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84.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0 06: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銘源
研究生(外文):Wang Ming-yuan
論文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修憲之研究-背景、過程、特色
指導教授:張五岳張五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Wu-Y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大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修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民大會
外文關鍵詞:amend consitution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National Assembl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要瞭解中共的政治制度,莫過於研究中共的憲法及修訂憲法的機關。憲法乃一國之基本大法,係一國政府組織及人民權利義務的基礎規範,透過對憲法的制訂及修改的研究,可以達到對一國立國的精神及其政府體制的全面性瞭解。在歐美國家或亞洲的日本、台灣等民主國家,修憲皆須透過一定的機制與程序來完成憲法的修改。以台灣而言,修憲機關為國民大會,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形式上是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主體,但礙於其現行政治體制仍為「一黨專政」體制,及強人領導所主控,所以儘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修憲、立法、監督等職權,且根據中共一九八二年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最高之權力機關,但一般人的認知不外乎是「橡皮圖章」或「舉手機器」。本文希望透過中共憲法條文之制訂及其演變過程中,探討瞭解其憲法之變動及法律上規定與實際運作之間的差異,其互動的關係更深入瞭解中共憲法的特性與中國共產黨的本質。
本文以中國共產黨在一九四九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迄今,前後於一九五四、一九七五、一九七八、一九八二年公佈了四部憲法,其中過程是將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自一九四九年到文革開始之一九六六年;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文革時期;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二年鄧小平復出後最新一部憲法公佈期間,及一九八二年迄今等分成四個時期,檢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憲法及修改憲法之背景、過程、特色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實際運作情況,做動態之比較研究,以做為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分析探討。
To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one must study its constitution and the institution in charge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s. A constitution is the basic law of a country; it proscribes the basic rules of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and civi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tudying a constitution’s promulgation and its subsequent reforms enables one to understand the spirit of a nation and its governmental system. In North America, Europe, Japan, or Taiwan, constitutional reforms must be completed by certain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In Taiwan, the National Assembly is the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 in charge of amending the constitution, while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is its counterpart in the PRC. Although the NPC has legislative and oversight powers and the ability to amend the constitution, it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mere“rubber stamp”or“hand-raising machine,”given China’s one-party, authoritarian system.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PRC’s constitutional provisions and the process involved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its constitu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ulemaking and its actual implementa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will facilitate an insight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C’s constitution as well as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paper will examine the four constitutions adopted in 1954, 1975, 1978, and 1982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C in 1949. In addition, the paper divides the constitutions into four periods: 1949 to 1966, the beginning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66 to 1976,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76 to 1982, the newest constitution after Deng Xiaoping’s rise to power; and 1982 to present. The paper studi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C’s promulgation of its constitution and its constitutional reforms. Moreover,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mending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actual mechanism of the NPC will be studied to further analyze the PRC’s political system.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2
第三節 研究架構之建立……………………………...……………..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全國人大制度之演變與性質………...…………...….....7
第一節 全國人大制度之形成背景與發展………...….…………….7
第二節 全國人大制度之理論基礎…………...…….…………..…19
第三節 人民代表大會職權概述………………...….……………..29
第三章 中共憲法之特色………………………...……..………...33
第一節 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特徵……………………………......33
第二節 中共憲法的制定背景………………………….…………...42
第三節 中共憲法的中心思想……………………………………....49
第四章 中共政局演變與中共憲法之修訂……..…..………......59
第一節 中共政權草創時期之憲政文件...…………………….....59
第二節 毛澤東時期與一九五四年憲法………………...……..….63
第三節 「四人幫」時期與一九七五年憲法……………………....68
第四節 華葉時期與一九七八年憲法…………………..………....72
第五節 鄧小平時期與一九八二年憲法……………….…………...78
第六節 三次憲法修正案之探討…………………………………....84
第五章 結論………………………………………..….…...……..91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91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95
參考書目……………………………………………………………......99
附 錄…………………………………………………………………....107
<一>一九四九年共同綱領
<二>一九五四年憲法
<三>一九七五年憲法
<四>一九七八年憲法
<五>一九八二年憲法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1.「民主集中制、黨的集體領導、黨內統一、黨的紀律」,蘇聯大百科全書(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
2.九屆人大二次會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學習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史社,一九九九年三月)。
3.人民日報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講話(北京:人民日報社,一九八三年三月)。
4.中共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八月)。
5.中共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八月)。
6.中共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巴黎公社(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一年三月)。
7.毛澤東,「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六年九月)。
8.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
