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8: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盈萱
論文名稱:盧文弨及其《羣書拾補》之研究
指導教授:劉兆祐劉兆祐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語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0
中文關鍵詞:盧文弨書拾補抱經堂乾嘉學派校勘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清代學術以小學為基礎,對諸書進行校勘工作,其成果已經超越前代,及至乾嘉時期,校勘學風鼎盛,校勘大家輩出,盧文弨便是其中一人。尤其是盧文弨《羣書拾補》一書,在校讎學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藉由研究《羣書拾補》中所使用的校勘方法,來了解盧文弨當時的治學情形,以及當時的乾嘉學風。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旨趣;第二章是盧文弨之生平,對盧文弨的家世、師友及抱經堂藏書作一說明;第三章是《羣書拾補》述論,徹底探討《羣書拾補》成書過程以及書中盧文弨所使用之校勘方式,並將其作一歸類整理;第四章是《羣書拾補》之補正,利用《羣書拾補補遺》和《羣書拾補識語》補訂《羣書拾補》;第五章是盧文弨對校勘學之影響,分述《羣書拾補》及盧文弨對學術上的影響外,再由當時學者及現今學者對盧文弨之評價,以明盧文弨在校勘學上之地位;第六章是結論,說明研究態度及研究展望;論文末之附錄有盧文弨之治學年表及校書年表,以及盧文弨當時使用之藏書章和校勘手蹟之書影,另附《羣書拾補》之抱經堂刊本圖版,這些皆是了解盧文弨之重要資料。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3
 第三節 研究範圍---------------------------------------------6
 第四節 文獻探討---------------------------------------------7
 第五節 預期成果---------------------------------------------8
第二章 盧文弨之生平-------------------------------------------9
 第一節 家庭背景---------------------------------------------9
 第二節 家學淵源---------------------------------------------16
 第三節 學術生涯---------------------------------------------18
  一 交游與門生---------------------------------------------18
   (一)抱經交游-------------------------------------------18
   (二)抱經門生-------------------------------------------21
  二 書院講學----------------------------------------------22
   (一)暨陽書院------------------------------------------24
   (二)鍾山書院------------------------------------------24
   (三)紫陽書院------------------------------------------25
   (四)崇文書院------------------------------------------26
   (五)三立書院------------------------------------------26
   (六)龍城書院------------------------------------------27
   (七)西湖書院------------------------------------------27
 第四節 治學態度--------------------------------------------28
  一 校書熱忱----------------------------------------------28
  二 校書態度----------------------------------------------32
 第五節 書樓藏書--------------------------------------------34
 第六節 校著簡述--------------------------------------------36
  一 抱經堂叢書--------------------------------------------36
  二 校著藏所----------------------------------------------38
   (一)盋山書藏------------------------------------------38
   (二)其他藏所------------------------------------------47
第三章 《羣書拾補》述論--------------------------------------54
 第一節 《羣書拾補》成書及內容-------------------------------54
  一 成書緣起----------------------------------------------55
  二 成書經過----------------------------------------------56
  三 審定姓氏----------------------------------------------58
  四 版本說明----------------------------------------------59
  五 所校之書----------------------------------------------59
 第二節 《羣書拾補》校書底本---------------------------------63
  一 經部--------------------------------------------------63
  二 史部--------------------------------------------------65
  三 子部--------------------------------------------------67
  四 集部--------------------------------------------------69
 第三節 《羣書拾補》校勘法釋例-------------------------------70
  一 對校(版本校)----------------------------------------73
  二 本校--------------------------------------------------78
   (一)本書正文------------------------------------------79
   (二)本書注文------------------------------------------79
   (三)行款格式------------------------------------------80
  三 他校--------------------------------------------------80
   (一)他書校--------------------------------------------81
