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資料一、書籍1、土本武司著,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董璠輿、宋英輝譯,五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初版一刷。2、王兆鵬,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自版,一九九九年八月。3、王茂松,非法取得證據有關法律問題之研究,金玉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元月出版。4、王梅英,證據能力與嚴格證明,司法院研究年報第二十輯第十一篇。5、石井一正著,陳浩然譯,鄭善印校訂,日本實用刑事證據法,五南出版社。6、李學燈,證據法比較研究,一九九二年,五南出版社。7、Edmund M. Morgan著,李學燈譯,證據法之基本問題,教育部出版,世界書局印刷,一九五○年時二月出版。8、林山田,刑事程序法,自版,一九九八年九月。9、林山田,刑事訴訟法,三民書局,一九九○年八月增訂三版。10、周叔厚,證據法論,一九九五年三版,三民書局。11、高明哲,刑事證據法實務之研究,司法院研究年報,第十七輯第十六篇。12、荊知仁,美國憲法人身自由條款要義,商務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版。13、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法律程序,元照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初版。14、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自版,一九九一年八月重訂四版。15、陳樸生,刑事證據法,三民書局,一九七○年八月。16、陳鴻斌,測謊證據能力之研究,司法院研究年報第十九輯第十一篇。17、許世楷等編輯,世界各國憲法選集,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初版。18、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五月。19、黃朝義等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學林出版社,二○○○年六月。20、黃朝義,無罪推定-論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五南出版社,二○○一年八月。21、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三民書局出版,一九九一年八月。22、黃雅芬,被告自白之研究,司法院研究年報第二十輯第十篇。23、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修訂版),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24、蔡墩銘、朱石炎,刑事訴訟法,五南出版公司, 一九八四年八月三版。二、期刊、論文1、王茂松,非任意性自白之研究,中興法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八六年十一月。2、王詠寰,論犯罪主體要件之自白與補強證據,刑事法雜誌第二二卷第四期。3、史奎謙,刑事辯護權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4、田正恆,刑事被告之緘默權,法令月刊,第三十九卷第二期。5、李茂生,自白與事實認定的結構,台大法學論叢,第二五卷第三期。6、吳景芳,刑事被告緘默權之研究,中興法學,四十三期。7、沈鈺銘,刑事證據法則自白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8、許哲嘉,析論自白之補強法則(上),刑事法雜誌三九卷,第四期。9、陳運財,禁止夜間詢問之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六期,二○○○年一月。10、陳運財,論刑事訴訟證據法則之修正-評司法院刑事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律師雜誌二五五期,二○○○年十二月。11、陳運財,警訊錄音之研究-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五七六二號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二○○一年七月,第二十四期。12、陳樸生,共犯與共同被告之證據價值,軍法專刊,十一卷一期。13、陳志龍等,證據法則之修正方向-刑事證據法則修正方向及其對案,月旦法學雜誌,一九九九年九月,第五二期。14、陳俊宏,刑事被告在刑事訴訟中之地位及權利義務-以偵查階段為中心的探討,警大法學論叢,第五期。15、許哲嘉,析論自白補強法則(下)-以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為契機,刊於刑事法雜誌,第三十九卷第五期。16、許哲嘉,刑事程序緘默權理論之研究,中興大學碩士論文,八十六年六月。17、郭吉助,非任意性自白之舉證責任,法務通訊,第一八七○期,八十七年三月十二日。18、郭君勳,英美自白排除法則之沿革及其發展,刑事法雜誌十四卷五期。19、葉雙水,共犯之自白與補強證據,法務通訊一一四五期第三版,一九八四年一月六日。20、黃朝義,違反夜間訊問規定之自白的證據能力,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七期,二○○○年二月。21、黃朝義,警訊筆錄的證據法上問題,法學叢刊第一七一期。22、黃朝義,證據能力與證據利之概念區分-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台上字第六九六三號判決與八十九年度台上字第六○四七號等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二十期,二○○一年三月。23、黃朝義,共犯或共同被告自白之相關問題-評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三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七一期。24、黃惠婷,不正訊問方法之禁止-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一四五六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二○○一年,十六期。25、蔡墩銘、王兆鵬,緘默權之實證研究,載於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六卷第一期。26、蔡墩銘,自白與補強證據,載刑事法雜誌第四十卷第三期。27、蔡榮耕,論排除非法自白之相關問題,刑事法雜誌,第四十五卷,第四期。28、蔡秋明,英美證據法自白排除法則之研究一以美國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29、戰諭威,淺談共同被告之自白載於法學評論,第六十卷,第七八期合刊。30、蘇俊誠,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補強證據之研究-以自白之補強為中心。貳、外文資料一、書目1、Charles E. Torcia,Wharton’s Criminal Evidence,Vol 3(1973)。2、John Henry Wigmore,On Evidence。3、John William Strong, McCormick on Evidence ,Vol 1(1992)。4、Fred E. Inbau&John E. Reid&Joseph P. Buckley, Criminal Interrogation and Confessions, Williams&Wilkins,3rd ed。5、McCormick on Evidence,Vol 1(1992)。6、Ohn Joy Mckelvey on Evidence, Fifth Edition,§111, Ta Tung Book Co.,1971。7、Rolando del Camen, Criminal procedure and evidence(1978)。8、Stephen A.Saltzburg ,American Criminal Procedure-Case and Commentary(1988)。二、期刊1、A.Alshuler,Plea Bargaining and It’s History-Law & Society Review,Vol.13.(1979)。2、Charles J. Ogletree,Are Confessions Really Good for the Soul?A Proposal To Miranda,100 Harv. L. Rev.(1987)。3、David A.Strauss, The Ubiquity of Prophylactic Rules,55 U. Chi. L. Rev.(1988)。4、David Huiterma , Legitimate Response to Contingent Requirements of the Fifth Amendment, 18 Yale L.&Pol’y Rev.(2000)。5、Mark Berger, The Exclusionary Rule and Confession Evidence:Some Perspectives On Evolving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gland and Wales, 20 Anglo-Am. L.Rev. (1991)。6、Psul G Cassell & Richard Fowles, Handcuffing the Cops?A Thirty-Year Perspective on Miranda’s Harmful Effects on Law Enforcement,50 Stan. L.Rev. (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