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13: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俊嘉
研究生(外文):Chun-chia Chen
論文名稱:以符號學角度探討設計物意義建構及解讀之差異-以轉換機能為生活意義之設計物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pplied Semiotics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of encoding and decoding objects between designers and users-with objects transferred from function to meaning of living as example
指導教授:林盛宏林盛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g-hou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物品意義建構解讀
外文關鍵詞:objects meaningencodingdecod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7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設計者與使用者對物品意義建構及解讀之差異。研究分為三個部份:1.研究準備部份,2.研究實施部份,3.研究整合部份。在研究準備部份中,研究者收集與研讀研究的相關文獻,其目的在於增加本身的理論觸覺與作為研究實施階段的比對資料。在研究實施部份中,研究者針對設計者與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設計者與使用者對物品意義建構與解讀之差異,藉由符號學的理論分析進行資料的整合與歸納,以建立初步的設計模式應用於實務設計中,並進行第二次訪談。其目的為:1.了解設計師所建構的物品意義,是否能成功的傳達給使用者。2.了解使用者對物品意義解讀的歷程特質。在研究整合部份中,研究者分析整合研究實施部份所得資料,架構研究的結論。在學理與實務設計的應用中,研究結果能提出產品設計過程中成功的符號轉換的可能方式與特質,進而縮小設計者與使用者對物品意義解讀上的差異。
This proposed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issues of the match of meanings between designers and users when a product is designed and used. The study is divided in three major parts: part 1: collect and study the reference about the research. The purpose is to increase the researcher''s theoretical sensitivity and to be the compare data of research operation.
In part 2, use the grounded theory to interview the designers and users. For gain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m when an object''s meanings is encoded and decoded. Semiotics will be used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se the data gained from the Interview. The purpose is to create the design mode and to apply on design implimantation. In this phase, an experiment of design implimantation will be used,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will be observed and analysed, a further interviewed will also be made.
In part 3, the proposed design process will be issued when the results of these part research one intergrated. It is builded the proposed design process could benefit the designers in the attempt of narrowing down the gap of meanings'' construction.
一、緒論………………………………………………………………………………1
1.1研究背景及重要性…………………………………………………………………1
1.1.1物品意義的建構…………………………………………………………………1
1.1.2物品意義與產品設計的關係……………………………………………………1
1.1.3意義建構及解讀之差異…………………………………………………………2
1.2研究目標……………………………………………………………………………4
1.3研究方法及步驟……………………………………………………………………5
1.3.1研究準備部份……………………………………………………………………5
1.3.2研究實施部份……………………………………………………………………6
1.3.3研究整合部份……………………………………………………………………7
1.4名詞解釋……………………………………………………………………………7
參考文獻………………………………………………………………………………9
二、文獻探討…………………………………………………………………………10
2.1物品意義與符號學…………………………………………………………………10
2.1.1符號的組成元素…………………………………………………………………10
2.1.2符號的兩軸關係…………………………………………………………………13
2.2物品意義的形成
2.2.1隱喻和轉喻………………………………………………………………………14
2.2.2物品意義的解構…………………………………………………………………14
2.2.3物品意義的脈絡(Context)……………………………………………………15
2.3物品意義的傳達……………………………………………………………………17
2.4已進行之研究領域…………………………………………………………………19
2.5本章小結……………………………………………………………………………20
參考文獻………………………………………………………………………………21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22
3.1研究準備部份………………………………………………………………………22
3.1.1文獻探討…………………………………………………………………………22
3.1.2簡述質化研究的特質……………………………………………………………23
3.1.3簡述紮根理論的研究方法………………………………………………………24
3.2研究實施部份………………………………………………………………………27
3.2.1初步測試與訪談…………………………………………………………………27
3.2.2研究案例的選擇…………………………………………………………………29
3.2.3訪談對象的選擇…………………………………………………………………33
3.2.4深度訪談的進行方式……………………………………………………………33
3.3研究整合部份………………………………………………………………………34
3.3.1訪談資料的歸納與分析…………………………………………………………34
3.3.2實務設計與理論驗證……………………………………………………………34
3.3.3理論建構…………………………………………………………………………35
3.3.4研究步驟與流程…………………………………………………………………35
參考文獻………………………………………………………………………………36
四、物品意義的建構與解讀…………………………………………………………37
4.1物品意義的建構歷程………………………………………………………………37
4.1.1物品意義建構的結構組成………………………………………………………37
4.1.2物品意義的建構-概念的轉換到物品的表現……………………………………39
4.1.3物品意義的建構過程……………………………………………………………40
4.1.4物品意義的建構特質……………………………………………………………41
4.2物品意義的解讀歷程………………………………………………………………43
4.2.1物品意義的解讀-物品的認知……………………………………………………45
4.2.2物品意義的解讀過程……………………………………………………………45
4.2.3物品意義的解讀特質……………………………………………………………46
4.3本章小結……………………………………………………………………………47
參考文獻………………………………………………………………………………48
五、物品形式與意義的連結…………………………………………………………49
5.1物品表現的策略……………………………………………………………………50
5.1.1概念的轉換………………………………………………………………………50
5.1.2物品的表現………………………………………………………………………52
