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00:03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李韋進
研究生(外文):
Wei-Chin Lee
論文名稱:
台灣中小企業引進大陸技術人才模式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Model of Employment of Mainland China Technician by Taiwan''s SME
指導教授:
蔡渭水
指導教授(外文):
Wei-Shui Ca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
企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
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
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大陸
、
科技管理
、
人力資源
外文關鍵詞:
Human Resource
、
Technology Management
、
Mainland China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182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1
中小企業向為我國企業之主力,但是由於規模小且資源不足,因此缺發技術研發與產業升級之力量,藉助外力已成為提升自身技術研發能量之一個方法。直接引進研發或專業技術人才至組織內可以迅速將其所知傳播至組織各角落,組織則可藉此機會將這些知識儲存之組織內部以供現在及未來組織使用。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之方法,以至投審會登記自大陸引進專業與研發人才之公司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發現台商自大陸引進人才類型受到技術特質、組織特質、環境特質與聘僱因素等四個因素所影響,並可將引進類型分為人才借用與人才聘僱型。若是廠商的技術領域與所需技術差距不大,則可採用聘僱型,若是廠商的技術領域與所需的技術差距很大,則可採用借用型的引進模式。根據本次研究之發現產生六個研究命題:1.廠商的過去經驗會影響大陸技術人才引進模式。2.合作雙方技術同質性會影響引進大陸技術人才模式。3.技術人才所擁有的技術之技術生命週期會影響技術人才引進模式。4.具有專利之技術會影響引進大陸技術人才模式。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SMEs) count most operation in Taiwan’s industries. However, their resources are largely limited by scale and not able to uphold technology competence, hence, to promote competence through outsourcing has been a feasible way. Among which, to employ researcher or specialist is most direct and efficient way for knowledge penet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SMEs.
Seven cases selected from government list had been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 And found that the patterns of Mainland China technician employed by Taiwanese enterprises are affect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together with employment terms. If the technical competence gap between the firm and technician was not significant then “Direct Employment” pattern was applied. While the gap was significant then “Indirect Employment” was adopted.
Four hypotheses were derived from this research:
1.The mainland experience of firm will affect employment pattern.
2.The technology homogeneity of both sides will affect employment pattern.
3.The life cycle of the technology the technician owned will affect employment pattern
4.The patentability of the technology will affect employment patter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人才任用相關文獻4
第二節 技術移轉相關文獻13
第三節 技術交流與技術擴散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觀念性架構31
第二節 變數說明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33
第四節 研究限制33
第四章 個案研究34
個案一、A公司34
個案二、B公司45
個案三、C公司50
個案四、D公司55
個案五、E公司59
個案六、F公司67
個案七、G公司74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命題83
第一節、變數彙整83
第二節、研究發現93
第三節、研究命題118
第四節、管理意涵122
第六章 參考文獻127
一、西文文獻127
二、中文文獻128
圖表目錄
表5-1 廠商引進之技術人才所擁有的技術新穎程度84
表5-2 廠商是否擁有技術專利權85
表5-3 合作雙方技術差距高低87
表5-4 合作雙方技術差距高低87
表5-5 廠商對大陸的熟悉程度88
表5-6 廠商對大陸的熟悉程度89
表5-7 廠商引進國外技術人才經驗90
表5-8 廠商引進國外技術人才經驗90
表5-9 台灣相關技術人才充裕程度92
5-10 大陸技術人才引進變數彙整表92
表5-11 引進大陸技術人才之原因95
表5-12 雙方技術差距與在台工作方式之比較99
表5-13 廠商引進國外技術人才經驗與技術取得方式比較101
表5-14 是否為專利技術與廠商合作對象之關係104
表5-15 台灣相關人才充裕程度與合作對象的選擇關係105
表5-16 廠商對大陸的熟悉程度與對引進技術人才是否有決定權107
表5-17 台灣相關人才充裕程度與給付薪資之比較109
表5-18 引進人才類型彙整111
表5-19 技術移轉型比較表112
表5-20 自行研發型比較表113
表5-21 轉化產品型比較表114
