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11: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香儀
研究生(外文):Hsiang-I Hsu
論文名稱:以區位及社經環境觀點建構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式之研究--以台中市重劃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Urban Land Use Change Model from Perspectives of Location and Socio-economics --A Case Study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Taichung
指導教授:葉昭憲葉昭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土地管理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都市土地使用土地使用變遷區位環境社經環境重劃區
外文關鍵詞:Urban Land UseLand Use ChangeLocationSoci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7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中文摘要

都市土地使用所應把握的原則,是地盡其利、最有效使用的原則。而由於土地之特性,使各宗土地條件均有所差別,形成土地有優劣之分,對於都市土地開發時機與使用型態的決定是為關鍵,亦因而產生各種都市土地使用現象及都市土地使用開發上的問題。而土地的不當利用、低度利用或空而不用等現象,非但妨礙都市的正常發展,徒增都市土地的需求,也加重了都市對公共設施的負擔。

本研究欲經由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式之建立,來瞭解各種環境變因對都市土地發展的影響程度,用以預估未來都市土地使用之趨勢。本研究由相關文獻回顧歸納出指標因素,以模糊德爾菲法(Fuzzy Delphi)建立「都市土地使用變遷評估指標之體系」,同時依據專家之意見與實證區(台中市11期重劃區)土地使用之現況對自變數項目及其操作定義進行調整,並依此進行資料收集,除了一般資料的收集外,由於變遷土地之面積資料具即時性及區位資料的空間特性,本研究則仰賴GPS及GIS兩大系統之功能特性來收集、建置切合本研究所需之資料,促使研究分析之結果更精準。將所蒐集之資料前處理後,則以多變量方法(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建構「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式」。其後將該模式與由專家問卷分析所獲得之「都市土地使用變遷評估指標之體系」相互應證,進一步了解土地使用面積的改變與自變項之間的關係。茲將研究成果歸納如下:

n 都市土地使用變遷與區位環境因素、社經環境因素有所關聯。住宅使用方面,住宅土地使用變遷受「區位環境因素」影響,但不受「社經因素」明顯影響,且影響之強度以「住宅區塊之為發展用地比例」為首要;商業使用方面,商業土地使用變遷受「區位環境因素」與「社經環境因素」影響,且由標準化迴歸係數來看,若不考慮各細項因素正面或負面影響商業土地使用變遷,則「社經環境」的影響力大於「區位環境因素」,其中以「購買力」影響強度為最;公共設施闢用則為「社經環境因素」所影響,但不受「區位環境因素」顯著影響,並以「國民所得」最重要。

n 本研究經由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式之建構得知,都市土地使用需求類型與環境因素間皆有一關聯規則,藉由量化模式掌握此規則,則可描述都市土地使用發展過程的因果趨勢。

n 本研究實證區之土地使用變遷,就各季土地使用變遷面積與件數情形觀之,11期重劃區的土地使用是在第七季開始有明顯的變遷產生。在時間與空間上,變遷發生位置,以重劃區西邊部分變遷早於東邊部分,東北邊部分變遷早於東南邊部分,西北邊部分變遷晚於西南邊部分,且11期重劃區的土地使用變遷是由主要幹道崇德路與次要幹道松竹路沿線開始。

n 受「區位環境」影響的住宅土地使用變遷與商業土地使用變遷,若僅由重劃區的土地使用變遷分佈圖(圖5-4),並無法明顯的觀察出該土地使用變遷趨勢,然經由本研究建構之「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式」,則可洞悉其趨勢且具體描述之。

n 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式實證結果發現,可以「服務半徑內之各種土地使用面積之比例」考量該宗地與周圍土地使用交互作用的影響。此外,本研究以「服務半徑內道路所佔面積比例」衡量商業土地使用的區位環境之成效較以「距離」衡度為佳。

經由本研究所達成之假說與研究目的,可以證明區位環境與社經環境因素對都市土地使用的發展變化是具影響的,且其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可以透過數學模式予以描述的。因此,本研究之成果可提供計劃單位於規劃都市土地使用時之評估考量,輔以掌握都市土地使用變遷的關鍵先兆,尋求有利的開發時間與機會。
Abstract

The primary principle of urban land use we ought to consider is to employ the lands in the most efficient ways. Due to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each of them varies according to its conditions and it will result in the differences of superior and inferior lands. The decision-making of the time being of urban land development and also land use types are the main factors and they also cause different urban land use change phenomeno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blems. When the land are employed improperly, used with lower efficiency or become empty and useless ones, they will intervene the urban city from developing normally, increase more demands of urban land, and load on the burdens of building up more public facilitie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model to well realize the influential extents of urban land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variable so that we are able to predict the future tendency of urban land use. The research generalizes indicative factors from retrospecting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sets up “ Evaluated indicative system of urban land use” applied by FUZZY DELPHI. Meanwhile, according to expert’s perspectiv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experimental area (11th stage consolidation in Taichung County),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re adjusted and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proceeds to be collected. In addition to the collecti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due to 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 relies on the functional factors of both GPS and GIS systems to collect and pick up all necessary information, and the analysis outcome will be more precise and accurate.