   (二)他說校--------------------------------------------88
  四 理校(理證校)----------------------------------------90
   (一)以意校正------------------------------------------90
   (二)以意解釋------------------------------------------91
   (三)存疑----------------------------------------------91
  五 史校--------------------------------------------------91
   (一)校勘時間------------------------------------------91
   (二)考證史事------------------------------------------92
   (三)考證人物------------------------------------------94
   (四)考證地點------------------------------------------96
   (五)校勘名物------------------------------------------96
   (六)考證典故------------------------------------------97
   (七)考證制度------------------------------------------99
第四章 《羣書拾補》之補正------------------------------------103
 第一節 《羣書拾補補遺》述論--------------------------------103
  一 《羣書拾補補遺》簡述----------------------------------104
  二 分述《羣書拾補補遺》校記釋例--------------------------105
   (一)《宋史藝文志補》與《補遼金元藝文志》---------------105
   (二)《揚雄太玄經》之校勘分述---------------------------111
 第二節 《羣書拾補識語》述論--------------------------------116
  一 《羣書拾補識語》簡述----------------------------------116
  二 分述《羣書拾補識語》所校補處--------------------------118
   (一)補校《羣書拾補》未出校處--------------------------118
   (二)補充《羣書拾補》校記說明--------------------------119
   (三)列舉《羣書拾補》之誤------------------------------121
   (四)說明盧文弨存留疑問處------------------------------127
第五章 盧文弨對校勘學之影響----------------------------------131
 第一節 《羣書拾補》之價值----------------------------------132
  一 考辨版本源流並要求善本--------------------------------135
  二 歸納古書行款版式通例----------------------------------138
  三 全面靈活的校勘方法------------------------------------139
  四 廣泛應用其他資料及知識--------------------------------140
   (一)金石及其他地下出土資料----------------------------140
   (二)與所校書性質相同或相近的專書材料-------------------141
   (三)與所校書性質不同的專書材料-------------------------141
   (四)利用釋道二藏材料----------------------------------141
   (五)利用唐宋以來類書材料------------------------------142
  五 「相形而不相掩」之校勘理論----------------------------143
 第二節 盧文弨對乾嘉學者之影響------------------------------143
  一 樸實勤勉──困厄不輟之治學精神-------------------------143
   (一)樸實勤勉,謙遜嗜學--------------------------------144
   (二)正本清源,整理羣籍--------------------------------144
   (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45
  二 注重切磋──交相砥礪之良好學風-------------------------146
   (一)說經之道,擇善而從--------------------------------146
   (二)學問之道,愈辨愈精--------------------------------147
  三 學有所成──將乾嘉學術作一分類------------------------147
  四 批判現實──關注社會之用世精神------------------------148
  五 客觀校勘──指出學者校書之弊端------------------------149
   (一)指出引他書改古書之弊------------------------------149
   (二)指出引類書改古書之弊------------------------------150
   (三)指出輕視詩詞藝術之弊------------------------------150
 第三節 學者對盧文弨之評價----------------------------------151
  一 當時學者之評價----------------------------------------152
  二 後世學者之評價----------------------------------------154
第六章 結 論-----------------------------------------------156
 第一節 研究態度--------------------------------------------156
 第二節 研究展望--------------------------------------------158
引用書目及參考文獻--------------------------------------------161
 一 專 書-------------------------------------------------161
  (一)相關著作--------------------------------------------161
  (二)通論用書--------------------------------------------167
  (三)參考用書--------------------------------------------175
 二 論 文-------------------------------------------------178
  (一)期刊論文--------------------------------------------178
  (二)論文集----------------------------------------------180
  (三)學位論文--------------------------------------------181
附 錄-------------------------------------------------------182
