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03: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進安
研究生(外文):Chinan-An Tsai
論文名稱:企業公關人與記者的關係策略----以航空公司公關部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Officer and the Journalism''s Strategies----A Case Study of The Public Relation Department of Airline Company
指導教授:彭懷恩彭懷恩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公共關係企業公關社會交換理論人情理論關係策略人際關係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6
  • 點閱點閱:17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探討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係,一直是新聞學中重要的研究主題,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視為一基於本身資源、相互選擇的互動過程。本研究的目的是試圖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運用適合於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理論,以航空公司公關部門為例,發展出一個企業公關人員與記者的持續互動過程中,在面對不同的關係階段所使用的策略模式。
本研究以社會交換理論、人情理論以及人際關係目標的關係策略研究等文獻建構本研究的分析架構,以質化訪談及調查研究法進行資料的收集。選擇航空公司公關部門公關代表或發言人為訪談對象,歸納整理公關人員與記者互動過程所採取的策略,以及彼此之間關係所達到的目標;另外,針對與航空公司互動密切的交通及旅遊線記者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記者對航空公司公關人員關係策略的看法。
經過資料分析,研究的結論及發現如下:
一、航空公司公關人員與記者建立關係是一種義務,是企業公關人員的職責,提供工作上相關的需求,不會因記者的年齡、性別、主跑路線、媒體屬性、個性特質而有所區別。
二、在建立關係階段,有「主動」、「被動」、「互動」等增強關係的策略;航空公司公關人員為了建立良好聲譽、形象以及與記者互動的默契,會使用「迎合」、「例證」、「自我推銷」、「威脅」等自我呈現的策略,策略的使用視公關人員所要達成的目標而定。
三、在維護關係階段,航空公司公關人員通常以正式及非正式的接觸與記者往來,維護關係的態度上則是以不求回報為出發點,儘可能站在記者立場設想及滿足記者工作的需求,以不超出公司政策許可及公關人員權力範圍為原則。通常有「積極性」、「自我揭露」、「平等性」、「保證」、「分享社交圈」、「分擔勞務」、「分享活動」、「迎合」等策略。
四、在修復關係的策略方面,在個人人際關係面向,使用「討論」、「說服」、「投降」等關係緊張解決策略,以及「自然」、「調停」、「互動」、「避免」、「單方修復」、「控告」等修復關係策略;當涉及組織利益,在平時採取「評價行為」或「控告」策略,在危機事件發生時,則有「擇一滿足」、「分開滿足」、「部分滿足」策略「擇一滿足」、「分開滿足」、「部分滿足」策略,以公司利益為優先,記者的需求及雙方關係次之為原則。
五、在疏離及終止關係的策略方面,原則上,航空公司公關人員是不會輕易或主動與記者終止或疏離關係,不過仍有消極的「退出」及「防衛」策略在一些情況會運用。
六、記者對於航空公司公關人員關係策略的看法:(一)在人格特質方面,記者認為一位企業公關人應具備的人格特質,依序為是「誠懇」、「熱忱」、「可信任」、「誠實」、「敬業」。(二)記者選擇航空公司公關人員的工作特質順依序為「公關人員的可信度」、「提供的新聞品質」、「採訪所能獲得的結果」、「表達能力」、「權威(知識、職位)」航空公司公關人員提供的協助。(三)對於記者而言,航空公司公關人員提供的重要協助依序是,「提供航空專業知識」、「提供新聞稿」、「安排訪談」、「提供專題報導資料」、「提供獨家新聞」。
整體而言,航空公司公關人員與記者關係的角色扮演及關係認知,有所謂的私人關係與工作關係,私人關係部分是與屬於記者與公關人員的情誼。在整個企業層次而言,公關人員是企業的一分子,與記者所建立的關係就是公司與記者之間的關係,可視為公司的資產,因為這層關係的建立有很多是透過公司的資源來維護,而不是單方面地視為個人的人際關係層面,如此才能真正扮演好一個企業公關人員的角色。
本研究為一初探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及問卷調查蒐集資料分析,尚無法包含所有互動情境,因此研究結果僅能整理出一初步的關係策略模式,供未來相關研究做進一步發展時參考之用。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公共關係的定義……………………………………………………5
第二節 企業、媒體與公共關係……………………………………………10
第三節 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25
第四節 小結…………………………………………………………………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48
第二節研究對象……………………………………………………………50
第三節質化訪談與調查研究………………………………………………53
第四章 企業公關人對記者的關係策略
第一節 危機事件的互動關係----個案訪談…..……………………………60
第二節企業公關人與記者關係目標及策略的探討………………….…...65
第三節專業角色及倫理標準與關係策略的關聯性………………………88
第四節組織內結構因素與關係策略的關聯性……………………………96
第五節良好媒體關係的效益…….……………………………………….104
第五章 記者對公關人的關係策略
第一節記者人口變項資料分析…………………………………………107
第二節記者專業人員的角色與特質資料分析…………………………111
第三節記者與公關人員認知、接觸及評價分析………………………119
第四節本章結論…………………………………………………………13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研究發現與討論……………………………………………………133
第二節研究限制……………………………………………………………142
第三節對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144
參考書目………………………………………………………………………………145
附錄一 訪談提綱……………………………………………………………………155
附錄二 記者問卷調查………………………………………………………………156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書籍及期刊
王洪鈞(民75):《公共關係》。台北,空大出版社。
王德馨、俞成業著(民80):《公共關係》。台北,三民書局。
白崇亮(民85):<公共關係與企業形象>,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關係基金會公關精修班第十二期,演講稿,七月三日。
Wimmer, Roger, & Dominick, Joseph著、李天任&藍莘譯(民84):《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