After pre-processing the collected data,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is applied to set up urban land use changed model. Afterwards, make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this model and “Evaluated indicative system of urban land use” analyzed from experts’ surveys. We the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rea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research outcome is inducted as below:

n There is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factors of location and socio-economics. Speaking of residence, residence land use change is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 of location”, but not obviously affected by “the factor of socio-economics” and “the land use ratio of residence block development” is in priority for its influential extent. Regarding commerce, commercial land use change is influenced by both factors of “location” and “socio-econom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ndard regression, if every detailed factor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affected commercial land use change is not considered, then the influence of “ socio-economics” is more excessive than that of “ location”, especially, the “ purchase ability”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As for public facilities, they are affected by “the factor of socio-economics”, but not clearly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 of location”, and “GNP”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

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model applied on the research, we can acknowledge that there is relevant rule between the demand types of urban land us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ce we are well aware of the rule and transfer the data into numbers, we are able to depict the cause-effect tendency of urban land use development in process.

n We can observe from the seasonal land use change area and case numbers that the land use change of the research experimental area in the 11th consolidation has obvious land use change from the 7th season. Concerning time and space factors toward the change place, the western part of consolidation has earlier change than that of eastern part as well as east-northern part changing earlier than east-southern parts, but the change of west-northern parts are latter than west-southern parts. Meanwhile, the land use change of the 11th consolidation commences along with the main avenue ”Tzoun-de Rd.,” and sub-avenue “Shang-Tzu Rd.”

n The residenctial land use change and commercial land use change are influenced by “location”. If we merely observe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change in consolidation, it is hard for us to absolutely prospect the trend of its land use change. Nevertheles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model” within the research, we are able to get familiar with the tendency and depict it concretely.

n We are able to figure out from the experimental outcome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model that “the ratio of every kind of land use service area” is to be considered crossed influence with its land and peripheral lands. Besides, the research applies “the service area ratio of the road area”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ocation of commercial land use, and it is better evaluated by “ distance”.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the hypothesis and the research purpose we reached can prove that the factors of location and socio-economics have intensive influence over the development change of urban land use, and both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 can be described through mathematic mode. Consequently,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can be offered to the planning units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whenever the urban land use is plotted. When the key omen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is well manipulated, we shall capture the most valuable time and precious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目    錄

摘要…………………………………………………………Ⅰ
目錄…………………………………………………………Ⅴ
圖目錄………………………………………………………Ⅶ
表目錄………………………………………………………Ⅸ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問題陳述與分析……………………………………1
第二節研究目的…………….……………………………………5
第三節研究假說與研究限制……………………………………6
第四節研究範圍…….……………………………………………7
第五節研究流程與研究內容……………………………………9

第二章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都市土地使用…………….………………………………12
第二節土地使用區位理論…………….…………………………18
第三節土地使用變遷…………………….………………………26

第三章研究設計…………………………………………….32
第一節研究概念與架構…………………………………………32
第二節評估因子蒐集與整合……………………………………38
第三節資料蒐集與建置…………………………………………47
第四節模糊得爾菲問卷設計……………………………………51
第五節分析方法…………………………………………………54
第四章建立「都市土地使用變遷評估因素之體系」……… 63
第一節建立「住宅土地使用變遷評估因素之體系」….…………64
第二節建立「商業土地使用變遷評估因素之體系」…………….69
第三節建立「公共設施闢用評估因素體系」…….………………74
第四節三大評估體系之比較與分析……………………………77

第五章土地使用變遷與環境因素之相關分析…………….83
第一節資料之前處理….…………………………………………83
第二節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式之建構………...………………95
第三節各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式之比較分析.………………103
第四節都市土地使用變遷與環境因素之相關分析…...………106
第五節重劃區土地使用變遷情形探討………………………112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116
第一節 結論….………………………………………………….116
第二節 建議與後續研究………………………...………………119