  附表一:盧文弨之治學年表----------------------------------182
  附表二:盧文弨之校書年表----------------------------------189
  書影一:盧文弨之藏書章------------------------------------213
  書影二:盧文弨之校勘手蹟----------------------------------215
  書影三:《羣書拾補》之抱經堂刊本圖版-----------------------219

引用書目與參考文獻
一、專 書
(一)相關著作
1、有關盧文弨之校著資料
(1)抱經堂叢書 清.盧文弨(撰)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盧文弨抱經堂刊本
抱經堂叢書 清.盧文弨(撰) 民國十二年(1923)北京直隸書局影印本
抱經堂叢書 清.盧文弨(撰) 民國五十七年(1968)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
(2)羣書拾補初編 清.盧文弨(撰)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盧文弨抱經堂刊本 
羣書拾補初編 清.盧文弨(撰) 民國五十七年(1968)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
(3)羣書拾補識語 清.徐友蘭(撰) 清光緒十八年(1982)會稽徐友蘭鑄學齋刊本
(4)羣書拾補補遺 清.盧文弨(撰) 清光緒十八年(1982)會稽徐友蘭鑄學齋刊本
(5)抱經堂文集 清.盧文弨(撰)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盧文弨抱經堂刊本
抱經堂文集 清.盧文弨(撰) 民國十二年(1923)北京直隸書局影印本
抱經堂文集 清.盧文弨(撰) 民國五十七年(1968)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
抱經堂文集 清.盧文弨(撰),王文錦(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年6月
(6)鍾山札記 清.盧文弨(撰) 收入皇清經解.卷三百八十八(第11冊) 清.阮元(等編) 臺北 復興書局 1960年5月
(7)龍城札記 清.盧文弨(撰) 收入皇清經解.卷三百八十九(第11冊) 清.阮元(等編) 臺北 復興書局 1960年5月
(8)羣書拾補 清.盧文弨(撰) 臺北 世界書局 1963年4月
羣書拾補 清.盧文弨(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年3月
(9)顏氏家訓斠注 北齊.顏之推(撰),清.趙曦明(注),清.盧文弨(校補),王叔岷(斠注)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75年9月
(10)顏氏家訓注 北齊.顏之推(撰),清.趙曦明(注),清.盧文弨(校補), 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1年4月
顏氏家訓注 北齊.顏之推(撰),清.趙曦明(注),清.盧文弨(校補),王利器(集解) 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3年9月
2、有關盧文弨之文集資料
(1)新編十一經問對.新編十一經問對跋語 元.何異孫(撰),清.嚴元照(跋)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盧文弨抱經堂刊本
(2)雕菰集.卷十二.國史儒林文院傳議 清.焦循(撰) 清道光四年(1824)文山房聚珍本
(3)悔庵學文.卷八.書盧抱經先生札記後 清.嚴元照(撰) 清光緒年間湖城義塾刊本
(4)悔庵學文.卷八.又書盧抱經先生札記後 清.嚴元照(撰) 清光緒年間湖城義塾刊本
(5)經韻樓集.卷八.翰林院侍讀學士盧公墓志銘 清.段玉裁(撰) 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阮元學海堂刊本 清光緒十四年(1888)上海點石齋石印本
(6)復初齋文集.卷四.蔣春農文集序 清.翁方綱(撰) 清光緒三年(1877)重刊本
(7)復初齋文集.卷十二.送盧抱經歸南谷序 清.翁方綱(撰) 清光緒三年(1877)重刊本
(8)復初齋文集.卷十四.祭盧學士文 清.翁方綱(撰) 清光緒三年(1877)重刊本
(9)復初齋文集.卷十四.皇清誥授朝議大夫前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抱經先生盧公墓誌銘 清.翁方綱(撰) 清光緒三年(1877)重刊本
(10)復初齋文集.卷十七.書同人贈盧抱經歸南谷序後 清.翁方綱(撰) 清光緒三年(1877)重刊本
(11)復初齋詩集.卷四十六.重游學宮詩 清.翁方綱(撰) 清光緒三年(1877)重刊本
(12)養一齋文集.卷五.盧抱經詩鈔序 清.李兆洛(撰) 清光緒四年(1878)刊本
(13)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五.盧氏羣書拾補序 清.錢大昕(撰) 清光緒十年(1884)長沙龍氏家塾重刊本 清光緒十四年(1888)上海點石齋石印本
(14)潛研堂文集.卷三十四.荅盧學士書 清.錢大昕(撰) 清光緒十年(1884)長沙龍氏家塾重刊本 清光緒十四年(1888)上海點石齋石印本
(15)潛研堂文集.卷三十四.又荅盧學士書 清.錢大昕(撰) 清光緒十年(1884)長沙龍氏家塾重刊本 清光緒十四年(1888)上海點石齋石印本
(16)拜經堂文集.卷一.皇清故日講官起居注前翰林院侍讀學士盧先生行狀 清.臧庸(撰) 清光緒十四年(1888)上海點石齋石印本
(17)愚谷文存續編.卷一.抱經堂集序 清.吳騫(撰) 民國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齋影印本
(18)昌黎先生詩集注.卷第五.寄盧仝 唐.韓愈(撰),清.顧嗣立(注)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67年5月
(19)籀廎述林.卷五.札迻序 清.孫詒讓(撰) 臺北 廣文書局 1971年5月
(20)藏書羣園經眼錄.卷五.史部三.地理類.咸淳臨安志跋語 清.盧文弨(撰),傅增湘(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年9月
(21)藏書紀事詩.卷五.盧文弨紹弓 葉昌熾(撰) 臺北 世界書局 1980年10月
3、有關盧文弨之生平資料
(1)盧抱經增校諸家校補詩考跋 柳詒徵(撰) 收入柳翼謀先生文錄 臺北 廣文書局 1970年6月
(2)清朝漢學師承記.卷六.盧文弨 清.江藩(撰),周予同(注) 臺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4年12月
漢學師承記.卷六.盧文弨 清.江藩(撰)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3)盧抱經先生手校本拾遺 趙吉士(撰) 臺北 臺灣書店 1958年5月
(4)盧文弨 楊立誠、金步瀛(編) 收入中國藏書家考略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78年9月
(5)抱經堂文集三十四卷 張舜徽(撰) 收入清人文集別錄 臺北 明文書局 1982年2月
(6)盧文弨 吳辰伯(編) 收入江浙藏書家史略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2年5月
(7)抱經堂叢書 陽海清(編撰),蔣孝達(校訂) 收入中國叢書綜錄補正 揚州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84年8月
