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7: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世良
論文名稱:產險公司損害防阻業務之轉變及其人力規劃之研究-以火災損害防阻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loss prevention and it'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of property casualty-insurance industry:the case of fire loss prevention
指導教授:袁國寧袁國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保險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風險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法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損害防阻人力規劃火災保險
外文關鍵詞:Loss PreventionHuman Resource PlanningFire Insur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對我國產險公司來說,最近幾年來的最大心得就是一個「賠」字,由於天災人禍不斷,不僅企業的損失不貲,保險業也深受重創,真是名符其實的「慘險業」。這亦使得國際再保險公司損失慘重,元氣大傷,甚至宣佈倒閉,由於不堪長期虧損,無利可圖的台灣市場逐被國際再保險公司聯合排斥,列入拒絕往來戶,甚至部分外商已經棄守台灣市場(如英商皇家太陽聯合產險與美商恆福產險),相繼自台撤資,其餘保險公司或再保公司對台灣市場的評估也日趨嚴苛。因此,台灣的產險業面臨空前的衝擊與危機,在永續經營與發展的前提之下,各保險公司與企業要自立自強,致力於危險管理與損害防阻工作的改善,降低損失幅度與損失頻率,否則,保險業將經營困難,企業亦將要面臨無險可保的可能性。
損害防阻能力不彰,正是我國每遇災害便損失慘重的主因。國人救災很熱心,但防災觀念卻很匱乏。依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資料顯示,最近十年(81至90年)台灣地區發生火災次數每年平均約12,948次,人員傷亡每年平均約976人左右,財物損失每年平均約40億元。從這些統計資料中發現,台灣地區自83年火災發生次數再次突破萬次以來,於88年更創歷年來火災發生次數最多的一年(達18,254次),在財產損失方面,於90年更高達155億元,在火災死傷人數,亦有逐年上昇之趨勢。產險公司最近十年(81至90年)火災損失每年約新台幣100億元,對國家總體經濟有相當程度之影響。因此本文研究之目的即是透過損害防阻業務之規劃,藉以改善產險公司之業務品質、邊際業務之可保性與再保困難之問題。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5
第二章 火災之損害防阻理論……………………………………… 9
第一節 損失預防和控制的一般理論……………………………… 9
第二節 危險事故與損害防阻效益之分析………………………… 12
第三節 火災之理論與損害防阻對策……………………………… 15
第四節 最大可能損失之預估……………………………………… 25
第五節 結語………………………………………………………… 28
第三章 產險公司損害防阻業務之轉變…………………………… 29
第一節 產險公司損害防阻業務之內容…………………………… 29
第二節 超高層建築物之防火……………………………………… 42
第三節 損害防阻業務之轉變……………………………………… 52
第四節 結語………………………………………………………… 60
第四章 產險公司損害防阻人力之規劃…………………………… 61
第一節 損害防阻實施之現況……………………………………… 61
第二節 損害防阻勞動力規劃之經濟分析………………………… 79
第三節 損害防阻人員的教育訓練………………………………… 82
第四節 損害防阻基金制度的設計………………………………… 85
第五節 結語………………………………………………………… 88
第五章 損害防阻實例之探討……………………………………… 89
第一節 企業之損害防阻管理實例………………………………… 89
第二節 損害防阻實例……………………………………………….94
第三節 結語…………………………………………………………10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05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建議…………………………………………………………105
參考文獻…………………………………………………………… 111
一、中文部份
1.丁育群,建築物防火區劃及避難設計規定之探討,建築物防火法規與檢測基準國際研討會,1995年,頁60、61。
2.王鳳生、袁國寧「保險代理理論與倫理」,壽險季刊、93期,1994年,頁50。
3.王鳳生、袁國寧「從倫理論企業人力資源再造策略-教育訓練與生涯規劃整合之分析」,國家競力與人力資源再造策略研討會,中山大學,高雄,1997年。
4.石育賢,聯瑞半導體廠火災效應分析,工研院工安衛中心,1997年10月27日。
5.石燦明等,火災保險,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2001年03月,頁545-571。
6.石燦明等,火災保險訓練教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2年11月,頁264。
7.江朝國,保險論粹,台北:台北市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1998年,頁201、212。
8.朱冠綸,工業化學災害預防,環保資訊,1995年09月,頁20-25。
