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尹業珍(1994)。施虐父母與非施虐父母的童年經驗、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兒童虐待傾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方仁(1988)。試析強制性輔導之特性及其彈性作為。觀護選粹,2,232-241。
方婷(1998)。兒少保護熱線運作現況之研究--台灣省各縣市社工員的觀點。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王麗容(199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需求、觀念與策略。台大社會學刊,23,191-216
王鐘和(1998)。談親子衝突及其因應之道。學生輔導通訊,57,2-41。
朱柔若(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朱美珍(1990)。由社會福利論兒童虐待問題。復興岡學報,44,461-479。
朱瑞玲(1986)。社會變遷中的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學社。
余巧芸(1996)。日本社區家庭教育振興策略。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2,115-159。
余漢儀(1995)。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台北:巨流。
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嫦娥(1996)。親職教育活動設計實務手冊。台北:張老師。
吳嫦娥(1998)。變調的親職教育。職教園地,22,8-10。
吳燕和(1995)。華人父母的權威觀念與行為:海外華人家庭教育之比較研究。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339-350。天津:人民出版社。
吳麗珍(1998)。評估理論─文獻與回顧。警學叢刊,116,137-162。李美華(1998)。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職準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兒童局(2000)。兒童福利工作之現況與展望。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兒童福利聯盟(2000)。新修訂「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修正草案」。當兒福遇上家暴兒童保護法律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八十九年九月二十九於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舉辦。
周月清(1994)。從實務工作者的需要探討非自願性案主:非自願性實務工作與非自願性案主服務策略。福利社會,54,1-8。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2-92。林佩容(1986)。與非自願來談的案主諮商。諮商與輔導,11,2-5。
林武雄(1996)。偏差行為青少年在輔導情境中抗拒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所碩士論文。林家興(1991)。加州兒童保護法簡介。諮商與輔導,3,2-4。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的模式與方案。台北:天馬。
林淑玲(2000)。臺灣地區親子互動的真面貌:期許研究觀點的突破。應用心理研究,7,7-9。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與親職角色之研究。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惠娟(2000)。強制性親職教育實施現況專題報告。八十八學年度實習二總報告,未出版。
紀李美瑛、紀文祥 譯(1998)。父母自我訓練手冊。台北:遠流。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翁毓秀(1995)。諮商中抗拒的處理。輔導季刊,34(4),54-59。高淑貴(1986)。當前家庭親職功能的轉變與問題。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學社。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師苑。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子正(1998)。統整式親職訓練團體方案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張必宜(1998)。社工員與施虐父母工作關係之形成及其內涵-以臺北市兒童少年保護個案為例。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耐、邱方睎(1989)。現代父母對「稱職父母」之觀念。靜宜人文學報,1,95-120。
張英陣(2000)。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洪葉。
張愛華(1985)。父母效能系統訓練對母親教養態度與教養行為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麗珍、張海林(1989)。父母效能訓練。台北:新雨。
許月雲(1990)。反映式溝通親職教育方案之效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玢妃(2000)。談家暴法與兒保法之異同及施虐者輔導之強制效果。當兒福遇上家暴兒童保護法律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八十九年九月二十九於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舉辦。
許臨高 編(1999)。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上)(下)。台北:洪葉。
許臨高(1986)。社會工作員對案主抗拒之認識。輔仁學誌管理學院之部,18,441-456。
陳秀蓉 等(1987)。中國人的教養之道:中國母親養兒育女的變遷。中國人的父母經,65-105。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陳訓祥(1990)。落實親職教育的第一步:掌握父母的需求。社教雙月刊,36,50-53。陳曉慧(1999)。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欣(1991)。
彭淑華(1996)暫時性疼痛?--論家庭內體罰與身體虐待之關係。律師通訊,201,21-26。彭懷真、翁慧圓等(1995)落實兒童福利法--兒童、少年成長性親職(輔導)教育研究方案。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委託計畫。
彭懷真等(2000)。強制性親職教育師資培訓研習手冊。內政部兒童局委託計畫。
曾端真(1991)。家庭功能。諮商與輔導,91,16-21。辜惠媺(2000)施虐者輔導方案之規劃--以高雄縣強制性親職教育為例。兒童保護實務工作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家扶基金會。
