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趙華月譯:哈里遜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4;pp.1286-1291
2. 張伯臾:中醫內科學,知音出版社,台北 1997;pp.55-64.
3. 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編: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台北 1987;pp.56.
4. 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綜合出版社,台南 1981;pp.943.
5. 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綜合出版社,台南 1981;pp.944.
6. 熊禮匯注譯:新譯淮南子,三民書局,台北 1997;pp.1112.
7.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39.
8.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230.
9.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258.
10.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304.
11.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21.
12.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31.
13. 黃維三:難經發揮,國立編譯館,台北 1994;pp.350.
14. 黃維三:難經發揮,國立編譯館,台北 1994;pp.351.
15. 黃維三:難經發揮,國立編譯館,台北 1994;pp.362.
16. 黃維三:難經發揮,國立編譯館,台北 1994;pp.358.
17. 黃維三:難經發揮,國立編譯館,台北 1994;pp.354.
18. 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編: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台北 1987;pp.1.
19.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金匱要略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343.
20.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金匱要略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369.
21.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金匱要略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375.
22. 晉.王叔和:脈經序,中國醫學大成第十冊,脈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 1992
23.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卷二十五 色脈篇,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台北 1990
24. 宋.崔嘉彥:脈訣,古今醫統正脈全書,藝文出版社,台北 1966
25. 元.滑壽:診家樞要,古今醫統正脈全書,藝文出版社,台北 1966
26. 明.李時珍:醫學全書-瀕湖脈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 1999
27.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卷五 脈神章,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 1996
28. 清.張璐:張璐醫學全書-診宗三昧 師傳篇,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 1999
29. 明.李中梓:李中梓醫學全書-診家正眼 卷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 1999
30. 清.吳謙: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 四診心法要訣 卷下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 1995
31. 清.周學海:周學海醫學全書-重訂診家直訣 卷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 1999
32. 趙華月譯:哈里遜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4;pp.1000-1003.
33. 黃世林等:中醫脈象研究,知音出版社,台北 1995;pp.35.
34. 劉冠軍:脈診,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 1979;pp.2.
35.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336.
36.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42.
37.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251.
38. 黃世林等:中醫脈象研究,知音出版社,台北 1995;pp.35-40.
39. 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編: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台北 1987;pp.1.
40.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 1996;pp.50.
41.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29.
42. 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編: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台北 1987;pp.1.
43.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271.
44.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金匱要略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407.
45.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金匱要略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365.
46.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金匱要略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361.
47.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金匱要略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396.
48.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金匱要略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422.
49.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68
50.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40.
51.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220.
52.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90.
53.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30.
54.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272.
55.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金匱要略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397.
56. 黃維三:難經發揮,國立編譯館,台北 1994;pp.28-29.
57.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306.
58.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359.
59. 黃維三:難經發揮,國立編譯館,台北 1994;pp.50-51.
60.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金匱要略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382.
61. 黃維三:難經發揮,國立編譯館,台北 1994;pp.52.
62.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59.
63.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66.
64.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116.
65.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216.
66. 莊宏達:節號本黃帝內經,弘祥出版社,台中 1993;pp.356.
67.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1.
68. 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症方論,卷之四,旋風出版社,台北 1973;pp.8.
69. 金.成無己:註解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6;pp.39.
70. 清.俞根初:通俗傷寒論,昭人出版社,台中,1980;pp.3.
71. 清.任越庵:傷寒法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 1999;pp.913.
72. 清.吳謙: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 1995;pp.13.
73. 晉.王叔和:中國醫學大成第十冊,脈經,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92;脈經卷十,pp.2.
74. 明.李梃:醫學入門,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江西 1988;pp.199.
75. 清.沈金鰲:沈氏尊生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 1997;pp.18.
76. 李鼎:奇經八脈考校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90;pp.19.
77. 元.王好古:此事難知,古今醫統正脈全書(11),新文豐出版社,台北 1975;pp.7715.
78.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新文豐出版社,台北,1985;pp.23-24
79. 馬科等:俯瞰現代脈學,中國中醫基礎醫雜誌 2000;6(10):pp.61-63.
80. 黃世林等:中醫脈象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86;pp.36.
81. 黃世林等:中醫脈象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86;pp.36.
82. 費兆馥等:中國脈診研究,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上海 1991;pp.216-218.