Babbie, Earl著、李美華等譯(民8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Trenholm, Sarah, & Jensen, Arthur著、李燕&李浦群譯(民85):《人際溝通》。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瞻(民80):《中央政府加強公關業務之研究》。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
孔誠志、臧國仁(民77):《公關手冊》。台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
孔誠志(民87):《形象公關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科技圖書。
林東泰(民8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靜伶、吳宜蓁、黃懿慧(民87):《公共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Light, Donald, Jr. & Keller, Suzanne著、林義男譯(民84):《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Devito, Joseph著、沈慧聲譯(民87):《人際傳播》。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金耀基(民79):<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初探)>,《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邱天助(民87):《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紀效正(民78):《政府官員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蓁、胡幼偉、蔡以倫(民84):<公關管理者或公關技術人員?──企業公關負責人專業角色類型初探>,《廣告學研究》,第六集,頁181-199。
吳宜蓁(民85):《公共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袁自玉(民81):《公共關係》。台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張秀蓉編(民87):<口語傳播概論>,《人際傳播》。台北,正中書局。
張在山(民83):《公共關係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承漢(民83):《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張覺明(民82):《警察公眾關係》。台北,書華出版社。
黃懿慧(民88):<西方公共關係理論學派之探討──90年代理論典範的競爭與辯論>,《廣告學研究》,第十二集,頁1-37。
黃深勳(民86):《企業公共關係》。台北,空大出版社。
黃光國(民77):<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中國人的心理》。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明杰(民85):《公共關係》。台北,前程企管。
Brannan, Tom著、陳琇玲譯(民89):《完全搞懂整合行銷傳播》。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陳景堂(民88):《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入門與運用》。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喬健(民81) :<「關係」芻議>,《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頁345-360。
Verderber, Rudolph, F. & Verderber, Kathleen, S著、曾端真譯(民88):《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Blau, Peter, M著、孫非譯(民80):《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台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
蔡松齡(民82):《公關趨勢》。台北,遠流出版社。
蔡松齡(民84):《新聞學與數的對話Ⅲ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臧國仁主編。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
盧蓓恩(民85):《人際溝通─目標本位取向》。台北,五南出版社。
Mcquail, Dennis著、潘邦順譯(民8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熊源偉(民81):《公共關係學》。台北,天一圖書公司。
喻靜媛、臧國仁(民84):<新聞記者及消息來源的互動關係>,《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臧國仁主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
劉駿州(民84):<公關人員如何選擇新聞記者>,《新聞學與數的對話Ⅲ
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臧國仁主編。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
孫秀蕙(民86):《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孫秀蕙(民85):<公關人員與媒體之間的互動模式對於議題管理策略的啟示以非營利性的弱勢團體為例>,《廣告學研究》,第八集,頁153-173。
孫秀蕙(民86):<公共關係運作的理論基礎>,《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臧國仁(民77):《公關手冊:公關原理與本土經驗》,孔誠志主編。台北,商周文化。
臧國仁、鍾蔚文﹙民86﹚:<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廣告學研究》第九集,頁99-130。
臧國仁(民84):<新聞記者及消息來源的互動關係>,《新聞學與數的對話Ⅲ
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臧國仁主編,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
臧國仁(民88):《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
曠湘霞(民71):<記者形象研究:不同群體持記者形象之內容與差異分析>,
《新聞學研究》,第三十期,頁79-113。
鄭淑如譯(民80):《公關行銷策略》。台北,授學出版社。
論文
