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0: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明峰
研究生(外文):Xie Ming-fong
論文名稱:日治時期台灣鐵道車站類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Typological Study on the Taiwan Railway stations Built during the Japanese-Colonization
指導教授:劉舜仁劉舜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ou, Shuenn-R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類型學形態學鐵道車站日治時期
外文關鍵詞:TypologyMorphologyRailway StationsJapanese-colonial peri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36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在台灣,鐵道車站是都市門戶、最重要的公共建築之一。但因時代變遷,日治時期餘留的170餘個鐵道車站,現僅存30站。而相關著述多侷限於歷史、風格樣式等主題,對建築本身甚少提及,故本文乃對該時期車站作一類型研究,透過153個車站案例的形態分析,呈現其類型與彼此之間的關係。
文中首先回顧台灣車站相關文獻,建立日治時期車站建築年代之基本資料,並說明車站的建築構造與建築樣式風格之間的關聯。
接著以形態學的方法,對車站平面圖進行分析,並以「類」、「型」、「式」三級分類階梯分類之。第一步以車站機能為依據,將車站分成「線性三段類」及「非線性三段類」兩大「類」。「線性三段類」的平面因數量眾多,加上形態十分相似,而無法直接進行分類,因此建立了一套以描述信號室及「待合段」、「事務段」、「服務段」為基礎的形狀文法來分析此類平面的形式。並按照實際案例與形狀文法間的關係,勾勒出形狀文法中的次規則系統,每個次系統規則所代表的平面形式即為一個類型,據此「線性三段類」之下可再劃分為「無信號室型」、「兼用信號室型」、「壁龕信號室型」、「雙開間信號室型」、「完全信號室標準型」、「擬完全信號室標準型」6種「型」。「非線性三段類」由於案例較少,可直接分出「島式售票房型」、「T字型」、「售票亭型」3種「型」。上述各「型」之下再細分為「式」,則車站平面類型共分為2「類」、9「型」、24「式」。
本文進一步分析車站屋頂形式,除了可由平面圖建構出建築量體與屋頂形式,使立面資料失佚的車站能復原其可能外觀之外,並且探究屋頂形式與平面類型間的關係。
本研究最後綜合車站的平面機能形式、構造、風格,使日治時期的車站建築族群有完整確實之分類與描述。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以下四點:
1.車站構造決定建築風格,兩者的關係是一致的。
2.車站屋頂形式和類型無關,兩者間可彈性組合搭配。
3.鐵道運輸的改良使「信號室」空間產生變化,並促使新車站類型的產生。
4.當時的車站設計方法以平面為首要,完成平面後,再搭配立面、甚至構造方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台灣鐵道車站的興築與空間
第三章 車站平面形態及類型
第四章 車站屋頂形式
第五章 結論
一、中文書目
王海山主編,《科學方法百科》,台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1998
台灣鐵路管理局工務處,《全線車站平面彙集》,台北:台灣鐵路管理局,1987
台灣鐵路管理局運務處,《各站沿革》,台北:台灣鐵路管理局,1998
台灣鐵路管理局,《十年來台灣鐵路》,台北,台灣鐵路管理局,1959
台灣銀行,《台灣交通史》,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
江慶林譯,《台灣鐵路史》,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林淑華,《日治前期台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台北:師大史研所碩論,1999
李宏堅,《台灣日據時期鋼筋混凝土建築技術與樣式發展間之關係探討》,中壢:中原大學碩論,1994
李東明,《永遠的北淡線》,台北:玉山社,2000
李乾朗,《台灣建築閱讀》,台北:玉山社,1996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六版一刷,台北:雄獅圖書,1998
李乾朗,《古蹟入門》,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
李欽賢、洪致文,《台灣古老火車站》,台北:玉山社,1996
吳卓夫,《營造法施工》,台北:茂榮出版社,1991
松本曉美、謝森展編,《台灣懷舊》,台北:創意立文化出版社,1993
洪致文,《台灣鐵道印象》,台北:南天書局,1998
倪漢忠,《鹿港傳統街屋的形態構成》,台中:東海大學碩論,1995
袁耀寰,《鐵路行車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馬清遠,〈類型概念及建築類型學〉,《建築師》38期12月號,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簡體字版),1990,pp.14-31
高鼎翔,《日治時期台鐵官舍建築平面構成之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碩論,1999
貢榖紳,《昆蟲學-中冊》,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出版委員會,1964
淩鴻勛,《中國鐵路概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50
陳伯遼,《鐵路建築》,台北:台灣鐵路管理局,1972
陳伯沖,《建築形式論》,台北:田園城市,1997
陳延厚等編,《中國鐵路創建百年史》,台北:台灣鐵路管理局,1981
陳登欽,《日據時期台灣鐵路車站建築初步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碩論,1988
黃建鈞,《台灣日據時期建築家井手薰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碩論,1995