(8)國朝學案小識.卷十四.仁和盧先生 清.唐鑑(撰)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2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1985年12月
(9)清儒學案小傳.卷八.抱經學案 徐世昌(纂)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6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10)文獻存徵錄.卷四.盧文弨(一) 清.錢林(編),清.王藻(輯)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0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11)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校勘目錄學家列傳第十九.盧文弨 支偉成(撰)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2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12)儒林集傳錄存.盧文弨傳 清.阮元(撰)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3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13)詞林輯略.卷四.盧文弨 清.朱汝真(撰)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6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14)國朝鼎甲徵信錄.卷三.盧文弨 清.閻湘惠(編),清.張春齡(增訂)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7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15)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卷三十四.盧文弨(二) 清.張維屏(輯)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22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16)尚友記.盧學士家傳 清.汪喜孫(撰)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29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17)昭代名人尺牘小傳.卷二十二.盧文弨(二) 清.吳修(編)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31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18)皇清書史.卷六.盧文弨(一) 清.李放(編)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83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19)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列傳二百六十八.儒林二.盧文弨(六) 趙爾巽(等撰)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94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20)清史列傳.卷六十六.儒林傳下.盧文弨(九) 清.國史館(編)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04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21)碑傳集.四十八.盧文弨(三) 清.錢儀吉(撰)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08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22)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一百二十七.盧文弨(二十三) 清.李桓(輯)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49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23)清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五.盧抱經先生事略(二) 清.李元度(撰)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93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24)清代七百名人傳.第四編.盧文弨(三) 蔡冠洛(編)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96冊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2月
(25)清人筆記條辨.卷二.鍾山札記龍城札記 張舜徽(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年12月
(26)歷代校勘成果簡介──羣書拾補 張治江(撰) 收入古籍知識手冊 高振鐸(主編)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8年12月
(27)盧文弨 嚴文郁(編) 收入清儒傳略 臺北 臺灣商務印館 1990年6月
(28)盧文弨(1717-1796) 洪湛侯(撰) 中國文獻學新編 杭州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5年6月
(29)盧文弨 韋順莉、吉秀芳(撰) 收入中國古代文獻學家研究 張家璠、閻崇東(編)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6月
(30)自比猩猩見酒的盧文弨 劉師兆祐(撰) 收入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 臺北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1996年6月
(31)盧文弨 鄭偉章(撰) 收入文獻家通考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1月
(32)盧文弨與抱經堂 顧志興(撰) 收入浙江藏書家藏書樓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11月
(33)抱經堂叢書 李春光(撰) 收入古籍叢書述論 瀋陽 遼瀋書社 1991年10月
(34)盧文弨 吳師哲夫(撰) 收入中國圖書館學與目錄學名人錄 胡述兆(編) 臺北 漢美圖書有限公司 1999年8月
(二)通論用書
(1)漢學商兌 清.方東樹(撰) 清光緒八年(1882)四明華雨樓刊本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浙江書局刊本
漢學商兌 清.方東樹(撰) 臺北 廣文書局 1963年1月
