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9 21: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宋俊德
研究生(外文):Sung jiun-de
論文名稱:身體經驗空間的可操作性-以礁溪溫泉溝公園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Maneuverability of the body sense space -a study of Jau Si Spring-Stream
指導教授:吳光庭吳光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Kwang-ty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6
中文關鍵詞:溫泉地域建築社區中心澡堂
外文關鍵詞:springlocal architecturesociety centrebath hou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3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在礁溪溫泉溝公園的操作中,地域文化、基地的紋理與人為力量的介入形成空間操作的方法。在設計的操作過程中,對人文的空間與自然的結合,甚至於對水的空間反應、宜蘭地域環境的反應。今天台灣民眾對於溫泉文化的認知-在於如何去使用,與獲得身體的經驗衍生出相關溫泉休閒的附屬機能, 所以這是目前的一般認知。而礁溪溫泉溝可以被當作凝聚社區共識的場所,這是地方的差異性的特質,因此在衍生出對於地方空間與形式的認知。
在空間與機能的研究中,設計者對地方的認知與看法中加入對溫泉空間文化的認知與型式。在客觀的分析中,從基地特質與地方文化的特色去尋找線索,在論文的過程中衍生出合理、客觀的操作的準則。回歸到設計操作的層面時,這是合理化與客觀的提出對基地的解決方案,在建築的手法與設計者的反思,設計的適當與否,是操作過程中的回饋。藉由地方去呈現設計的本質-對基地的看法與與自然環境的結合,是操作過程中的兩大要素。
In the practice of the Jausi spring stream,local culture , site texture,and the force of mankind forms the method of space operation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e space live up with nature ,as to analyze the local culture of Ilan
Nowadays, people in Taiwan acknowledge the recreation of spring culture
Is how to use and require the experience of body-sense ,then, performing the other
Activity .however, it is the acknowledge of local culture .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1-1 空間與記憶……………………………………………………………………………………………………
1-1-2 空間的記憶之一……………………………………………………………………………………………………
1-1-3 空間的記憶之二……………………………………………………………………………………………………
1-1-4 空間的記憶之三……………………………………………………………………………………………………
1-1-5 在基地的討稐中情境與感知是尋找基地的線索的方法之一……………………………………………………
第二節規劃架構及規劃空間探討…………………………………………………………………………………………
1-2-1 空間論述…………………………………………………………………………………………
1-2-2 水的記憶…………………………………………………………………………………………
1-2-3 規劃流程及架構…………………………………………………………………………………………
第二章 礁溪空間發展與關係
第一節基地與居民的關係……………………………………………………………………………………………….
2-1-1 日據時代作為大東亞共榮圈的榮譽消費空間並作為區隔階級消費的差異空間………………………………..
2-1-2 溫泉作為獎勵的手段………………………………………………………………………………………….
第二節 六O及七O年代國際觀光旅遊時期………………………………………………………………………………
2-2-1 溫泉做為廉價色情消費的媒介…………………………………………………………………………………
2-2-2 國民旅遊下的作為台北都市夜生活的場所…………………………………………………………………….
2-2-3 鄉土意識的覺醒與文化工業的現象……………………………………………………………………………
2-2-4 臺灣洗澡文化…………………………………………………………………………………………………
2-2-5 臺灣溫泉空間衍生活動分析…………………………………………………………………………………..
第三節 經濟再結構過程中逐漸轉變的礁溪………………………………………………………………………………..
2-3-1 農業經濟衰退溫泉觀光事業興起………………………………………………………………………….
2-3-2 溫泉私有化的興盛及公共溫泉經營的衰退 …………………………………………………………….
2-3-3 流動空間(space of fbws)替代地方空間(space of places)……………………………………………..
第四節 溫泉溝的空間與社區關係…………………………………………………………………………………………
2-4-1 溫泉活動是居民的日常活動…………………………………………………………………………….
2-4-2 溫泉水屬於公共資源……………………………………………………………………………
2-4-3 溫泉溝是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
2-4-4 溫泉溝是居民的活動場所……………………………………………………………………….
第五節 溫泉溝空間特質分析………………………………………………………………………………………………….
2-5-1 做為混合、交匯的差異地點…………………………………………………..
2-5-2 補償性……………………………………………………………………….
2-5-3 偏離的特徵……………………………………………………………………….
第六節溫泉做為民間團體的社交場所與身體經驗的向度………………………………………………………
章節目錄
2-6-1 公共溫泉浴室……………………………………………………………………….
2-6-2 浸泡方式……………………………………………………………………….
2-6-3 熱、流動、汗水……………………………………………………………………….