楊鵬飛,《台灣鐵路古今站名》,台北:作者自印,1994
壽俊仁等編,《台灣鐵路百年紀念》,台北:慶祝台灣鐵路百週年籌備會出版,台灣鐵路管理局,1987
劉舜仁主編,《台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台北:文建會,2001
劉舜仁,〈杜讓和建築形態學研究〉,《建築師》4月號,台北:建築師雜誌社,1992,pp.131-137
謝明峰、劉舜仁,〈日治時期台灣鐵路車站類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二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2000,pp.201-204
謝明峰、〈台灣鐵道建築的資產與特色〉,《建築師》7月號,台北:建築師雜誌社,2000,pp.114-117
謝森展,《台灣回想》,台北:創意力文化出版社,1994
蘇振銘,《日治時期台灣鋼鐵構造建築應用發展之研究》,中壢:中原大學碩論,1998
二、日文書目
S.Y.生,〈竣工に近き台北驛を視る〉,《台灣建築會誌,第8輯第3號》,台北:台灣建築會,1936
小川嘉一,《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台北:日本旅行協會台灣支部,1935
台北觀測所,《昭和10年新竹台中烈震報告》,東京:台北觀測所,1936
台灣日日新報社,《台灣名勝風景寫真帖》,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03
台灣拓殖畫帖刊行會,《台灣拓殖畫帖》,東京:台灣拓殖畫帖刊行會,1918
台灣寫真會,《台灣寫真帖-第一集》,台南:台灣寫真會,1915
台灣建築會,〈嘉義驛新築其他工事概要〉,《台灣建築會誌,第5輯第5號》,台北:台灣建築會,1933
台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台灣寫真帖》,東京:台灣總督府文書課,1908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鐵道部台帳》,台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45之前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灣鐵道震災誌》,東京: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35
吉川文夫,《鐵道風景懷古Ⅰ》,東京:大正出版株式會社,1998
宇夫赳夫,〈台南驛改築工事に就て〉,《台灣建築會誌,第8輯第3號》,台北:台灣建築會,1936
杉崎行恭,《日本の驛舍─殘しておきない驛舍100選》,東京:JTB日本交通公社出版事業局,1994
岡田信次,《鐵道工學》,東京:森北出版株式會社,1941
淺野明彥,《鐵道考古學を步く》,東京:JTB日本交通公社出版事業局,1998
宮林敬幸等,《驛のはなし》,東京:成山堂書店,1997
勝山吉作,《台灣介紹最新寫真集》,台北:勝山寫真館,1931
新竹州,《昭和10年新竹州震災誌》,東京:新竹州,1938
遠藤金之助,〈旅客驛〉,《高等建築學》19卷,東京:常盤書房,1936
德田耕一,《台灣の鐵道》,東京:JTB日本交通公社出版事業局,1996
鐵道工學研究會,《鐵道工事停車場線路設計資料》,東京:鐵道圖書局,1940
鐵道教育會,《鐵道停車場一覽》,東京:鐵道教育會,1926
鐵道部,《台灣鐵道史》上、中、下卷,東京: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
三、英文書目
Colquhoun, A., "Typology and Design Method". First published in Arena 83 (June 1967). Republished in Perspecta 12 (1969). Also published in Charles Jencks and George Baird, eds., Meaning in Architecture. New York: Braziller, 1969.
De Quincy,Quatremere , "Type". Oppositions 7, 1976, pp.147-150
Downing, F. and U.Flemming, "The Bungalows of Buffalo."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8,1981,pp.269-293
Johnson, P.-A..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e: Concepts, Them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4.
Liou, S.-R with E.,-G. Vakalo , "The Studyof Architectural Morphology through Shape Grammar. " 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CSA) Southwest Region Annual Meeting ,1991,pp.119-131
Liou, S.-R with E.,-G. Vakalo ,and Y.-C. Lee, "The Si He Yuan of Bejing." 《建築學報》,第三期,1991,pp.29-55
Moneo, R., "on Typology". Oppositions 13., 1978, pp.22- 43 ,.
Nesbitt, Kate, Theoria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 an Ant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1965-1995, New York: Princeton Press, 1996
Vidler, A., "The Idea of Typ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ademic Ideal, 1750-1830.”, Oppositions 18, 1977, pp.93-115
Vidler,A., "The Third Typology.", Oppositions 7. 1976 pp.1- 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