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編輯部,《發現台灣》,台北:天下出版社,1992。
天下雜誌編輯部,《風雲台灣100年》,台北:天下出版社,2000。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1977。
行政院文建會,《何謂台灣? — 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
朱全斌著,《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關心本土傳媒發展的文化研
究》,台北: 遠流,1998。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1997。
李丁讚,〈「邊緣帝國」:香港、好萊塢和(殖民)日本三地電影對台灣擴
張之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1期:141-170,1996。
李丁讚、陳兆勇,〈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第56期:9-34,1998。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出版社,1997。
李天鐸,〈電視:替代性的文化論述「機器」〉,《第四屆電影電視錄影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 27-42,1995。
李河,《文化是一個故事》,台北:書林,1998。
李秀珠,〈衛星電視的節目規劃: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廣播與電視》2卷3期:35-58,1996。
何春蕤,〈台灣的麥當勞化-跨國服務業資本的文化邏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6期:1-19,1994。
沈清松,〈台灣的文化環境〉,《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商務書
局,2001。
沈清松,〈自序〉,《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商務書局,2001。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1994。
吳萬萊,《台灣電視節目製作業之政治經濟分析》,輔大大傳所碩士論文,1997。李筱峰,〈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台北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知識寶庫
台灣歷史系列,1995。
周窈窕,〈曖昧的台灣人-日本殖民統治與近代民族國家之認同〉,《何
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行政院
文建會,1997。
林嘉翔,《行樂日本》,台北:遠流,2000。
高正源,《東昇的旭日:中華棒球發展史》,台北:民生報,1994。
孫立群,《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1998。
容邵武,《他者,認識暴力與後殖民想像》,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徐宗懋,《日本情結-從蔣介石到李登輝》,台北:天下,1997。
許倬雲,〈現代化向傳統尋根〉,《發現台灣》,台北:天下,1992。
徐詠絮,《從文化帝國主義到媒介國際化的再思考:世界文化互動的理
論比較》,輔大大傳所所碩士論文,1996。
陳文馨,《想像社會空間的形成與轉化-以一個社區廣播電台內青少年節目為例》,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國立編譯館主編,《認識台灣(社會篇)》,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
國立編譯館主編,《認識台灣(歷史篇)》,台北:國立編譯館, 2000。
陳光興,〈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21期:73-
139,1996。
陳光興,〈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7期:149-222,1994。
陳光興,〈解毒《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1994。
陳光興,〈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研究之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2期:85-115,1992。
郭志榮,《後現代的媒介論述》,輔大大傳所碩士論文,1997。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1995。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2000。
張力可,《台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清大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9。
張志源,《殖民與去殖民文本的文化想像-重讀淡水埔頂之地景》,淡
大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張炎憲,〈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台北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知識寶庫
台灣歷史系列,1995。
張炎憲,〈日本治台政策及其演變〉,台北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知識寶
庫台灣歷史系列,1995。
曹雲華,〈「麥當勞化」的新加坡?工業化、現代化和新生代華人的社
會文化變遷〉,《解構東亞現代化》,香港:牛津,1998。
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2000。
黃雅芳,《台灣漫畫文化工業初探》,師大社教所碩士論文,1997。葉維廉,〈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欲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
同》,台北:麥田,1995。
廖炳惠,<台灣流行文化批判>,《當代》,第149期:76-95,2000。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
鄭鈞云,《青少年對日本流行性商品消費行為之探討》,台大國際企業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鄭瑞城等,《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1993。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台北:東大,1976。
戴寶村,〈從地名了解台灣歷史〉,台北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知識寶庫
台灣歷史系列,1995。
羅慧雯,《台灣進口日本影視產品之歷史分析》,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蘇宇鈴,《虛構的敘事 / 想像的真實:日本偶像劇的流行文化解讀》,
輔大大傳所所碩士論文,1999。
蘇曉康,〈發現東南一段蔚藍色〉,《發現台灣》,台北:天下,1992。
小葉日本台,《日劇完全享樂手冊》,台北:紅色文化,1998。
阿潼,《東京鮮旅奇緣:偶像日劇場景新鮮紀實》,台北:青新,1999。
哈日杏子,《哈日事件記錄簿》,台北:時報,1999。
哈日杏子,《遊學日本最好玩》,台北:平裝本,1999。
哈日杏子,《我得了哈日症》,台北:時報,1998。
林嘉翔,《行樂日本》,台北:遠流,2000。
許乃勝,《哈日族的天堂》,台北:探索,1999。
焦淑嫻,《東京麻辣株式會社G.T.O.》,台北:量聲,1999。
湯兆禎,《日劇最前線》,台北:商周,2000。
黑鳥麗子,《黑鳥麗子白書》,台北:大塊文化,1997。
淺野妙子著,陳琳琇譯,《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台北:東販,
1999。
魏元良等譯,《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1998。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
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
Bourdieu, Pierre著,王志弘譯,〈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空間的文化
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8。
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聯經,2001。
Giddens, Anthony著,陳其邁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
代的省思》,台北:時報,2001。
Giddens, Anthony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台北:
遠流,1989 。
Grossberg, Lawrence著,曾旭正譯,〈轉變中的閱聽人研究〉,《內爆
麥當奴》,台北:島嶼邊緣,1992。
Honneth, A.著,劉維公譯,〈片斷化的象徵世界─波迪爾文化社會學
的省思〉,《當代》第77期,14-31,1992。
Hosbawn, Eric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1997。
Iwabuchi, Koichi著,蘇宇鈴譯,〈日本文化在台灣-全球本土化與
現代性的芬芳〉,《當代》第125期,14-39,1998。
Iwabuchi, Koichi著,李梅侶等譯,〈共犯的異國情調-日本與它的他
者〉,《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1998。
Iwabuchi, Koichi著,謝慰雯譯,<當台灣迷戀上日本:從東京愛情故
事到小室家族>,《影響》,第86期,82-86,1997。
Jameson, F.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1997。
J.Severin Werner&W.Tankard James Jr著,羅世宏譯著,《傳播理論:
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1992。
