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9 22: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馨嬅
論文名稱: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打工經驗之研究
指導教授:呂民璿呂民璿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單親青少年打工角色承擔貧窮經濟學業自我期待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5
  • 點閱點閱:27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2
論文提要 處於經濟困境之未成年單親家庭子女,在生活機會與發展被剝奪的環境下,可能會因家中失去一個經濟主要來源對象,因而必須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提早扮演家中經濟分擔的角色。短期而言,可能使他們的身心發展、價值觀與學業成就表現造成影響;長期來看,則有落入貧窮循環之憂。本研究主要關切處於經濟困境而必須半工半讀(打工)的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在必須兼負學業與家庭經濟負擔之下,他們的生活如何受到家庭環境之影響,以及他們如何解讀自己的生活世界,又如何面對困境。因此本研究著重於單親青少年子女內在經驗、生活面貌的呈現,乃希望達到以下目的:1)瞭解家庭經濟困境對單親青少年子女之影響;2)瞭解單親青少年子女打工與其學業相互影響之情形;3)瞭解單親青少年子女工作與課業調適、自我期待為何。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瞭解研究對象實際生活經驗及主觀感受,並得從當事人觀點呈現其扮演家中經濟分擔者的真實面貌。立意取樣為本研究抽樣方法,由於本研究樣本設計有基本條件限制為12-18歲,且目前有打工之單親青少年子女,因此本研究抽樣方法亦可稱之為立意取樣中的「效標抽樣」。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主要透過台中市政府社會救助課及台中市家扶中心協助而獲得。蒐集的個案數符合條件者應有十名,但實際願意接受訪談者僅有四名,皆女性。 本研究結果發現:1.影響研究對象角色承擔演變的三項共同因素為單親青少年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單親青少年對於主要照顧者的主觀詮釋,以及單親青少年的手足關係等,且這三項因素皆與家庭成員彼此間的互動有密切關係。且當家庭關係較為密切時,打工會成為牽繫個人與家庭關係更為緊密的媒介,也更得以維繫個人在家庭的角色承擔;反之,當家庭關係較為疏離時,打工反倒成為個人用來與家庭保持距離的一種工具,換句話說,打工可以為這些單親青少年家庭關係推力或拉力的表徵。2.本研究的四個研究對象皆就讀台中市私立高中職學校,其每學期學費皆高達三萬多元以上,若為政府列冊低收入戶者,則可獲學雜費減免,每學期只需繳四千多元左右,但若非政府列冊者,即便有民間社會福利機構協助,但補助總額每學期也只有一萬多,相較之下,這些同樣是貧困、但卻不在政府所列冊資格底下的單親青少年,其家庭負擔之沈重可想而知,因此他們不得不以打工來賺取高額學費。3.單親青少年的學業發展除單親家長本身因素,可能因其資訊來源貧乏,無法提供給子女要具體合宜的參考意見外,其他社會價值傳遞來源,如單親青少年的同住家人仍具有影響力。4.對於有工作經驗的研究對象而言,提昇學歷以在未來謀得薪水較高的職業,成為他們學習的新目標,亦為影響其考慮繼續升學的重要推力。5.打工經驗使得研究對象有不同機會學習人際相處,例如與同事及雇主間互動關係的調整、與家人相處的模式等,亦打開她們原本內心的封閉與在人際相處上的焦慮。 本研究建議:1.我們可以發現到,縱使打工確實減緩研究對象目前經濟困境,暫時滿足他們的角色需求,他們的學習亦有新動力,在人際關係上也有所成長,但仍不能因此就忽略在此種環境下他們所付出的相對犧牲,包括與家人相處時間的減少,學業學習的時間因為整天被上課與打工佔滿,勉強只能利用下課、或是溫書假的時間惡補,學習效果究竟如何令人質疑。對他們長久的發展而言,很有可能仍是處於經濟貧乏中,落入的正是所謂代間的貧窮循環,因此單親青少年的打工所帶來的長遠性影響,有關單位著實需要加以重視。2.協助這些打工單親青少年的相關社福機構,除提供豐富打工或就業資訊,也應同時關照他們從打工過程中所需要的協助,並評估是否打工已影響他們正常身心發展、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或時間,必要提供適當資訊以轉換工作,確實為他們的打工把關。3.本研究再度突顯政府對於低收入戶門檻適當性與否的問題,以及貧窮單親家庭需求的特殊性與對青少年子女所造成的影響,特別是子女必須因此而打工者,著實值得專家學者再持續深入探討,適度作政策上的修訂。4.由於本研究所選擇的單親青少年,條件限制較為嚴苛,但沒考慮打工累積年數的影響,忽略那些曾有打工經驗但年齡已超過十八歲的單親青少年,因而導致研究對象難尋的情況,實為可惜之處。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在研究對象篩選上更具彈性,能以搜集更豐富的資訊。關鍵字:單親、青少年、打工、半工半讀、貧窮、經濟、角色承擔、學業、自我期待。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單親家庭與貧窮………………………………………………… 5
第二節 家庭結構的轉變對單親青少年子女的影響…………………… 11
第三節 社會支持系統對單親青少年子女的影響……………………… 14
第四節 單親青少年子女的學業與課餘工作狀況………………………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 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策略…………………………………………… 26