卜正民(民79):《新聞記者與企業公關人員認知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 穎(民87):《地方政府消息來源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三重市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瑛(民81):《政府與新聞界溝通關係之研究---現階段政府機關發言人制度及其實務探討》。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金蘭(民77):《我國主要企業公共關係負責人角色認知與新聞界接觸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雅蕙(民87):《台灣地區公共關係行業女性化現象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萍(民85):《中央政府公關人員與新聞記者對政府公關角色認知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娟(民85):《企業公共關係規劃程序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晃(民81):《台灣地區公關人員目標管理概念與行為之研究:一個描述性初探》。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允正(民83) :《記者個人數性、專業義理與如何選擇接近消息來源之相關性探討----以台北市是會記者為例》。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建國(民87):《職業運動組織媒體公共關係之研究---以中華、台灣兩職棒聯盟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思源(民80):《廠商之行銷公關行為研究----台灣資訊業之實證》。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喻靜媛(民83):《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民78):《台灣企業主的”關係”及其轉變:一個社會學的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光輝(民83):《人情取向、分配方式與工作表現》。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紹和(民81):《我國中央政府官員對新聞記者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內政部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axter, L. A., & Simon, E. P. (1993).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strategies and dialectical contradiction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 pp.225-242.
Baxter, L. A. (1986).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Rules Embedded in Break-up Account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
Baxter, L. A. (1990). “Dialectical Contradictions in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7(February).
Berger, C. R., and Bradac, J. J. (1982). Language and Social Knowledge: Uncertainty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London: Edward Arnold.
Blau, P.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Y: Wiley.
Berneys, E. L. (1952). Public Relations, Norman, Okla: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Cody, M. J., Marston, P. J. and M. Foster(1984). “Deception: Paralinguistic and
Verbal Leakage”. In R. N. Bostrom(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7,. Newbury Park, Ca: Sage.
Crano, W. D. & Messe, L. A. (1982). “Social Psychology─Principles and Themes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Homewood Illinois: Dorsey Press.
Canary, D. J., Laura S., Kimberly S. H., and Lise A. W. (1993). “An Inductive Analysis of Relational Maintance Strategies: Comparisons Among Lovers, Relatives, Friends, and Other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10(June):5-14.
Canary, D. J. and Stafford, L. (1994).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al Maintenance. Orlando, Fla: Academic Press.
Canary, D. J., and Stafford, L. (1994).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Through Strategic and Routine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al Maintenance. NY: Academic Press.
Chaffee, S. H. and M. J. Petrick(1975). Using the Mass Media: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n American Society. NY:McGraw-Hill, Inc.
Cutlip, S. M., et al. (1985).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hip.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Deutsch, M. (1975). “Equity, Equality and Need: What Determines Which Value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1: 137-49.
D. Morgan(1978). The Capital Press Corps: Newsmen and the Govering of New York State. Westport, CT: Greewood Press.
D. D. Nimmo(1964). Newsgathering in Washington: A Study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Y: Atherton Press.
