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中文部分】1.王啟光,1999年,生技製藥產業關鍵成功因素研究,淡江管理科學碩士論文。2.田蔚城,1997年11月,生物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眾光文化事業。3.白壽雄、陳惠蓉,2000年3月,由新竹科學園區之生技產業狀況來看我國生技產業之未來展望,生物產業十一卷1期。4.牟敦剛,1996年5月,推動我國生物技術及相關產業升級之課題探討,經濟暨情勢評論二卷1期。5.江晃榮,2001年9月,兩岸加入WTO後對生技產業的影響,生物技術開發中心。6.朱兆文,2001年10月,美阿開戰對生技及製藥產業之影響,生物技術開發中心。7.行政院國科會,2001年10月,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8.何玉美,1998年,台灣沒有生技產業?,管理雜誌286期。9.余愷,1997年6月,先天失調的生技產業急需政府的大補帖,新新聞538期。10.吳至中,2000年11月,美國生技產地:蓬勃發展的美國西雅圖生技產業,醫療器材報導24期。11.吳至中,2001年1月,美國生技產地:美國華盛頓週邊的生技產業,醫療器材報導25期。12.吳至中,2001年3月,美國生技產地:美國波士頓地區的生技產業,醫療器材報導26期。13.吳至中,2001年5月,美國生技產地:美國加州地區的生技產業,醫療器材報導27期。14.李國貞,2000年6月,生物技術工業現況與展望,中華食品工業39期。15.李惠瑜,2001年2月,產業動態-生物科技產業,華銀月刊601期。16.李連滋,1997年11月,我國潛在新興產業SWOT分析-以生物技術產業為例,經濟暨情勢評論三卷3期。17.李清安,1999年2月,對台灣生技產業政策之政策分析,以「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為個案,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8.邱麗蓉,1990年6月,台灣地區科技產業園區環境規劃之探討,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19.邱皓政,2000年8月,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邱永仁,1999年,生物科技時代來臨之省思,台灣醫界四十二卷10期。21.和桐生技小組,1999年5月,台灣生物科技產業與半導體(IC)產業之比較,石化工業二十卷11期。22.林惠玲、陳正倉,1997年3月,統計學-方法與應用(上冊),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3.胡均立、許美玉,1997年8月,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之研究,台灣經濟第248期。24.施鴻志、解鴻年,1993年,科技產業環境規劃與區域發展,胡氏圖書。25.施鴻志、解鴻年、古宜靈,1995年5月,高科技產業區位發展之探討,都市與計畫二十二卷2期。26.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工程中心,2000年6月,竹南生物科技園區發展規劃計畫,國科會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27.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1998年7月,台灣生物技術產業1997/1998年,IT IS計畫。28.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2000年7月,生物技術產業年鑑2000,IT IS計畫。29.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2000年12月,生物技術服務業現況與趨勢,IT IS計畫。30.涂裔輝,1997年5月,21世紀焦點產業生物科技大未來,技術尖兵。31.張重昭,1987年,產業環境、技術特性經營策略、管理制度與績效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32.張緯良,1998年,企業概論,華泰書局。33.張子傑,1998年3月,統計學講義,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34.張瑞芳、邱彬舜,1999年12月,台灣生技產業環境發展之探討-以製藥產業為例,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35.崔延紘,1996年,企業管理,五南圖書。36.許世明,2000年11月,發展生醫科技當前之急務與策略,生物醫學報導。37.許世明,2000年,台灣生物醫學單位的研究品質,生物醫學報導第三期。38.陳雨利,1999年,台灣生技醫藥產業運用半導體產業發展經驗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研所碩士論文。39.陳美文,1998年7月,建立台灣科技島---我國發展生物技術相關產業重要課題,化工資訊。40.陳研次,1997年4月,生物科技產業-化科幻為現實的明日之星,管理雜誌247期。41.陳堂麒,2001年10月,生技包羅萬象,產業分類不易,生技時代特刊總覽,生技時代出版有限公司。42.陳銘煌,2001年3月,新竹科學工業園區90年營運分析,科學園區簡訊3月號。43.鄒幼臣、馬碧秋,1992年10月,市場調查技巧,國家出版社。44.曹國維譯、Richard W. Oliver著,2000年9月,生物科技大未來,美商麥格羅.希爾公司國際股份有限公司。45.黃仁宏、林佳燕、黃俊閎,2001年6月,國家創新體系對我國生技產業發展之影響,經濟暨情勢評論第七卷1期。46.黃仁德、姜樹翰,2001年6月,我國生物科技的展望與區位選擇,經濟暨情勢評論七卷1期。47.馮震宇,2001年3月,跨世紀明星產業的技術授權挑戰,能力雜誌。48.曾元煌,1993年6月,區域生物技術園區發展策略之探討,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49.彭若青,2001年3月,21世紀新銳企業,管理雜誌321期。50.莊瑞慈,2000年,高科技工業區位選址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系碩士論文。51.廖怡蘭,2001年3月,我國生物技術工業的SWOT分析,經濟部生物技術與製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52.蔡光賢,1998年,從產業環境分析比較研究台灣六項產業之競爭優劣勢,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管理所碩士論文。53.楊旻翰,2000年7月,台灣生技產業前景及各國發展模式分析,中央企研所碩論。54.詹炳坤,1997年,產業環境因素與企業競爭策略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工具機業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管理所碩士論文。55.趙月秀,2001年10月,美國生技產業環境之剖析,工研院IEK中心。56.趙月秀,2001年11月,美國生醫相關之生技產品的市場分析,工研院IEK中心。57.廖美智,2001年12月,全球中草藥市場平均每年成長10%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58.