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專著部分
(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一‧修辭研究與相關論著
洪北江主編《修辭學論叢》(台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
林月仙《實用修辭學》(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8年)
徐芹庭撰《修辭學發微》(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
宋振華編著 張志公 張壽康審訂《現代漢語修辭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二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三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語法與修辭》(廣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
中國修辭學會華北分會編《修辭叢談》(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黃慶萱著《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路燈照 成九田著《古詩文修辭例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87年)
楊子嬰 孫芳銘 王宜早《文學和語文的修辭》(香港:麥克米倫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余致純主編《新體系語法及修辭》(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7年)
傅隸樸著《修辭學》(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年)
蔡謀芳著《表達的藝術》(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陸稼祥、池太寧主編《修辭方式例解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張春榮著《修辭散步》(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黎運漢 張維耿著《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社,1991年)
董季棠著《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向新陽著《文學語言引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布裕民 陳漢森著《寫作語法修辭手冊》(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吳正吉著《活用修辭》(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
《文法與修辭(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
鄭頤壽主編《文藝修辭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譚全基著《修辭百例》(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關紹箕《實用修辭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年)
杜淑貞著《兒童文學與現代修辭學》(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周振甫著《古詩文例話輯【一】詩詞例話 卷一:欣賞與閱讀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周振甫著《古詩文例話輯【一】詩詞例話 卷二:寫作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周振甫著《古詩文例話輯【一】詩詞例話 卷三:修辭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周振甫著《古詩文例話輯【一】詩詞例話 卷四.卷五:風格編.文藝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唐松波 黃建霖主編《漢與修辭格大辭典》(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漢英辭格對比與翻譯》(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黃永武《字句鍛練法》(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沈謙著《修辭學》(台北:空大,1995年)
吳金關 王觀竹主編《修辭學練指導》(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年)
楊春霖 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史塵封著《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希杰著《修辭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修辭通鑒》(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
張春榮著《修辭行旅》(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張春榮著《修辭萬花筒》(台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
駱小所著《語言美學論稿》(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楊鴻儒著《當代中國修辭學》(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7年)
李忠初 李伯超 盛新華著《漢語語法修辭概念》(湖南:岳麓書社,1997年)
沈謙著《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張志公著《修辭概要》(台北:書林出版社,1997年)
孫光萱 古遠清《詩歌修辭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李庚元 李治中編著《古今辭格及範例》(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
劉煥輝著《修辭學綱要(修訂本)》(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吳禮權《中國現代修辭學通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
胡性初編著《修辭助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年)
張潛著《修辭語法論稿》(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設,1998年)
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1999年)
