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于明誠,1994,「都市計畫概要」,詹氏書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3,「工址地盤調查準則」,中國土木水利學會出版。內政部營建署,1992,台灣地區環境敏感地劃設與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北部、南部區域) 技術報告, p.208-p.216王錦堂,1984,「大學學術寫作」,東華書局。石計生,2001,「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儒林圖書有限公司。吳克清,1999,桃園縣分縣治理之可行性研究-分析層級程序法(AHP)之應用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吳信宏,1997,都市環境分區之研究─以新竹(含香山)都市計畫區為例,中華工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彩珠,1996,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與地價相互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李瑞麟,1990,「都市土地使用規劃」,茂榮圖書有限公司。杜昌柏,1993,都會區土地使用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辛晚教,1984,「都市及區域計畫」,中國地政研究所。周天穎、周學政,1998,「ArcView 3.X透視」,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周天穎、楊龍士,2000,「遙感探測理論與實務」,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周天穎、葉美伶、衷嵐焜,2000,「地理資訊系統理論與實務」,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林威,1999,以污染總量管制與土地適宜特性的觀點探討山坡地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土地分及分區使用-以南化水庫集水區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建元,1996,「台灣地區中東部區域重大建設影響之分析(第一期)」,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市鄉規劃處。林峰田,1997,「公共設施檢討空間分析方法」,都市與計劃,第二十四卷,第二期,第171-192頁。邱江利,1994,視覺景觀資源評估於遊憩路線選址應用上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景升,1998,「都市計畫製圖之自動化街廓繪製演算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邱景升、周宜強,1997,「MapInfo 4.X實務」,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邱皓政,200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金鑒明、周富祥,1990,「環境科學概論」,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施明元,1995,台中市土地利用空間發展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施鴻志、周士雄等,1995,都市計畫,p.327~p.328洪于婷,1999,都市發展永續性結構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尚吟,1997,由台中市南屯區國小學齡人口分佈探討學區劃設之合理性,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岩章,1987,「環境品質的範疇」,工程月刊,第六十期,第2-17頁。徐一峰,1988.2.1,「台灣省都市計畫述要(中部區域部份)」,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市鄉規劃處。徐一峰,1988.2.1,「台灣省都市計畫述要(北部區域部份)」,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市鄉規劃處。徐一峰,1988.2.1,「台灣省都市計畫述要(東部區域部份)」,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市鄉規劃處。徐一峰,1988.2.1,「台灣省都市計畫述要(南部區域部份)」,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市鄉規劃處。郭瑞坤,1995,「都市規劃及設計與自然環境之研究」,經建會委託,p.28-p.29。涂明龍,1980,台灣都市結構分析之研究,文化大學實業計劃(工學組)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右峻,1999,利用類神經網路探討土地利用型態與環境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石角,1989,「臺灣的崩山」,國中教師水土保持研習班水土資源保育教材。張石角,1993,「工程地質學研究方法論」,坡地開發,第4卷,第45期,第56頁。張效通,1996,「臺灣地區土地變更使用規劃之課題」,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3卷第4期(No.130),第159-185頁。郭年雄,1996.10,土地使用規劃與成長管理,研考雙月刊20卷5期。陳佐瑲,1999,空間互動模型中可及性變數之敏感性分析,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威縉,1997,加油站區位選擇輔助決策系統之初步研究,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勛,1997,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土地使用配置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紫娥,1993,「台灣山坡地工程與環境地質調查與評估法之比較研究」,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第十三期,第24─46頁。曾國雄,1992,台北都會區環境品質及其改善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義星、劉明玲,1993,「匹配線條圖形以套合數值圖或影像之研究」,第十二屆測量學術及應用研討論文集,第273-283頁。馮正民,1992,台北都會區都市特性研究─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馮正民、林楨家,1997,「都市計畫草圖替選方案之分析模式」,「都市與計劃」,第二十四卷,第二期,第153-169頁。黃書禮,2000,「生態土地使用規畫」,詹氏書局。黃毅誠,1996,就台灣地區自然環境因子探討住宅配置指導原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鄒克萬、張曜麟,2000,「一個機率性土地發展分析模式」,台灣土地科學學報,創刊號,第51-66頁。廖耀東,1992,台北都會區環境品質及其改善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延猷,1992,「台北市地籍測量與都市計劃測量系統整合之研究」,中國測量工程學會。劉明玲,1994,利用實體對應法套疊圖像之研究,成功大學測量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勳雄,1984,「生活素質與都市環境」,生活素質短論集之二,明德基金會。盧昊,1997,電腦套圖平差應用於地籍測量中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春綢,1990,住工商混合地區生活環境品之態究-以臺北市大同區大同段為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甫任,2001,運用知識庫輔助遙測影像分類與土地利用變遷偵測模式建立之研究─以都市區域環境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邊泰明,1986,「政府部門在改善都市環境品質中的地位」,人與地,第29期。成其琳譯,1983,「敷地計畫」,Lynch & Hack著,詹氏書局。http://163.29.0.240/data1/index.htm「台灣省都市計畫述要線上查詢系統」貳、英文部分Aaviksoo, K., 1993, “Changes of Plant Cover and Land Use Types (1950''s to 1980''s) in Three Mire Reserves and Their Neighbourhood in Estonia,” Landscape Ecology, 8(5): 287-301Batty M., 1971, An approach to rational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7, pp. 436-439.Batty M., 1993,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urban planning and policy-mak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spatial modeling, and policy evaluation, Berlin: Springer.Chadwick G. A., 1978, Systems view of planning, New York: Pergamon Press.Etzioni A., 1973, Mixed scanning: a ‘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Faludi A., 1973, A reader in planning theor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Feng, C. M. & Lin, J. J., 1999, Using a genetic algorithm to generate alternative sketch maps for urban plann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3(3), pp. 91-108.Jankowski P., 1995, Integrat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9(3), pp. 251-273.Lee Y. C., 1990,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urban application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7(3), pp. 463-473.Lindblom C. E., 1965, The intelligence of democracy, New York: Free Press. Prentice-Hall, Inc.Paul A.L. & Michael F.G. & David J.M. & David W.R., 2001,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cience, John Wiley &Sons, LTD.Paul N. Balchin, Jeffery L. Kieve and Gregory H. Bull “Urban Land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8, p.57.Pettot C. & Pullar D., 1999, An integrated planning tool based upon multiple criteria evaluation of spatial information,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3(3), pp. 339-357.Philip C. Newma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ought”,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1952, p.1226.Said E. & Yupo C., 2000,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of GIS,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Tor B., 1999,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John Wiley &Sons, LTD.Willer D. F., 1967, Scientific Sociolog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William E.,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New York: Oxford.Yapa L. S., 1989, Low-cost map overlay analysis using computer-aided desig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6(2), pp. 377-391Yehezkel D., 1963, The planning process: a facet desig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9(1), pp. 4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