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崇一(1989):〈調查訪問法〉。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13版,549-586。台北:東華書局。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譯自Danny L. Jorgensen。
荊溪人(1994):《新聞編輯學》。台北:三民書局。
行政院體委會(1999):《體育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吳恩玲(1998):〈有線電視體育新聞面面觀〉,《廣電人》,46:20。吳素柔(2000):〈年代產經和體育台分別轉型為新聞台和綜合台〉,《中央通訊社新聞稿》,5/26。
吳淑儀(1997):《台灣主要報紙對奧運新聞報導之內容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玉瑕(1995):〈多重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李亦園(1989):〈自然觀察研究〉。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13版,131-158。台北:東華書局。
李金銓(1990):《大眾傳播理論》。第六版。台北:三民。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譯自Earl Babbie。
李彩雲(1997):《台灣地區職業棒球運動之產業關聯分析》。林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珍(1993):〈體育運動與電視媒體〉,《體育與運動》,84:142-144。李雅倫(1995):《電腦化對報業的影響---壹個報紙的個案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立里(1992):〈電視體育新聞現況分析〉,《師大體育》,32:36-38。周晉生(1996):《台灣電子報初探---中時電子報個案研究》。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揚力(1998):〈建立體育外電特色緯來七月辦新生代編譯大賽〉,《中央通訊社新聞稿》,6/09。
周揚力(2000):〈世界女子花式撞球賽緯來體育台收視率創新高〉,《中央通訊社新聞稿》,4/05。
孟廣宬(1999):《中央通訊社大陸新聞部對大陸新聞處理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孟憲輝(1986):〈參與觀察法---兼論在犯罪研究上的應用〉,《警學叢刊》,16(4):94。林幼萍(1998):《體育運動新聞跨媒體消息互動之研究》。林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幼萍(1999):〈媒體體育新聞記者人口變項之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1):129-141。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第二版。台北:師大。
林南谷(1998a):〈體育新聞節目綜觀〉,《廣電人》,46:2-3。
林南谷(1998b):〈體育頻道經營策略〉,《廣電人》,46:15-19。林啟川(1995):〈運動員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職棒球員為例〉,《銘傳學刊》,6:213-259。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初版。台北:東華書局。
林聰哲(1996):《台灣地區大眾傳播媒介體育運動報導形式之調查》。林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娟(1990):〈各報社對於1988漢城奧運報導之比較〉,《師大體育》,27:43-49。邱金松、牟鐘福、林晉榮、王振烽、徐文慶(1988):〈台灣區運動會新聞報導之追蹤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77年度學術研討會專刊》,29- 47。
侯致遠(1985a):《第2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新聞之比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致遠(1985b):〈體育運動新聞的功能〉,《師大體育》,20:58-61。
侯致遠(1986):《第10屆瓊斯杯國際籃球邀請賽新聞報導量之研究》,《體育學報》,8:167-182。侯致遠(1991a):《台海兩岸漢城奧運新聞之比較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67-84。
侯致遠(1991b):〈台灣地區體育運動大眾傳播研究文獻之分析及未來可行之研究方向〉,《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1):41-52。侯致遠[譯](1992a):〈中國大陸大眾傳播媒介與運動發展之關係〉,《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2):244-247。譯自陳天仁(1992)。
侯致遠[譯](1992b):〈運動新聞的演變趨勢〉,《奧林匹克季刊》,16:58-63。譯自Bruce Garrison & Mark Sabljak。
侯致遠(1992c):〈向大眾傳播體育運動---運動新聞學的重要性〉,《奧林匹克季刊》,19:60-63。
侯致遠(1999):《論運動與大眾傳播媒體之互動現象及其影響》。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第三屆年會。
施致平(1992):《記者專業意理與新聞製作流程對體育新聞報導之影響》。台北: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偉、侯致遠、施致平(1999):《運動傳播與輿論反應現況與展望》,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胡曉庭(1997):《有線電視綜合性頻道對無線電視在節目策略上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韋 樞(1998):〈緯來體育新聞下週一正式登場〉,《中央通訊社新聞稿》,2/13。
韋 樞(1999):〈職藍封館事件凸顯職棒電視轉播問題不容輕忽〉,《中央通訊社新聞稿》,3/11。
凌珮君(1995):《我國報紙守門人選取一版頭條新聞相關因素試析》。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譯自Klaus Bruhn Jensen、Nicholas W. Jankowski。
徐慰真(1993):《我國報業守門人對人情趣味新聞之認知差距》。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祝基瀅(1973):《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二版。台北:三民。
高小芳(1992a):〈報紙體育版及其新聞報導的演變〉,《大專體育》,2(4):68-71。高小芳(1992b):《台北市記者記者專業化程度之研究》。林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俊雄(1998):〈運動商品化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7(4):79-83。張良漢(1998):〈從職棒八年至十年的職棒轉播權利金創天價看大眾傳播媒體對職業運動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27(1):28-31。張舒斐(1998):《電視新聞記者專業價值觀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湘蓉(1996):《類型電台在台灣的發展及其經營策略》。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莫季雍(1999):《運動節目閱聽眾:一個偏好閱聽眾群的社會人口面向及傳播行為分析》。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第三屆年會。
