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書
王逢振、李景端、嚴永興、林一安、金志瓶、胡湛珍與高中甫主編,《新編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大辭典》,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年12月。
文學理論書籍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12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89年8月。
瑪麗‧伊凡絲著,廖仁義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90年。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2年11月20日初版。
謝天振,《比較文學理論翻譯與研究》,台北:業強,1994年7月初版。
中俄文學關係及其他書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7月。
王潤華,《魯迅小說新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11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初版三刷。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一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0月。
以撒柏林著,彭懷棟譯,《俄國思想家》,台北:聯經,1987。
朱光潛,《現實主義的美學》,台北:金楓出版,1987。
冰夷,滿濤,孟昌,謬靈珠,戈寶權和曹寶華等譯,高爾基著,《論文學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汪暉,《反抗絕望》,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10月出版。
汪介之,《選擇與失落:中俄文學關係的文化關照》,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汪劍釗,《中俄文字之交──俄蘇文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廣西:漓江出版社,1999年3月。
汪建釗 編選,《別爾嘉耶夫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
吳中杰,《中國現代文藝思潮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李輝凡,《二十世紀初俄蘇文學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6月。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台北:風雲時代,1995。
李明濱,《中國與俄蘇文化交流志》,《中華文化通志‧中外文化交流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杜文君與胡維革,《現代文化志》,《中華文化通志‧歷代文化沿革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果戈理著,李映荻等譯,《狂人日記》,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6月再版。
柯根教授著,沈端先譯,《偉大的十年間文學》,上海:南強書局,1930年9月。
馬克‧使朗寧著,湯新楣譯,《現代俄國文學史》,台北:遠景,1981年7月。
馬克‧使朗寧著,張伯權譯,《俄羅斯文學史》,台北:自華書店,1986年11月。
俞元桂、黎舟與李萬鈞,《魯迅與中外文學遺產論稿》,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
胡曉真執行編輯,《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民族國家論述》,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4年6月。
徐祖武主編,《契訶夫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
唐正序與陳厚誠,《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67年6月。
曹聚仁,《魯迅的一生》,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2月。
陳建華,《二十世紀中俄文學關係》,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張華,《魯迅和外國作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
閔開德與吳同瑞,《魯迅文藝思想概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
智量 等著,《俄國文學與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1。
湯普遜著,楊德友譯,《理解俄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葉賽寧著,顧蘊璞譯,《葉賽寧詩選》,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10月。
瑪利安‧高利克(Marian Galik),陳聖生、華利榮、張林杰與丁信善譯,《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發生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3月。
劉寧主編,《俄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5月。
劉再復,《放逐諸神》,台北:風雲時代,1995年6月。
劉亞丁,《蘇聯文學沈思錄》,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魯迅著,張瀛玉、黃世芬與林芬安編,《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1989年12月。
魯迅著,楊澤主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年5月。
錢理群,《心靈的探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歐茵西,《新編俄國文學史》,台北:書林,1993年12月。
韓長經,《魯迅與俄羅斯古典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9月初版。
藤井省三著,陳福康編譯,《魯迅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欒梅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
論文:
余敏玲,《十九世紀俄國知識份子的覺醒》,台北:政大歷史研究所論文,1982年6月。蔡輝振,《魯迅小說研究》,香港:珠海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12月。
中文期刊
王兆徽,〈俄國文學的發達與特徵〉,《文訊月刊》第六期,1983年12月,頁125~134。王兆徽,〈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俄國現代主義新文學運動〉,《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1985年6月,頁118~128。王兆徽,〈十九世紀俄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著作〉,《文訊月刊》第三十三期,1987年12月,頁63~69。
王兆徽,〈革命前俄國知識份子論〉,《東方學報》第四期,1990年6月,頁27~39。
史蓮娜,〈五四時期克魯泡特金對中國的影響〉,《漢學研究》第十四卷第一期,1996年6月,頁157~176。
艾雲,〈逃離幸福----俄羅斯知識份子的精神氣質及命運〉,《聯合文學》第16卷第6期,2000年4月,頁148~161。李明濱,〈令所有的人都感到親切----魯迅作品在蘇聯的流傳和研究〉,《中國文化月刊》第一四四期,1991年10月,頁42~62。李輝凡,〈“白銀時代“與現代派文學〉,《文藝理論與批評》,1998年6月,頁16~22。
李春林,〈比較文學方法解讀魯迅的回顧與反思〉,《魯迅研究月刊》第211期,1999年11月,頁25~32。
呂周聚,〈魯迅與中國現代主義文學〉,《魯迅研究月刊》第207期,1999年7月,頁17~25。
余杰,〈狂飆中的拜倫之歌----以梁啟超、蘇曼殊、魯迅為中心探討清末民初文人的拜倫觀〉,《魯迅研究月刊》第209期,1999年9月,頁15~28。
林毓生,杭之譯,〈魯迅思想的特質〉,《當代》第八期,1986年12月,頁88~96。林精華,〈屠格涅夫創作中的平民知識份子形象〉,《外國文學評論》,1997第三期,頁100~107。
周昌龍,〈魯迅的傳統和反傳統思想〉,《漢學研究》第十卷第二期,1992年12月,頁193~209。
周蔥秀,〈論魯迅的蘇聯觀〉,《魯迅研究月刊》第209期,1999年9月,頁7~14。
章桀,〈20世紀俄羅斯文學回顧〉,《文藝理論與批評》,1998年4月,頁12~19。
陳國恩,〈世紀初的啟蒙與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藝觀的萌芽〉,《魯迅研究月刊》第212期,1999年12月,頁36~39。
張覺,〈論魯迅《秋夜》的象徵主義特徵及其象徵意義〉,《魯迅研究月刊》第208期,1999年8月,頁33~38。
趙明,〈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20世紀中國文學接受俄國文學的三種模式〉,《外國文學評論》,1997第一期,頁114~121。
英文書籍
Brown, Edward J.,《Russian Literature Since the Revolu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ad enlarged edition, 1982.
Dmitrij Cizevskij, Richard Noel Porter translate,《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 Literature》, Vol.2, Nashville: 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1974.
Erlich, Victor, 《Modernism and Revolution: Russian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Goldman , Merle edit, 《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ay Fourth Er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Mathewson, Rufus W.,Jr. 《The Positive Hero in Russian Literatur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ecend edition, 1975.
Mirsky, Prince D. S., 《 Contemporary Russian Literature》, New York: Kraus Reprint co., 1972.
Moser, Charles A. edi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Ng , Mau-sang, 《The Russian Hero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onomareff Constantin V., 《On the Dark Side of Russian Literature》, 1709~1910,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87.
Read, Christopher.《Culture and power in revolutionary Russia: the intelligentsia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tsarism to communism》,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1990.
Zelnik, Reginald E. Ed.《Workers and Intelligentsia in Late Imperial Russ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99.
英文期刊
Song Yongyi(宋永毅), “A Glance at Russian Populism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 37:2 (1996’6),pp. 77-83.
俄文書籍
Е. В. Паевской и И. М. Сырицына ред.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и литературы стран зарубежного Востока“,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60.
Владимир Набоков, “Лекции по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 Москва:《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1994.
П. В. Басинский и С. Р. Федякин,“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конца XIX--начала XX века и первой эмиграции“,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 《Академия》, 1995.
俄文期刊
А. Сарычев, “Чехов и Лу Синь“ изб. “Дон“, (1959’11):147~150..
В. И. Семанов, “Лу Сунъ о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 “Народы Азии и Африки“, (1965’5): 108~119.
В. В. Петров, “ Лу Синь и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Иностра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76’10): 19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