一、西文文獻1.Autio, E. & T. Laamane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Review of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Indicators,” Int. J.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10, Nos7/8, 1995.2.Al-Ghailani, H.H. and Moor,W.C.,” Technology Transfe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 J.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10,No.7/8,1995, pp.687-703.3.Baranson, Jack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Firms”, American Economic Assoication,vol.60,may 1970,pp.435-440. 4.Davis H.,” Technology Transfer Though Commercial Transact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Dec.1977.5.Derakhshani,S “Factors Affecting Success in International Transfers of Technology “ A Synthesis and A Test of A New Ctingency Model”,The Developing Economics,vol.22,1984,pp.27-44.6.Helleloid, Duane & Bernard Simon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a Firm’s Core Competence,” In Hamel, Gary, and, A, Heene (ed.),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4, pp. 213-240,7.Ito,Shoji,”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Japan to Asian Developing Country ”,The Developing Economics ,XXIV-4,Dec.1986. 8.Katz, D. and Kahr, R. L.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1966 p.2339.Kought, Bruce & Udo Zander,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 Orgamization Science, Vol. 3, No. 3, 1994, pp. 383-397.10.Madu, C.N.,” Prescriptive Framework for the Transfer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Futures, vol.22, Nov.1990, pp.932-950.11.Mansfield, 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Forms, Resource Requirements and Policy,” AER Paper and Proceeding, (65) May 1975,12.Nonaka, Ikujiro, “A Dynamic Theory of Org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15, No. 1, 1994.13.Ounjian, M. L. and Carne, E. B., “ A Study of Factors Which Affect Technology Transfer in A Multilocation Multibuiness Unit Corpor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ol.EM-34,No.3, August 1987,pp.194-201. 14.Roger,E.M.,” Key Concept and Models Including Technology Change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2,pp.86. 15.Rogers, 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New Yor: Free Press, 198316.Signh, J. V. ,”Performance ,Slack, 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 “,Acadmy of Management Jouranl, vol,29(3),1986, pp.562-585.17.Souder, W.E. and Padmanabhan, V., ” Transferring New Technologies from R&D to Manufacturing”,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Set-Otc.1989, pp.38-43.18.Souder,W.E. ” Technology as a Determinant of project Success ”,Managing New Innovation,1987,pp.199-202.19.Teece,D.J.,”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 : “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y Know-how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87,June 1997, pp.242-261.20.Tomlin, B. Dyadic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n A Geographically-Dispersed Research Organization.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MIT Sloan School, June 1979二、中文文獻1.于宗先,"臺商在大陸及東南亞投資行為之研究",中華經濟研究院, 民832.黃英忠,”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民84年5月3.何永福、楊國安,”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三民書局,民82年2月4.中美技術合作研究會,技術移轉中心(TTC)可行性研究,台北:中美技術合作研究會民81年7月。5.王國泰,” 外資企業對臺灣技術移轉概況之研究:以臺灣製藥業為例”,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9年6月。 6.江炯聰,”我國工業科技發展及轉移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7.江炯聰,”工業技術之創新、移轉與採用”,工業技術,第86期民70年8月,頁34-43。8.