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一般書籍與論文
丁士芳,《電視布袋戲-霹靂狂刀之性別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王晶譯,Perry Anderson原著,《後現代性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台北:聯經,1999。
李衣雲等譯,Barry Smart原著,《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台北:巨流,1997。
李幼蒸,《語義符號學:意義的理論基礎》,台北市:唐山出版社,1997。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台北:臺原出版社,1997。
邱坤良,《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
邱思慎,《詹明信後現代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朱元鴻等譯,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原著,《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Postmodern Theory:Critical Interrogations),台北:巨流,1994。
孟 樊等編,《後現代學科與理論》,台北:生智,1997。
呂理政,《布袋戲筆記》,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
呂健忠譯,Hal Foster主編,《反美學》(The Anti-Aesthetic),台北:立緒,1998。
林文懿,《時空遞嬗中的布袋戲文化》,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林安寧主編,《「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圖鑑典藏特集》,台北:遠流,1999。
范靜嘩譯,Mark Poster原著,《第二媒介時代》(The Second Media Ag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出版社,1996。
約翰‧斯道雷(John Storey),楊竹山等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1995。
哈伯馬斯(Jurgen Habermas),曾麗玲譯,現代與後現代之爭(Modernity versus Postmodernity)。在《文化與社會》(吳潛誠總編教,頁416-431)。台北:立緒,1997。
陳木杉編,《雲林縣布袋戲發展史暨布袋戲宗師黃海岱傳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陳曉明,文化研究:後-後結構主義時代的來臨。在《文化研究-第一輯》(陶東風等編,頁1-42)。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徐志成著,《五洲派對台灣布袋戲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唐維敏譯,Klaus Bruhn Jensen等著,《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1996。
唐維敏譯,Steven Connor原著。《後現代文化導論》(Postmodernist Culture)台北:五南文化,1999。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
麥克蘿比(Angela Mcrobbie),田曉菲譯,《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黃強華著,《聖石傳說-電影全記錄》,台北:霹靂新潮社,1999。
黃強華著,《素還真謀略學》,台北:霹靂新潮社,1999。
張國清,《中心與邊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張梨美譯,Robert Stam等原著,《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張錦華著,《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4。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嚴鋒譯,文本的意識型態(The Ideology of the Text)。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張旭東編,頁3-8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劉象愚譯,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Realism,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張旭東編,頁153-174),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曾憲冠譯,後現代主義與消費社會(Postmodernism and Consumer Society)。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張旭東編,頁257-276),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陳清僑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the Late Capitalism)。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張旭東編,頁277-359)。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1989。
馮建三譯,Frank Webster原著,《資訊社會理論》(Theor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遠流,1999。
賀承軍譯,Venturi Robert等原著,《向拉斯維加斯學習:初遺忘建築形式的象徵主義》(Learning from Las Vegas),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7。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1992。
劉象愚譯,Ihab Hassan原著,《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台北:時報,1993。
魏培賢主編,黃強華原著,《霹靂通鑑》,台北:商業周刊,1998。
