。
4. 李零:《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2,第一版。
四、文集論文
1. 杜學知:〈文字的依形見義與緣聲知義〉,收入大陸雜誌社編輯委員會:《大陸雜誌語文叢書》,第一輯,第三冊,台北,大陸雜誌社,民國52.10,頁152-154。2. 勞榦:〈秦的統一與其覆亡〉,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三本,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民國74.4出版,頁691-710。
3. 李峻之:〈呂氏春秋中古書輯佚〉,收入《古史辨》,第六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8,第二版,頁323-358。
五、期刊論文
1. 譚戒甫:〈論晚周形名家〉,《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一卷,第一號,民國19.4,頁1-12。
2. 林澐:〈說王〉,《考古》,1965,第六期,頁311-312。
3. 李宗侗:〈炎帝和黃帝的新解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九本,上冊,民國58.1,頁27-39。
4. 徐復觀:〈呂氏春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十四期,民國61.9,頁1-53。5. 唐蘭:〈黃帝四經初探〉,《文物》,第二二一期,1974.10,頁48-52。
6. 凌襄:〈試論馬王堆漢墓帛書《伊尹.九主》〉,《文物》,第二二二期,1974.11,頁21-27。
7.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王兵〉釋文〉,《文物》,1976,第十二期,頁37-43。
8. 郭為:〈名家之研究〉,《高雄師院學報》,第十期,民國71,頁1-25。9. 陳夢家:〈戰國楚帛書考〉,《考古學報》,第七十三期,1984.4,頁137-158。
10. 魏啟鵬:〈帛書卻穀食氣研究〉,《四川大學學報》,第六十五期,1990.6,頁98-101。
11. 莊雅州:〈呂氏春秋之曆法〉,《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二卷,第一期,民國80.10,頁1-21。12. 余明光:〈黃帝四經書名及成書年代考〉,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第一版,頁188-284。
13. 李學勤:〈鶡冠子與兩種帛書〉,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第一版,頁333-343。
14. 許抗生:〈列子考辨〉,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第一版,頁344-358。
15. 胡家聰:〈尹文子並非偽書〉,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第一版,頁348-354。
16. 連劭名:〈帛書伊尹九主與古代思想〉,《文獻季刊》,第五十七期,1993.3,頁118-128。
17. 王博:〈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第一版,頁224-240。
18. 裘錫圭:〈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並非黃帝四經〉,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第一版,頁249-255。
19. 魏啟鵬:〈前黃老刑名之學的珍貴佚篇--讀馬王堆漢墓帛書《伊尹.九主》〉,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頁330-339。
20. 余明光:〈帛書《伊尹.九主》與黃老之學〉,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第一版,頁340-348。
21. 陳鼓應:〈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第一版,頁23-46。
22. 胡家聰:〈道家黃老學的天、地、人一體觀〉,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第一版,頁18-30。
2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釋文〉,《文物》,第四七五期,1995.12,頁27-34。
24. 李學勤:〈試論八角廊簡文子〉,《文物》,第四七六期,1996.1,頁36-40。
25. 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8,第一版,頁25-31。
26. 許抗生:〈初讀太一生水〉,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8,第一版,頁305-316。
27. 李零:〈讀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8,第一版,頁31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