行政院國科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攬”,行政院國科會,民國82年版。9.司徒達賢,” 產、官、學、研機構間分工合作之方式-策略面與組織面之分析”,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生產力中心,民國79年7月。10.沈啟,”影響企業技術移轉績效內部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民國81年。11.余榮祥,”我國工業技術引進及展望之研究 : 以電子電器業為例”,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77年6月12.吳祖望,”技術移轉方式與成效關係之研究-以國內某食品公司為例”,中原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年6月。13.林明杰,”研究發展與製造之介面研究”,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14.林明杰,”技術能力與技術引進績效相關之研究”,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15.林斯瑜,”台灣廠商技術移轉模式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5月。16.林謙利,” 影響國內技術移轉成效因素之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80年6月17.林鴻鈞,”我國機械儀器業技術合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71年1月。18.洪澤基,”技術移轉與中韓兩國工業發展過程的比較研究”,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3年7月。19.徐佳銘,” 機械工業技術移轉的可行方式-談工研院機械工業研究所技術移轉的經驗”,技術移轉研討會講稿,民國72年,頁12。20.黃家齊,”技術引進成效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21.黃育正,”技術移轉之組織行為研究-汽車廠商個案分析”,中央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22.張森林,”國際技術移轉績效影響因素探討-以電子業、化學業為例”,台大商學研究,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23.張劭燻,SPSS For Windows 多變量統計分析,松岡書局,1998 四月四刷。24.陳定國、徐金水,”中外技術合作之有效途徑”,工業技術研究院金屬工業研究所,民國67年3月。25.陳寶權,”企業競爭策略、技術能力、移轉過程互動程度與國際技術移轉績效相關性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6年6月。26.楊佳穎,”台灣電子產品製造業技術引進與研究發展關係之研究”,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6月。27.蔡正揚,”創業投資與技術引進之研究”,1991年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中國生產力中心,民80年。28.蔡裕源,”移轉技術類型、管理機制與技術移轉績效之關係”,中央大學企管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3年6月。29.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報告”,民國84年版。30.劉泰英、吳榮義等,”我國民營科技技術引進與技術普及及管道之影響”,研究報告台灣經濟研究院,民國78年6月。31.鄭優,”我國工業科技移轉之研究-影響技術引進成效因素的探討”,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32.賴士葆,”企業技術特性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管理評論,民國72年。33.經濟部,金屬工業發展中心,技術引進實務手冊,初版,民79年6月30日。34.經濟部科技顧問室,研究發展管理手冊,初版,台北:經濟科技顧問室,民78年。35.薛琦,”技術引進的途徑與效益”,中國論壇,253期,頁 9-10。36.薛光濤、陳添枝,”塑膠、橡膠業技術合作實施成果檢討檢討”,經濟部投審會,民75年6月。37.蕭峰雄、周皎瑜,”我國財團法人研究機構技術移轉績效關係之研究-積體電路與機器人個案之研究”,民國74年6月。38.鍾瑞江,”國際投資之技術移轉”,出版,台北:三民書局,民80年1月。39.謝文凱,”技術移轉過程互動程度與技術移轉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共同研發聯盟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40.嚴永晃,”技術管理與策略-理論與實務”,初版,台北:環球經濟社,民國76年。
電子全文
(
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外資企業對台灣技術移轉概況之研究──以台灣製藥業為例
2.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之技術創新、擴散與外溢
3.
高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型態之實證研究
4.
台商進軍大陸市場進入模式之研究---以人力銀行為例
5.
創新策略、人力資源策略、及其契合度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兩岸高科技產業為例
6.
中國大陸城鎮勞動力失業問題之經濟分析
7.
RESEARCHFORTHEDISCOUNTFACTORSANDARBITRAGEBEHAVIOROFCLOSED─ENDFUNDS
1.
張新福,”高延展性化學銅鍍液之研究”,逢甲學報第二十二期,239(1990)。
1.
服務復原策略效益評估模式建立之研究-以馬可夫鏈為分析工具
2.
圖像式刺激與語文訊息的幽默理解歷程
3.
國小四年級學童生氣情緒激起狀態與概念性角色取替能力發展之相關研究
4.
室內設計師法草案研擬
5.
組織特性、員工福利、員工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北部地區服務業員工為實證對象
6.
跨文化訓練實施程度、派外人員能力與海外適應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商派駐大陸人員為例
7.
九二一地震後國小學童生活壓力源探討--災區與非災區的比較研究
8.
人工光源之照度及色溫對視覺感知影響與照明方式調查研究-以住宅客廳為例
9.
ISO9001的推行動機,過程因素對推行績效的影響之研究
10.
大陸台商企業員工離職意願之研究-以電子業為實證對象
11.
BtoC電子商務企業策略聯盟行為之研究
12.
影響被嘲弄者認知評估及情緒之因素
13.
躁鬱症患者的人格特質與其自我照顧能力,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樣本為例
14.
內隱與外顯自尊對自尊需求的影響
15.
酸性溶液下中孔徑分子篩的反應機構之探討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