中國修辭學會 臺灣師大國文系主編 《修辭論叢【第一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杜淑貞著《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何永清著《修辭學漫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蔡宗陽著《修辭學探微》(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二.詩詞論著
朱祖謀校輯《疆村叢書》 (1~20)(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十二冊(臺北:廣文書局,1967~1970年版)
盧元駿選註《詞選註》(台北市:正中書局,1970年)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陳弘治著《唐宋詞名作析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
陳振寰著《讀詞常識》(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
唐圭璋選釋《唐宋詞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弓英德著《詞學新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夏瞿禪著《唐宋詞欣賞》(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3年)
湯擎民整理《詹安泰詞學論稿》(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夏紹碩著《古典詩詞藝術探幽》(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王國維著 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台北市:里仁書局,1987年)
《詩詞曲賦名作賞析》(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
葉嘉瑩著《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8年)
繆鉞 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臺北市:正中書局,1989年)
袁行霈‧劉逸生等《古典詩詞名篇鑑賞集》(台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胡雲翼著《宋詞研究》(台南:大行出版社,1990年)
李元洛著《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劉逸生著《宋詩蒙太奇》(台北:大鴻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趙仲邑《文心雕龍譯注》(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苗菁著《唐宋詞體通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李若鶯著《花落蓮成-詞學瑣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童慶炳著《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唐文德著《詩詞中的美學與意境》(台中:國彰出版社,1994年)
周金聲主編《中國古典詩藝品鑒》(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孫崇恩編著《北宋婉約派四大名家詞》(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5年)
孫立著《詞的審美特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楊海明著《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
周益津編註《唐宋詞賞析》(台南市:大夏出版社,1995年)
賀新輝主編《全宋詞鑒賞詞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5年)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李若鶯著《唐宋詞鑑賞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
黃文吉著《北宋十大詞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陳邦炎主編《詞林觀止》(台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謝文利、曹長青著《詩的技巧》(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黃麗貞著《詞壇偉傑李清照》(台北:國家出版社,1996年)
朱祖謀選編 沙靈娜譯注《宋詞三百首》(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惠民 張曉雲著《文采風流唐宋詞》(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雲龍著《倚聲藝術新論-填詞技巧》(三河: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
宋緒連 鐘振振《宋詞藝術技巧辭典》(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王隆升著《宋詞的登望意識與境界》(台北:文津出版社有跟公司,1998年)
唐圭璋等撰寫《唐宋詞鑑賞集成》上中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吳惠娟著《唐宋詞審美觀照》(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汪中註譯《新譯宋詞三百首》(臺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
唐圭樟主編《唐宋詞鑒賞辭典》(台北市:新地文學出版社,1999年)
劉揚忠選編《名家解讀宋詞》(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施蟄存 陳如江輯錄《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三.柳永詞相關研究
葉慕蘭著《柳永詞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葉嘉瑩著《唐宋名家詞賞析(3) 柳永‧周邦彥》(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8年)
梁雪芸選編《柳永詞選》(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
謝桃坊著《柳永》(台北市: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張淑瓊主編《唐宋詞新賞(4) 柳永等17人》(台北市:地球出版社,1992年)
謝桃坊主編《名家名著賞析叢書 柳永詞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6年)
周子瑜選注今譯《柳永周邦彥詞選注》(中和市:建宏出版社,1996年)
韋金滿著《柳蘇周三家詞之修辭比較研究》(台北市:天工書局,1997年)
宇野直人著《柳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葉一青 王光炤著《柳永全傳》(天津:長春出版社,1999年)
韋金滿著《古典文學論叢》(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年)