(2)經韻樓集 清.段玉裁(撰) 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阮元學海堂刊本 清光緒十四年(1888)上海點石齋石印本
(3)羣書校補 清.陸心源(撰) 清同治元年(1862)歸安陸心源十萬卷樓刊本
(4)善本書室藏書志 清.丁丙(撰)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錢塘丁丙刊本
善本書室藏書志 清.丁丙(撰) 臺北 廣文書局 1967年8月
(5)藏書十約 葉德輝(撰) 清宣統三年(1911)湘潭葉德輝刊本
(6)越縵堂日記 清.李慈銘(撰) 民國九年(1920)北京浙江公會影印手稿本
(7)清代思想史綱 譚丕謨(撰) 臺北 開明書局 1940年10月
(8)清代通史 蕭一山(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3年2月
(9)古書讀校法 陳鐘凡(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8月
(10)校讎學史 蔣元卿(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年5月
校讎學史 蔣元卿(撰) 合肥 黃山書社 1985年12月
(11)校讎通論 阮廷焯(撰) 臺北 中國學典出版社 1967年9月
(12)書目續編敘錄 喬衍琯(撰) 臺北 廣文書局 1968年1月
(13)書目治要 張文治(編)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68年3月
(14)校讎學 胡樸安、胡道靜(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8月
(15)柳翼謀先生文錄 柳詒徵(撰) 臺北 廣文書局 1970年6月
(16)籀廎述林 清.孫詒讓(撰) 臺北 廣文書局 1971年5月
(17)竹汀日記鈔 清.錢大歆(撰),清.何元錫(編) 臺北 廣文書局 1971年8月
(18)北江詩話 清.洪亮吉(撰) 臺北 廣文書局 1971年9月
(19)圖書目錄概論 張樹三(撰)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73年1月
(20)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撰) 臺北 華正書局 1974年10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撰)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96年3月
(21)劉申叔先生遺書 劉師培(撰) 錢玄同(編) 臺北 華世出版社 1975年4月
(22)余嘉錫論學雜著 余嘉錫(撰) 臺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6年6月
(23)清代思想史 陸寶千(撰) 臺北 廣文書局 1978年3月
(24)高明經學論叢 高明(撰)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78年7月
(25)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張舜徽(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2月
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張舜徽(撰) 臺北 里仁書局 1997年9月
(26)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題跋真跡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 臺北 中央圖書館 1982年12月
(27)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 丁師原基(撰) 臺北 華正書局 1983年2月
(28)古書校讀法 吳孟復(撰)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3年5月
(29)目錄學研究 汪辟疆(撰)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3年6月
(30)藏書羣園經眼錄 傅增湘(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年9月
(31)中國文獻學 張舜徽(撰) 臺北 木鐸出版社 1983年7月
(32)中國目錄學史 姚名達(撰) 上海 上海書店 1984年6月
(33)中國叢書綜錄補正 陽海清(編撰),蔣孝達(校訂) 揚州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84年8月
(34)黃氏日抄 宋.黃震(撰) 臺北 大化書局 1984年12月
(35)目錄學概論 彭斐章、朱天俊、謝灼華(等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3月
(36)古籍整理概論 黃永年(撰)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7月
(37)文獻學講義 王欣夫(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2月
文獻學講義 王欣夫(撰)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9月
(38)中國善本書提要 王重民(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4月
(39)中國文學目錄學 謝灼華(編撰)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6年5月
(40)校勘學概論 戴南海(撰)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5月
(41)中國目錄學 昌彼得、潘美月(撰)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9月
(42)古書版本鑑定研究 李清志(撰)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9月
(43)目錄學 彭斐年、喬好勤(撰)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6年12月
(44)中國目錄學研究 胡楚生(撰) 臺北 華正書局 1987年1月
(45)宋代書目考 喬衍琯(撰)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4月
(46)校讎別錄 王叔岷(撰) 臺北 華正書局 1987年5月
(47)清代學術史研究 胡楚生(撰)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8年2月
(48)校勘述略 王雲海、裴汝成(撰) 開封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8年6月
(49)古籍知識手冊 高振鐸(主編)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8年12月
(50)校勘學綱要 謝貴安(撰) 武漢 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1989年5月
(51)藏書羣園題記 傅增湘(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6月