Marx, Karl著,吳家駟譯,《資本論(第一、二、三卷)》,台北: 時報,
1990。
Memmi, Albert著,魏元良譯,〈殖民者與受殖民者〉,《解殖與民族主
義》,香港:牛津,1998。
Nandy著,林靄雲譯,〈親內的敵人─殖民主義下自我的迷失與重拾(導
論)〉,《解殖與殖民主義》,香港:牛津,1998。
Porter, Michael主講,〈台灣如何走出困境〉,《天下》第246期:別冊,
2001。
Said, Edward著,王志宏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
Said, Edward著,黃德興等譯,〈東方論述導引〉,《解殖與民族主義》,
香港:牛津,1998。
Said, Edward著,黃德興譯,〈東方論述後記〉,《解殖與民族主義》,
香港:牛津,1998。
Smart, Barry著,李衣雲等譯,《後現代性》,台北:巨流,1997。
Straubhaar, Joseph著,唐維敏譯,〈不對稱相互依賴與文化接近性:對
國際間節目流路的批判性回顧〉,《傳播文化》第3期:163-
191,1994。
Tomlinson, John著,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1994。
Waters, Malcolm著,徐偉傑譯,《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2000。
Williams Raymond著,馮建三譯,《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1994。
三好將夫著,陳燕谷譯,<沒有邊界的世界?從殖民主義到跨國主義及民族國家的衰弱>,《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1998。
星野克美編,彭德中譯,《新消費文化剖析:大眾富豪社會與現代巴洛
可〔復古派〕》,台北:遠流,1992。
星野克美著,黃恆正譯,《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1988。
英文部份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Verso, 1991.
Bell, Daniel.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1979.
Bhabha 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4.
Chambers, Iain and Lidia Curti eds. 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 Common Skies, Divided Horizons. London: Routledge, 1996.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 by S.F.Renda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du Gay, Paul and Hall, Stuart et al. Doing Cultural Studies: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London: Sage, 1997.
Featherstone, Mike. Undoing Culture:Globalization,Postmodernism andIdentity. London: Sage, 1995.
Featherstone, Mike.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1992.
Featherstone, Mike e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0.
Fiske, John. Reading the Popular. London: Routledge, 1989.
Gandhi, Leela. Postcolonial Theor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88.
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ci Books,1973.
Gellner, E.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Oxford: Blackwe, 1983.
Gellner, E. “Nationalism and Modernization, Nayionalism”. Thought and Change.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holson, Routledge, 1964.
Hall, Stuart and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Sage, 1996.
Hall, Stuart, David Held and Tony McGrew eds.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 Oxford: Polity, 1995.
Hall, Stuart. “Culture, Community, Nation”. Cultural Studies, Vol. 7, No.3, 1993. p. 349-363.
Hoskins, C. and Mirus, R. “Resons for the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88. p. 499-515.
Howes, David ed.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6.
Jameson, Fredric and Masao, Miyoshi eds. 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8.
Jameson, Fredric.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1.
Kohn, Hans. Nationalism and It’s History.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1955.
Kottak, C.P. Prime Time Society — 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elevisionand Culture. Belmont, CA: Wadsworth, 1990.
Mellor, Roy. Nation,State and Territory: a Political Geography. London:Rouledge, 1989.
Miller, Ivor. “Creolizing for Survival in the City”. Cultural Critique, Vol.27, 1994. p. 153-188.
Moore-Gilbert, Bart. Postcolonial Theory: Contexts, Practices, Politics.London: Verso, 1997.
Morley, David and Kevin, Robins. Spaces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Norberg-Schulz, Christian. 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b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1980.
Offe, Claus. 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84.
Preston, P. W. Political/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1997.
Robertson, Roland.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Said, Edward.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9.
Sampedro, Victor. “Grounding the Displaced: Local Media Reception in a Transnational Contex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48, No.2,1998. p. 125-143.
Schiller, H.I. and Nordenstren K. National Sovereignthy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Ablex, 1979.
Straubhaar, Joseph. “Beyond Media Imperialism: 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Critical Str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Vol. 8, 1991. p. 39-59.
Thompson, John B.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1990.
Thompson, Kenneth ed. Media and Cultural Regulation. London: Sage, 1997.
Tu Weiming. “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in Contemporary Taiwan”.The China Quarterly, 1996. p. 1115-1140.
Varan, Duane. “The Cultural Erosion Metaphor and the TransculturalImpact of Media System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48, No.2, 1998. p. 58-85 .
Waters, Malcolm. On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
Wilson, Rob and Wimal Dissanayake eds. Global/Local.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Young, Robert. White Mythologies: Writing History and the West. London: Routledge,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