貳‧學位論文
(依著作年代先後排列)
一.關於柳永
鄭琳《柳永詞研究》(文化碩士論文,1968年6月)
廖為祥《樂章集析論》(台大碩士論文,1976年5月)崔瑞郁《柳永與周邦彥》(台大碩士論文,1976年5月)張白虹《柳永樂章集析論》(高雄師大碩士論文,1997年6月)連美惠《柳永詞情色抒寫之研究》(淡江碩士論文,1999年7月)二.關於修辭
林春蘭《杜詩修辭藝術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5年)林敏晶《李清照之韻調與修辭之研究》(香港遠東學院碩士論文,1991年)
許達玲《淮海詞之聲律與修辭研究》(香港珠海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
王金成《珠玉詞之聲律與修辭研究》(香港珠海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
莫潔蓮《白石道人歌曲聲律與修辭之研究》(香港珠海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三‧其它
楊晉綺《清真集文體風格暨詞彙風格之研究》(政大碩士論文,1997年)謝奇峰《稼軒詞口語風格研究》(師大碩士論文,1998年)楊秀慧《秦少游詞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參‧期刊論文
(依時間先後排列)
一.關於柳永
王念慈〈柳永的詞〉《人生》第8卷第11期(1954年10月),頁14~15。
黃清〈柳永與秦觀詞之比較〉《協大藝文》第20期(1958年5月),頁64~70。
佘雪曼〈柳永雨霖鈴詞的欣賞〉《人生》第19卷第3期(1959年12月),頁20~21。
敬莛〈從詞人的忘我談到三變〉《純文學》第9卷第6期(1971年6月),頁63~68。
江正誠〈柳永與周邦彥〉《暢流》第52卷第9期(1975年12月),頁29~32。吳炎塗〈柳永的詞情與生命〉《鵝湖》第2卷第11期(1977年5月),頁40~44。粱麗芳〈柳永的詞牌特色〉《中外文學》第7卷第1期(1978年6月),頁22~33。
梁麗芳〈柳永慢詞的節奏與連貫性〉《中外文學》第7卷第3期(1978年8月),頁34~68。維思〈柳永的詞和在浙江〉《浙江月刊》第11卷第5期(1979年5月),頁31~32。
蔡慕陶〈創新慢詞大家 窮愁潦倒的柳永〉《新知識》第148期(1980年6月),頁34~35。林宗霖〈奉旨填詞的柳三變〉《暢流》第65卷第7期(1982年5月),頁35~37。葉嘉瑩〈柳永及其詞〉《南開學報》第3期(1982年),頁53~66。
陳秀玲〈多情自古傷別離-試賞柳永「雨霖玲」〉《中國語文》第51卷第6期(1982年12月),頁31~43。李國庭〈慢詞的開拓者柳永〉《文史知識》第4期(1983年),頁99~104。
林玫儀〈柳周詞比較研究(上)〉《中外文學》第12卷第6期(1983年11月),頁100~125。林玫儀〈柳周詞比較研究(下)〉《中外文學》第12卷第7期(1983年12月),頁110~155。杜淑貞〈柳永在詞學上的地位〉《花蓮師專學報》第15期(1984年12月),頁169~181。林秀惠〈淺談蘇柳詞中的深情〉《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第9期(1984年12月),頁132~135。楊海明〈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雨霖鈴》賞析〉《文史知識》第9期(1985年),頁40~44。
豐家驊〈柳永思想評價爭議〉《學術月刊》第5期(1985年),頁44~48轉頁67。
趙曉蘭〈抒情角度與溫庭筠和柳永的詞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0年),頁40~47。
龍建國〈論柳永詞的社會美學意義〉《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0年),頁58~63。
曾大興〈柳永以賦為詞論〉《江漢論壇》第6期(1990年),頁56~61。
章尚正〈柳永情詞平議〉《綏化師專學報:社科版》(1991年),頁126~131。
龍建國〈論柳永詞的表現手法〉《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1年),頁48~52。
豐家驊〈柳永慢詞與宋代都市〉《江海學刊》第4期(1991年),頁163~165。
龍建國〈詞學領域的新拓展-評《柳永和他的詞》〉《中國圖書評論》第1期(1991年),頁48~49。
孫康宜著 李奭學譯〈柳永與慢詞的形成〉《中外文學》第20卷第1期(1991年6月),頁34~80。羅嘉慧〈柳永與市民文學〉《廣東社會科學》第1期(1992年),頁75~80。
田哲益〈柳三變生平及其詞研究〉《中國文化月刊》第150期(1992年4月),頁96~107。施議對〈論「屯田家法」〉《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2月),頁185~201。
劉少雄〈論柳永的艷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頁163~192。徐亞萍〈斷鴻聲遠長天暮-論柳永之寫景與抒情〉《靜宜人文學報》第9期(1997年6月),頁59~75。二.修辭
羅肇錦〈距離的運用-談修辭技巧之四〉《國文天地》(1987年11月),頁76~80。陳滿銘〈演繹法在詩詞裡的運用〉《國文天地》(1988年2月),頁98~101。蔡宗陽〈辭格的辨析〉《國文天地》第9卷第3期(1993年8月),頁96~99。
蔡宗陽〈誇飾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9卷第4期(1993年9月),頁83~87。
彭元岐〈互文及錯綜修辭界說之釐清〉《國文天地》第9卷第7期(1993年12月),頁106~112。張健〈詩詞曲中的人生比喻〉《國文天地》第9卷第12期(1994年5月),頁32~39。陸石誠〈辭格與美學〉《中國語文》第75卷第3期(1994年9月),頁24~30。蔡宗陽〈排比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9卷第8期(1994年1月),頁95~91。
江奇龍〈楊牧《一首詩的完成》的幾種修辭格〉《國文天地》第9卷第10期(1994年3月),頁28~35。曾心怡〈從修辭角度看席慕蓉〉《國文天地》第9卷第11期(1994年4月),頁38~44。
蔡宗陽〈映襯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9卷第12期(1994年5月),頁76~78。
蔡宗陽〈層遞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10卷第1期(1994年6月),頁86~89。
蔡宗陽〈轉化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10卷第2期(1994年7月),頁56~59。
蔡宗陽〈錯綜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10卷第3期(1994年8月),頁68~71。
蔡宗陽〈拈連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10卷第4期(1994年9月),頁62~65。
蔡宗陽〈示現的解說與活用〉《國文天地》第10卷第5期(1994年10月),頁44~47。
蔡宗陽〈譬喻與象徵的比較〉《國文天地》第10卷第10期(1995年3月),頁64~67。
蔡宗陽〈譬喻與轉化的比較〉《國文天地》第10卷第8期(1995年1月),頁35~39。
蔡宗陽〈兼格的修辭〉《國文天地》第10卷第11期(1995年4月),頁52~55。
黃雅莉〈談溫詞幽隱的藝術技巧〉《國文天地》第12卷第4期(1996年9月),頁80~84。沈謙〈文學的審美者-文學批評〉《國文天地》第14卷第6期(1998年11月),頁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