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卜正(1990)。《新聞記者與企業公關人員認知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2.田志剛(2001)。《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議會記者與議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何來美(2000)。《地方公職人員政治傳播行為研究─以全省309鄉鎮市長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4.余穎(1998)。《地方政府消息來源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三重市為例》。世新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5.吳宜蓁(2000)。〈危機溝通策略與媒體效能之模式建構─關於腸病毒風暴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第62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6.吳卿銅(2001)《影響地方記者報導公關訊息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7.李小芬(2000)。《選舉公關角色與報紙記者自主權互動之認知研究─以民國八十七年高雄市長選舉新聞建構為個案》。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李彪﹙2000﹚。《媒體產業結構與報業策略管理─以中國時報集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9.李瞻(1991)。《中央政府加強公關業務之研究》。革命實踐研究院。
10.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張笠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
11.姜雪影譯(1994)。《製作新聞》。台北:遠流。(原著:Roshco, B. (1975). Newsmak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施惠獻(1999)。《新聞記者與民意代表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議會記者與議員之互動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3.胡光夏(2000)。〈廣告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法初探〉。《新聞學研究》,第64集。14.唐維敏等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
15.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
16.孫榮光(2000)。《台灣有線電視與報紙跨媒體競爭之初探性研究》。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發展與趨勢研討會。
17.翁秀琪(1992)。〈工作權與新聞記者之自主性〉。翁秀琪、蔡明誠主編,《大眾傳播法手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18.翁秀琪(1993)。《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19.張錦華(1994a)。〈新聞的真實與再現:以李瑞環事件相關報導為例〉。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III: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20.張錦華(1994b)。《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21.陳皓譯(1999)。《製造新聞》。台北,書泉。(原著: Salzman, J. (1998). Making the News: a guide for nonprofits and activists.)
22.喻靖媛、臧國仁(1995)。〈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III: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23.楊汝椿(1996)。〈另類記者的媒體改造經驗:兼論內部新聞自由和新聞倫理重建〉。《新聞學研究》,第52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24.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
25.管中祥(2000)。《 「國民黨國機器」操控媒介形式的轉變(1924-1999) 》。中華傳播年會。
26.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27.劉蕙苓(1989)。報紙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被處理方式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8.蔡進安(2001)。《企業公關人與記者的關係策略─以航空公司公關部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9.蔡筱穎譯(2000)。《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城邦。
30.鄭淑芳譯(1992)。《如何建立良好的公關》。台北:業強。(原著:White, J.(1991). How to Understand and Manage Public Relations.)
31.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介》。臺北:天下文化。
32.鄭瑞城、羅文輝(1988)。〈電視新聞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呈現方式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33.鄧育仁、孫式文(2000)。《隱喻框架:台灣政治新聞裡的路途隱喻》。中華傳播年會。
34.鄧淑玲(1999)。《市場強勢下香港傳媒煽情化報導─蘋果日報及東方日報個案分析》。中華傳播年會。
35.蕭湘文(2001)。〈全球趨勢下的公關運作〉。《公關雜誌》,第45期。
36.羅文輝(1995)。〈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III: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37.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
38.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III: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39.蘇蘅(2000)。〈集集大地震中媒體危機處理的總體檢〉。《新聞學研究》,第62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40.蘇蘅、牛隆光、黃美燕、趙曉南(2000)。〈台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提供讀者更好的選擇?〉。《新聞學研究》,第64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英文文獻
1.Altheide, D. L. & Snow, R. P. (1979). Media Logic. Beverly Hills, CA: Sage.
2.Berkowitz, D. & Beach, D. W. (1991). News Source and News Context: The Effect of Routine News, Conflict,and Proiximity.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EJMC Convention, Boston, Ma.
3.Blumler,J.G.& Gurevitch,M. (1981). Politicians and the press. In D. Nimmo & K.R. Sanders(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
4.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Social Forces, May: 326-335.
5.Chibnall, S. (1975). “The crime reporter: A study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knowledge.” Sociology 9 (1): 46-66.
6.Gans, H.J. (1979).Deciding What’s News. NY: Vintage Books.
7.Gieber, W. & Johnson, W. (1961). The city hall beat: A study of reporters and sources rol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8(3): 289-297.
8.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 C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Grossman, M.B. & Rourke, F.E. (1976). The media and the presidency: An exchange analysi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91: 455-470.
10.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London: Sage.
11.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Y: Longman.
12.Strentz, H. (1989). News Reporters and News Sources.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中譯本為《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台北:遠流,彭家發譯,1994)
13.Tuchman, G. (1973). Making news by doing work: Routinizing the unexpected.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 (1): 100-131.
14.Tuchman, G. (1978).Making News. NY: the Free Press.
15.White, D. M. (1950). “The Gatekeeper”, in Journalism Quarterly,27: 383-390.
16.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 no.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