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ett, K. 原著,丁凡譯(1999):〈性政治〉,《女性主義經典》,頁76~86,台北:女書文化。
王石番(1996):〈淺析內容分析的定義〉,《東方雜誌》,復刊第23卷第3期,頁31~39。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宜燕(1991):〈電視廣告的性別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嵩音等著(1995):《性、暴力、新聞眼》,台北:碩人出版有限公司。
王瑞香(1996):〈基進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05~137,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石之瑜、權湘(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台北:正中書局。
Weedon, C. 原著,白曉紅譯(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台灣大學人口中心婦女研究室(1996):《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人口中心婦女研究室。
江淑琳(1998):〈從報紙報導看性騷擾議題的社會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江素慧(1996):〈女性政治精英之研究-以民進黨女性公職人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呂亞力(1978):《政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呂秀蓮(1972):〈并非效顰-幾點必須闡明的概念〉,《幼獅月刊》,第235期,頁5~9。
呂秀蓮(1973):〈男性中心的社會應該結束了吧?-3月1日台大法學院演講〉,《大學雜誌》,第64期,頁40~44。呂秀蓮(1974):《尋找另一扇窗》,台北:拓荒者出版社。
呂秀蓮(1976):《數一數拓荒的腳步》,台北:拓荒者出版社。
呂秀蓮(1976):《她們的血汗,她們的眼淚》,台北:拓荒者出版社。
呂秀蓮(1990):《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呂秀蓮(1992):〈女性參政與民主化運動如何結合?〉,《婦女新知》,第119期,頁2~3。
呂秀蓮(1992):〈以進階提昇辦法取代婦女保障名額〉,《婦女新知》,第119期,頁6~9。
李文(1996):《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傳》,台北:時報出版社。
Wimmer, R., & Dominick, J. 原著,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
李金山(2000):〈許佑生同性婚禮新聞之框架、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私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郁青(1996):〈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端容(1989):〈台灣地區婦女政治參與的意願及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及台南地區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杜芳琴(1997):〈中國宮廷婦女政治角色研究〉,收錄於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頁171~188,台北:稻鄉出版社。
周月英(1991):〈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以報紙對許曉丹的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碧娥(1996):〈台灣婦女與政治:1985-1994〉,收錄於《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127~153。
林宇玲(1991):〈由霸權理論觀點解讀報紙對選舉的報導-以七十八年台北縣縣長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芳玫(1996):〈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3~25,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施寄青(1989):〈性別政治〉,收錄於梁雙蓮等著《婦女與政治參與》,頁159~173,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出版部。
范毅芬(1989):〈女性參政之探討〉,收錄於梁雙蓮等著《婦女與政治參與》,頁107~118,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出版部。
范雲、徐永明(1993):〈被發現的台灣婦女選民〉,收錄於《民主化、政黨政治與選舉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選舉行為研究小組主辦。
范情(1996):〈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79~214,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胡晉翔(1994):〈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紀欣(2000):《女人與政治-90年代婦女參政運動》,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姚李恕信(1985):〈台灣婦女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下集》,頁659~679,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編印。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第58期,頁85~110。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7集,頁91-126。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翁秀琪(1994):〈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第48期,頁196~。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頁141~166。Tuchman, G. 原著,唐維敏譯(1996):〈新聞研究的質化方法〉,《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頁105~129,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友芳(1999):〈台灣國語流行音樂錄影帶中之性別論述〉,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秀枝(2000):〈呂秀蓮-先做人,再做女人〉,收錄於陳玉華等著《不一樣的女人:新政府十位女性首長的故事》,頁1~18,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真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陳韻如(1993):〈新聞事件的意義建構與受眾認知關係之研究-從受眾推論看新聞框架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Naisbitt, J., & Aburdene, P. 原著,陳廣翻譯(1993):《女性大趨勢》,台北:台視文化。
莊雪屏(1999):〈眷村意象之新聞再現與社會建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梁雙蓮、顧燕翎(1996):〈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收錄於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頁94~139,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梁雙蓮(1989):〈婦女與政治參與〉,收錄於梁雙蓮等著《婦女與政治參與》,頁5~29,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出版部。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1997):《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
張茂桂(1995):《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紹勳(1998);〈社會科學個案研究、調查研究、及實驗研究方法的比較〉,《民意研究季刊》,第205期,頁1~14。張錦華(1999):〈女性主義與傳播研究〉,收錄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再現》,頁93~129,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張毓芬(1998):〈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麗美(1999):〈競選文宣策略之性別差異分析-以1997年台中市長選舉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彭渰雯(1998):〈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長玲(2000):〈閣員性別比率原則的意義〉,《聯合報》,4月7日,15版。