參考文獻……………………………………………………120

附錄
附錄一 模糊德爾菲效度問卷………………………………………126
附錄二  模糊德爾菲專家問卷..…….………………………………148
附錄二  模糊德爾菲效度問卷結果整理……………………………148
附錄四  因子得點的資料矩陣………………………………………170
附錄五  台中市11期重劃區土地使用狀況圖(1997-2000)……174
圖  目  錄

圖1-1 台中市近十年房屋建築面積圖…………………………………2
圖1-2 台灣地區市地重劃辦理完成面積依縣市別統計圖……………3
圖1-3 台中市重劃區位置圖……………………………………………7
圖1-4 研究流程圖………………………………..……………………11
圖2-1 都市各種土地使用區位配置圖…………..……………………21
圖2-2 競租理論…………………………………..……………………22
圖2-3 土地使用決定圖……………………………………………….27
圖2-4 土地使用變遷分析整合模式架構圖………………………..…30
圖3-1 都市土地使用變遷之研究面向……………………………..…33
圖3-2 土地使用變遷分析整合模式架構圖………………………..…35
圖3-3 研究概念示意圖……………………………………………..…36
圖3-4 住宅使用變遷影響因素初步架構圖………………………..…38
圖3-5 商業使用變遷影響因素初步架構圖………………………..…39
圖3-6 公共設施闢用影響因素初步架構圖………………………..…40
圖3-7 資料蒐集範圍示意圖………………………………………..…47
圖3-8 11期重劃區RTK測量情形圖.…..…………………………..…50
圖3-9 效度問卷格式………………………………………………..…52
圖3-10 模糊德爾菲專家問卷格式……..……..………………………52
圖3-11 模糊德爾菲法示意圖…..……………………………..………55
圖3-12 都市土地使用變遷評估因素體系建立流程圖……..………56
圖3-13 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式建置流程圖..………………..………59
圖4-1 住宅土地使用變遷評估指標之體系圖……………………..…67
圖4-2 商業土地使用變遷評估指標之體系圖……………………..…73
圖4-3 公共設施闢用評估指標之體系圖…………………………..…76
圖4-4 社經因素重要性分佈圖……………………………………..…78
圖4-5 立地因素重要性分佈圖……………………………………..…79
圖4-6 土地使用互動因素重要性分佈圖…………………………..…80
圖5-1 各模式解釋與預測能力比較圖….………………………..…104
圖5-2 各季土地使用變遷-面積…….…..………………………..…112
圖5-3 各季土地使用變遷-件數……..…………………………..…113
圖5-4 重劃區土地使用變遷分佈圖….…………………………..…115
附圖A 台中市11期重劃區土地使用狀況圖……………………..…174























表  目  錄

表1-1 台中市已完成及辦理中公辦事地重劃成果表..………………8
表3-1 政府統計資料…………………………………..………………48
表3-2 輔助圖層建置之資料…………………………..………………48
表3-3 現場調查項目表………………………………..………………50
表3-4 模糊德爾菲問卷發出對象分佈表……………..………………53
表3-5 多變量分析方法分類表..………………………………………57
表4-1 影響住宅使用變遷因素架構表….……………………………65
表4-2 影響住宅使用變遷因素重要性評估表.………………………66
表4-3 影響商業使用變遷因素架構表………………..………………71
表4-4 影響商業使用變遷因素重要性評估表………..………………72
表4-5 影響公共設施闢用因素架構表………………..………………75
表4-6 影響公共設施闢用因素重要性評估表………..………………75
表4-7 各使用首要評估指標整理表…………………..………………77
表4-8 各使用居後評估指標整理表…………………..………………78
表4-9 各體系選入評估指標狀況整理表……………..………………82
表5-1 分析資料種類…………..………………………………………84
表5-2 研究變數表……………..………………………………………85
表5-3 住宅使用變異數分析(土地面積、面臨道路種類)……………86
表5-4 住宅使用變異數分析(土地面積、宗地面積)…………………86
表5-5 商業使用變異數分析(土地面積、面臨道路種類)……………86
表5-6 商業使用變異數分析(土地面積、宗地面積)…………………86
表5-7 商業使用變異數分析(土地面積、所有權)……………………87
表5-8 公共設施變異數分析(土地面積、面臨道路種類)……………87
表5-9 公共設施變異數分析(土地面積、宗地面積)…………………87
表5-10 各種土地使用因子分析適合度檢測結果表…………………88
表5-11 住宅使用變異解說量表………………………………………89
表5-12 公共設施變異解說量表………………………………………90
表5-13 住宅使用轉軸後因素矩陣表-1.………………………………92
表5-14 住宅使用轉軸後因素矩陣表-2.………………………………93
表5-15 公共設施轉軸後因素矩陣表....………………………………94
表5-16 住宅土地使用變遷模式「迴歸係數」與模式摘要(自變數因子分析處理前)………………………………….……………96
表5-17 住宅土地使用變遷模式迴歸係數與模式摘要(自變數因子分析處理後)…………………………...…...……………………98
表5-18 商業土地使用變遷模式「迴歸係數」與模式摘要…………. 100
表5-19 公共設施闢用模式迴歸係數與模式摘要………..…………102
表5-20 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式之三首要影響因素整理表……… 103