郭俊良(1980):《編輯部的守門行為---一個「組織」觀點的個案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先隆(1995):《報紙對民選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宏(2000):《分析台灣報紙對「柯林頓/陸文斯基緋聞事件」的報導----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順孝(1993):《台灣報社編輯的守門行為---一個參與觀察法的個案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銘欽(1999):《自動化系統對電視新聞製播流程之影響---以民間全民電視台為例》。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慧雪(1993):《台灣報業的生產政治:一個腦力勞動控制的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陳鴻雁(1998):〈大眾傳播媒體在運動行銷扮演的角色〉,《國民體育季刊》,27(1):11-16。陳馥綺(1992):《我國電視新聞國際新聞報導之分析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黃 煜(2000):〈剖析運動行銷之通路〉,《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6:121-135。
黃國棟(1999):《我國有線專業新聞台之報導多元化研究----以中天、TVBS-N、民視新聞台、環球新聞台、東視新聞台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新生(1985):〈電視新聞分析方法之研究---參與觀察法〉,《復興崗學報》,34:363-371。黃新生(1990):《媒介批評》,第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
楊孝濴(1976):〈電視新聞內容雷同程度之分析〉,《廣告與電視》,29:52-56。
楊孝濴(1989):〈內容分析〉。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13版,809-831。台北:東華書局。
楊志弘(1994):〈台灣地區傳播者研究之探討〉,《民意研究季刊》,189:67-97。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傳播模式》,第二版。台北:正中。譯自Denis McQuail, and Sven Windahl(1993)。
溫世銘(1999):《台灣報紙對中華、臺灣兩職棒聯盟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溫煜國(1985):《從報紙內容與版面分析研究市民讀報率之關聯性》。台北:九鼎出版社。
廖清海(1996):《台灣報紙職業棒球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研究》。台北: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理論觀點〉,《傳播研究季刊》,第三集。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劉仲冬(1992):〈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與出路〉。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遠流。
劉作坤(1980):《我國體育新聞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昌德(1996):《台灣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大眾傳播媒體角色》。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清榕(1989):〈機率與取樣〉。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13版,67-86。台北:東華書局。
潤利公司(1999):〈1999年7、8月五大媒體有效廣告量一覽表〉,《廣告雜誌》,101:156-157。潤利公司(1999):〈1999年9月五大媒體有效廣告量一覽表〉,《廣告雜誌》,102:124-125。潤利公司(1999):〈1999年10月五大媒體有效廣告量一覽表〉,《廣告雜誌》,103:140-141。潤利公司(2000):〈1999年11月五大媒體有效廣告量一覽表〉,《廣告雜誌》,104:124-125。潤利公司(2000):〈1999年12月五大媒體有效廣告量一覽表〉,《廣告雜誌》,105:132-133。潤利公司(2000):〈2000年1月五大媒體有效廣告量一覽表〉,《廣告雜誌》,106:132-133。潤利公司(2000):〈2000年2月五大媒體有效廣告量一覽表〉,《廣告雜誌》,107:148-149。潘家慶(1984):《新聞媒介、社會責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蔡佩蓉(1995):《報社編輯選擇新聞與版面編排之研究---以大台北新聞版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鄭貴中(1998):〈大眾傳播媒介報導職棒訊息之社會功能〉,《國民體育季刊》,27(1):17-23。鄭瑞城(1992):《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鄧佳玲(1996):〈衛星體育頻道風起雲湧---從緯來體育台成立談起〉,《廣告雜誌》,67:72-73。謝永乾(1998):〈體育運動文化與大眾傳播的互動關係〉,《國民體育季刊》,27(4):93-101。謝孟志(1990):〈電視台體育運動記者之專業知能與在職進修〉,《中華體育》,13:27-28。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
關尚仁(1995):《新廣播電台經營策略剖析》。台北:第十屆吳舜文新聞講座---1995傳播管理研討會---資訊傳播時代的挑戰。
鐘志強(1998):〈大眾傳播媒體與體育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7(1):4-10。
鐘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Bate, E. C. (1979). The patterns of reader and editor interest in sports news and coverage of sports news by daily newspaper: A systematic study of sports pages staff and sports news readers of the Lansing state journal. Michiga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Birrell, S. & Rintala, J. (1984). Fair treatment for the active female: A content analysis of young athlete magazine.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1): 231-250.