黃淑玲(1996):〈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斯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9~70,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祖珺(1997):〈台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女性角色變遷〉,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董蘭英(2000):〈女性政治角色的媒體建構-以北港香爐事件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Berger, P. L., & Luckman, T. 原著,鄒理民譯、蕭新煌校訂(1991):《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琰、臧國仁(1998):〈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8期,頁1~28。劉毓秀主編(1996):《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賴珮如(1994):〈女性雜誌與女性價值變遷相關性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簡青玲(1995):〈社會性別建構的權力論域分析─以報紙對校園性侵害事件的報導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戴育賢(1994):〈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一次社會現象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第48期,頁169~192。鍾蔚文、臧國仁、陳憶寧、柏松齡、王昭敏(1996):〈框架理論再探:以台灣大學女研社放映A片事件為例〉,收錄於翁秀琪、馮建三主編《政大新聞教育六十週年慶論文集》,頁179~223,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羅世宏(1994):〈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主流報業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羅元君(1999):〈媒介建構「精省」議題之框架分析-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台灣新生報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顧燕翎(1986):〈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中國論壇》,第23卷第11期。
顧燕翎(1996):〈社會資源與意識型態的兩難選擇─七0年代婦運與媒體的互動關係〉,收錄於《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輯》,頁97~106。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Abbott, P., & Wallace, C.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Adoni, H., & Mane, S. (1984).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r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3), 323-340
Alexander, D. L. (1996).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beliefs in constructing candidate image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Syracuse.
Berger, P. L., & Luckman, T. (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Culley, J. D., & Bennett, R. (1976). Selling women, selling Black.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 160-174.
Donati, P. R. (1992). Pol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M. Diani & R. Eyerman (Eds.). Studying collective action. London/Newbury Park/New Delhi: Sage.
Fishman, M. (1980). Manufacturing the new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Gamson, W. A., et al. (1992). Media image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 373-393.
Gamson, W. A. (1989). News as framing: Comments on Graber.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2), 157-161.
Gamson, W. A., & Modigliani, A. (1989).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r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ety, 95, 1-37.
Gamson, W. A. (1988).Political discourse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Klamdermans, B., Kriesi, H., & Tarrow, S. (Eds.).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1 (pp. 219-244).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
Gerbner, G. et al. (1980). Aging with television: Images on TV drama and conception of social realit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0, 36-47.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Berkeley, C. 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raber, D. A. (1989). Content and meaning: What’s it all abou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2), 144-152.
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In M. Gurevitch, T. Bennett, J. Curran, & Woollacott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 Methuen.
Kress, G. (1985). Ideology structures in discourse. In T. A. van Dijk (Ed.),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Academic Press.
Littlejohn, S. W. (1996). 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5th ed.).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aQuail, D.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Molotch, H. & Lester, M. (1974). News as purposive behavior: On the strategic use of routine events, accidents and scandal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9, 101-112.
Pan, Z., & Kosicki, G. M. (199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 55-75.
Randall, V. (1987). Women and politic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ankard, J. W. Jr., et al. (1991). Media frames: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EJMC convention, Boston, August.
Tuchman, G. (1991). Media institutions: Qualitative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news. In K. B. Jensen & N. W. Jankowski (Eds.),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New York: Free Press.
van Dijk, T. A.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3(2), 23-43.
van Dijk, T. A. (1985). Introduction: The role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ety. In T. A. van Dijk (Ed.),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Academic Press.
van Dijk, T. A. (1988). News as discourse. Hove &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van Dijk, T. A. (1991).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news as discourse. In K. B. Jensen & N. W. Jankowski (Eds.),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van Zoonen, L.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Weedon, C. (1987). 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