表5-21 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式顯著影響之因素整理表.…………105
表5-22 住宅使用變遷影響因素整合表……………………………107
表5-23 商業使用變遷影響因素整合表……………………………108
表5-24 公共設施闢用影響因素整合表……………………………111
參考文獻【國內書目】Anderson and Sweeney and Williams著 統計研究小組 譯著,1997,「統計學觀念與方法」,滄海書局。Chapin, F. S. and J. E. Kaiser 著 李瑞麟 譯,1994,「都市土地使用規劃」,茂榮圖書有限公司。于明誠,1992,「都市計劃理論與實務」,詹氏出版。台中市政府編印,1994,「台中市市地重劃簡介」,台中市政府。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1987,「中部區域各都市計畫發展資料現況調查分析」,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台中市政府編印,1990,「擬定台中市都市計劃四張犁地區細部計劃說明書」,台中市政府。台中市政府主計處編印,1997,「台中市統計要覽(民國八十六年)」,台中市政府主計處。台中市政府主計處編印,1998,「台中市統計要覽(民國八十七年)」,台中市政府主計處。台中市政府主計處編印,1999,「台中市統計要覽(民國八十八年)」,台中市政府主計處。台中市政府主計處編印,2000,「台中市統計要覽(民國八十九年)」,台中市政府主計處。有馬 哲 著 陳耀茂 譯,1992,「多變量解析入門」,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李鴻毅 主編,1996,「土地政策論」,中國地政研究所。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與實務」,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林英彥,1995,「土地利用概要」,文笙書局。林清山,1986,「多變項統計分析方法」,台灣東華書局。林清山,1987,「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灣東華書局。林傑斌、劉明德 編著,2001,「SPSS10.0與統計模式建構」,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周天穎、周學政 編著,1997,「ArcView透視3.x」,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施威銘研究室 著,1995,「EXCEL 7.0 完全學習手冊-基礎篇」,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高孟定、鄭建凱,1997,「台灣現行的都市計劃」,懋榮工商專業書店。張國楨、劉英毓,1999,「統計分析實務Excel之應用」,風向出版社。張耀仁,1995,「土地利用精要」,文笙書局。張邵勳、林秀娟,1994,「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研究中心 編著,2000,「地理資訊系統剖析」,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黃俊英,1998,「多變量分析」,中國企業研究所。黃榮村 著 蕭錚 編,1981,台灣地區土地使用編訂之研究,「台灣土地及農業問題資料36」,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曾國雄 編著,1978,「多變量解析與其應用」,華泰書局。曾國雄、鄧振源 編著,1986,「多變量分析(一)」,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陳耀茂 編著,1999,「多變量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溫豐文,1997,「土地法」,三民書局。趙民德、謝邦昌,2000,「多變量分析」,曉園出版社。韓乾,2001,土地資源經濟學,滄海書局出版。謝潮儀 編著,1983,「計量方法與都市土地使用模型」,茂榮圖書有限公司。【國內論文】丁士芬,1999,市地重劃後重劃區發展及其與都市發展間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丁志堅,1987,運用馬可夫鏈度量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于如陵,1980,都市土地使用結構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汪禮國,1997,細胞自動機模式與都市空間演化,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白金城,1993,都會區空間結構發展模式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彩珠,1995,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與地價相互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杜昌柏,1993,都會區土地使用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孟靜,1979,台北市住宅利用的空間分析及其變遷之分析,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明元,1995,台中市土地利用空間發展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洪于婷,1999,都市發展永續性結構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涂明龍,1980,台灣都市結構分析之研究,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工學組碩士論文。徐豪,1997,市地重劃發展過程及其效益形成之研究-台南市之實證分析,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宏宣,1998,都市複雜空間系統演化自我組織臨界性之探索-有限理性典範的應用,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曜麟,1997,台灣地區都市發展效率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右峻,1999,利用類神經網路探討土地利用型態與環境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宏維,1993,就都市建成環境構成因子探討現行管理法規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榮其,1993,從公共設施觀點探討容積率之研擬-以住宅區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喬峰,1997,應用碎形理論之整體空間限制發展模式探討都市空間結構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燦榮,1999,從黃昏市場之發展探討市場用地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俊凱,1998,連鎖與非連鎖咖啡店業者選址比較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益華,2001,以類神經網路為基礎之預測系統之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詹振維,1999,以碎形幾何理論模擬與分析都市成長模式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黎漢林,1978,住宅分布模型-台北東區實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黎文清,1982,運輸系統對土地使用影響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趙爾鍵,1992,都市住宅區空地與都市發展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敏之,1997,應用輔助資訊及類神經網路於遙測影像土地分類之研究-以識別都市區為例,成功大學,測量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靜如,1998,台北盆地土地利用變遷趨勢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宜鴻,1999,以GIS及CA為基礎的土地使用發展預測模擬方法,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宗穎,2000,水產養殖土地利用變遷之多變量預測模式建立-以屏東縣水產養殖用地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簡信男,1995,台中市土地使用強度與土地使用管制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國內期刊及研討會】王月娥,1999,市地重劃開發時機指標之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卷36:2,頁1-23。