Crossman, J., Hyslop, P. & Guthrie, B. (1994).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sports section of Canada’s national newspaper with respect to gender and professional /amateur statu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ociology of Sport, 29(2): 123-133.
Dozier, W. L. (1999). Gender, sport and media. Florida: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Garrison, B. & Salwen, M. B. (1989).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s of sports journalists:
A study of Associated Press sports editor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0(4): 77-84.
Garrison, B. & Salwen, M. B. (1994). Sports journalists assess their place in the profession.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5(2): 37-49.
Hargreaves, J. (1994). Sport females: Critical issue in the history and society of women’s sport. London: Routledge.
Horchem, C. (1998).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dwestern sportswriters and their Primary sources during the big eight era: A multi-case study.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Leath, V. M. & Lumpkin, A. (1992). An analysis of sportswomen on the covers in the feature article of woman’s sports and fitness magazine, 1975-1985.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16(2): 121-126.
Lee, J. (1992). Media portrayals of male and female Olympic athletes: analysis of Newspaper account of the 1984 and 1988 summer game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7(3): 197-219.
Lever, J. & Wheeler, S. (1984). The Chicago Tribune sports page, 1900-1975.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4): 299-313.
Lever, J. & Wheeler, S. (1993). Mass media and the experience of spor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3): 125-143.
Lowes, M. D. (1995). Sports page: Newswork routin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news in the daily press. Canada: Carleton University.
Lumpkin, A. & Williams, L. D. (1991). An analysis of Sports Illustrsted feature articles 1954-1987.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8(1):16-32.
Marr, L., Francis, D. & Randall, D. (1999). “The soccer game” as journalistic work: Managing the production of stories about a football club. Jalbert, P. L.,ed.
Media studies: 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11-133.
MCleneghan, J. S. (1990). Sportwriters talk about themselves: An attitude study. Journalism Quarterly, 67(1): 114-118.
Miller, P. and Miller, R. (1995). The invisible woman: female sports journalists in the workplac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2(4): 883-889.
Rowe, D. (1996). The global love-match: sport and televis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8: 565-582.
Rowe, D. and Stevenson, D. (1995). Negotiation and mediations: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status & the making of the sports text. Media Information Australia, 75: 67-79.
So1ey, L. C. & Reid, L. N. (1979). Sports Illustrated’s coverage of women in sports.Journalism Quarterly, 56(3): 861-863.
Tuggle, C. A. (1996). Television sports reporting of female athletic: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ESPN sportscenter and CNN sports tonight.University of Alabama.
Wanta, W. and Kunz, W. M. (1997). The impact of the baseball strike on newspaper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4(1): 184-194.
Williams, L. D. (1994). Sportswomen in black and white. In P. J. Creedon(Ed.), Women, Media, and sport-challanging gender values, 53-58. CA: Sage Pub.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