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1999)。第十二次顧問社工師座談會手冊。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2000)。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會訊,71,41-47。
王如華、Martinson, I. M.(1982)。中國家庭內癌症患孩對其手足影響之研究,護理雜誌,29(4),81-91。
王秉鈞譯 (1995)。管理學。台北:華泰。
王 行(2000)。互動,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70頁)。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行政院衛生署(1998)。中華民國87年衛生統計。
李增祿主編(1995)。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李雅玲、陳月枝、林國信(1993)。癌症兒童家庭主要照顧者對支持系統的感受,護理雜誌,40(3),59-69。金繼春(1986)。學齡白血病患童母親所感受到的壓力源及其應變策略,科學雜誌,2(11),688-693。
金繼春(1994)。如何與您的小孩談及癌症。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編印。
周大觀(1997)。我還有一隻腳。台北:遠流。
周玲玲、陳雪青(1999)。癌症兒童長期醫療照護福利策略之探討,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7),35-46。林明燦(1999)。小兒癌症的診斷與治療,八十八年中、南部以及東部地區國中、小學學校教師、校護及行政人員認識兒童癌症研習手冊。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編印。
林瑞堂譯(2000)。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台北:張老師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洪瑜堅譯(1997)。與孩子談死亡。台北:遠流。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秦 燕(1996)。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巨流。
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桂冠。
許士軍(1990)。管理學。台北:東華。
陳芳智譯(1994)。生死大事。台北:遠流。
陳月枝、余玉眉、Martinson, I. M.、賴鈺玫、高碧霞、曾紀瑩(1992)。兒童癌症對中國家庭之影響─十年追蹤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系成立三十五週年研究專刊,89-104。
陳季員(1983)。一位母親面對罹患視神經母細胞瘤兒子失落的適應行為,護理雜誌,30(1),55-61。張泰琮(1999)。台灣地區兒童癌症的治療現況與展望,八十八年中、南部以及東部地區國中、小學學校教師、校護及行政人員認識兒童癌症研習手冊。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編印。
張德高(1999)。常見的兒童癌症及其特性,八十八年中、南部以及東部地區國中、小學學校教師、校護及行政人員認識兒童癌症研習手冊。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編印。
張宏哲、林哲立編譯(1999)。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雙葉。
張淑美(2000)。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編印。
尉遲淦(1999)。如何與孩童談死亡,八十八年中、南部以及東部地區國中、小學學校教師、校護及行政人員認識兒童癌症研習手冊。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編印。
曾紀瑩(1993)。癌症兒患童母親之壓力與調適行為。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紀瑩、高碧霞(1996)。一位母親面臨青春期骨癌愛女瀕死之歷程,護理雜誌,43(3),55-60。曾愛華(1993)。我們該給孩子什麼樣的世界,健康世界,88,50-72。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兒童發展。台北:揚智。
傅偉勳(1994)。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
黃惠惠(1996)。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張老師文化。
劉仲冬(1998)。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
鍾昌宏(1998)。病情告知的原則與技巧,八十八年度北區護理專業在職進修課程─安寧療護專業人員研修計畫學員手冊。安寧療護基金會。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龍紀萱、童依迪(1998)。癌症兒童雙親之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第八屆社會工作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
謝秀芬(2000)。家族系統,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429頁)。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蕭 文(2000)。災變事件前的前置因素與事件後的心理位移對心理復健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兒童及家庭危機因應之福利政策座談會會議手冊。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編印。
曠慧君(1996)。兒童癌症照護體系中的社會工作,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會訊,53,32-33。
英文部分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 (1997).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Pacific Grove : Brooks/Cole.
Barker, R. L. (Ed.) (1999).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4th ed).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Buckman, R. (1992). Breaking bad news : A six-step protocol. How to break bad news. pp.65-97. U.S.A.: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rnhart, L. L., Fitzpatrick, V. D. & Sidell, N. L. (1994). Perception of family need in pediatric oncology.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11,137-148.
DuBois, B. & Miley, K. K. (1999). Social work: An empowering profession (3rd ed).Boston: Allyn & Bacon.
Goldman, A. & Christie, D.(1993).Children with cancer talk about their own death with their families. Pediatric Hematology and Oncology,10, 223-231.
Judd, D. (1995). Give sorrow words: Working with a dying child (2nd ed). New York:Haworth.
Novack, D. H., Plumer, R., Ochitill, H., Morrow, G. R. & Bennett, J. M. (1983). Change in physicians’ attitudes toward telling the cancer patient. Moral problem in medicine (2nd ed). pp.217-222. New Jersey:Prentice-Hall.
Salvin, L. A., O’Malley, J. E., Koocher, G. P. & Foster, D. J.(1982).Communication of the cancer diagnosis to pediatric patients : Impact on long-term adjus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9(2), 179-183.
Shaffer, D. R. (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dhood & adolescence (15th). Pacific Grove : Brooks/Cole.
Tubbs, S. L. & Moss, S. (1994). Human Communication (7th ed). U.S.A.: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