馮燕(1987)。兒童保護服務。社區發展季刊,41,62-67。馮燕(1992)。兒童福利法執行成效之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馮燕 等(1995)。兒童保護工作中「施虐者輔導方案」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黃千佑(1991)。虐待兒童的父母之心理社會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同圳 譯(1991)。社會福利政策執行與評估。社會建設,77,29-41。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溫文慧(1992)。強制性輔導之案主受輔態度研究:以受保護管數少年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萬育維(1995)。社會福利績效評估的模式運用、困境與展望。研考雙月刊,19(1),53-61。董媛卿(1994)。家庭暴力下之親子關係與輔導策略。社會建設,87,41-53。劉可屏(1993)。兒童虐待個案案童及其家長﹑環境之特徵。輔仁學誌,25,35-58。
劉邦富(2000)。我國兒童保護工作。兒童保護實務工作研討會論文集,3-11。台中:家扶基金會。
劉玲惠(1996)。現代父母的壓力與調適。師友,351,54-58。
劉美淑(1995)。虐待兒童父母壓力源與壓力因應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慈惠(1999)。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劉慈惠(2000)。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的評析與再思。新竹師院學報,13,359-374。鄭玉英(1983)。操作性制約論導向親職訓練方案之效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麗珍(2000)。台中縣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方案及施虐者輔導方案規劃二文之回應。兒童保護實務工作研討會論文集,259-261。台中:家扶基金會。
謝麗玉(1991)。中國人的養育觀。台北:張老師。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藍采風(1979)。夫妻溝通訓練手冊。台北:張老師。
闕漢中、鄭麗珍(1996)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模式之研究與評估。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顏碧慧(1996)施虐父母親職團體之執行暨評估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魏清蓮(1987)。整合式親職訓練方案之效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lvy, K. T.(1994). Parent Training Today. CICC.
B. F. & Miller, W. L.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sbury Park, CA : Sage.
Calhoun, L. G & Selby, J. W. (1974) Help-Seeking Attitudes and Security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 Clinical, 30, 247-248.
Calhoun, L. G., Daues, A. S. & Lewis, P. M. (1972) Correlates of attitudes toward help seeking in outpati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8, 151-158.
Combs. A. W., Avila. D. L., Purkey.W. W. (1971) Helping Relationship: basic concepts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Boston: Allyn & Bacon.
Compton, B. R. & Galaway, B. (1994). Social Work process (5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Flechnoo-Brown, Jacquie (1993) Statutory Family Therapy: A Family Therapy Team Approach in Child Practice. Australia and New I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4(3),129-136.
Gelles,R. (1982). ”Promblem in Defining and Labeling Child abuse”,in starr, R.(ed)Child abuse Predication. Cambridge, Mass : Ballinger.
Guba, E. & Lincoln Y. S. (1985).Naturalistic Inquiry.Newbury Park: Sage.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John M .Owen(1999). Program Evaluation:forms and approaches. Sage Publication .
Lincoln , Yvonna S. & Egon G. Guba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atton, Michael Q(1982). Practical Evaluation. Sage Publication .
Patton, Michael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athods. Sage Publication .
Ritchie, M. H. (1986) Counseling the involuntary client. Journal of Concealing and Development. 64, 516-518.
Rooney, R. H. (1988) .Soci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Involuntary Clients. Social Casework : 69, 131-140.
Rooney, R. H. (1992). Strategies for work with involuntary clien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cannapieco,Maria (1994). Home-based Service Program: Effectiveness with at Risk Familie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6(5/6),363-377.
Sirriage, S. T.(2001). Parent Education for Fathers, in Fine, M. J. & Lee, S.W ,”Handbook of Diversity in Parent Education, Academic Press.
Steninar Kvale (1996). Interviews :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London: Sage.
Vriend J. & Dyer W. W. (1973) Counseling The Reluctant Cli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 (3)24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