9.伍伯錕等,我國設立損害防阻技術服務中心研究報告,台北市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1994年5月。
10.何明錦,我國之建築物防火安全未來展望,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8年。
11.李連璧,統一安聯產物公司內部訓練教材,2002年。
12.周志堅,中國鋼鐵公司員工訓練與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頁56∼59。
13.林 全、劉代洋,產物保險、損害防阻與職業災害預防之關聯性研究,保險專刊38,1994年12月,頁77-89。
14.周有洸,超高層建築火災之預防及搶救,工業安全衛生月刊,2001年07月。頁24-28。
15.陳森松、康裕民、吳瑞雲、莊文昌等譯,Webb,B.L.,Harrison,C.M.and Markham J.J.,等原著,保險經營(上冊),中華民國產物保險核保學會,1997年,頁331、335、336、353。
16.陳森松,從衛爾康火災事件談保險損害防阻的功能,保險大道第二期,1995年,頁25-26。
17.陳俊勳,建築物火災危險安全評估及電腦模式之應用,建築物防火法規與防火安全設計研討會,1999年。
18.甄惠台,損害防阻對台灣工商企業之重要性,企業風險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中華民國風險管理學會,1993年12月29日。
19.黃泰來,萬能技術學院舉辦之企業風險管理研討會之會議紀實,1999年12月10日。
20.熊光華,張維麟,台北市觀光旅館客房火載量調查與研究,建築防火學術研討會論文研討會,中華民國中壢市,1984年9月22日,頁126。
21.劉政明,火災保險查勘與損害防阻,宏明圖書公司,1991年8月初版,頁33-36。
22.賴麗華譯.Emmett J. Vaughan 原著,風險管理,台灣西書出版社,2000年08月初版,頁191-196。
23.簡賢文,葉俊興,樓振宇,高樓建築物之防災問題與對策概念,高層複合用途建築物之火災安全對策研討會,2001年10月15日。
24.超高層建築物等的多樣化之防火安全對策,日本東京消防廳火災預防審議會,1995年,頁23-27。
二、英文部份
1.Akerlof,G.A.,”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if Economics,84,1970,pp. 488-500.。
2.D’Arge,R.C., W.D.Schulze,and Brookshore, D.S.,” Carbon Dioxide and Intergenerational Choi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2,2, 1982, pp.251~256。
3.Dees,J.G., “Principals, Agents and Ethics “,in Ethics and Agency Theor:An Introduction”, N.E. Bowie and R.E. Freeman(E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p.25~28.。
4.Ehrlich,I. and G.S. Becker,” Market Insurance, Self-Insurance,and Self-Protec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0,1972,pp. 623~648.。
5.Gersheufeld, W.L.,”Management Development Today”, Personal Journal,4,3, 1996,
pp 164~166.。
6.Harris,S.and V. Emilio,” Insurance Markets with Loss-Prevention Activity:Profits,Market Structure,and Consumer Welfar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7,2,Summer,1986,pp.2270.。
7.Michalak,D.F. and E.G. Yager, Making the Training Process Work, N.Y.:Harper &Row Publishers, 1979,pp.225~243.。
8.Rothschild, M. and J.E. Stiglitz,” Incerasing Risk: A Definition”,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1970,pp.225~243.。
9.Stiglitz,J.E.,” Risk, Incentives, and Insurance: The Pure Theory of Moral Hazard”,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8,1983,pp.4~33.。
10.Tessin, M.J.,”Once Again Why Training?”, Training,1978,pp.7.。
11.Torrington,P.and J. Chapman, Personal Management,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79,pp.128~129.。
12.Wastson,C.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Masachusetts,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 Inc., 1979,pp. 5.。
13.Wilson,C.A.,” A Model of Insurance Market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6, 1977,pp. 167~20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