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志文,(1998),臺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經營者定價模式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秀玉(1999),台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產業結構及需求特性分析,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郁琦(2001),美國1996通訊法對數位網路產業整合的立場,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32,39-56。
王郁琦、張欣玲(1999),有線電視新進業者的競爭管制─法規與政策分析,理論與政策,51,89-100。王曉晴、黃德琪(2000),數位電視發展概述,廣告雜誌,8,110-112。王曉晴、黃德琪(2000),有線電視的占國時代,廣告雜誌,5,110-113。江耀國(1999),一九九八年美國有線電視新市場─從結構管制的觀點分析,月旦法學雜誌,47,133-150。江耀國(1998),美國有線電視的特許、合及競爭管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515-574。
李宜倫(2001),解除管制之經營效率分析--台灣商業銀行案例,逢甲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李宛靜,(1999),市場競爭對有線電視績效影響之研究,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桂芝(2000),我們要數位電視是數位化的電視,廣電人,8,24-27。李智隆(2001),中華電信市內電話經營效率與影響因子分析,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政彥(2000),有線電視播送系統經營績效之研究,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靜宜(1996),台灣有線電視產業之垂直整合(1992-1994)--政策法規之探討,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官雅惠(2000),有線電視產業之訂價策略、福利分析與政策效果,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智遠(1998),台灣有線電視業資訊不對稱下整合策略之均衡及福利分析,中興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克難(1985),獨占性公用事業報酬率管制與資源調配,台北市銀月刊,1-7。
高玉玲(1997),從美國有線電視分級收費的經驗探討台灣分級收費的可行性,衛星與有線電視,8,31-34。
陳政良(2001),台灣地區壽險公司之效率分析─Malmquist生產力指數之應用,逢甲大學保險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炳宏(1999),台灣有線電視產業集團化趨勢之研究─以和信與力霸企業集團為例,廣播與電視月刊,14,89-110。
陳銘煌(1999),我國有線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行為-績效分析,商學學報, 163-199。
陳新元(1998),有線電視產業之區位競爭與福利效果之研究,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日崧(1979),X效率理論的研究─一個整合模式及其應用,台北市銀月刊,8-17。
黃旭男(1993),資料包絡分析法使用程序之研究及其在非營利組織效率評估上之應用,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張美滿、陳百齡(1999),美國有線電視與電信事業跨業經營禁令違憲審查之分析,美歐季刊,13,1,63-83。張崇仁(2001),謀定後動整裝待發─大媒體潮下的新體認,廣電人,1,12-13。
張慧君、梁淑芸、許績偉(2001),電信廣播與電信服務互跨經營因卡住了,廣電人,9,33-39。郭兆玲(1993),經營績效評價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彭振東(2001),有線電視系統經營者績效評估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建強(1997),有線電視產業之市場結構─均衡及福利分析,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俊宏(1996),DEA應用在行政機關生產力衡量方法之研究─以北高二市各戶政事務所為例,國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潘婉如(1996),高雄市有線電視節目播送系統經營效率及對訂戶影響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見賢(1998),CATV業者在固網爭霸賽中的戰略,衛星與有線電視,12,33-41。
劉幼琍(1994),有電視經營管理與道規劃策略,正中書局。
劉靜怡(1993),有線電視系統分區獨占原則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所碩士論文。賴仁基(1997),我國綜合大學效率差異之衡量─資料包絡分析的應用,政治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鵬基(1999),美國有電視管制法規與競爭法領域間執法驗之回顧及適用關係報告,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蕭宏智(2001),電信服務市場趨勢探索─國內電信產業風雲再起,資策會。
謝美如(2000),市場之進入障礙分析─以有線電視跨業經營電信業為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謝進男(2000),有線電視系統之營運管理,廣電人,8月號,23-23。二 、西文部分
Caves, D. W., L.R. Christensen, and W.E. Diewert(1982),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of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Economertrica,50,1393-1414.
Chipty, Tasneem(2001), Vertical Integration, Market Foreclosure, and Consumer Welfare in the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 3, 428-453.
Crandall, W. Robert(1997), 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in the US video market,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1, 7, 649-660.
Crawford, Gregory S.(2000), The impact of the 1992 Cable Act on household demand and welfar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1, 422-449.
Farrell M.J(1957),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nty, 120, 253-291.
Fare, R., S. Grosskopf, B. Lindgren, and P. Roos(1989),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s in Swedish hospitals: a malmaquist output index approach, in A. Charnes, W.W. Cooper, A.Y. Lewin, and L.M. Seiford(eds.),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theory,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4.
H. Averch and L. Johnson(1962), Behavior of the Firm Under Regulatory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56-1069.
Leibenstein, Harvey(1966), 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6, 392-415.
Noam E.M.(1985), Economics of Scale in Cable Television :A Multiproduct Analysis, VIDEO MEDIA COMPETITION: Regulation ,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92-120.
Ohls, J. C.(1971), Marginal Cost Pricing, Investment Theory and CATV,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3(2), pp439-460.
Shephard, R.W. (1970), The 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8-70.
W. Kip Viscusi & John M. Vernon &Joseph E. Harringtion, JR.(2000),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3, 39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