第三節 資料蒐集過程…………………………………………………… 28
第四節 訪談進行過程…………………………………………………… 31
第五節 測量工具及其信效度…………………………………………… 32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7
第七節 研究進度-甘特圖………………………………………………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39
第二節 半工半讀單親青少年的生活面貌…………………………………43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單親青少年角色承擔的演變………………………………………86
第二節 單親家長對其青少年子女學業學習的影響………………………93
第三節 單親青少年打工經驗與學習目標的建立…………………………95
第四節 單親青少年打工經驗對人際關係藩籬的突破……………………9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1
參考書目………………………………………………………………103
附錄一:個人訪談同意書…………………………………………………106
附錄二:家長訪談同意書…………………………………………………107
附錄三:訪談大綱…………………………………………………………108
表目錄
表2-1:低收入戶三款分類表…………………………………………………… 8
表2-2:15-24歲之青少年課餘工作---日夜間部之比較…………………………18
表2-3:1996年15至24歲青少年從事工作之原因,以性別區分……………19
表2-4:1996年15至24歲青少年從事工作之原因,以年齡區分……………19
表2-5:青少年打工的理由……………………………………………………… 20
表3-1:研究者於三機構蒐集個案數情形……………………………………… 29
表3-2:訪談進行表……………………………………………………………… 31
表4-1: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 39
表4-2:研究對象家長職業變動分析…………………………………………… 40
表4-3:研究對象打工基本資料分析…………………………………………… 41
圖目錄
圖3-1:研究進度---甘特圖…………………………………………………………38
圖4-2.1:兩股壓制與反抗的力量……………………………………………… … 45
圖4-2.2:來自同儕欺侮的壓制與反抗的力量………………………………………46
圖4-2.3:來自工作上的壓制與反抗的力量…………………………………………49
圖4-2.4:向上的提昇力量……………………………………………………………50
圖4-2.5:負擔家計角色的認同過程…………………………………………………56
圖4-2.6:C母傳遞的訊息類別……………………………………………………… 61
圖4-2.7:權威關係圖…………………………………………………………………63
圖4-2.8:C因應母親傳遞經濟壓力的策略…………………………………………67
圖4-2.9:影響C各方面發展的關係圖………………………………………………71
圖4-2.10:角色的轉換……………………………………………………………… 81
圖4-2.11站在生涯的十字路口………………………………………………...……81
圖4-2.12:天秤的兩端………………………………………………………………85
圖5-1.1:研究對象B打工行動的形成過程…………………………………………86
圖5-1.2:研究對象D打工行動的形成過程…………………………………………88
圖5-1.3:研究對象C打工行動的形成過程…………………………………………89
圖5-1.4:形成研究對象B、C、D打工行動的共同因素…………………………90
圖5-1.5:研究對象A的形成過程………………………………………………… 91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麗容(1995)。單親家庭與社會變遷。單親家庭-福利需求與因應對策。
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白秀雄(1995)。單親家庭的福利需求及其因應對策。單親家庭-福利需求與因應對策。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沙依仁、江亮演、王麗容編(1996)。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8)。青少年白皮書(八十六年版)。台北:正中。
呂民璿(1990)。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台北:巨流。
呂寶靜 (1994)。從貧窮文化談社工員對低收入家庭提供服務的省思。社會福利, 113,8-10。
呂朝賢(1995)。貧窮的性別與婚姻屬性差異。婦女與兩性學刊,6,25-54。
(1996)。貧窮女性化與貧窮程度的性別差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8:2,221-255。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林松齡(2000)。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的比較。台大社會學刊,27:71-105。
林萬億、秦文力(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專案。
林萬億、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7,127-162。
