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英文部分
Burnett,Robert. (1996). The Global Jukebox :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Industry. London:Routledge.
Deal.T.E. & Kennedy, A.A.(1982). Corporate Culture. Reading, MA:addaison-Wesley.
Gamson,Jushua.(1994). Claims to Fame.Caliornia.
Gamson,Jushua.(1992).A Role Is Born and Endures. Starstruck,pp.10-37.
Gibson,James L. ,Ivancevich, John M. ,Donnelly,JR.,James H.(1991).Organizations:Behavior,structurres,processes.(7th Ed.,pp.442-443). IRWIN,Inc.
Hall,Richard H.(1996) Organizations: Structures, processes, and outcomes.(6th Ed., pp.58-59).Prentice Hall,Inc.
Kotler, Philip.(1994).Principles of Marketing.方世榮譯(1995):《行銷學原理》,台北。
Negus.Keith. (1997).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In Du Gay Paul(Ed.), Production of Culture/Cultures of Production,pp.68-102.London: Sage
Negus,Keith. (1992). Producing Pop : Culture and Conflict in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London: Edward Arnold.
Peterson,Richard. (1994). Cultural studie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perspective: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Diana Crane (Ed.),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Emerg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pp.163-189. Oxford,UK & Cambridge,MA: Blackwell.
Robbins, S.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蔡承志等譯(1989):《組織行為》,台北:桂冠。
Scott,J. (1999). The U.S. recorded music industr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organization,location,and creativity in the culture econom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1(1),1965-1984.
Shuker,Roy. (1994).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Walker,Jr.,Orville C., Boyd,Jr.,Harper W., Larreche,Jean-Claude(1996). Marketing Strategy:Planning and Implemaentation. Irwin.
Wong, Victor (1998c). Taiwan Going Strong Despite Setbacks. Billboard,110(43),pp.APQ1-APQ4.
二、中文部分
林怡伶(1995):《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蕭蘋(1999):《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的價值:五種理論觀點的詮釋》。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年會暨論文研討會。新竹:關西。
李天鐸(1996):《跨國傳播集團擴張下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
王珮華(1999):《環境與組織因素對產品多樣性的影響:以台灣地區國語流行音樂市場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家紜(1998):《成龍、周潤發及周星馳的銀幕英雄形象分析》。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丁寶山(1998):《台灣流行音樂的全球化歷程與本土性轉變》。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昭平(1999):《台灣唱片公司華語流行歌曲產製策略研究:以滾石公司與新力個案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英裕(1999):《全球編整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泓銘(2000):《台灣唱片業難過的千禧關卡》。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華(2000):《跨國企業組織文化與跨國文化管理研究之應用與探討---以比較分析在台李奧貝納廣告公司與日商博陽廣告公司為例》,《新聞學研究》,第六十三期,頁163-199。葉淑明(1998):《全球與本土:台灣流行音樂工業的演變》。私立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池祥蓁(1996):《台灣唱片事業國際化之研究》。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益(1999):怪獸的深度:馬以工與徐懷鈺,《秋蟬》與《怪獸》。時代廣場,頁94。
吳明益(1997):淡妝偶像:解讀新偶像風潮。音樂時代,頁128-130。
吳若權(1994):企畫研究室:從定位看歌手轉型。非古典音樂雜誌,頁122-123。
吳正忠(1995):金玉其外,曲終人散。非古典音樂雜誌,第十二期,頁160-166。
吳正忠(1994):流行音樂=夢工廠?---論偶像文化對於流行音樂的影響。非古典音樂雜誌,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