83. 費兆馥等:中國脈診研究,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上海 1991;pp.191-216.
84. 許家倫等:智能脈象儀對健康人群脈圖生物齡的調查分析。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0;14(4):pp.35-36.
85. 湯偉昌等:雙探頭複合式中醫脈象傳感器的研究。中國醫器械雜誌 2000;24(1):pp.16-19.
86. 黃獻平等:Bys-14型心電脈象儀與MX-811型脈象儀的比較。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99;19(1):pp.66-67.
87. 黃世林等:中醫脈象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86;pp.37.
88. 楊冰等:脈診儀的研製及分析方法的研究進展(縱述) 。北京中醫大學學報 2000;23(6):pp.68-69.
89. 黃世林等:中醫脈象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86;pp.241-245.
90. 張世樞等:中醫脈象分類的頻譜特徵研究。遼寧中醫雜誌 1997;24(10):pp.439-440.
91. 王炳和等:脈搏聲信號檢測系統實驗設計及功率譜特徵。中華物理醫學雜誌 1998;20(3):pp.158-161.
92. Yoon YZ, Lee MH, Soh KS: Pulse Type Classification by Varying Contact Pressure A More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of Characterizing Pulse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Physics. IEEE.Eng. Med. Biol Mag. 2000;19(6):106-110.
93. Yoon YZ, Joh JH, Johug HM, Shiu HS, and Soh KS. Contrivance of a radial pulse measuring system with variable contact pressure. J. Biomed Eng Res.1999;20: 567-570.
94. 湯偉昌等:多路脈象檢測方法和換能器的研究。中國中醫藥科技 2000;7(5):pp.319-320.
95. 肖林榕等:台灣汪叔游等對脈學的現代研究。福建中醫藥 1991;22(4):pp.50-52.
96. 魏凌雲:朝向脈診計量化,中華民國中醫脈診學,脈學研討會 1988 ;pp.336-349.
97. Wang WK, Hsu TL, Chang HC, and Wang YY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Tai-Tsih(k-3) on the pulse spectrum. Am. J Chin Med.1996; 24:305-313.
98. Wang WK, Hsu TL, Chang HC, and Wang YY. Liu~wei~Dihuang: A study by pulse analysis. Am. J Chin Med. 1998;26: 73-81.
99. Lu WA, Wang YYL, and Wang WK. Pulse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liver problems. IEEE Eng Med Biol Mag.1999;18(1): 73-78.
100. 胡隨瑜等:中醫肝病証候弦脈脈圖參數分析。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98;18(4):pp.3-5.
101. 張鏡人等:脈象圖診斷動脈硬化的判別分析和臨床應用(一) 。遼寧中醫雜誌 1994;21(8):pp.337-339.
102. 趙玉霞等:先心病不同病變類型與脈象的關係。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9;23(1):pp.48-49.
103. 趙玉霞等:脈搏圖與心臟多種瓣膜病變的相關研究。遼寧中醫雜誌2000;27(6):pp.244-245.
104. 鄧元江等:趺陽脈候胃病及其與胃脘痛虛實辨証關係的初步研究。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98;18(3):pp.7-9.
105. 丘瑞香等:左右寸脈與心肺病証相關性探討。廣州中醫學院學報 1995;12(1):pp.7-8.
106. 吳少華等:腎綜合徵出血熱各期患者脈象與舌質微循環的變化。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1998;19(1):pp.98~100.
107. 清.吳謙等: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文光圖書公司,台北 1964;pp.1.
108. 張伯臾:中醫內科學,知音出版社,台北 1997;pp.55-64.
109. 陳渭良等: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1994;pp.1.
110.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6;pp.146.
111. 田莒昌:陰虛證脈波圖之研究─以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為例,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1999;pp.10-16.112.山本岩:外感病初“浮脈”のについて,漢方研究1977;(10):386.
113. 費兆馥等:外感發熱患者的脈圖觀察,上海中醫藥雜誌 1995; (2):pp 40.
114. 梁璧光:取脈診法壓力-主波幅曲線與血管跨壁壓關係的探討,上海中醫學院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學報 1988;2(2):pp.36.
115. 黃世林、孫名異:中醫脈象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86;pp. 113.
116. 黃世林、孫名異:中醫脈象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86;pp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