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09: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佩玲
論文名稱:《唯識三十論頌》三能變識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榮波陳榮波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唯識三能變識八識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2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論文是以世親菩薩所著的《唯識三十論頌》為核心,表達論文主題,並引用其逝後相關的唯識學一系的論著,如以護法之釋論為主,糅合纂成的《成唯識論》、陳那造的《因明入正理論》等。每一節、每一段,均依主題擇取引文,以引文闡明主題。依此,全文之撰述依序鋪展為九章。第一章緒論 敘述筆者之寫作動機、目的與方法 作者與譯者之簡介。第二章,闡述《唯識三十論頌》之方法論,即以現量、比量、非量等三種方法,知解與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三章 總說三能變識,即先略述何謂三能變識,再探究三能變識是如何產生及其所變與歸屬。第四章 探討何謂第一能變識。第五章 探討何謂第二能變識。第六章 探討何謂第三能變識。第七章闡述三能變識如何展現出萬法及相續之問題。第八章 論述三能變識之轉依,即三能變識之轉識成智的問題。第九章 結論,可說是筆者研究本論文之心得,亦即回應筆者於第一章的寫作動機中,對唯識學產生的疑慮。

目 錄
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作者與譯者之思想背景.................................4
第二章《唯識三十論頌》之方法論.............................6
第一節三量.................................................8
第二節三類境..............................................13
第三章《唯識三十論頌》之能變識的中心思想..................20
第一節三能變識之產生......................................20
第二節三能變識之所變......................................23
第三節三能變識之歸屬......................................25
第四章《唯識三十論頌》之第一能變識........................36
第一節阿賴耶識之自相......................................36
第二節阿賴耶識之果相......................................39
第三節阿賴耶識之因相......................................43
第四節阿賴耶識之能緣與所緣................................54
第五節阿賴耶識之相應心所..................................60
第六節阿賴耶識之捨受......................................63
第七節阿賴耶識之無覆無記..................................64
第八節以因果譬喻說明阿賴耶識..............................67
第九節阿賴耶識之轉捨......................................68
第五章《唯識三十論頌》之第二能變識分析....................70
第一節釋末那識之名........................................70
第二節末那識之所依與所緣..................................72
第三節末那識之性相與相應心所..............................76
第四節末那識之三性與界繫..................................81
第五節末那識之伏斷........................................83
第六章《唯識三十論頌》之第三能變識分析....................86
第一節前六識之差別........................................86
第二節前六識之自性、行相、三性............................90
第三節前六識之所依........................................90
第四節前五識之俱不俱轉....................................92
第五節第六識之起滅及其發業的作用..........................93
第六節前六識之心所........................................95
第七章《唯識三十論頌》之三能變識的展現...................106
第一節展現之總說.........................................106
第二節分別展現...........................................116
第三節相續展現...........................................122
第八章《唯識三十論頌》之三能變識的轉依...................123
第一節何謂轉依...........................................123
第二節轉依與三性的關係...................................129
第三節轉依之修證.........................................134
第九章結論...............................................140
第一節《唯識三十論頌》之基本性格.........................140
第二節《唯識三十論頌》對後世之影.........................141
第三節《唯識三十論頌》之優劣評價.........................143
第四節結語...............................................149
【附錄】....................................................150
《唯識三十論頌》........................................150
【本文實際引用的參考書目】..................................151

【本文實際引用的參考書目】
(一)藏經部
1. 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百法明門論》,收入《大正藏》31冊,(台北:新文豐,民72)。
2. 姚秦鳩牟羅什譯,《金剛經》,收入《大正藏》8冊,(台北:新文豐,民72)。
3. 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收入《大正藏》31冊,(台北:新文豐,民72)。
4. 陳真諦譯,〈婆藪槃豆法師〉,收入《大正藏》50冊,(台北:新文豐,民72)。
5.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收入《大正藏》16冊,(台北:新文豐,民72)。
6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收入《大正藏》50冊,(台北:新文豐,民72)。
