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 譯,研究法系列,巨流圖書公司,台北。
[2]Bernhard E. Burdek,1996,工業設計︰產品造型的歷史、理論及實務,胡佑宗 譯,亞太圖書出版社,台北, p.230-231。
[3]Donald A. Norman,2000,設計心理學,卓耀宗 譯,遠流出版公司,台北,p.61,p.207。
[4]E.Cassirer,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甘陽譯,桂冠圖書公司,台北,p.41
[5]Jean Baudrillard,1997,物體系,林志明 譯,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40,時報,台北,p.64-66,p.212。
[6]Jonathan uller,1996,索緒爾,張景智 譯,桂冠圖書公司,台北,p.10。
[10] Sut Jhally,1992,廣告的符碼,馮建三 譯,傳播館11,遠流,台北。
[11]Tim O''sullivan,John Hartley,eanny Saunders, Martin Montgomery,John Fiske,1997,傳播及文化主要概念書[工具 書], 楊祖珺 譯,傳播館40 遠流出版事業,台北。
[12]星野克美,1988,消費文化的符號論,黃恆正譯,遠流出版,台北,p.28-29,p.67,p.161。
[13]畢恆達,1997,物情物語,張老師文化事業,台北。
[14]官政能,1995,產品物徑︰設計創意之生成、發展與應用,藝術家出版社,台北,p.17,p.131。
[15]林幸蓉,產品語意其在工業設計的應用,台灣手工業第51期,p.25。
[16]伍至學,1999,人性與符號形式,台灣書店,台北市,p.29
[17]勵忠發,記號.藝術.情報,正中書局,台北,p.6,p.40-41。
[18]陳文印,1997,設計解讀:工業設計專業知識之探索,亞太圖書出版社,台北,p.67-74
[19]方村,1978,符號的遊戲,九歌出版社,p.13。
[20]胡幼彗,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研究法系列,巨流圖書公司,台北。
[21]蔡玲芳,1998,物品意義的脈絡關係研究-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女生宿舍的空間與所屬物品為例,國立雲林科 技大學,碩士論文。[22]劉晨旭,1999,應用符號學探討設計物的意義脈絡發展,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p.16。[23]陳俊嘉、游蕙瑜、林盛宏,2000,設計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從符號學角度探討產品意義轉換為產品造形 的歷程特質,銘傳大學設計學院。
[24]Hugh Aldersey-Williams,1990,Cranbrook Design:The New Discourse,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p.49, p.93。
[25] ibid,239。
[26] ibid,354。
[27]Uberto Eco,1979,A THEORY OF SEMIOTICS,INDLANA,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