(52)清代學者像傳合集 清.葉衍蘭、清.葉恭綽(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7月
(53)顧千里研究 李慶(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7月
(54)清初的羣經辨偽學 林師慶彰(撰)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0年3月
(55)版本學概論 戴南海(撰) 成都 巴蜀書社 1990年4月
(56)歷代刻書考述 李致忠(撰) 成都 巴蜀書社 1990年4月
(57)校讎目錄學纂要 蔣伯潛(撰)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年5月
(58)古書版本學概論 李致忠(撰)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0年8月
(59)校勘學 管錫華(撰)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7月
(60)古籍整理研究通論 吳孟復(撰) 臺北 貫雅文化事業公司 1991年11月
(61)中國古籍版本學 曹之(撰)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2年5月
(62)標點善本題跋集錄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 臺北 中央圖書館 1992年5月
(63)中國目錄學史 喬好勤(撰)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2年6月
(64)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 臺北 中央圖書館 1992年6月
(65)書目答問補正 清.張之洞(撰),范希曾(補) 臺北 新興書局 1992年6月
書目答問二種 清.張之洞(撰),范希曾(補) 北京 三聯書店 1998年6月
(66)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 嚴紹璗(撰)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年6月
(67)中國文獻學新探 洪湛侯(撰)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2年9月
(68)中日漢籍交流史論 王勇(主編) 杭州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2年12月
(69)中國目錄學史 李端良(撰)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3年5月
(70)中國著名目錄學家傳略 李萬健(撰)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3年6月
(71)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年7月
(72)清史史料學 馮爾康(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年11月
(73)張舜徽先生紀念集 張舜徽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 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1月
(74)中國文獻學新編 洪湛侯(撰) 杭州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5年6月
(75)中國古書校讀法 宋子然(撰) 成都 巴蜀書社 1995年6月
(76)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 馬積高(撰) 長沙 湖南出版社 1996年1月
(77)文獻學 洪湛侯(撰)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6年3月
(78)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撰)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96年3月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撰),朱維錚(導讀)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6月
(79)中國古代文獻學家研究 張家璠、閻崇東(編)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6月
(80)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 李希泌、張椒華(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年7月
(81)學術論文寫作指引 林師慶彰(撰)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6年9月
(82)訓詁學大綱 胡楚生(撰) 臺北 華正書局 1996年9月
(83)中國近代經學史 田漢雲(撰)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6年12月
(84)古籍異文研究 王彥坤(撰)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6年12月
(85)清代目錄提要 來新夏(主編) 濟南 齊魯書社 1997年1月
(86)古籍整理教程 時永樂(撰) 保定 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7年1月
(87)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史部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 臺北 中央圖書館 1997年6月
(88)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 劉師兆祐(撰) 臺北 臺灣書店 1997年6月
(89)校勘學釋例 陳垣(撰) 上海 上海書店 1997年7月
(90)清代名人軼事 葛虛存(撰) 揚州 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 1997年7月
(91)古籍辨偽學 鄭良樹(撰)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7年11月
(92)宋版書敘錄 李致忠(撰)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原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7年11月
(93)文獻目錄學 柯平(編撰) 開封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8年8月
(94)校讎廣義──版本編 程千帆、徐有富(撰) 濟南 齊魯書社 1998年4月
(95)校讎廣義──典藏編 程千帆、徐有富(撰) 濟南 齊魯書社 1998年4月
(96)校讎廣義──校勘編 程千帆、徐有富(撰) 濟南 齊魯書社 1998年4月
(97)校讎廣義──目錄編 程千帆、徐有富(撰) 濟南 齊魯書社 1998年4月
(98)中國目錄學 劉師兆祐(撰)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8年7月