莊翰華,2001,土地使用變遷中的永續經營課題-員林鎮之實證,台灣土地金融季刊,卷38:1,頁111-131。葉昭憲、葉祐均、郭乃綺、王佩琳、鄭文佩,1999,溼地成立自然公園評估因素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卷9:2,頁131-143。張國楨、許香儀,2000,從空間區位探討台中市居住環境品質與高層集合住宅空屋率相關性分析,中華地理資訊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0。許香儀、葉昭憲,2001,都市土地利用變遷模式建構之研究-以台中市重劃區為例,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研討會論文集,頁233-271。賴進貴、王韋力、紀明德,2000,細胞自動機的空間演化模擬研究,中華地理資訊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鄒克萬、張曜麟,2000,一個機率性土地發展分析模式,台灣土地科學學報,創刊號,頁51-56。【國外書目及期刊】A.S. Mather,1986, Land Use,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A. Veldkamp and L.O. Fresco,1996,CLUE:a conceptual model to study 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Ecological Modelling ,85:253-270Aaviksoo,K.(1993),Changes of plant cover and land use type(1950’s to 1980’s)in three mire reserves and their neighbourhood in Estonic.,Landscape Ecology,8(5):287~301.D. G. Brown and B. C. Pijanowski and J. D. Duh(2000)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on private lands in the Upper Midwest,US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59(4):247-263Helen Briassoulis,(2001),Policy-Oriented integrated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An analysis of data need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27,no.1,pp.1-11LaGro, J. A. Jr. and De Gloria, S.D.(1992)Land use dynamic within an urbanizing non-metropolitan country in New York State(U.S.A.),Landscape Ecology,7(4):275-289Muller, M.R. and Middleton, J.(1994),A Markov model of land-use change dynamics in the Niagara Region,Ontario,Canda,Landscape Ecology,9(2):151-157ukla , V. and Waddell, P. (1991),Firm location and land use in discrete urban space : a study of the apatial structure of Dallas-Fort Worth,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1:225-253Wu,F. (1998),An Empirical model of Intrametropolitan Land-Use Change in a Chinese Cit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25(2):245-263Wider,M.G. (1985),Site and Situation Determinants of Land Use Change:an Empirical Example, Economic Geography, 61(4):332-344Vesterby, M. and Heimlich, R. E.(1991),Land Use and Demographic Chang:Result form Fast-Growth Counties,Land Economics,67(3):273-29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美芳(民88):國語低成就學童口語理解能力的發展。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189∼20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出版。
2. 陳美芳(民86):國小學童聽覺理解與聽覺記憶能力之研究─不同國語文程度學生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293-30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出版。
3. 陳美芳(民87):國小學童口語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的關係。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171-18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出版。
4. 盧雪梅(民78):台北市77學年度國民小學入學資優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月刊,24(5), 138-157。
5. 蔡淑桂(民81):國小資優學生高層次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的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 10-14。
6. 柯華葳、張郁雯(民88):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6輯,2期,85~100頁。
7. 林邦傑(民71):國中與高中學生具體運思、形式運思與傳統智力之研究。中國心理學會中華心理學刊,22(2), 33-49頁。
8. 吳武典、張正芬(民73):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其相關研究。測驗年刊,31,37-52。
9. 吳武典(民74):如何發展資優兒童的潛能。資優教育,15, 10-14。
10. 邱上真(民81):學習障礙兒童的教育評量-認知取向。特殊教育季刊,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