7. 唐窺基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收入《大正藏》43冊,(台北:新文豐,民72)。
8. 商羯羅主菩薩造、唐玄奘譯,《因明入正理門論》,收入《大正藏》32冊,(台北:新文豐,民72)。
9. 唐窺基,《因明入正理論疏》,收入《大正藏》44冊,(台北:新文豐,民72)。
10.梁慧皎撰,《高僧傳》,收入《大正藏》50冊,(台北:新文豐,民72)。
11.唐惠沼,《成唯識論了義燈卷》,收入《大正藏》43冊,(台北:新文豐,民72)。
12.日本善珠述,《唯識義燈增明記》,收入《大正藏》65冊,(台北:新文豐,民72)。
13.宋延壽集,《宗鏡錄》,收入《大正藏》48冊,(台北:新文豐,民72)。
14.日本善珠,《唯識分量決》,收入《大正藏》71冊,(台北:新文豐,民72)。
15.唐澄觀,《大方廣佛華言經隨疏演義鈔》,收入《大藏經》36冊,(台北:新文豐,民72)。
16.世親造、唐玄奘譯,《唯識三十論頌》,收入《大正藏》31冊,(台北:新文
豐,民72)。
17.天親造、唐玄奘譯,《百法明門論》,收入《大正藏》31冊,(台北:新文豐,民72)。
18.唐般刺蜜帝譯,《楞嚴經》,收入《大正藏》19冊,(台北:新文豐,民72)。
19.唐窺基撰,《成唯識論述記》,收入《大正藏》43冊,(台北:新文豐,民72)。
20.唐玄覺撰,《證道歌》,收入《大正藏》48冊,(台北:新文豐,民72)。
21.彌勒菩薩造、唐玄奘譯,《瑜珈師地論》,收入《大正藏》30冊,(台北:新文豐,民72)。
22.唐窺基,《瑜珈師地論略纂》,收入《大正藏》43冊,(台北:新文豐,民72)。
23.姚秦鳩牟羅什譯,《法華經》,收入《大正藏》9冊,(台北:新文豐,民72)。
24.無著菩薩、唐玄奘譯,《阿毘達磨集論》,收入《大正藏》31冊,(台北:新文豐,民72)。
25.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珈師地論》,收入《大正藏》30冊,(台北:新文豐,民72)。
26.世親造、唐玄奘譯,《大乘五蘊論》,收入《大正藏》31冊,(台北:新文豐,民72)。
27.明智旭述,《八識規矩直解》,收入《卍續藏經》98冊,(台北:新文豐,民69)
28.明智旭述,《因明入正理論直解》,收入《卍續藏經》87冊,(台北:新文豐,民69)
29.明智旭述,《成唯論觀心法要》,收入《卍續藏經》82冊,(台北:新文豐,民69)
30.圓明通濟大師、雲峰集,《唯識開蒙問答》,收入《卍續藏經》98冊,(台北:新文豐,民69)。
31.明旭智解,《百法明門論直解》,收入《卍續藏經》76冊,(台北:新文豐,民69)。
32.唐靈泰撰,《成唯識論疏抄》,收入《卍續藏經》31冊,(台北:新文豐,民69)。
33.唐窺基註解、明明昱贅言,《百法明門論贅言》,收入《卍續藏經》76冊,(台北:新文豐,民69)。
(二)專書部
1.張漫濤編,《唯識學概論》,(台北:大乘文化,民67)。
2.張漫濤編,《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台北:大乘文化,民67)。
3.梅光羲編,《相宗史傳略錄》,(台北,華嚴蓮社,年代不詳)。
4.吳汝鈞著,《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民71)。
5.李潤生著,《因明入正理論》﹙下﹚,﹙香港:密乘佛學會及博益出版集團有
限公司,民83年﹚。
6.梅光羲編述,《相宗綱要正續合編》,﹙台北,華藏法施會,民64﹚。
7.李炳南編,《唯識簡介》,﹙台中:青蓮,民84﹚。
8.彭希涑等編,《淨土聖賢錄》,﹙台中:青蓮,民87﹚。
9.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民82)。
10.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民83)。
11.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民77)。
12. 張漫濤編,《唯識思想論集》(三),(台北:大乘文化,民67)。
13.司馬遷著、韓兆琦編注,《史記選注》,﹙台北:文津,民82﹚。
14.黃振民評註,《歷代詩評註》上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83﹚。
15.能十力撰,《佛家名相通釋》,﹙台北,明文,民83﹚。
16.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國立編譯館,民65)。
17.簡金武撰,《大乘百法明門論研究》,(台中:青蓮,民86)。
18.鄔昆如著,《哲學概論》,(台北:五南,民81)。
19.唐君毅著,《唐君毅先生全集》下冊,(台北:學生,民71)。
20.釋覺如著,《唯識思想入門》,(新店:圓明,民86)。
21.劉貴傑著,《佛學與人生》,(台北:五南,民88)
22.于凌波著,《唯識三論今詮》,(台北:東大,民86 )。
23.慈航法師著,《相宗十講》,(台北,天華,民68)。
24.釋法舫著,《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天華,民76)。
25.于凌波著,《八識規矩頌講記》,(台北:圓明,民88 )。
26.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77年)。
27.唐大圓著,《唯識新裁擷彙》(台中:青蓮,民81)。
28.于凌波著,《八識規矩頌講記》,(台北:圓明,民88)。
29.釋普行著,《成唯識論研習》,(台北:中華,民67)。
30.楊白衣著,《唯識要義》,(台北,文津,民84)。
31.法舫著,《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天華,民76)。
32.ph:lipg.Zin bardo和Richard J.Gerrig著、游恆山譯,《心理學導讀》,(台北:五南,民86)。
33.張春興編,《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民80)。
34.張漫濤編,《唯識思想論集》(二),(台北:大乘文化,民67)。
35.方倫著,《唯識三頌講記》,(高雄:佛光,民75)。
36.明旭智述,《唯識心要》,收入《蕅益大師全集》(14),(台北:佛教,民64)。
37.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民83)。
38.釋演培著,《唯識法相其思想演變》,(台北:天華,民67)。
39.吳汝鈞著,《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台灣商務,民81)。
40.陳沛然著,《佛家哲理通析》,(台北:東大,民82。)
41.李潤生著,《唯識二十論導讀》,(香港:密乘佛學會,民84)。
(三)論文部
1.胡建財撰,《《大佛頂首楞嚴經》「耳根圓修」之研究》,民85年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邱獻志撰,《華嚴宗事事無礙思想研究》,民79年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齊明非,《「唯識無境」理論探析-以《成唯識論》為中心之研究》,民85年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鍾國賢撰,《宗喀巴《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釋意譯註》》,民84年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部
1.于凌波<近代唯識的復興與發展>,《獅子吼》,第4、5、6期,民81年6月。
2.于凌波,<佛學論著-唯識宗的傳承及重要論典>,《普門》,第5期,
民86年5月。
3.吳汝均,<唯識宗轉識成智之理論困難及其消解>,《鵝湖》,第11、12期,民65年5、6月。
4.蔡惠明,<玄奘大師與唯識宗>,《內明》,第170期,民75年5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