(99)乾嘉考據學研究 漆永祥(撰)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12月
(100)中國目錄學資料選輯 昌彼得(編)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9年3月
(101)許瀚之文獻學研究 丁師原基(撰) 臺北 華正書局 1999年3月
(102)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 梁啟超(撰)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9年7月
(103)中國圖書館學與目錄學名人錄 胡述兆(編) 臺北 漢美圖書公司 1999年8月
(104)治學方法 劉師兆祐(撰) 臺北 三民書局 1999年9月
(105)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 馮爾康(撰)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0年8月
(三)參考用書
(1)清代碑傳文通檢 陳乃乾(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年9月
(2)清人別集千種碑傳文引得及碑傳主年里譜 楊家駱(編) 臺北 中國文化學院 1965年4月
(3)冊府元龜 宋.王欽若、楊億(等編) 臺北 中華書局 1967年3月
(4)宋人傳記索引 日.青山定雄(編) 東京 東洋文庫 1968年12月
(5)唐宋詞人年譜 夏承熹(編) 臺北 明倫出版社 1970年12月
(6)中國地名大辭典 劉君任(編) 臺北 文海書局 1971年6月
(7)中國近代學人象傳初輯 佚名(編) 臺北 大陸雜誌社 1971年9月
(8)近代名人傳 沃丘仲子(編) 臺北 中山圖書公司 1973年3月
(9)文淵閣原鈔本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清.永瑢、紀昀(等編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3年10月
(10)民國人物小傳 劉紹唐(編) 臺北 傳記文學雜誌社 1975年6月
(11)民國百人傳 吳相湘(編) 臺北 傳記文學雜誌社 1975年6月
(12)宋人生卒考示例 鄭騫(編) 臺北 華夏出版社 1977年1月
(13)新編中國地名辭典 陸景宇(編) 臺北 維新書局 1977年6月
(14)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 麥仲貴(編)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77年9月
(15)清代大學士年表 古鴻廷(編) 舊金山 美國中文資料中心 1980年1月
(16)碑傳集 清.錢儀吉(編)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80年1月
(17)續碑傳集 清.繆荃孫(編)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80年1月
(18)碑傳集補 清.閔爾昌(編)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80年1月
(19)碑傳集三編 清.汪兆鏞(編)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80年1月
(20)中國圖書館名錄 王恩光、吳仁勇、謝琬若(編) 北京 中國學術出版社 1982年6月
(21)中國歷代名人辭典 南京大學歷史系(編)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9月
(22)古今人物別名索引 陳德芸(編) 上海 上海書店 1982年10月
(23)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臧勵龢(編) 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館分館 1982年11月
(24)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 來新夏(編) 上海 上海人民出社 1983年4月
(25)中文參考用書指引 張師錦郎(編撰)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3年12月
(26)清史論文索引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究所清史研究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年6月
(27)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譚正璧(編) 上海 上海書店 1985年10月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譚正璧(編)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原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8年9月
(28)清代傳記叢刊索引 周駿富(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86年1月
(29)中國語文學家辭典 陳春高(編) 新鄉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3月
(30)明清江蘇文人年表 張慧劍(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
(31)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 朱保炯、謝沛霖(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
(32)四庫全書大辭典 楊家駱(編) 北京 中國書店 1987年1月
(33)怎樣使用歷史工具書 闕勛吾(編撰)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年2月
(34)宋人傳記資料索引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編) 北京 中華書店 1988年3月
(35)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 楊廷福、楊同甫(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
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 楊廷福、楊同甫(編)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9年11月
(36)實用中國名人辭典 衣興國(編)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年12月
(37)中國歷史人物辭典 廖惠美、左春靈(編) 臺北 名山出版社 1989年1月
(38)中國古典文學辭典 廖仲安、劉國盈(主編)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0年5月
(39)中國古典文學辭典 谷雲義、馮宇、劉孝嚴、魏克信、牟玉青(主編) 長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年6月