5.1.3設計的考量………………………………………………………………………53
5.2物品表現的認知與觀點……………………………………………………………56
5.2.1物品的認知………………………………………………………………………56
5.2.2解讀的觀點………………………………………………………………………59
5.3本章小結……………………………………………………………………………63
參考文獻………………………………………………………………………………65
六、實務設計的應用…………………………………………………………………66
6.1實務設計的進行……………………………………………………………………66
6.1.1研究方法…………………………………………………………………………66
6.1.2設計案例的建構與互動…………………………………………………………67
6.2設計案例的符號轉換………………………………………………………………71
6.2.1情緒沐浴機的符號轉換過程……………………………………………………72
6.2.2多媒體飲料販賣機的符號轉換過程……………………………………………73
6.3本章小結……………………………………………………………………………75
七、結論與討論………………………………………………………………………76
7.1理論的建構過程……………………………………………………………………76
7.1.1設計者對物品意義的建構………………………………………………………76
7.1.2使用者對物品的解讀……………………………………………………………77
7.1.3實務設計的應用…………………………………………………………………78
7.2討論…………………………………………………………………………………80
7.3研究的侷限與不足…………………………………………………………………80
7.4後續研究與建議……………………………………………………………………81
參考文獻………………………………………………………………………………82
附錄一(造形脈絡對產品意義的影響)……………………………………………84
附錄二(實務設計說明)……………………………………………………………89
附錄三 設計者訪談(開放性譯碼)…………………………………………………91
設計者訪談(主軸譯碼與典範模型)………………………………………………102
使用者訪談(開放性譯碼)…………………………………………………………115
使用者訪談(主軸譯碼與典範模型)………………………………………………130
[1]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 譯,研究法系列,巨流圖書公司,台北。
[2]Bernhard E. Burdek,1996,工業設計︰產品造型的歷史、理論及實務,胡佑宗 譯,亞太圖書出版社,台北, p.230-231。
[3]Donald A. Norman,2000,設計心理學,卓耀宗 譯,遠流出版公司,台北,p.61,p.207。
[4]E.Cassirer,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甘陽譯,桂冠圖書公司,台北,p.41
[5]Jean Baudrillard,1997,物體系,林志明 譯,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40,時報,台北,p.64-66,p.212。
[6]Jonathan uller,1996,索緒爾,張景智 譯,桂冠圖書公司,台北,p.10。
[10] Sut Jhally,1992,廣告的符碼,馮建三 譯,傳播館11,遠流,台北。
[11]Tim O''sullivan,John Hartley,eanny Saunders, Martin Montgomery,John Fiske,1997,傳播及文化主要概念書[工具 書], 楊祖珺 譯,傳播館40 遠流出版事業,台北。
[12]星野克美,1988,消費文化的符號論,黃恆正譯,遠流出版,台北,p.28-29,p.67,p.161。
[13]畢恆達,1997,物情物語,張老師文化事業,台北。
[14]官政能,1995,產品物徑︰設計創意之生成、發展與應用,藝術家出版社,台北,p.17,p.131。
[15]林幸蓉,產品語意其在工業設計的應用,台灣手工業第51期,p.25。
[16]伍至學,1999,人性與符號形式,台灣書店,台北市,p.29
[17]勵忠發,記號.藝術.情報,正中書局,台北,p.6,p.40-41。
[18]陳文印,1997,設計解讀:工業設計專業知識之探索,亞太圖書出版社,台北,p.67-74
[19]方村,1978,符號的遊戲,九歌出版社,p.13。
[20]胡幼彗,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研究法系列,巨流圖書公司,台北。
[21]蔡玲芳,1998,物品意義的脈絡關係研究-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女生宿舍的空間與所屬物品為例,國立雲林科 技大學,碩士論文。
[22]劉晨旭,1999,應用符號學探討設計物的意義脈絡發展,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p.16。
[23]陳俊嘉、游蕙瑜、林盛宏,2000,設計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從符號學角度探討產品意義轉換為產品造形 的歷程特質,銘傳大學設計學院。
[24]Hugh Aldersey-Williams,1990,Cranbrook Design:The New Discourse,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p.49, p.93。
[25] ibid,239。
[26] ibid,354。
[27]Uberto Eco,1979,A THEORY OF SEMIOTICS,INDLANA,p.1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中華佛學學報第一期 鄧克銘 中華佛學研究所 <<大繪宗臬禪師禪法之特色>> 頁218-293
2. 3.中華佛學學報第一期 杜松柏 中興大學教授 <<禪宗的體用研究>> 頁229-243
3. 11. 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 陳玉蛟 中華佛學研究所教授 <<「發心」在漢藏佛學中之意義及其在宗教之心理功能>> 1990年4月出版 頁209-234
4. 10.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期 劉貴傑 新竹師範學院教授 <<契嵩思想研究─佛教思想與儒家學說之交涉>> 1988年10月出版 頁213-238
5. 7. 中華佛學學報第一期 吳永猛 <<壇經與六祖禪話 >> 1987年3月出版 頁137-152
6. 12. 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 釋聖嚴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六祖壇經的思想>> 1990年4月出版 頁149-163
7. 13. 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 冉雲華 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 <<從智顗的<<摩訶止觀>>看中華文化對印度禪學的吸收與改造>> 1990年4月出版 頁165-183
8. 14. 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 成中英 台灣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禪的詭論和邏輯>> 1990年4月出版 頁185-207
9. 15. 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 吳汝鈞 香港浸會學院副教授 <<十牛圖頌索展示的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 頁313-339
10. 17. 中華佛學學報第五期 王志楣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 1992年7月出版 頁263-298
11. 18. 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 王邦雄 北京大學東語系 <<略論大乘<<大般涅槃經>>的傳譯>> 1993年7月出版 頁103-127
12. 20. 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 釋慧嚴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禪宗在西藏>> 1994年7月出版 頁214-259
13. 21. 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 釋聖嚴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1994年7月出版 頁2-14
14. 23. 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 李志夫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 1995年7月出版 頁75-95
15. 24. 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 冉雲華 馬克馬斯特大學名譽教授 <<禪宗「見性」思想的發展與定型>> 1995年7月出版 頁5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