林萬億、吳季芳(1995)。單親家庭的兒童福利政策。二十一世紀兒童福利政策。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周業謙、周光淦翻譯(1998)。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周逸芬編譯(1997)。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洪秋月(1987)。單親婦女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社會學刊,8,1-21。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陳怡伶(2000)。台灣的婦女與住宅:台北市女性經濟戶長單親家庭住宅狀
況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八十九年度婦女議題研究論文發表會。
張清富(1995)。台灣貧窮的決定因素:個體論抑或結構論。林松齡、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論文集。
張清富(1992a)。貧窮類別差異的決定因素。法商學報,26,150-163。
(1992b)。台灣貧窮的結構因素。法商學報,27,174-191。
張清富主持,鄭清照摘錄(1996)。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討。研考雙月刊,20:2=192,66-67。
張英陣、彭淑華(1998)。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84,13-30。
張秀琴、沈秀卿、簡美娜(1996)。台灣省單親家庭-社會福利需求調查摘要分析。社會福利,126,39-45。
郭靜晃、曾華源、王順民(2001)。中途離校青少年現況分析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彭懷真主編(1998)。豐富您的單親人生。台北:天恩。
葉燕如(2000)。台中市單親國中少女教養需求與社會支持需求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萬育維(1998)。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管貴貞(1992)。單親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蔡漢賢(1996)。教養難兼顧淒苦向誰訴-單親家庭的防制與扶持。社會建設,94,89-90。
鄭麗珍(1988)低收入單親女性家長的角色負荷和社會支持網絡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社工組碩士論文。
鄭麗珍(1999)。女性單親家庭的資產累積與世代傳遞過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111-147。
劉美惠(2000)。台灣的單親家庭與其貧窮原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娜(1984)。寡婦家庭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薛承泰(1995)。變遷中的台灣家庭結構-從人口與婚姻談起。社會建設,89,81-94。
(2000a)。台北市單親家庭之數量、分佈與特性。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專案。
薛承泰(2000b)。台灣地區單親戶之貧窮:以1988年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151-189。
謝美娥(1998)。台灣女性單親家庭的類型、(人力)資源與居住安排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117-152。
謝麗紅(1990)。父母離異對兒童身心影響之探討及其輔導策略。輔導月刊,26(9、10),27-33。
二、英文部分
Ambrosino,S.(1979).Integrating counseling ,Family life education and family advocacy. Social casework: Dec..
George, Vic & Irving Howards(1991).Poverty amidst affluence-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 England: Edward Elgar.
McLanahan, S. S., & Booth, K.(1989). Mother-only families:problems, prospects, and politic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 51 , 557-580.
Virginia C. Strand(1995) Single Parent.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th Edition, Washington, DC:NASW Press.
Weiss, R.(1979).Growing up a little faster: The experience of growing up in a single-parent household.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5(4),97-11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