(40)中國當代名人錄 中外名人中心(編)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5月
(41)民國人物大辭典 徐友春(編)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年5月
(42)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 陳玉堂(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年5月
(43)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 姜亮夫(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年11月
(44)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 林師慶彰(主編)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5年5月
(45)文史參考工具書指南 陳社潮(編撰) 臺北 明文書局 1995年2月
(46)中國書院辭典 季嘯風(主編)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年8月
(47)古代名人字號辭典 白曉朗、馬建農(編) 北京 中國書店 1996年12月
(48)怎樣使用文史工具書 吳則虞(編) 臺北 明文書局 1997年3月
(49)清代職官年表 錢實甫(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5月
(50)歷代人物別署居處名通檢 佚名(編) 臺北 世界書局 1997年7月
(51)中華名人書齋大觀 杜產明、朱亞夫(編)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7年9月
(52)近現代書齋室名趣錄 周舍冠(編)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
(53)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 林師慶彰(主編) 臺北 漢學中心 1999年5月
(54)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張撝之、沈起煒、劉德重(主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12月
(55)明人別名字號索引 王德毅(編)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0年3月
二、論 文
(一)期刊論文
(1)盧文弨校書 張習孔(撰) 光明日報 1962年7月5日
(2)盧文弨經典釋文毛詩音義考證補訂 黃六平(撰) 東方文化 第8卷第2期 頁289-301 1970年7月
(3)盧文弨經典釋文莊子音義考證補訂 黃六平(撰) 東方文化 第11卷第2期 頁237-243 1973年7月
(4)乾嘉樸學的老路應該跳出嗎 薛春章(撰) 中央日報 1973年12月13日
(5)盧文弨生平著述及其校讎書目考略 歐陽炯(撰)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 第1期 頁66 1975年5月
(6)盧文弨校書方法探索 何兆龍(撰) 浙江學刊 1983年第3期(總第22期) 頁116-118 1983年9月
(7)盧文弨鍾山札記後案--乾嘉學術史的基礎研究(一) 陳鴻森(撰)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 新18卷第2期 頁65-86 1985年12月
(8)關於新發現的盧文弨廣雅注抄本 江慶柏(撰)文教資料 1986年第2期(總第164期) 頁126-132 1986年3月
(9)盧文弨與古籍的校勘 楊緒敏(撰)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86年第2期(總第6期) 頁16-19 1986年3月
(10)盧文弨對校勘學的貢獻 郭明道(撰) 圖書館學研究 1986年第4期(總第39期) 頁72-78 1986年8月
(11)盧文弨鍾山札記後案(續錄)--乾嘉學術史的基礎研究(二) 陳鴻森(撰)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 新19卷第2期 頁41-61 1986年12月
(12)論顧千里校勘之方法 李慶(撰) 古籍整理與研究 1987年第1期(總第2期) 頁138-158 1987年1月
(13)盧文弨校勘學述 許殿才(撰) 史學史研究 1988年第3期(總第51期) 頁68-73 1988年9月
(14)盧文弨校書考補 陳正華(撰) 江蘇圖書館學報 1989年第5期(總第45期) 頁54-56 1989年9月
(15)乾嘉校勘學概說 葉樹聲(撰)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年第4期(總第71期) 頁99-107 1989年12月
(16)盧文弨校勘學的歷史地位 許殿才(撰) 社會科學輯刊 1990年第1期(總第66期) 頁100-104 1990年1月
(17)盧文弨校書淺談 陳華(撰) 江西圖書館學刊 1990年第3期(總第79期) 頁76-78 1990年9月
(18)盧文弨著述敘錄 許殿才(撰) 文獻 1992年第3期(總第53期) 頁260-264 1992年7月
(19)試論盧文弨校勘學的原則和方法 魏哲銘(撰)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5卷第2期(總第87期) 頁74-77 1995年5月
(20)試論盧文弨、顧廣圻的校勘異同及其特點 曾貽芬(撰) 史學史研究 1997年第4期 頁57-65 1997年12月
(二)論文集
(1)藏園羣書題記序 余嘉錫(撰) 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臺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6年6月
(2)盧文弨的重校方言 胡楚生(撰) 收入訓詁學大綱 臺北 華正書局 1996年9月
(3)浙江的刻書和藏書 崔富章(撰) 收入中國古代藏書樓研究 黃建國、高躍新(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年7月
(4)清代私家藏書的種類 謝灼華(撰) 收入中國古代藏書樓研究 黃建國、高躍新(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年7月
(5)清代私家藏書概略 袁同禮(撰) 收入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 李希泌、張椒華(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年7月
(6)中國古代藏書家與古籍版本學 曹之(撰) 收入中國古代藏書樓研究 黃建國、高躍新(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年7月
(7)徐友蘭 王珠美(撰) 收入中國圖書館學與目錄學名人錄 胡述兆(編) 臺北 漢美圖書公司 1999年8月
(三)學位論文
(1)毛晉汲古閣刻書考 周彥文(撰) 臺中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年4月
(2)翁方綱年譜 陳純適(撰) 臺中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4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