羅 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學生書局,1997。
(二)研討會論文、期刊、報紙
一筆笑紅塵,〈一將功成萬骨枯〉,《霹靂月刊》,2期,1995:2-4。
伍中梅,〈霹靂真象內容無稽遭封殺〉,《電視週刊》,1180期,1985:90-91。
江武昌,〈光復後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民俗曲藝》,71期,1991:52-69。江武昌,〈轟動武林,驚動萬教-五洲園黃俊雄先生〉,《民俗曲藝》,37期,1985:128-135。
沈平山,〈流傳三百年的布袋戲〉,《雄獅美術》,62期,1976:21-27。何佩芬,〈布袋戲裡玩魔術的人〉,《電視週刊》,1055期,1982:80。
吳 佩,〈一家四代扛一口布袋─黃海岱布袋戲家族 上 〉,《表演藝術》,52期,1997:75-77。
吳明德,〈開創布袋戲新紀元-論『霹靂布袋戲』的藝術成就〉,《中國工商學報》,21期,1999:39-71。吳政恆,〈漫談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台灣文獻》,48卷4期,1997:161-173。
吳國龍,〈從TANET到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挑戰、和諧與創新〉,《高速電腦世界》,4卷2期,1996:1-3。
林宜貞,〈網路宣傳,資源仍嫌不足〉,聯合報。第42版,1996.3.13。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1期,1998:43-88。林冠洲,〈掌中話乾坤─台灣布袋戲的風雲更迭〉,《城鄉生活雜誌》,34期:3-20,1996。
周榮杰,〈台灣布袋戲滄桑〉,《史聯雜誌》,28期,1996:53-95。孫秀蕙,〈台灣網際網路發展與問題初探〉,《廣播與電視》,3卷4期,1998:1-19。
紅 鵠,〈霹靂布袋戲的英雄典型-刀狂劍痴葉小釵(上)〉,《霹靂月刊》,74期,2001:27-29。
郭國燦,〈網際資訊網路(Hinet)的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56期,1996:8-11。曾展鵬,〈台灣學術網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網路通訊》,46期,1995:52-56。
姚介厚,〈傳統與現代性〉,《現代化研究》,20期,1999:9-19。哈伯馬斯(J. Habermas),李世明譯,〈現代性對後現代性〉(Modernity versus Postmodernity),《現代化研究》,20期,1993:9-19。
許麗玉,〈超越人聲想像空間的八音才子-黃文擇〉,《無非閱讀》,3期,2001:30-41。
陳光興,〈真實-再現-擬仿:布希亞的後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56期,1991:18-30。
陳龍廷,〈台灣化的布袋戲文化〉,《台灣風物》,47卷4期,1995:37-67。
陳龍廷,〈電視布袋戲的發展與變遷〉,《台灣風物》,67期,1990:68-87。
曾慶豹,〈「現代性」議題的兩個面向〉,《哲學與文化》,18卷12期,1991:1113-1126。蔡文婷,〈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霹靂布袋戲王國〉,《光華雜誌》,23卷1期,1998:144-153。蔡南芳,〈網路風潮刮出問題〉,《網路生活》,4期,1996:34-36。
劉秀庭,〈『霹靂』啟示錄〉,《表演藝術》,87期,2000:44-47。
編輯部,〈龍血去向之謎〉,《霹靂月刊》5期,1996:6-7。
編輯部,〈銀羽飛燕慘遭十大酷刑〉,《霹靂月刊》1期,1995:29-30。
編輯部,〈八音才子擺烏龍〉,《霹靂月刊》4期,1995:6-8。
(三)網頁、BBS參考文章
------,〈傳統的再造〉,《http://www.pili.com.tw/culture/media/media_004.php》,2001/11/23。
------,〈巧扮素還真,縣長博開心〉,《http://tw.news.yahoo.com/2002/04/04/leisure/ctnews/3161738.html》,2002/04/04。
-----,〈聖石迎新春,票房造傳說〉,《http://movie.pili.com.tw/tw/news/news021800.htm》,2000/02/18。
二、英文部分
Baudrillard Jean. For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Sign(Charles Levin, Trans.). New York: Telos Press.1981.
Baudrillard Jean.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Iain Hamilton Grant, Trans.). London: Sage.(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6).
Baudrillard Jean. Simulation. New York: Semiotext(e), 1983.
Baudrillard Jean.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Mark Poster(e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C. Wright Mill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Hart, R. P. 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1997.
Hebdige Dick. Hiding in the Light: On Images and Things. London:Routledge.1988.
Hassan, I.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Jencks Charles. 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 1984.4th rev. enl. ed.
Jick, T. D.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602-611.1979.
Lyotard, J.F.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c1984.
MacIntyre, A. 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1.
Williams, Raymond. The Long Revoluti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Pelican, 1961.