Dozier, B. S. (1990).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PR practice: Review of a program of studies”. In J. E. & L. A. Grunig (eds.).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Annual 2: 3-28.
Dudley, D. C. (1990). “Intimates in Conflict: Aresearch Review”. Intimates in Conflict: A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Duck, S. (1986). Human Relationships. Newbury Park, Ca: Sage.
Glick, E. M. (1966). “Press-government Relationship: State and H. E. W. Department”. Journalism Quqrterly, 43(1) PP.49-56, Spring.
Edward, E. J. and Pittman, T. S. (1980).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In S. Harry(e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Ferguson, M. A. (1979). Some empirically-generated public relations roles and association with descriptive variable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Realtions Diviso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Housyon, Taxas.
Foa, E. B., and U. G. Foa(1976). “Resource Theory of Social Exchange”. In J. W. Thibaut, T. T. Spence, and R. C. Carson(eds.), Contemporary Topics in Social Psychology. NJ: General Learning.
French, J. R. P., Jr., and B. Raven(1968). ” 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 In D. Cartwright and A.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s: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French, J. R. and B. Raven(1959). “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 Studies in Social Powe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Gans, H.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Y: Vintage Books.
Gans, H. J. (1978) .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Y: Pantheon.
Grunig, J. & Huang, Y. (2000). “From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o relationship indicators: Antecedents of relationships,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and relationship outcomes”. In Ledingham, J. and Bruning, S. D. (Ed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public relations. Mahwah, NJ: Lawrence Erlabum Associates.
Grunig, J. E.(1979). “The status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IPRA Review, 9-16.
Grunig, J. E. and Todd, H. (1984). The Concept of Public Relations,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Y.:CBS
Grunig, J. E. & Hickson, R. H.(1976). “An Evalu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Spring), 31-43.
Grunig, J. E. and Hunt, 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Y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arlow, R. (1976). “Building a Public Relations Defini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 36.
Hatfield, E., Utne, M. K., and Traupmann, J. (1979). “Equity Theory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 Robert L. Burgess and Ted L. Huston (eds.). Social Exchange in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NY: Academic Press Inc.
Hermans, G. C. (1974).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y,
Brace & World.
Haywood, R. (1994). Managing Your Reput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Herman, E.S. & Chomsky, N. (1988).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ic of the Mass Media. NY: Panthem.
Jefkins, F. (1983). Public Relations for Marketing Management, 2nd ed. Macmillian Press Ltd.
Knapp, M. L.(198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Boston: Allyn & Bacon.
Lerner, M.J. (1975). “The Justice Motive in Social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1: 1-20.
Leventhal, G. S.(1976).” The Distribution of Reward and Resources in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In L. Ber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9. Pp. 91-131. NY: Academic.
McManus, J.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s Beware. Thousands
Oaks, CA: Sage.
McManus, J. H. (1995). “ The Media and the Presidency: An Exchange Analysi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91(3) pp.455-470, Autumn.
Molm, L. D., Takahashi, N. & Peterson. G. (2000). “Risk and trust in social exchange: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a classical proposi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5(5):1396-1427.
Peake, J. (1980). Public Relations in Business. NY : Harper & Row.
Roloff, M. E.(1981).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Social Exchange Approach. Beverly Hill: Sage Publications.
Ryan, C.(1991). Prime Time Activism: Media Strategies for Grassroots Organizing.
Boston, MA: South End Press.
Shoemaker, P. J. (1991).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 CA: Sage。
Singleton, R. A., Jr., Straits, B. C., & Straits, M. M. (1993). Approaches to Social Research.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nstall, J. (1970). The Westminister Lobby Correspondent: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Journalism, Lodon: Rouledge & Kegan Paul.
Thibaut, J. & Kelly, 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Y: Wiley.
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 (1989). 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Belmont, CA: Wadsworth.
Wilcox, D.L.(1989).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and Tactics.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Wilcox, D. L., Ault, P. H. and Agee, W. K. (1995). Public Relations : Strategies and Tactics. N.Y: HarperCollins.
Walters, L. M. (1984). “Working with the Press: Strategies for the 80’s”. 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F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