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1999年9月,東部區域科技產業發展潛力分析-「需求面」的檢視,台灣土地金融季刊三十六卷3期。59.鄭居元,1998年,由「國家競爭優勢」看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需求有限,競爭不足,能力雜誌。60.鄭居元,2001年7月,打造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的「矽谷」與「那斯達克」,生物醫學報導7期。61.鄭慧文,2001年4月,台灣生物科技的願景何在?,厚生雜誌十三期。62.劉俊麟,2001年7月,投資生物科技,書泉出版社。63.劉德勇,1998年5月,從生物科技的回顧與展望談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現況與可供發展途徑,生命科學簡訊十二卷5期。64.劉思良,2001年,生技產業發展概況,元大投資資訊。65.盧冠嘉,2001年,台灣生物科技公司經營效率之研究,政治大學企研所碩士論文。66.黎耀基,2001年3月,我國生物科技產業與生技人才培育-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認知,科學發展月刊二十九卷5期。67.鍾倫納,1992年11月,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臺灣商務印書管股份有限公司。68.鍾懿萍,2000年6月,中部區域科技產業環境資源潛力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69.戴謙,2001年5月,政府發展生物技術的措施,利用生技園區促進生技產業聚落效應,第五次生物技術產業策略會議。70.戴謙、楊惠郎,2001年10月,我國生技產業發展策略之分析及建議,科技發展政策報導。71.謝達仁,2001年9月,台灣生物科技發展的前景與隱憂,台灣生物科技發展研討會。72.謝雯玲,2001年,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淡江國際貿易系碩士論文。73.羅淑慧,2001年11月,台灣發展生技產業之現況,生物技術開發中心。74.羅淑慧,2001年11月,台灣產業轉投資生技領域之分析,生物技術開發中心。75.韓乾,2001年2月,土地資源經濟學,滄海書局。76.嚴麗娟譯、Cynthia Robbins-Roth著,2001年5月,生物科技大商機,聯經出版社。77.Yehoshua Gleitman,2001年12月14日,The Creation of High-tech Economy-The Israeli Case,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西文部分】1.Badham ,M.K. , 1988,”Raising Capital-Initial Investment to Public Issue, and Beyond”, in J.Gavora , D.F. Gerson , J. Luong , A. Storer , J.H. Woodley ed. by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2.Calzonetti , F.J. and Robert T. Walker,1991, “Factors Affecting Industrial Location Decisions: A Survey Approach”, ed. by Henry W. Herzog, Jr., and Alan M. Schlottmann , Industry Location and Public Policy, Knoxville :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 pp.221-2403.Hansen A , 2001, “Biotechnology regulation: limiting or contributing to biotech development?”, New Genetics and Society , VOL.20, NO3, pp. 255-2714.King , Scott R. 1982, "Bio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Economic Impact of Biotechnology,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USA.5.Keeble, D. E, 1989,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Britain: The Case of The Cambridge phenomen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Government and Policy, Vol.7, pp.153-1726.Miller J, Perry L,2001,” Biotech Financial Markets Are Hot, but ... A Maturing Pipeline is The Key Driver of Contract Services for Biotech Companies”, Biopharm-The Applied Technologies of Bio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Vol.14, NO2 , pp. 227.Nelson CW, 1996 ,” Strategic choices in bio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 Product Technology , VOL.11, NO 5-6 , pp 451-4638.Oakey, R. P. & S. Y. Cooper, 1989,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Potential for Peripherally Sited Small Firms”, Regional Studies, Vol.23, No4, pp.347-3609.Ostrovski , Christopher M. and D. Joseph Irvine ,1988,”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y to Indust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J.Gavora , D.F. Gerson , J. Luong , A. Storer , J.H. Woodley ed. by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10.Powell WW, Koput KW, Bowie JI and Smith-Doerr L , 2002 ,” The spatial clustering of science and capital: Accounting for Biotech Firm-Venture Capital Relationships”, Regional Studies , VOL.36,NO3,pp. 291-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