10.毛澤東,「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11.王向明,憲法若干理論問題的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12.王厚生,中共制憲評論(香港:文會出版社,一九五五年十月)。
13.史大林,「論蘇聯憲法草案」,孟光編著,人民憲法講話(華南:華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
14.吳大英等,政治體制改革與法制建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月)。
15.吳家麟,憲法學(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三月)。
16.李杓煥,中共憲法之研究-極權主義與憲政體制的矛盾與衝突,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17.李達,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十一月)。
18.孟光,人民憲法講話(廣州:華南出版社,一九五五年)。
19.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九0年九月六版)。
20.法學教材編輯部,憲法講義(石家莊:法律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六月)。
21.邱敦紅,中西民主政治論(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二月)。
22.科索夫,憲法的概念與本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月)。
23.范揚等譯,法哲學原理(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五年四月)。
24.孫中山,「五權憲法」,徐文珊,國父遺教三民主義總輯(台北:台灣書店,一九五0年)。
25.孫維本,人大工作手冊(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一月,第一版)。
26.袁瑞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形成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九月,第一版)。
27.郝楚芼、段浩然,中國共產黨六十年(下冊)(南京:解放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
28.馬克思,「『法蘭西內戰』二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十月)。
29.高民政主編,中國政府與政治(濟南:黃河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月)。
30.栺木等,民主的構思(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五月)。
31.張友漁等,法學理論論文集(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32.張式軍主編,地方人大工作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一月)。
33.張晉藩、曾憲義,中共憲法史略(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九月)。
34.張煒,人民代表大會監督職能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
35.張鏡影,比較憲法(上)(台北:黎明書局,一九八三年二版)。
36.許崇德,中國憲法(北京: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37.陳春龍等,法律知識問答(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九月)。
38.傅思明,新時期憲法學研究概述(北京:法學,一九八九年六月)。
39.傑尼索夫著、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編譯室譯,蘇維埃憲法及其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
40.廉希聖,人民代表知識大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一月)。
41.敬延年等編著,現階段的地方人大(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42.新華通訊社國內資料組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紀(一九四九-一九八0)(北京:新華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六月)。
43.楊逢春,人大代表基本知識(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44.葉明德,「人民三政權之比較」,台灣海峽兩岸各種體制之比較研究(台北:政大國關中心,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45.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第一版)。
46.劉清波,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編輯委員會,一九八五年)。
47.劉清波、郝致誠,毛共憲法的透視(台北:黎明出版社,一九七五年)。
48.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書局,一九八五年)。
49.蔡定劍,中國人大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第一版)。
50.鄭學稼,社會主義思想史(台北:帕米爾書店,一九七二年)。
51.蕭蔚云、魏定仁、室音胡日雅克琪編著,憲法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九月)。
52.霍玉琛,「論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法學研究,一九九一年一月。
53.繆全吉,中國制憲史資料匯編-憲法篇(台北:國史館,一九八九年)。
二、期刊論文
1.孔令望、戚淵,「我國憲法有關公民權規定的特色」,法學,第三期,一九九二年。
2.石本惠,「淺論中國國家權力結構體系的制約關係」,社會科學研究,第三期,一九九六年。
3.朱全景,「毛澤東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唐都學刊(北京),第十四卷,第三期,一九九八年一月。
4.朱蓓蕾,「中共『憲法修正案』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九卷,第八期,一九九三年八月。
5.李正亭,「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監督」,中國政治(北京),一九九0年七月。
6.肖明輝,「蘇聯憲法與我國憲法」,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七卷,第四期,二000年七月。
7.周永坤,「中國憲法的變遷-歷史與未來」,江蘇社會科學,第三期,二000年。
8.施子中,「中共憲法變遷之研究」,蘇俄問題研究,第二十一卷,第四期,一九八0年四月。
9.倪業群,「新中國憲法50年:回顧與總結」,法學研究,第十五卷,第三期,二000年五月。
10.孫國華等,「論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新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北京) ,第四期,一九九四年。
11.徐東濱,「正本論修憲」,明報月刊,第十一卷,第六期,一九八一年。
12.郝致誠,「揭開中共修憲的秘密」,憲政時代,第八卷,第一期,一九八二年七月。
13.張紅聲,地方權力機關監督職能初探,華東法政學院法學碩士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五月)。
14.張淳翔,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革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六年六月。
15.張曉燕,「論執政黨與憲法的關係」,科學社會主義,第二期,二000年。
16.張鑫,「中國社會主義憲法概念與實踐(上)」,明報月刊(香港),第十八卷,第十二期,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17.曹伯一,「中共憲法的馬克思主義基礎」,東亞季刊,第十五卷,第三期,一九八四年一月。
18.許光泰,「中共新憲法之分析」,匪情月報,第二十五卷,第六期,一九八三年。
19.許光泰,「中共憲法的理論與實際」,中國論壇,第十八卷,第十一期,總第二一五期,一九八四年九月。
20.許信周,「中國新憲法比較」,盤古月刊(香港),綜合刊,一九七八年三月。
21.曾建元,「人民代表大會─中共政權組織形式的理論探討」,近代中國(台北)第八十一期,一九九一年二月。
22.楊勝春,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功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23.董家均,八0年代以後中共地方人大職權與功能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五年九月。
24.劉文斌,八0年代後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與功能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六月。
25.劉得寬,「中共現行八二年憲法之特徵及其最近修正案」,軍法專刊,第四十卷,第四期,一九九四年四月。
26.劉清波,「中共『新憲法』的評價-從法理上觀察-」,憲政時代,第八卷,第三期,一九八三年一月。
27.劉勝驥,「中共偽五屆人大憲法之特質」,匪情月報,一九七八年十月。
28.鄧初民,「討論、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思想準備工作和方法問題」,新華(半月刊),第二期,一九五四年。
29.顏國秉,從權利與權力的文獻看中共憲法的演變,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000年一月。
三、報紙
1.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七三年九月二日,第一版。
四、網路資源
1.黎安友,「中國大陸的憲政運作(China''s Constitutionalist
Option)」。
http://www.inpr.org.tw/inprc/pub/biweekly/120-9/m121_5.htm
貳、英文部分
一、Books
1.Alan C.Isaak,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Home
Wood,Illinois:The Dorsey Press,1985).
2.Michael Lindsay,"Introduction",The New Constitution of
Communist China:Comparative Analyses(Taipei:Institute of
Int''l Relations,1976).
3.Sotirios A.Barber,On what the Constitution Means(Baltimor: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4).
二、Periodicals
1."The Rul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by the twelfth Congress of the R.C.P.(B),(12 August,196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