2-6-4 卵石與愉快的微笑、嘻鬧聲……………………………………………………………………….
2-6-5 田野的氛圍與白皙的水蒸氣……………………………………………………………………….
第七節 溫泉傳達訊息與符號分析……………………………………………………………………….
2-7-1 泡溫泉的型式與儀式……………………………………………………………………….
2-7-2身體經驗與接收訊息分析……………………………………………………………………….
第三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國外溫泉研究及回顧. ……………………………………………………………………….
3-1-1 spa……………………………………………………………………….
3-1-2 KURHAUS……………………………………………………………………….
3-1-3 羅馬式浴場分析……………………………………………………………………….
第二節 國內澡堂空間分析與案例研究……………………………………………………………………….
3-2-1案例研究……………………………………………………………………….
3-2-2 公共浴池空間分析……………………………………………………………………….
第四章 溫泉溝分析
第一節 發展可行性評估……………………………………………………………………….
4-1-1 礁溪溫泉溝生態……………………………………………………………………….
4-1-2 雨水儲留供水……………………………………………………………………….
4-1-3 溫泉溝生態循環建議示意圖……………………………………………………………………….
第二節 溫泉形成地理原因與礁溪地質分析……………………………………………………………………….
4-2-1蘭陽平原溫泉成因及周遭地質……………………………………………………………………….
4-2-2冷泉與溫泉爲宜蘭縣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第五章 基地分析與設計操作
第一節 基地分析………………………………………………………
第二節 礁溪現況分析……………………………………………………………………….
5-2-1活動分區……………………………………………………………………….
5-2-2綠帶雨水系統分析……………………………………………………………………….
5-2-3礁溪景觀分析……………………………………………………………………….
5-2-4人文自然景觀分析……………………………………………………………………….
5-2-5綠帶系統與自然景觀建議……………………………………………………………………….
5-2-6礁溪溫泉浴場分布圖……………………………………………………………………….
5-2-7溫泉溝週遭環境分析……………………………………………………………………….
5-2-8溫泉溝公共澡堂使用統計……………………………………………………………………….
章節目錄
第三節 設計操作……………………………………………………………………….
5-3-1 基地紋理分析……………………………………………………………………….
5-3-2居民活動空間與水空間分析圖……………………………………………………………………….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第二節建議……………………………………………………………………………
夏鑄九
1994(公共空間),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Manuel Castells
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Conclusion: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Meaning in the Space of Flows」,
王志宏 譯,台北:明文
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Space, Knowledge and Power:Interview of Michel Foucault 」,
陳志梧 譯,台北:明文
廖炳惠
1995(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
黃春明
1990(莎喲娜啦‧再見),台北:皇冠
陳學明
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
Vitruvii
1998(建築十書),台北:建築與文化出版社
張京媛
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參考網站
台灣溫泉學苑 http://www.formospa.net/
全方位礁溪 http://www.netvigator.com.tw/~aloha2/
礁溪好風光 http://www.taconet.com.tw/tcpb/
三芝熱帶嶼 http://www.kurhaus.com.tw/
徐秀慧碩士論文<黃春明小說研究>
http://www.ncku.edu.tw/~taiwan/taioan/hak-chia/c/chhi-siu-hui/sek-su
http://2week.com.tw/spa/frame.htm
http://www.spaworld.com.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白崇亮(民75)。組織承諾研究:理論與實證。管理評論,3,30-51。
2. 饒達欽、劉明洲(民86):國民中學電腦課程之教材教法設計策略。資訊與教育雜誌,61,25-29。
3. 戴建耘(民83):電腦技能教學之教學模式與教材分析─以文書表格教學為例。資訊與教育,41,42-47。
4. 鍾佑民、高熏芳(民88):國民小學實施電腦教學之觀察與省思。視聽教育雙月刊,41(1),1-10。
5. 劉秀瑛(民89):建構主義在高職資訊教學之應用。資訊與教育,75,60-66。
6. 溫明正(民84):電腦教育解析。教育資料與研究,3,24-27。
7. 曾志華(民86):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74-79。
8. 甯自強(民82b):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科學教育學刊,1(1),101-108。
9. 甯自強(民82a):「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33-41。
10. 許榮富、黃芳裕(民84):當今科學概念發展研究賦予科學學習的新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78,2-13。
11. 郭重吉(民85):從建構主義談數理師資培育的革新。科學發展月刊,24(7),555-562。
12. 郭重吉(民84):建構主義與科學教育的革新。科學教育學刊,3(2),213-224。
13. 郭重吉(民81):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
14. 范毓娟、郭重吉(民84):在國中理化課程中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6,69-87。
15. 洪振方(民86):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8,23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